你上次真正开心是什么时候?|关于“幸福感”的科学

在过去几十年中,关于“幸福感”的科学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原因很显然,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今天就来讨论幸福感这个看似鸡汤,却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什么是幸福感 ?”

韦氏(Merriam-Webster)字典很简单地把幸福感定义为:
a.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个体的情绪分布于从持久的满足感到激烈的愉悦感之间不等。
b. 一种愉悦的、让人们满足的经验。

早在1960年,记者 Gordon Young曾问心理学大师荣格,“你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哪些必备的基本要素?”

荣格用以下5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1.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例如婚姻、家庭、朋友关系等
3. 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4. 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
5. 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the vicissitudes of life)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幸福记忆

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则发现,我们持续的幸福感水平,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第一方面是我们幸福感的起点水平(set point, 用字母S指代),起点水平是由先天遗传、基因等因素决定的,对我们的幸福感水平起到50%的决定作用。第二方面是我们的生活处境(life circumstances, 用字母C指代),生活处境可能包括一些正面负面的事件,比如婚姻状态,收入水平,外貌,抑郁,睡眠质量等。生活处境对我们的幸福感起到10%的决定作用。第三方面则是自发性、志愿性的行动(voluntary activities, 用字母V指代),是我们能够自发改变我们幸福感水平的部分,剩下的40%的决定作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金钱对幸福感有多大的影响?

与人们想象中不同,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相关。

对于那些贫穷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获得更多的金钱,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此时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这是因为,当人们还在为“存活”焦虑时,人们无法获得幸福感。生活在长期的饥饿和危险中的人就不会有幸福感。然而,一旦当人们摆脱了贫困,金钱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就不再那么显著了。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渴望获得更多财富的中产阶级和富裕的人,经常会被困于一种被称为“享乐适应”(hedonic treadmill)的心理状态。享乐适应是说,虽然人们不断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和享受,但幸福感会迅速适应新的变化,不会持久地维持一个提升。treadmill的原意是跑步机,这个词语形象地表达出了人们努力不断地往前走,但其实却始终在原地。

举例来说,一开始对一个人来说,频繁地四处旅行是奢侈的事,但一旦达成,这个人就会把这一点看成是必需品,继而开始追求头等舱,甚至私人飞机。我们会很快适应新的物质条件,所获得的越多,所渴望的就会越多。幸福感则只是留在差不多的水平。

研究显示,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相对满意,但在具体的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幸福感中,他们只比其他人稍稍高出一点点。他们比低收入人群更容易焦虑,且不太花时间在具体的享乐为主的活动上。更重要的是,收入带来的生活满足感似乎是片刻的、转瞬即逝的。

一些学者认为,我们追求财富的极大动力是为了在与死对头的竞争中获得地位的优势。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拥有多少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而是我们在和别人的比较中的相对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主张平等主义的国家里(例如北欧),人们自我报告的平均幸福度越高。贫富悬殊越大的国家,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也会越强。

和“越有钱就越开心”类似的误解还有很多,比如觉得“长得越帅/美的人越开心”,或者“资源越多的人越开心”等。研究显示这些要素和幸福感的相关度并不高,反而是一些人格特性,比如自信和能量(energy),和幸福感的相关度很高。

选择对幸福感有多大的影响?

很多人相信,我们需要自由的选择权,才能够获得幸福。研究发现,比起一些其他指标(包括健康水平、受雇状态、宗教等)自由选择能够最好地预测生活满意度。

而这也要取决于一个人是更相信个人选择,还是更相信一些外部决定力(比如命运)才是控制自己未来的东西。自由选择权只能影响前者的幸福感水平,却对于后者比较难以发生影响。因为前者相信自己对于自己的选择有控制力。后者则会觉得一切都是命运决定。

简而言之,那些相信自己能够自由地选择,且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控制力的人,更容易有幸福感。

然而,有时“选择”也会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因素。这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选择恐惧症”相关了(需要指出,选择恐惧症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临床意义的“恐惧症”)。当备选的选项过多,人们会很难权衡对比,无法清晰地看出如何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时,人们就会被选择压垮——尤其对于那些并不熟悉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来说(也就是那些习惯了由被人为自己做决定的人)。

弗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书“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写道,自由存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叫“free from”,是逃离式的自由,从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另外一种叫“free to”,是追求式的自由,朝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去的自由。而当人们一开始体会到从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自由时,他们可能不会感到享受。相反,他们会恐慌。当我们感受到这种不熟悉的自由,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乞求另一个人来领导我们,替我们做决定。而只有当我们变成独立的思考者,我们才更有可能让自由选择产出积极的结果——比如幸福感。

那么,幸福在我们的控制中么?

并不完全是。英文词语“happiness”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和“happenstance(偶然)”有着一样的词源,这本就暗示了命运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起了一部分的作用。

十几年前就有研究显示,基因在接近50%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获得幸福感的能力。因此,不在我们控制之内的生理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个研究中,大脑的图像甚至让研究者预测了婴儿是更容易哭,还是更容易笑——根据婴儿大脑中额前叶的活动情况来判断。

人们的幸福感是“短期肤浅的快乐”和“长期深刻的幸福感之间”的综合与平衡。微妙的是,有时候短期肤浅的快乐和长期深刻的幸福感之间恰恰是有矛盾的。

那些总是被短期、暂时、肤浅的快乐感填满的人,往往不容易获得长期、深刻的情绪情感。这也让幸福感是否能够为自己可控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不过,尽管有一定的限制,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学习“正念”的技巧——活在此刻,感受自然之美,对生活里积极的方面心存感激。研究还发现,宗教信仰,慷慨的行为,利他主义价值观,以及投入地工作或投入地在某项兴趣爱好里,这些因素都能提升幸福感。不过,虽然这些行为能够提升幸福感的水平,这却需要人们持续地坚持这些行为,只有长久的坚持才能让这些事带来影响。

如果把我们的头脑理解为一个孩子,创伤、痛苦,就像是用不好的方式在规训这个孩子,而上述这些正面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就像是用好的方式在规训这个孩子。而持久是规训发挥效果的重要前提。你可以尝试以下这些行为:

1. 和他人一起度过时间,尤其是和你亲近的人。好的关系是幸福感必不可少的。而即便是不十分亲密的人,只要你和人呆在一起,有一些痛苦感都能自动被减半。尽管你认为你自己很想一个人呆着,但多出去和人相处还是会对你有好处。

2. 多为自己创造“专注”的状态,专注是幸福感产生的重要过程。无论是专注的工作、做饭、做某一项你爱好的活动,甚至是解题以及商业谈判,但凡是进入到投入和专注的境地,都会对幸福感有提升。研究显示,一个人生活中专注状态的多少,和ta持久的幸福感水平直接相关。

3. 寻找生活中的意义所在,意义感比一般的享乐活动更有助于持久的幸福感。

4. 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工作/学校/生活的平衡;自我和家庭的平衡;身体和精神的平衡)。

来源:CPS临床心理注册系统
图:wallco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