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不晒朋友圈的旅行

公司年会,请来哲学家Alain de Botton做演讲,给我们描述他理想的旅行方式和意义。

大概是在伦敦生活了太久,他特别擅长讲冷笑话,尽管一个小时里差不多都在反复说“目前旅游行业做的一切都是nonsense”,我们也大笑着接受了。

Alain说,我们都声称自己爱旅行,却从来没问过为什么要旅行。

在他的理想世界里,旅行社里接电话的客服人员都应该是心理学家,因为“人们旅行是为了治愈”。可你如何能通过自由女神、卢浮宫跟湄公河得到治愈?排几小时队登上帝国大厦天台不会让你就此登上人生顶峰,因为这种观光之旅不会改变你,也完全不走心。

每个城市和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气质,我们应该学会诚实对待自己身上的问题,找到合适气质的目的地,然后把“自己”抛到脑后,尽情享受陌生之地带给你的新奇体验。

比如所有的英国人都应该去巴西看一看,腐国人民不知道如何热爱自己的身体,他们把自己严实地包裹在剪裁合身的巴宝莉风衣里,却忘记了纵情跳舞。

而一个热爱家庭的挪威社工恐怕应该去拉斯维加斯度个周末,忘掉家中的孩子,忘掉社会责任,忘掉一切责任,把自己扔进没完没了的欢腾舞蹈、酒精跟性里。这样的旅行归来,你大概才会觉得心里缺失的那一片灵魂,终于被补齐了。

多新鲜的言论!可我大部分都认同。我见过太多人,护照上卡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戳,却照样谈吐无聊,头脑僵硬。

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另一块大陆,在地标前花三个小时拍一张满意的照片,然后回宾馆煮一碗从祖国千里迢迢背来的泡面,这怎么可能改变一个人呢?

或是参加旅行团,欧洲十国八日游,除了把自己累的惨兮兮,拍下一堆明信片取景照片,又会有什么收获呢?很多人的很多次旅行,除了炫耀资历之外,一点用途也没有。

Alain批评我们在场的人,你们跑去纽约看大都会博物馆,真的就得到艺术熏陶了吗?还是因为觉得丹铎神庙不得不看,尽管你一点都不了解古埃及帝国的历史?全场都笑,可不是嘛,去纽约谁不是博物馆通通看个遍,赞叹一番,然后离去?

其实这些都没有错,看美景,吃美食,感受文化,如果你真的觉得满足,一切都没有关系。

但是抛开所有的虚荣因素,你真的有想过,为什么要旅行?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你看中的是什么?你在寻找什么?

旅行,听起来像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点子。可是多少次,你亲身体会到旅行带来的压力?机票、住宿、签证,在网上一一付款,成功不成功,信用卡莫名奇妙少了好多额度,货币兑换,看攻略,制定旅行计划,租车,文件公证,购物,替人购物……天哪,一想起来我经历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真心佩服自己的忍耐能力,居然一次次遭这些罪,仍然乐此不疲。

2013年中国出境游人次达到让人惊叹的一亿次,各国大使馆赚的盆满钵满之际,航空公司把无数人送到洛杉矶、巴黎、清迈和香港。除了Outlets抢回家的奢侈品,我想知道有多少人会真的时时记起那一次漫长的出境旅行。

各家旅行公司在制造一个美好的梦出来,“年轻,用旅行增加阅历”,“单身,去罗马寻找缘分”,“男人,要有颗自驾环游世界的心”,“精致会生活的女人,一年飞三次巴萨罗那”……这个梦真是太不负责任了,还有形形色色鼓动大家辞职去旅行的书,造梦可以,只怕梦醒了,剩下一地鸡毛。迷信任何东西都是危险的,旅行也是一样。

大家赚钱都不容易,真的甘心一万块送给航空公司,一千块赠予美国大使馆,八千块刷给规模生产出来的酒店大床?我们真的情愿拿钱和蜷在经济舱里僵硬的双腿来换取朋友圈里几十个zan?

我想着这些年的数次旅行,最美好的那些瞬间竟然完全没有被镜头抓住,而我记得最清楚的场景,从来没有任何一本旅行书里有推荐。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给我最深刻记忆的,是那里的人,与当时的心境。

纽约的小酒馆里与老朋友们喝啤酒唱歌,上东区一顿家宴,手挽手在维港前散步嬉笑到深夜,旧金山秘密俱乐部里的烧烤和笑语,与民宿主人一起喝高了看黑白电影,在山区房子的壁炉前裹着毯子烤棉花糖,经历华盛顿贫穷街区惊魂夜,还有澳门老街区破旧门楣开到凌晨亮点的甜点铺……哪一样都与景点无关。

是不经意间脑海里飘来的旋律,跟空气里食物的味道,让这些故事像照片一样凝固在时光里,时刻被想起,时刻被怀念。

旅行,大概最美妙的是那些意外,而你准备好迎接不一定有美好下场的意外了吗?如果真的准备好了,那为什么无法接受生活里的起伏跌宕与不安?如果你想拥抱这些未知,那又为何在寻常日子里步步小心,企图控制一切?

不要欺骗自己。旅行不是万灵丹,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旅途也不是图书馆,包含不了那么多知识。

Alain在他《旅行的艺术》里引用帕斯卡尔的《沉思录》,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书最后一段里,他又写,“我们遇见过穿越沙漠的人,在冰上漂泊或在丛林里穿越的人,然而在他们的灵魂里,我们无法找寻到他们所见的痕迹。穿着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心满意足地待在自己房间里的塞维尔·德·梅伊斯特正在悄悄提醒我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旧金山下了雨,我在俄罗斯山街区的一间公寓里听着雨声吃着炸鱼写作。窗外景色美得像做梦,270度的落地窗让我产生可以看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的错觉。我看着缓缓驶进码头的渡轮,暴风雨里飞翔的鸽子,蟹壳青色的天边透出光亮的云,一切都美好的如伍迪·艾伦镜头里的城市电影。令人沮丧的是,清新的海风并不会让我写出《在路上》或者《都柏林人》,就算我搬去丹佛或者爱尔兰也是没用。下次在北京污浊空气里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我会多去读点书,而不是抱怨生活的繁重榨干了我的灵感。

Paul Graham说过,“剑桥就像一个生产想法的城镇,相比之下,纽约是造钱的,硅谷是孵蛋的。”大多数去过这三个地方的旅行者不会这么明白这些,他们脑袋里想的是在康河、中央公园和谷歌大楼拍下的照片。城市的气质没有改变他们,因为他自己拒绝改变。每次离开旧金山的时候我都在想,我没办法带走北加州的好天气,可我带的走城市的性格。

而在我看来,“什么都不在乎”就是旧金山这座嬉皮又包容的城市最佳注脚。下一次在人群里觉得焦虑和窘迫的时候,我会努力想起那个吃了好多螃蟹的晚上,身边三十八岁的女律师醉醺醺跟我说的那句,“I don’t give a crap about anything.”(我对任何事都不在乎)。

作者:超超探索宇宙
图来自:stocksna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