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缺乏而渴望的爱,留不住
在世上,我们心里总有些自己难以察觉的”阴影“,如同”鬼影“般附着在我们心底黑暗深处的影像。你可以这么想象:那是你从小到大,停留在某一个时期的记忆──那里有你曾经的深深渴望,也有你以为自己已经遗忘,却从来不曾抹灭的回忆。
那就像是一幕幕定格的影像般,在心底驻足已久,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都挥之不去。
然而,有时”渴望“得太久了,面对如此奢望又不可得的自己,日子久了,也感到自己希冀似乎不切实际地过分了。于是,年幼时的”渴望“逐渐被成长历程中的生活琐事、课业学习、工作压力给掩盖,等你回头盼望的时候,以为它已经不在了,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你以为你可以摆脱那个渴求的、贪婪的自己。
可是,直到你爱上了一个人,才明白,原来那些贪婪不曾离去。
(2) 难道爱是为了满足缺憾的渴望?
心理学中说过:
在我们最原始的经验里,“不在场”就意味着“死亡”。
这意谓着: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需要父母为我们做些什么,而他们却没有如此行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在场“经验(我需要你,而你不在,或你没有帮我)。
于是身为小婴儿的我们,心里头的情感张力瞬间高涨,直至满溢到我们无法承受的程度,感觉难受得好像快要死掉一般……就是此时,”啪嚓!“你的心灵瞬间按下快门,纪录这种”渴求而不可得“的感受。一次又一次,这些感受跟着我们,从童年到青春,以及成年时期的爱恋……
后来,我们长大了,但心里都住着一个”渴求而不可得“的小孩──虽然,我们不见得认得他。
我们曾经以为爱的很深,很深。岁月却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电影《天使爱美丽》
(3) 我们会爱上什么人,一路以来都有迹可循
”我身上有缺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这么觉得。
是在人群中被那些乌合之众的泛泛之谈给冻僵的时候?还是因为那位一边发号施令、一边流露出不怀好意的老板?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和自恋式的炫耀,与我们何干?那些充满个人意见的肯定、和否定,又何需在意?
我们应该要明白,如何不受这个世界的歇斯底里所扰。但是,曾几何时?自卑的感觉居然开始爬上心窝,在跳动的心头啃噬出细微的小洞?每啃出一点,都酿成一点缺少、一点空……
心理学说,这就是存在我们心底的”缺乏情感“。
也形成我们寻找亲密伴侣的两个常见的”潜意识寻爱逻辑“:
寻爱逻辑1:找回我曾失去的
原来那些心头上感到”缺乏“的自己,从来没有消失,而是被自卑的挫败感,钻出一层层”碎片“,在内心空间里纷纷飞舞;就像打散的拼图一样,一片片散落出去。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这些“碎片”—自信的、欢乐的、聪慧的、天马行空的、古灵精怪的、善辩的、信任的、自由的、创意的、勇于冲撞的……怎么都不见了?所以拼命往外去寻找。(是啊!如果某人身上有我失去的这些碎片,那么只要与他结合,我就能重新拥有了吧?)
当我找到拥有我心里“碎片”的主人,我感觉到自己坠入爱河。因为透过他,我们想像着能把不完整而自卑的自己,拼凑回来。
寻爱逻辑2:找到我所认同的
如果从那些心头上的“缺乏感”透视进去,我们可以从窥探到童年和青春时期,自己认同与不认同的人事物。
比方说:如果我曾经看过隔壁大婶拿着锅剷,追着她那看来吊儿郎当的老相好,当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对他破口大骂:“死没良心的,敢噼腿就不要给我回来。”声音大到我好奇地打开窗户,然后撇见站在门外看热闹的我的父母,我老爸那双大手覆盖上我妈瘦弱的肩,深情地对她说:“放心,我永远也不会看妳以外的女人。”
我可能悄悄关上窗户,心跳的频率却告诉我:以后要爱老爸那种“深情英勇”,绝不要爱得像大婶那样“吊儿郎当”又“吵吵闹闹”。
“潜意识”记下这幅画面,小心地摆放在我记忆深处。
多年以后,我同时遇到A君和B君。当A君手上的温暖无意地拂过我的肩,当B君那吊儿郎当的牛仔裤几乎露出他半个臀部,一股浓浓的、记忆的味道从远方传来,童年和青春在我心里溢散开来。
我以为自己应该与A君陷入爱河,却没想到B君居然也对我有蛊惑般的魅力。于是我才明白,不管是认同或不认同的童年记忆,都可能创造我们成年时期的找寻。
前者,是一种“正向认同”的追寻,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期待重温曾经有力量的过去;后者,是一种“反向认同”的追寻,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期待扭转早年缺乏的不堪经验。
我们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不过,如果我们补足了心里的缺,遇到爱,将不再若有所失。
作者:心理师许皓宜
来源:《如果,爱能不寂寞。》台湾三采文化出版
图来自:stocksna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