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人生皆为相遇。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体验自我的价值,感知幸福力。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曾说过:“我们和他人的交往,实际上是在玩各种游戏。”有的人在游戏中游刃有余,仿佛有第三只眼体察着两人交汇的“场”,并对这个“场”的互动有所掌控;有的人则总会让情绪四散蔓延,处于失控的状态。
各种交际互动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掌握到人际互动关系中的关键,你就会随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的变化,并明了无论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是一个整体,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样,你就能容人,更容易和人相处,拥有和他人的幸福关系。
1. 坚持黄金法则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的,发生着镜像反应。你所给予别人的就是给予自己的。包含好几层含义:你信任别人,也是信任自己;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爱别人,也是爱自己。所有正向能量的给予都是同时发生的;反之,当你指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造成的错误时,虽然你一个手指头指向别人,但另外三个手指头都是指向自己的。也就是说,当你贬低别人时,也在贬低自己,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很有益的提醒。给予出去的正向能量,比如关怀、尊重、理解、爱等等,一点都不要吝啬,物质是有限的,人的心态是无限的,给出去的越多,拥有的也越多。
这就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黄金法则:你想要什么就先给出去,自然就有了,等到静下心想明白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随时可以给予。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自己没有,老想到别人那里去求,没有求到就会很失望。物质的有限性让我们时刻意识到资源不足,有匮乏感,你多我就少,无意中把自己处于和别人竞争的关系。当你明白并体验到心灵的无限性时,对内心就是极大的解放,亲密关系的质量也会提升很高。
2. 管理好心理预值期
这里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别人有着过高、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对方达不到,你就很容易失望,以为是别人的过错。就像一则过去流行的小故事所说,孩子夜里哭闹着要吃饼干,父亲跑遍了半个城镇,双手捧回献上,孩子见了依旧大哭——我要长饼干,不是圆饼干。固着的期望就像长饼干,始终觉得你不理解我,给的都不是我想要的。当我们看不见其他选择时,也就看不到对方所付出的努力,关系就变得很拧巴,自己身处其中也会感到痛苦。
二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时,你是否有勇气真诚地说出,我就是达不到你的期望。当我们能这样真诚地表达出想法时,关系仍然可以走得很顺畅。很多人难以说不,违心地去迎合别人,有时候迎合的还不是别人对你的真正期望,而是他/她猜测别人的期望。这种想象和投射的成分,就让他/她觉得和人相处很紧张,别人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实质由心理距离较远的一方决定,当张三认为我们是好友,李四认为只是熟人时,双方就是熟人关系,明白这一点,也就不存在当你拿对方当知己,也觉得对方应该视你当知己,这种应当不存在。真正的人我和谐要看关系的品质,古人说,不可语言而语言,是失言;可以语言而不言,是失人。
3. 拥有平等心
我们太喜欢和别人做比较,暗含着我实在不知道我是谁,只能拿周围的人做参照,我比别人某些方面强会得意,不如则会自卑。如果大家都是热爱、尊重生命的,看到人生而平等,无论教育、种族、背景等等,每个人都是宝贵的生命体。那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人钱多,那个人钱少,地位高低,都只是外衣。一辈子活在只认衣服不认人的状态还是挺可惜的,那又如何与别人有真正的连结。最宝贵的感情,都是超越交换的,含有无条件付出的成分,这点在父母对年幼的孩子上表现得最明显。
如果把地球70亿人所有的角色立场,表现出来的感情等等画一个同心圆,那么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看待问题的视角只占一个小小的角度,和不同的人交往打交道,角度不同,太常见了,相同才是小概率事件。这时候,你是选择平常心、平等心对待,还是评判心?从评判心出发,就会觉得自己的角度比他人高,就有资格去修正他人,这样不容易拥有和谐关系。如果能换位思考,而不是待在自己的角度里出不来,关系会大为不同。
4. 不要触碰对方的死穴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交往、互动?根本上是因为我们有心理需求,这和早年成长经历有关,也和心结、缺失、创伤、挫折有关。早年没有得到的,就成了成年后的需求。人际交往中,先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再通过一些细节去揣度别人的需求。比如对方在乎的,敏感的点要小心碰触。通过揣摩,知道对方的需要和不需要。有的人际交往,不知道对方要什么,也不知道给什么,把自己认为好的拼命地给对方,但不是对方的需求,就形成了不满和抱怨。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别碰对方的死穴。
在人的内心中最受不了两样东西——分离和丧失,一辈子的痛苦就在纠结于此。而终其一生,最核心的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和自尊。这四个要点很重要,和别人互动时,要婉转小心地碰触。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的实验,就体现了一个人需求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感,最深层还是对爱、柔软、温暖的渴望,以及这些所带来的深度安全感。
5. 掌握沟通中爱的语言
语言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非常大的麻烦,夫妻间、青春期的孩子、上司和下属,在很多关系中我们都发现无法沟通,那都是本能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每个人内在都有潜意识的冲动和欲望,这些需求有时候是隐蔽的,拱着我们的想法和行动。在人际互动中,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希望自己潜意识的动力被满足,如果不自察,就会产生语言沟通方面的冲突。往往,情商比较高的人,既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同时在互动中还能体会对方的需求和动机,达到双赢的效果。
尽量做到不指责、不攻击、不评价。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愿意被别人否定,理性告诫自己要大度,潜意识却做不到,以婉转的方式实现反击这种不舒服。真的感受不舒服,可以建设性地表达出来,多说感受,说愿望。比如你这样说让我很难受,比直接说对方更安全;可以表达愿望,让对方感受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人际的冲突就会降低。在心理咨询室里,80%的部分在使用非语言系统沟通,普通大众容易忽略这点,更倾向于看这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经意间的动作是最真实的,互动中通过这样的系统,很多人际中麻烦会变得容易。
6. 沟通内在的坎和结
所有的人际关系,回归到根本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对外界的所有感受,归根到底都有自我这部分,如果没有自身,我们对外界就不会有感觉。说白了,我们一辈子都在跟内在的自己游戏。
外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显现。用心体会哪些碰触了我们的敏感度,早年的心结是什么,有什么坎过不去,这都值得我们去探索。用自我成长的方式做自我修通,打开心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不觉得这么疼了。当然,这个过程不容易,涉及到最深层的自我修通。当内在的坎和结修通得越多,整个人就变得越通透,对外界不好的感受也就没有那么多了,人就会变得很平和,进入心灵宁静的状态。在那个状态里,你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人都会喜欢你。你对自己也没有那么多不满,对外在也没有多不满,这是自我心灵成长的过程。
图来自: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