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才能不平庸

什么是智慧? 这些年,我们可能都把“智慧”这个词给用烂了。 甚至对智慧这个词都有了排异反应,基本已经成了鸡汤的代名词。 那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呢? 其实,简单点说,智慧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人和事,如何去做选择。 选择如何看待世界,选择如何自处,选择如何处理各种人和事,这就是智慧。 一个个不同的选择叠加起来也就造就了我们不一样的人生,也同样造就了我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1906年,辜鸿铭把《中庸》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翻译成英文的名字是“人生最普遍的指导”,被称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打开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 什么是“中庸”? 中庸在现实的语境里很容易被理解成,老好人、耍滑头,这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那中庸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但是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但要不偏不倚地行事。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所以说,它是“对人生的普遍指导”。 为什么要中庸?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世界本身是一个非常精密和谐的组织,破坏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引起整体的失衡。而且,自然界的平衡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动态的,就像两个人对掌,双方的手掌对在一起,互相用力,这时只要有一个人突然撤去力量,两个人同时都会摔倒。所以,要维持这种平衡,不但要中道而行,而且要时时刻刻中道而行,才能让这个精密和谐的组织顺畅地运转,其间的所有事物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春风得意之时,难免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不自觉间就会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稍有才能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有才的炫耀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其实,“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是人生的大道理。得意时行事低调,失意时也不妄自菲薄,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把持住自己,也就不会大喜大悲,为外界所干扰。 中庸之道又是什么样的道? 第一,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 什么叫“常人之道”?就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任何人,所有人,最普通的人,再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做到。所以,他们绝不唱高调,绝不提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出来。 第二,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 因为中庸不仅是“庸”(不唱高调),更是“中”(不走极端)。这就肯定要“适中”。比方说,既不唱高调,也不趋下流,既反对只有追求,又反对没有底线。如果你只有追求,不考虑现实,不断提一些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这就是走极端。如果你放任自流,连底线都没有了,也是走极端,都不是中庸。 第三,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 孔子,他为什么要主张一种“常人之道”?他为什么不弄点儿“惊世骇俗”的东西来?就是为了“可行”啊!正所谓“非不能为高言也”,只因为“非人能共行”,这才“不言之矣”。反过来,他讲中庸,包括讲“以直报怨”,就因为它既平常,又适中,可操作。实际上,孔子,还有孟子、荀子,都是很注重“可行性”的。他们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无论怎样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都会有“可操作性”。先秦儒家孔、孟、荀,其实是处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这也是中庸。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走极端,是中;注重“可行性”,是庸。“庸者用也” 如何才能做到中庸? 中庸两个字作为人生的最高智慧已经是非常质朴了,可是做到中庸的方法更质朴,只有一个字: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