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授权死得快?80%的老板还在玩“假授权”

职场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老板明明已经把工作分配给某个下属了,但自己却又时不时地插手,亲力亲为,这让下属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殊不知,最终即使完成了工作任务,也在下属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使企业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在课堂间隙,经常有学员跟我抱怨,说自己做老板没有老板的样子,整天忙得像个孙子一样,反倒是手下的员工,一个个闲得像大爷。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现在这个时代一点儿也不少见。一方面,做老板有老板的责任,要想把企业做好真的需要非常用心;另一方面,不少老板忙是因为不放心,不信任领导层,所以自己经常事事关注,因为不信任团队的能力,所以事必躬亲。 其实要把企业做好适当放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说说关于授权的问题。 记得雷军之前说过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果老板把事情全包了,那本该老板负责的方向、战略问题谁来做呢?是不是如果把本来放在工作上的精力投到更多的细节上那么你思考战略的时间就少呢?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管理当中,聪明的老板是自己干,智慧的老板让别人干。 很多老板不禁会想:我还是很善于授权的,把每一份工作都分给不同的人去负责完成。 各位,只是给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有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决策权呢?其实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通病。 工作任务分配出去,但如果把决策权死死握在自己的手里,员工动一动都需要向上级申请汇报,无论是效率还是他的责任心都会受到影响,再或者像下面这个公司: 公司有一个新项目,李总审时度势,认为公司的小王跟了自己很多年,有能力完成。 他把小王叫来:“小王,你的能力很强,这个任务交给你负责完成,需要资金、人员、决策随时向我汇报,我一定大力支持你” 。 小王风风火火地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总发现小王做事的方式有问题,于是,开始驳回他的用钱申请,对他用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一些关键的决策,也开始不放心,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要逃避,其实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说老板会不会看人的问题。小王一定就做不好吗?不一定。 其实刚才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授责不授权,把责任授给小王权利没有给他。 中国有句古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真正授权给员工,就是要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去做,授责也授权。 孙宏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次,顺驰地产参与石家庄某地块的拍卖,随着竞价越来越高,来自各公司的竞拍人员开始打电话向上级请示,只有顺驰地产的小伙子纹丝不动,最后以5.97亿元中标。 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一个28岁的小伙子竟能够自己单独做如此大的决策。 对此,顺驰创始人孙宏斌说得云淡风轻:“他已经被授权了啊,当然可以做职责范围内的决策,假如决策失误,那就算顺驰的成本吧,谁的工作没有失误呢?” 其实对企业来说,员工自己决策也许会犯错误,但这是一个成长和学习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永远靠自己决策,那企业员工怎么成长呢? 比起孙宏斌的财大气粗,他对员工的信任程度也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相信那位员工听闻此消息,工作起来也会更加卖力。 谷歌着名的“20%时间”工作制,也是如此。

Read more

任志强谈管理:道治高层,儒治中层,法治下层

任志强认为:在企业中,不应因人设岗,而应因事设岗,同时需要相应的定编、定岗、定职责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用激励制度奖励先进,用淘汰制度制约落后,形成双向流动,才能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而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则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针对人员的管理,任志强的管理理念可归结为三大点,即道治、儒治、法治。 具体来说,就是对高层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管理;对中层采用“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思想管理;对下层则采用“人之初,性本恶”的法家思想管理。按这样的思路,任志强对不同级别的员工分别制定了对应的考核标准。 针对高层的“无为而治” 任志强认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核心就在于占全体员工20%的高管和中管(高端技术人员),这些人的创造性、风险决策判断能力、寻找机会的能力、有效的组织实施能力等,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在确定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方向之后,最高管理者只需负责监督与控制全局。对能提拔到高层的人员,大多应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应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管理。他在回忆录中说:“在充分授权的情况下,让高层管理人员去指挥和决策,而非最高管理者对高层管理人员指手画脚、教他们如何管理,更不是极度不放心地直接操控。高级管理层不是只出力而不出思想、不出创意,否则这个企业就会没有凝聚力,并僵硬死板,缺乏活力。” 针对中层的“人之初,性本善” 中层管理者是上下之间的连接,更是执行的主力,因此要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一部分激励与处罚的权力,所以任志强对中层采取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思想管理。这样做,必须要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而不仅仅是严格的监督与约束。比如,任志强在回忆录中提到,在华远的章程里,对中层及以上的员不要求打卡,要相信他们为完成任务主动加班的时间会比迟到的时间多。考核不是以时间来约束和要求,而是以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与节点来控制,使中层人员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下层的“人之初,性本恶” “下层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是执行力的最基础部分,因此要用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管理,用严格的纪律与制度进行约束。”任志强在回忆录中写道,“对这些下层人员,不能有过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必须严格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要按时打卡,保证工作时间,并对加班加点给予奖励。同时,还要做出责任的限定,即领导者决策,由领导者承担决策的责任,执行者只承担执行中的责任,这样就解除了执行者对决策错误引起的执行责任的担忧,可以尽心尽力将工作精力放在执行层面。”他打了个比方:生产什么是决策者的事,而生产质量的好坏和进度则是执行者的事。 这样做,既分解了不同责任,又强化了执行的坚定性和必要性。 企业应该是职场拼搏中的“家” 在任志强的眼里,员工与企业不仅仅是雇佣关系,员工也是企业的主人。只有把员工利益放在企业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位置上,才能确保企业利益。 任志强用华远的管理指标说明了他的这一观点。他说在华远的管理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被他视作是一种社会财富创造的精神。没有社会财富的创造,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利润。尤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没有任何垄断优势和专属经营权的企业,不可能靠资源和政策的保护去获取利润;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考核员工效益的增长,如果企业的利润增长不能与员工收入增长同步,则是一种非公平的分配。而如果管理层和员工满意自己的收入(包括股权收入)增长,国有资产必然跟着受益。 任志强制定的华远的作息制度就体现了这一点:法定作息制度规定每周只有34个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四每天工作7小时,周五工作6小时。节假日还会增加半天、一天或一天半的假期。但按任务考核时则不论工作时间,能在工作时间完成的自然按时上下班,如果不能完成则需自己安排延长工作时间。虽然没有加班费,但对业绩的奖励却远远超过按小时计算的标准工资。因此,在华远从未有任何员工对工作时间与加班加点的问题提出异议,反而会主动为完成业绩延长工作时间。 对于员工及其家人的关爱,也是企业将员工与企业视为一体的重要表现。 除了免费对员工提供培训,并为员工配股之外,还对员工的家人给予关怀。任志强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坚持为每个员工的独生子女发节日红包(每人100元),一直发到该独生子女满14岁,至今已坚持了25年。他在回忆录中说:“这与钱的多少无关,而是一种心意,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爱的传递。也许我无法记住孩子的成长和分不清是谁的孩子,但只要我的心中装着孩子们,员工的心中就会装着这个企业。 任志强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人的灵魂有归宿时,他才敢放开胆子去现实中拼博。就像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可以在满身创伤时回到平静的港湾中补充给养,再战。企业就是职场拼搏中的家。有了家的感觉时,员工才会把未来寄托在家的关怀与爱护之中,和家一起成长。只要员工曾努力地为企业做出贡献,必然能从‘家’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尊重和荣誉。”此即任志强所说的企业凝聚力。 来源/MBA智库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