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凭什么这么和家人说话还心安理得

之前的某天,我和配偶去外面吃晚饭,吃完走路回家,到家又热又累。 他要去冲凉,我打开电视坐在沙发上,想看一档真人秀,问他那个节目叫什么名字,他回我一句“你不会自己找找吗”,就去洗澡了。 我心里被他这句反问句弄得不高兴,等他洗完澡,我跟他动之以理:“你这么说让我不舒服,同一个意思,换成‘我也记不得了,你找找看看吧’,是不是好多了?” 他嘿嘿一笑,又回我一句:“你就是想太多。” 这句大事化了的话又戳中我的气点,我埋怨他:“为什么你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惹毛?” 接下来他问我哪次惹到我,我记仇地翻旧账,我俩争执了10分钟后各自面壁。 事后自省,虽然他说的“你不会自己弄吗”、“你就是想太多”惹我不爽,但我那句“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也会惹到他。 我发现我有时会没意识地说“你总是怎样”、“你从来不怎样”这类话。 仔细想想这话既发散聚焦点,又扩大打击面,很容易让人一边生气,一边争辩。 我决定以后想说这类话时换个说法,换成“你这次做了什么让我不爽”、“你那次没做什么令我郁闷”,就事论事,别扣帽子。 我俩相约发现并替换那些让对方感到不适的话之后,关系更加和顺安好。 我想到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好好和家人说话有多重要”,很多人都认同,但常常难以做到。 其实,不少问题出在脱口而出的惯用语上,大家心情好时可能不会在意,一旦又累又烦,怒火容易被煽动起来,说不定还会引发争吵。 我有次去看望正在休产假的女友。 她家真热闹,为了照顾刚出月子的产妇和满月不久的孩子,双方父母全都来帮忙照顾。 90多平的房子里,婴儿的啼哭声,大人的拌嘴声,铿铿锵锵,此起彼伏,我注意到几个她家人的对话细节: 她老公从卫生间出来,洗完手后没有擦干,直接用力甩手,有水滴甩到地面上,女友脱口而出:“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把水甩在地上,要是有人不注意踩到水滑倒了怎么办?”她老公有点挂不住地拖干地面; 她婆婆在饭厅择菜,婆婆电话响了,就叫唤她老头把手机递过来,正在浇花的公公手也湿着,觉得等会再打回去就行,有点不耐烦地回婆婆一句:“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婆婆嘟囔着洗完手着急忙慌地接电话; 她家大胖小子睡醒哭闹,女友和她老公给孩子换尿布,看到他俩用湿纸巾给孩子擦屁股后换上新的纸尿裤,女友爸妈苦口婆心地说:“不要总是拿湿纸巾擦,最好是用清水洗,婴儿皮肤娇嫩,我们是为孙子好。” 女友家热闹得让我有点脑仁疼,有几次感觉空气中有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估计要不是有我这个外人在,他们可能就直接开始嚷嚷了,我也识趣地没在她家吃饭就告辞了。 看得出女友家人之间彼此在乎、互相关心,但有些家常话不太好听。 像是女友说老公的“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让老公有种屡教不改的挫败感; 像是公公说婆婆的“没看见我正忙着吗”,让婆婆觉得自己不为别人着想; 像是爸妈说他俩的 “我们也是为孙子好”,让这对年轻夫妻心里暗自委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