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越少,越容易成为富人?

近日看到央视网转发了一条新闻,说在大洋彼岸,44%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无法一下子拿出400美元的钱用来应急。 这一数据来自美联储对美国12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报告,尽管不知道400美元的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但这至少传达了一个信息——美联储认为,美国家庭存款达到400美元以上,经济状况才能称之为健康。 折合人民币,这笔钱大概是2800块。好像也不多啊?美国人什么时候这么穷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去年人均GDP达到5.6万美元,今年4月份公布的失业率更是只有4.4%。 可以说,只要有工作,美国人基本都能算中产阶级了。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人赚得那么多,为啥存款这么少呢?合理的家庭存款比例,应该是多少? 1.中国式的纠结 目前国内家庭在不同资产上的配置比例,其实并没有一个官方口径。根据挖财君的观察,无论小康还是中产,即便大家处于相同阶层,对存款的态度却显得两极分化。 比如90后家庭(没错,90后都结婚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大多崇尚的是美式消费观——不是月光族就是卡奴。 所谓“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他们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穿名牌,吃大餐,骑共享单车租房上下班不好吗? 而80后家庭呢,其实跟90后年龄差距也不大,但岁月已开始偷走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不准备足够的存款,万一生大病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房贷车贷怎么办?所以存款多一点好像总是没错的。 这些80后家庭的工资虽然不少,但还是不敢“瞎折腾钱”,宁可放银行等贬值,存款实在攒太多了就买套房呗——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房价基本不会跌,所以房子对中国家庭来说,只是用来保本的、另一种形式的存款。 经济学家巴曙松称之为中国家庭在资产配置方面的通病:存款、房子太多,金融资产太少。 而根据挖财去年发布的《中国新中产可投资金融资产配置体检报告》,全国1.8亿新中产中,85.2%的人资产配置比例其实都不健康。 可喜的是,90后们这几年对金融资产的兴趣倒是在逐渐提高,加上抗风险能力强,更愿意把存款转换为货币基金、股票甚至比特币。 小编还有个同事,每个月都不存钱,但会拿三分之一的工资出来定投指数基金,他的观点是,基金定投坚持三年以上基本就是正收益了,到时候完全可以代替存款的功能。 而三年后他还不到30岁,需要急用钱的可能性很低,万一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用信用卡或者其它信用贷款周转,干嘛要存款呢? 2.三分之一是主流 其实这位同事的做法无意中反映了他的一个认知,那就是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可以用来做储蓄型理财,而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其实也是一种关于家庭资产配置的主流观点。 为什么是三分之一呢?我们可以参照著名的恩格尔系数来看。 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一般用来衡量家庭的富裕程度——家庭收入越高,恩格尔系数应当越低,除非你一家人都是顶级吃货。 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应该是多少呢?联合国给出的答案是20%-30%,将其定义为“富足标准”。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每月必须要存一笔钱用来应付不时之需,那么这笔钱至少应该覆盖最基本的刚需,即我们购买食物的开支吧?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工资结余(存款比例)至少要≥我们的恩格尔系数,而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0.1%。 有意思的是,在公元前农耕社会的一本古书《塔木德》——据说是西方最早的关于资产配置的读物中,也给出过类似的投资建议,现在看来依然非常经典:

Read more

培养五个获益终生的思维习惯

最近,有位读者朋友发来简信问我:“韩大爷,你说是什么让某些人与我们平凡人不同,让他们更加出色?” 我答道:是思维方式。 读者又问:“那又是什么让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不同越发明显,差距越来越大?” 我想了想:是习惯。 读者朋友问到了点子上,我回答得却意犹未尽。 那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几个能让我们获益终生的思维习惯。 1、 客观冷静的事物分析意识 记得在读大学本科时,我学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当时一位有着深厚理论功底与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师在授课中对我们说:如果有哪句话值得送给大家,并能对大家产生长久影响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这里的成见,指的是现成的看法与既有的观念。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觉得稀松平常,并没多大体会。但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实践经历与生活体验中,我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价值与分量。 我们生活在大圈套小圈的多层文化环境中,很容易在脑海中对某些事物或人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一看法推而广之,而忽视掉个体差异,这在传播学领域被称为“刻板印象”。 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习惯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认知与判断,但它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思维枷锁,凝固成了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藩篱与阻碍。 比如,我们常会先验化地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穿的清凉些就是作风不良,长得丑的人都比较靠谱,学历低的人都比较肤浅……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观念很多时候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当我们抛却成见,客观冷静地进行一番观察与分析,事实往往会给理论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刻板成见是个害人不浅的东西,它不仅让你变得偏执而封闭,目光短浅,更会殃及你思维的独立性,影响你与他人良性关系的建立。如果有哪种思维习惯是需要最先确立起来的话,我想,客观冷静的事物分析意识,当仁不让。 2、迎难而上的问题解决意识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门提问:在情商高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有这样一条回答简短而深刻: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情绪宣泄与逃避,这是人类的本性,然而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基本上就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各种“人之常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尽全力了。父亲答:你并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身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迎难而上的解决问题,态度上要乐于沟通,手段上要穷尽一切可能。 很多时候,看似山穷水尽,但只要多往前探一步,多问一嘴,多做一些,一切都会大有不同。 所以说,你如果想要使人生获得质的改变,就要从此刻为自己确立一种积极的问题解决意识,告诉自己不要犹豫,不要拖延,勤于沟通,立刻行动。 嘴勤的穷人能问出金马驹,腿勤的匹夫能跑出三千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