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自卑得一塌糊涂?你其实优秀得令人发指!

有一种自卑,是别人尚未鄙视你,你自己已经率先鄙视自己了。还有一种自卑是,分明别人根本就没有瞧你,你却老是担心人家瞧不起你,这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 “我平时跟别人相处时很自卑,怎么办?”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你去随便找十个人问问,这十个人里面,有十个都是自卑的,只不过是,各人的痛点不同而已。 因此,你不必为自己的自卑感到过分的焦虑,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绝大多数时候,自卑,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自卑的心理基础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可是,如果你真与那些“别人”、那些很强大的人、那些你崇拜的人去接触、与他们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瞧不起你——相反,他可能是很欣赏你、很羡慕你、很尊敬你的。再说,大家都很忙,自个儿的自卑都无暇应付,哪来的精力来俯视你呢?不要担心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实际上,别人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你。别那么累,你没有那么多观众。 【苏子曰:有一种自卑,是别人尚未鄙视你,你自己已经率先鄙视自己了。还有一种自卑是,分明别人根本就没有瞧你,你却老是担心人家瞧不起你,这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 我过去、现在都处于自卑状态,并且将来还将继续自卑下去,所以,我能够理解别人的自卑。但我同时也发现,自卑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卑,并不可怕。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卑得一塌糊涂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分数压倒一切”,我这种考试机器自然就被各种光环笼罩着。但上高中,从农村进入城市,发现同学们怎么都那么多才多艺,而我,连很多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我常常暗自想,我怎么就这么差劲呢? 那个时候,有人说我内向,我不服气,尽管,我连内向是个啥意思都不知道,但我就是知道,这是个“不好的词语”。诚然,我现在依然内向,但这两种内向,在实质上却完全不同:2010年之后的内向,主要是傲慢、高冷、目中无人,而早先的内向,则完全是因为自卑。 这几年常常看到一些报道,说一些从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到大城市、重点大学之后,很容易饱受自卑感的折磨,甚至是患上抑郁症,但我从西北的农村进入复旦之后,虽然也常常有“我不如人”的感觉,但总体上,却并没有太强的挫败感,更没有患上抑郁症。为什么呢?因为,我早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有了那样的体验,经历了一场蝶变,还没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正确地认识和接纳了自己的平凡,跟自己和解了。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早在上大学之前就调低了期望值,这才保证了我在e大学期间尽管明知“我不如人”,却也没有感到过分的自卑。 我当然一直自卑,但我的变态之处在于,我是个势利小人,我喜欢攀高枝。越是那些让我自惭形秽的人,我接近他的愿望便越强烈;因此,从大学至今,一方面,我一看见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就自卑,另一方面,行为上,却总是“勇敢”地硬着头皮去接近,就这样,我的素质也越来越靠近他们了,自卑感便越来越弱了。到了现在,自卑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吹牛的素材。 不断地冒着被鄙视的危险接近各种大牛,我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收获是:遇见牛逼的人,如果只是远距离仰望,我们很容易产生难以克服的自卑感;但是,倘若是近距离接触、对话,尤其是,建立起了一种亲密关系的话,此时,即便是他在我们心目中的牛逼程度并无丝毫衰减,甚至,我们还新发现了他更多的牛逼之处,但我们的自卑感却没有之前那么强了,相反,我们的自信心空前提升了!与牛逼的人近距离对话、建立亲密关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逼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并且,这个人越牛逼,我们自信心的涨幅便越大。当然,这种自信,是外因已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力量,而非狐假虎威说“我认识谁谁谁”。 之所以跟牛逼的人相处容易增长信心,原因是,总体上,无论是顶尖级出色的男人还是顶尖级出色的女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会鼓励人,或者,毋宁说是会发现你身上的优点——你明明只有六分优点,他们硬是能吹成九分,吹捧得次数多了,你的自信心就增强了,并且还会努力地使自己的实力配得上他的赞誉。(牛人们当然也有傲气,但这与他们的会鼓励人完全不矛盾——一个大学教授会对别的跟他的社会地位平差不多的教授“不屑一顾”,但却不会对一个naive的学生不屑一顾;相反,他会十分谦和地鼓励这个学生。) 相反,你如果是跟比较挫的人相处,他们会常常给你泼冷水,进而也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卧槽,连这货也鄙视起我来了?)因为,挫人需要通过给别人泼冷水来“找到尊严”;当然,也可能是姿势水平有限,不识货,没能力发现你的价值而已。 多年来,在接触过各色人等,或者在被各色人等接触过之后,我有个无比“惊世骇俗”的发现:在那些我懒得搭理的人眼里,我是一个差劲的人、一个值得同情的人;而在我欣赏的人眼里、在我尊敬的人眼里、在我的偶像级人物眼里,我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因此,鼓起勇气跟牛人相处,更容易克服自卑感。 几年前,当我跟《越是有价值的媳妇,娶起来越便宜》一文的女主角还处在“互相暗恋”阶段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突然问我:“你Y是不是喜欢我?”我被这突然袭击搞了个措手不及,遂答道:“你这样问,让人家怎么好意思回答呢?”结果,她说:“你犹豫什么,我挺喜欢你的呀。”我比较挫地回复了一句:“我配不上你啊。”谁知,她回了一句:“怎么连你也这样说!那我岂不是要注孤身了。”我的理解能力还不差,“连你”一词的潜台词就是说:“别人可以认为他们配不上我,但你不应该这样认为。”这明显是抬高我嘛。然后,我十分机智地话锋一转,“我刚才话还没说完呢。其实,一个人越是让我觉得我配不上她,我便越会想把自己许配给她”。 我对女人作战的原则历来是: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是好蛤蟆。我宁可让自己有“高攀不起”的压力感,也不愿意在自己也兴意阑珊的情况下去找个人“凑个数”。 “越是配不上,越要把自己许配给她”,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有一种“高攀”意识,则实力会向着品味去靠拢;但如果是一开始就因为自卑感而违背自己的内心,则结果是,品味和实力都会下滑。 通过不断地接近那些令我自惭形秽的人,从量变到质变,最后的结果是:我原先的偶像、原先没有注意过我的人,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了。 我本来是只是想吃天鹅肉,却一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天鹅。 此外,我之前在《复旦对我最大的影响:学会了吹牛——虽然我不帅,但是我很帅》一文中提到过,吹牛精神,在客观上,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先前,我喜欢谦虚的人,但在上大学之后,我似乎要更加喜欢那些不谦虚的人了。因为,听那些不谦虚的人吹牛,更能让我感到振奋,让我获得正能量;尤其是,如果他的吹牛,能让我产生“我也会跟他一样”的信心和斗志,我们就会非常喜欢他、甚至是以他为“精神导师”了。 光会欣赏别人吹牛还是不够的,我还得学会自己吹牛。 人们喜欢吹牛,图的是什么?不就图个“自我感觉良好”嘛?尤其是像我这种不自信的人,吹着吹着,会感觉到自己还真是个“人物”,然后,就能“挺起腰杆做人”了。

Read more

心理素质决定寿命长短

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人的心与身,何以有如此紧密联系?」 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做坏事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个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 如果有目标呢? 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 科学家还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再则,“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即,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还有,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 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长寿,有个原因就是,功成名就、获得社会认可,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