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网友的提问:我是个喜欢努力和上进的人,但是我很害怕别人知道我在努力。我发现自己上中学、大学的时候都喜欢自己躲起来默默地努力看书学习。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遇到节假日,同事、朋友约我出去玩,我那时正在准备考会计证,想在家里看书,但是不敢和他们说实话,就说自己生病了,没法去。后来同事问我考试准备的怎样,书看的怎样,我撒谎说,自己没怎么看,还特意表现出很轻松很无所谓的样子,天知道我当时为此有多努力,多焦虑。我现在还是很害怕别人知道我在努力,我也害怕别人知道我除了会用功努力外,我其实很笨很蠢。请问,这是怎样一种心理?你能帮助分析一下吗? 看到这个提问,我想到朋友小王和和我说的一个事情。小王有个高中同学叫小E。他是个男生,常常在物理和数学课上睡觉,其他课上他虽然不怎么睡觉,但也不专心听讲,经常找前后座同学讲悄悄话,或者开玩笑,课间休息时间他也在玩耍,看课外书,和其他同学聊天,看到学习很努力的同学,他会说一句:不要这么努力啦,要放松点。因为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不错,尤其是物理和数学的成绩常常名列班级前茅,于是,他上课睡觉,不专心等行为表现不仅不是缺点,反而证明了他的聪明。有的同学称他为“睡神”,意思是“睡觉也能考好的大神”,还有的同学说他是“天才”。小王对我说,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心里非常佩服他,虽然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个“书呆子”,不如他聪明。 高考结束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小E的室友说小E那时候经常晚上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到深夜一两点钟,或者躲进厕所做自己买来的试题。听到这些,当时的小王震惊不已。 在我们身边,像小E这样的同学有许多,他们外表是一副不求上进、轻松自得的模样,上课不听,自习睡觉,暗地里却发奋图强,努力拼搏,回家背着大家熬夜学习,然后每到考试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为什么要偷偷地努力?为什么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努力呢?为什么努力不能光明正大,明目张胆呢?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多半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羡慕、认可与崇拜。 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中,虽然认可一个人的努力,但更偏爱一个人的聪明,比如很多父母、老师都更喜欢聪明的孩子。如果一个人不怎么学,却能考高分,会给人聪明的感觉。而聪明类似一种天生的优势,仿佛如天才一般,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因此很多孩子在中学时代假装不努力其实是内化了大人的价值观,希望自己获得“聪明”的赞赏,一旦获得,他往往也容易陶醉于或者依赖于这种“聪明”的赞赏,然后持续伪装自己,长此以往,身心俱疲。 为什么会身心俱疲呢?你想想看,在学校里,学生之间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多的,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你要费力假装在玩乐,这会浪费你的很多时间。当别人看不见你的时候,即别人睡觉、休息的时候,你在努力,你努力的时间要么变短了,要么会牺牲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如此一来,时间久了,自然身心俱疲。 假装努力的行为是一个人迷失自我的外在表现。如果一个人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分寻求外界对自己的认可,他就容易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而迷失自我。 很多人表面装着不努力,暗地里很努力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自信心不足,害怕面对自己的失败。如果一个人看起来非常努力了,但他没有考好,即他失败了,他的内心会有很大的挫折感,同时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愚笨之人。 假装不努力则排除了这些风险。一个人假装不努力,给人的感觉是不投入的,如果他考不好,大家会说“因为他学习不努力,不投入,他才会失败,他其实人并不笨。”“他其实很聪明,只要他好好努力。”因为他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努力,只是躲起来的一小部分时间努力,如果考不好,他也可以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理由:“我还没有全力以赴,如果我努力付出了,我就能获得成功。”这种幻想对于害怕失败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内心安慰。对他们来说,假装不努力是保护自己免受失败打击的一个策略。 假装不努力也是很多学生面对学业竞争的一个应对方法,希望以自己不努力的外表麻痹与自己竞争的同学,使其松懈,这样自己偷偷努力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这也许与我们的历史和集体主义的文化有关系。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际关系复杂,为了生存,个体的竞争压力是很大的,为了在竞争中保护好自己,我们要在人群中隐藏好自己,以免锋芒太露,招来麻烦。中国有句谚语由来已久叫“闷声发大财”。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有时候不说话,不张扬却能够较好的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另外一种解释是:避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避免让别人看到自己赚得的利益,而让别人眼红、妒忌或者羡慕。在我看来,“闷声发大财”和“假装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处。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完美的,渴望自己是那种不用努力就有所成就的天才,也渴望自己能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完美,但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多少人是完美的天才,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不仅一点也不丢脸的,还值得我们推崇和引以为傲。 我想起1995年在奥斯卡大获全胜的电影《阿甘正传》。阿甘智力低下,智商测试只有75(正常人的智商大多在85到115之间,70-80 介乎迟钝与低能之间,70分以下就属于低能),他的腿脚也不麻利,从小他就受到同学的孤立和侮辱,还经常遭到其他男孩的追打,阿甘为了躲避别人的伤害只有拼命奔跑。记得有个画面是这样的:阿甘被同学戏弄,唯一接纳他的女孩珍妮对他大喊:“你行的,快跑啊!”于是阿甘奋力奔跑,他是那样的努力奔跑着,不顾一切地跑着,他腿上的矫正器一一散落,他摆脱了束缚自己的枷锁,跑得风驰电掣,自由无比,令观者动容,内心深受震撼。 说到聪明,智力天生低下的阿甘是一点都沾不上边的,但是这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从要靠金属支架走路到飞奔如风成为大学橄榄球明星,从默默无闻成为街知巷闻的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大使,甚至是拥有十几条渔船的公司股东。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激励了无数的普通人。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推崇一个普通人的努力,哪怕他努力之后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依然能够被人认可,被人看见,被人点赞,那为了显示自己聪明,假装不努力,而暗地里努力的行为方式就会减少很多,人们也会自由和轻松很多。 如果我们懂得为自己而努力,学会脚踏实地,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哗众取宠,不害怕失败,那我们就能更好地管理好自己,心无旁骛地奋斗,将自己带领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meiya 图/pixabay.com
Read more试着比别人多走一步,你将会得到更多
多尝试一次,也许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很多人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职场上,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恰恰相反,不是退一步,避而不谈,或者逃避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更进一步,多走一步,再试试看,也许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来自经验、知识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所谓经验,是指在遇到问题时,从自己所知道或者所经历的事情里寻找相似的片段,作出最有效、最得当的应对。所谓知识,则是指大量占有信息,从中得到启发或直接找到可供借鉴的例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积累的经验、掌握的知识有效组合,与自己实际的观察和思考,综合去应对面临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是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多走一步,多思考,多尝试,在别人放弃的地方,别人尝试认为无效的地方,再坚持一下,再尝试尝试,再应变一下,也许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会有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了。 而这,正是办公室菜鸟和职场高手的功力差距所在。 多一封邮件,也许就能打开一个世界 每个都知道人脉资源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希望能快速积累起来自己的人脉资源,但又有多少人,会将各种场合交换的名片和那些陌生的名字,能转换成自己行走职场的助推器? 很多人在交换了名片之后,带回来,整理一下,分门别类一放,从此卡片是卡片,陌生的名字还是陌生的名字。但有些人,出差回来之后,会给卡片上陌生的名字,或者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发个短信,发封邮件,从此便开始建立起了联络的通道。慢慢的,那些陌生人,那些陌生的名字,就会变成你熟悉的人,开始建立起联系,也许某一天,你就可能会在他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深入交往和交流的机会。 有一次出差,我几个同行都和一位行业中的专家交换了名片。当时人员众多,场面有些杂乱,我相信他对我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大家的交流也仅限于自我介绍和简单寒暄。出差回来后,我写了一封邮件给他,除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之外,还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我其实并没有寄希望于他能回复,不料,当天我就接到了他的回复,不仅详细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还给我介绍了另外一位专家,让我就某个问题,可详细向他请教。 那一刻,我真的开心坏了。只不过是多写了一封邮件而已,不仅建立起来了我与他的沟通机会和通道,而且,因为他,我又认识了另外一位专家。后来,因为交流机会增多,我们也有机会在其它场合见面,所以我与他们的交情越来越深,他们也在我的专业发展道路上,给了不小的帮助。 实际上,很多人,往往就是缺少这一步,所以那些交换过之后趟在名片夹中的名字,其实还是个冷冰冰的陌生人,只有多走一步,建立起联系,他们才能变成真正的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你、记住你。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巧合,别人之所以成功,一定有他成功的道理——试着找到它,下一次成功的就会是你。 多一次交流,就会多积累一次靠近成功的机会 在职场上,能用开放的心态,多些机会去交流,往往可让我们收获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会让我们多一些靠近成功的机会。 我每年都会从学校招一些应届毕业生,因此看到过很多新人成长的过程。 有一年,我带三个应届毕业生,这三个人的工作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成长也是。 小A,永远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上司布置的工作上。在他眼里,只要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与自己再无关系,至于之后这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被有效利用、上司进行了怎样的修改,他毫不介意,也毫不在乎。“反正我完成你交代的工作任务了,你爱咋改咋改。”这是他的惯常态度。 小B,爱惜羽毛的典型。要是有谁改动她的方案,她总是一万个不乐意,如果是上司,她就会不依不饶,试图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如果是同事改动,她一定找机会给对方一个差评。她始终觉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所谓的不同意见,不过是欣赏不了她的优秀,或是嫉妒她的能干罢了。 小C,与以上两位都不同。同样是认真完成工作,同样是爱惜羽毛,但不一样的是,她每次都会拿着上司或同事的修改意见与自己的方案进行反复对比——改了什么、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她会追着上司和同事不厌其烦地请教:这个地方,您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您看如果这样行不行?完了他还会拿着自己的工作方案向单位里其他不同的人请教,每个人的职位、资历、观念不一样,她也自然能收获不同角度的方法、立场、角度——把它们积累下来,就成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养料。 同样是做了一项工作,三个人收获和积累下来的东西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职业态度的差异,刚开始,三个人的能力和基础其实是差不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A和小B还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而小C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公司备受重视和重点朋友的种子选手。 文/古尔浪洼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