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绍棠到国外访问,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 “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 ”刘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奶牛了?” 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会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这显然是一个谬论,刘绍棠根据这一谬论,设置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谬论———喝牛奶就会变成奶牛。 这样,也就构成了一种与对方谬论相同而又荒唐的关系,产生了强大的反驳威力,一举就驳倒了对方。 1982年秋,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 “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说:“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金斯伯格不由赞赏:“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怪谜的人。” 你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 ”这句话除了具有“我用你放进去的方法拿出来”的字面意思外,实际上还隐含着另一个信息——— “如果你根本就放不进去,我也就无须拿出来。”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被蒋子龙成功地抛了回去。 王蒙-空话回避:1986年6月,王蒙出任文化部部长。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他: “50年代的王蒙和8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王蒙回答:“50年代我叫王蒙,80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50年代我二十多岁,而80年代我五十多岁。” 美国记者的问话是别有用心的,50年代的王蒙是右派,80年代的王蒙是部长,谈这样的个人遭遇和命运,往往容易授人以柄。 王蒙心里头明白,所以,他在名字、年龄方面做文章,貌似绝对正确,也很“切题”,实际上话里没有与问题有关的确切有用的信息。 梁晓声以问制问:有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梁晓声,并要求梁晓声毫不迟疑地回答他的问题。梁晓声点头认可。记者的问题是: “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梁晓声先是一怔,但很快反应过来,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英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之所以刁钻,是因为梁晓声尚未开口就已经十分被动,无论说“好”还是“坏”,结果都会陷入前后受夹、左右为难的境地。 但在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迅速提出了一个同样“刁”的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此机敏,令人叹服! 沙叶新妙引成语:有一次,沙叶新应邀出访美国,在与美国社会各界的接触中,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当时,有人向沙叶新突发奇问: “您认为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 他从容回答:“美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国虽然科技落后于美国但有自身的好处。美国、中国都有自身的缺陷,这叫‘美中不足’……”一段话下来,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和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