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用尖叫来抵抗,处理尖叫的方法,搞定爱尖叫宝宝!

尖叫,也是一种语言

为人父母是件令人喜悦的事情。然而伴着喜悦而来的,并不全是春风得意。很多父母还没有享受到对孩子教育成功的满足感,却首先得到了孩子哭闹为自己带来的尴尬。

“啊——!”刺耳的尖叫声打破了周边的宁静。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宝宝又开始发飙了? !大部分家长在尝试了一切方法之后,也只能“冷处理”,但正如一位家长所说: “这不仅需要钢铁一样的意志,更需要有聋了一样的耳朵!”

关于宝宝为什么会尖叫,爸爸妈妈们也有很多的解释。有的说是为了发泄情绪,有的说是为了吸引大人注意力,有的说宝宝发出的不是尖叫,是寂寞……其实都答对了,但是孩子在不同场合的尖叫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只有明白宝宝想要什么,才能釜底抽薪地让他停止吵闹,还你一片清静的时光。

1、高兴的尖叫

宝宝看到喜欢的东西,或是做游戏兴致高涨,会兴奋地挥舞小手,身体上下摆动,眼睛笑成了一条线。但这还远不能让宝宝充分表达他兴奋的情绪,于是欢快的尖叫声成了宝贝高兴的信号。爸爸妈妈可不要让宝宝吓住了,宝宝只是想用尖叫来表达他的快乐,把他快乐和激动的情绪传递给你们,让你们一同分享!

2、寂寞的尖叫

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电脑前忙活,宝宝一个人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积木。多么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啊。大错特错!一个人玩太没劲了,宝宝需要有人在旁边为他鼓掌加油。于是,尖叫声再次响起。此时的尖叫是在抗议你们对他的忽视,宝宝需要你们的关爱,他在向你们传递这样的需求。爸爸妈妈能从宝宝的尖叫声中听到宝宝的心声吗?宝宝怕孤独!所以无论多忙,请都不要忘记亲子时间。

3、愤怒的尖叫

宝宝和小伙伴正玩得开心,突然一个大孩子走来抢宝宝的玩具。不行,那是我的!宝宝双手紧紧抱住自己的玩具,但是对方力气怎么那么大,快抢不过了,宝宝发怒了。于是,“啊——!”尖叫引来了双方的家长,一场干戈才化为玉帛。 12个月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也不懂得如何和小朋友和平相处,尖叫是他抗议的声音,是自我保护的信号。

4、反抗的尖叫

该喝牛奶了,不想喝!该睡觉了,不想睡!怎么妈妈总要我做不想做的事情呢?!我要抗议。于是,甭管天色有多晚,甭管家人是否已经休息,宝宝的尖叫声就像划破长空的鸣笛,尖锐刺耳。 12个月的宝宝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儿,爸爸妈妈要认识到宝宝是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理解和尊重。当宝宝产生反抗情绪的时候,不如停下来问问宝宝的意思,和他温存一下,缓和一下情绪。

5、模仿的尖叫

邻坐的宝宝喜欢尖叫,宝宝也跟着尖叫,一起叫多有意思啊,看谁叫得更响,看谁叫的时间更长!宝宝的模仿力很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只要是这个小人儿感兴趣的,他都会亲历亲为地去尝试。当别的宝宝用尖叫引来大人的注意,宝宝也会去尝试这样的方法,看看是否奏效。粗心的家长如果不够细心,就很容易中了宝宝的“圈套”。因此当宝宝模仿尖叫的时候,家长不必反应过大,那更会激起宝宝尖叫的劲头。

长期尖叫危害大,过度放任毁孩子

虽然每个孩子在某一段时期都会出现尖叫行为,但长时间下来却会对孩子成长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1、丧失基本生活技能: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习惯处处“代劳”,这容易让孩子舍弃一切自我学习机会,待孩子长大后便会发现,周围同龄人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自己却没有,不仅容易被排挤,也会影响到自信心。

2、情绪管理失当:习惯以尖叫来发泄情绪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较缺乏忍耐宽容的心胸、忌妒心强、容易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等,且不易获得别人的认同。因此,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上自然无法正常的维持。

3、挫折忍受度低:当遇到问题,不愿意去面对或解决时,“尖叫”就成了孩子表达需要寻求的协助方式。孩子一尖叫大人就帮他处理,长久下来,容易养成孩子面对挫折的忍受度低;日后进入团体生活时,稍有挫折压力,便会无法应变处理,“逃避”便成了解决问题最佳途径。

4、声带受损:长时间的尖叫,不仅对孩子的声带造成伤害,更可能变成无法恢复正常声调频率的遗憾。尖叫久了不仅口干舌燥,有时还会出现呕吐的现象,影响幼儿身体健康。

「0-1.5岁」语言不足的尖叫期
身体不舒适、对外界环境有意图与需求,语言受限而尖叫。
仍不会说话的幼儿会尖叫,常常是反应生理上不舒服,如肚子饿、生病、累了,等。语言有限的孩子,受外界过多的刺激而兴奋与不适时,会用尖叫或哭的行为来反应。当孩子有表达的意图,如想要拿水壶、想抱抱..等,焦急之下会直接用尖叫方式表达。

「1.5岁~3岁」发展自我的尖叫期
为反对而反对、试探大人、吸引注意力与为达到目的尖叫。
2岁是孩子尖叫的高峰期。 1.5岁的孩子「自我」的观念开始增强,会以「我不要!」或「故意不要」来证明自己,而许多大人认为孩子小而过度禁止,如「不可以,你还不会!」,让想独立却词汇不足的孩子,很难表达出他的需求,急躁到用尖叫来表示不满。
有些孩子会试图用尖叫来引起大人注意、试探大人反应、甚至用尖叫让大人妥协而达到目的。

「3岁后」抗议挑战的尖叫期
3岁后的孩子,能使用的词汇较多,尖叫的情形会逐渐好转。
这时期孩子若会尖叫,多数是在反应不满,如「为什么不行,我就是现在要!」抗议或挑战大人,希望事情能够顺他的意。这时期孩子情绪发展较复杂,遭遇挫折却无法完整表达情绪,也会用尖叫嘶吼等行为来表示,要适度引导情绪表达,才不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人际互动能力。
「小提醒」:有特殊问题的孩童,如过动儿、语言迟缓、自闭症等。由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语言比同年孩子差,甚至有固着行为,会更频繁用尖叫来表达,请家长有疑问,尽速寻求专业咨询与治疗。

除了年龄, 尖叫行为与家长教养态度有直接关系。

排除特殊疾病,家长您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发展过程尖叫的行为与出现频率。

大人没有耐心回应孩子
当孩子试图用语言跟家长沟通与表达想法时,家长由于忙碌而没有及时的回应,容易造成孩子失去耐心,习惯用尖叫大闹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来达到目的。

大人过度禁止、也不提前预告
在孩子想学习独立的过程,大人常过度禁止,认为孩子不会,结果造成孩子的情绪失衡,用强烈的尖叫大闹等方式抗议。大人也时常没事先告知就禁止孩子,如突然把玩具拿掉不给他玩,要求孩子马上来吃饭等,让孩子容易失控尖叫与反抗。

孩子尖叫,大人就妥协
孩子在公共场合尖叫,让大人感到丢脸,或是大人因忙碌而没空了解孩子尖叫的原因,为了息事宁人而急着妥协,让孩子养成用尖叫来控制大人、逼迫他人屈服、达到目的的习惯。

大人常对孩子吼骂大声
当孩子哭闹尖叫时,家长没有耐心了解原因,自己时常用大叫、吼骂方式来管教或与其他家人互动,会让孩子认为「只要大声」就是老大,因此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

家长面对尖叫的好方法

一、了解尖叫原因、协助表达需求
针对较小的孩子,需要大人先耐心观察原因,再试着说出孩子说不出的需求或情绪,如「你是不是想要拿这个?」、「做不好所以很生气吗?」、「弟弟觉得好兴奋所以大叫啊!」、「身体不舒服吗?」,这样通常能减少尖叫的频率与习惯。

二、冷静的应对、鼓励用说的
孩子尖叫时,最忌讳大人大声斥责回应,如「闭嘴!我要打人了~」。若大人的反应越大时,孩子也会模仿大人,增强尖叫行为。尽量保持冷静、甚至直接抱抱孩子来缓和孩子情绪,再和缓的语气纠正孩子,如「你这么大声叫,妈妈耳朵痛到想哭了?来!告诉妈妈怎么了?妈妈喜欢你用说的!」。
不压抑孩子情绪,而是引导孩子用言语说出情绪与感觉。

三、忽略、离开现场、冷静隔离
在家时可适度的忽略孩子尖叫,让孩子理解尖叫来达到目的是无效的。或者让孩子到房间隔离,尖叫后愿意冷静的沟通时再出来。鼓励孩子好好用说的,父母才会回应要求。在公共场合尖叫,则建议带孩子离开当下环境,好好发泄完。最后再与孩子沟通:「叫完之后,我们再回餐厅吃饭」。

作者:小样 | 来源:imama.tw | 图源: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