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让人舒服 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中国古代对君子的标准有“三和”:“语柔和,身矮和,心平和。”首要的就是话语温软如玉,在表达心意的同时让对方生出欢喜心。

但如今,我们常用尖刻语、冷峻语使别人感到被伤害,也在无形之中为自己设置障碍。

为此一个台湾导演将镜头对准五组家庭,进行了一次真实的测试。每个参与试镜的人都不知道试镜的内容,一切真实呈现。

在台北打拼的儿子工作很忙,这时母亲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儿子不耐烦地说:“还没忙完呢,我都跟你说了很忙,你真是。”母亲落寞地挂了电话,嘴里嘟囔道:“都不知道你在忙什么。”

隔了一会儿,母亲再次拨通儿子电话:“你到哪了?”儿子的语气更加不耐烦:“又干吗?我这边的事情很重要,好了好了!”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儿子就把电话挂了,留下母亲一脸的无奈和委屈。

测试结束,当儿子看到接自己电话时母亲的表情,抱着母亲哭了,他从没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语气会那样伤人。其实,这些测试的场景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工作中“有话不能好好说”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里要注意一点”、“我昨天跟你说的那个事,你办完了没有啊”、“你能不能再抓紧点儿”、“你问他呀,我哪儿知道”……这些话让办公室里充斥着火药味。

网上也充满戾气,《中国青年报》一项637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觉得网上常有不好好说话、动辄恶语相向的情况。有话不能好好说,似乎成了现代人通病,在生活中各个角落蔓延。

说话太倔太直、喜欢反对质疑、互相揭短抬杠,这些习惯伤人又伤己。不好好说话会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压力增大,这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增加身体的患病几率。

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的研究显示,精神焦虑、敏感多疑的人易患中风、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溃疡、肠胃等疾病。美国杨百翰大学研究发现,夫妻喜欢拌嘴会导致心绞痛的危险增加3.5倍。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如果经常大吼大叫、火冒三丈,很可能影响免疫系统。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会说话、说好话,并非曲意奉承,而是平实、恳切的关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嘴巴每天挂着“没问题”、“一定会有办法”之类积极话语的人,每一天都过得很顺利;相反,每天嚷嚷“没办法”、“真让人生气”的人,遇到的挫折就会特别多。

不妨用好以下四件法宝,让沟通变得更顺畅。

1。对父母:降低预期多点耐心

我们常对父母和亲人表现出不耐烦,就是因为预期太高。比如,忙得焦头烂额时接到母亲电话,你自然会想到:“她不知道我很忙吗?”“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我呢?”可我们没有想到,其实父母并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所以,与父母交流时,一定要降低心中原有的期望,多点耐心,时刻记住换位思考。

2。对孩子:常怀同理心

如果不希望孩子长大后浑身是“刺”,请从自身好好说话开始。孩子表达能力有限,爸妈要常怀同理心,充分感受他当下的想法,试着帮他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这需要练习。比如,孩子考砸了,有同理心的父母会说“那你一定觉得很可惜吧”,而不是落井下石地说“谁叫你粗心”。

父母还要训练孩子在困境中说出正向观点,比如送孩子上学遇到堵车,即便很焦躁,也要分享窗外的景色、广播里好听的歌曲,或者告诉孩子“有了这次经验,下次就知道换另一条路走了”。

3。对爱人:多些赞扬和忍让

互不相让常常是夫妻矛盾的导火索。建议夫妻间交流要把夸奖的话、认错的话当成口头禅,比如:“是呀,他(她)太不容易了,我得对他(她)好点”、“对不起,我错了”、“你真棒”,这些话会在不知不觉间让对方心里感到温暖,夫妻感情升温。

4。对同事、朋友:与人为善、学会克制

要多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同事和朋友的行为,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克制情绪,不要失态,更不要采取过激行为。在恶语出口前,冷静1分钟,将心比心地想想对方的不易,并且多预想一下可能导致的后果。你最终决定说出口的言语,会或大或小地影响你的人生。

如果对方不好好说话,我们要克制情绪,表达善意,不要指责“你怎么”、“你凭什么”,而要使用一些正面的语言,比如“我希望”、“我建议”等,这样可以增加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来源:生命时报 | 图/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