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遭遇过教育“冷暴力”吗?

网友曾在网络上发了一个帖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天教师要上公开课,班里的学生在课前都被要求“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自己很不争气,虽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在课堂上却让教师失望了。没想到这节课之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很冷漠,每次遇见自己都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让自己非常难受。

所谓“冷暴力”,就是通过嘲讽的语言、冷漠的态度、训斥的手段等,让个体在精神层面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在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各种场所,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校园是产生“冷暴力”的“温床”,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冷暴力”对他们身心的伤害更加严重。对此,我们认真对待。

一、产生源头
教育“冷暴力”,指的是校园中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感受到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受到侵害的现象。

教育“冷暴力”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源头:
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冷暴力”。虽然一直在倡导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现实的课程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把控着教学的进程和学习的方向,更把控着学习的节奏。当学生学的节奏和教师教的节奏不一致时,教师就会在有意无意间通过言谈举止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别人都懂了,你怎么还不理解呢?”“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他能学好,世上就没有坏人了。”……这些语言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常常让学生无地自容,同时也带来师生关系的紧张。

学生对学生实施的“冷暴力”。学生之间年龄相同、兴趣爱好有不少相似之处,按道理来说是很容易相处的。但因为各种原因,彼此之间不能沟通、产生对立情绪的状况也时有发生。某位学生家境不好,在班里本来就有些自卑,但一些学生语言不注意,常常在这个学生的面前讨论一些和家境相关的事情,在无形之中就伤了该学生的自尊;另一位学生个性有点鲜明,其他的学生感到不太能适应,往往会将其孤立起来,不让他参加同学之间自发组织的一些活动和游戏,弄得不好还会借助外力对他实施“打击”……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并没有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但为什么学生还愿意到学校里来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之间的同伴互助。对独生子女而言,同学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和依赖的关系,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的“冷暴力”,摧毁的不仅仅是同伴关系,也会摧毁他们学习的激情、成长的自信。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校园里,教育“冷暴力”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看,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区别对待型。通过人为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差异化区分,让他们受到不同的“待遇”。这种情形在校园里很是非常普遍的。这类“冷暴力”,有一些是教师造成的,比如说一些教师比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不太喜欢后进生,常常忽略中等成绩的学生,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有较大差异;还有一些是学生之间造成的,比如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后进生则有一种自卑感,学生之间在对待不同类型的人群时态度上的差异也很明显,等等。

嘲讽挖苦型。通过冷嘲热讽、挖苦讥笑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让自己感到快乐,同时给对方造成伤害。这种类型的“冷暴力”主要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比如教师对体育特长生说:“你怎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在课堂上对走神的学生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还有心情在那走神!你真以为自己是伟大的诗人啊?你以为会考人人都能过吗?我看到时候,全班就你一个过不了!”考完试之后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考成这样还好意思在这里显摆,要是别人早待在一边不吭声了。”……学生之间讽刺挖苦的话语,也常常会给话语承受带来心理上的痛苦。比如说,一个学生个子较矮,自己时常为此而焦虑,其他学生时不时还嘲笑他说:“矮点好啊,去旅游景点都不用买门票了。”一个学生长得不是很漂亮,她自己非常在意,其他学生却常拿这件事情取笑她:“是不是学习好的都长得丑啊?”等。

漠不关心型。对人对事都非常冷淡,毫不关心,不放在心上。这种类型的“冷暴力”常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如果学生在某件事情上伤了教师的心,让教师感到不满,教师就会不理不睬这位学生,对他非常冷漠,让他感到阵阵寒意。文章开头提到的网友“树枝上的月亮”讲述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案例。上初中的伟伟也讲了自己亲身经历:他原来在班里一直保持着“领头羊”的成绩,深得教师的喜爱。但有一次月考他跌到了第八名。教师并没有责怪他,希望他能调整状态,重新拿回第一。可是在此后的考试中伟伟没能再拿第一,教师对他也由最初的耐心变为了冷漠,这像刀一样刺得他心里伤痕累累。学生之间的这种“冷暴力”更是常见。一个学生因为有事情向另一个学生求教,或者因为有一件开心的事情想让另一个学生分享,但该学生仅仅回复了一个“哦”,让想表达的学生非常受伤,同时也隐藏了表达的意愿。

批评责骂型。某些教师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意,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威胁、责骂,搞得学生灰头土面。这种类型的“冷暴力”常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比如说学生作业做不出来,教师开口就骂:你是猪吗?这种题目都不会!”“见过蠢的,没见过你这么蠢的!”教师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把你家长叫来。”“你要是我的儿子,我早一巴掌打下去了。”考试没有考好,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教师气得说:“烂泥巴糊不上壁,滚到外面去!”等。

隔离孤立型。对一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教师常诱导其他学生不要和该生进行交往,将其孤立起来对待。这种类型的“冷暴力”往往是教师和班级学生联手造成的。比如说,一个学生又犯了错误,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让该生留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将其驱逐出去。教师有时会在讲台的边上放上一套课桌椅,如果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还时常调皮捣蛋,那就可能会成为这个位置的“常客”,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来监督他的行为。班级里如果学生数是单数,那么教室最后面的一个课桌椅,往往也会成为隔离后进生的重要载体。

三、多角度的现状成因
“冷暴力”的频繁出现与人心的冷漠、情感的淡化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深入分析教育领域“冷暴力”的成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功利主义的教育,让中小学校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了学校功能的异化。学校教育所担负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精神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普通人。而能够实现这使命的现代教育,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国民教育。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这种教育制度,当被演化为“分分都是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境地时,其作用就开始异化了。很多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甚至无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

在学校中,凡是要考的内容,教师就教:凡是不考的内容,教师就不教。于是,音乐课不见了,美术课不见了,学工和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眼里只有考试大纲,学生的手中是一本本的试题集。在学校里,人文教育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因为它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公民教育被放弃了,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教师都将分数看作自己的“命根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期望的分数,自然会在学生身上使出各种“手段”。暴力行为被国家明令禁止了,教育“冷暴力”却上来了,至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都不重要,只要有分数就行。

“三独”(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同时在学校里汇聚的局面,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未出现过。过去的家庭中,都有好几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接纳、认可和肯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当他们进入学校后,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接纳、认可的关系迁移到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今天,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幼儿阶段,缺少了这种同伴互助,很多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学校之后比吃穿、比谁父母官大钱多、比谁文化考分高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相互接纳、认同的意识不够。如果学校再不注意加强引导,就会导致交流中产生障碍。当这种障碍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中同时存在的时候,就会导致冷漠的情感环境,为“冷暴力”的产生创造土壤。

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的淡薄。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品质:关爱、尊重、责任、公平、信任、品格。就拿尊重来说吧,尊重由近及远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尊重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然后是尊重规则,还有尊重文化传统和信仰,以及尊重周围的万事万物。课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打闹,原本都是游戏的性质,但稍不留意就会升级为身体上的伤害,导致各方关系的紧张。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建立起对他人的尊重。在没有征得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去触摸甚至推搡别人的身体,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校规处罚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尽早理解这一点,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依据规则保护自己。同样,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学校的生源也来自四面八方,对不同地区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尊重和理解,自然成了今天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今天校园里的很多“冷暴力”,就源于学校尚未做到将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没有倡导并实施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没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为学生提供安全无忧的学习环境。

社会对教师的关心和关怀不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在不断给教师“加码”的同时,没有能够同步采取“减负”的措施,致使教师身心疲惫,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在精神高度紧张、教学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工作,自然会将某些消极情绪传递给学生,无形之中“冷暴力”就出现了。还有就是学校在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时,关心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比较多,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化解,育人的本领存在缺失的环节。

在校园生活中,许多学生最大的痛苦正是来自学校里冷漠的情感环境和扭曲的价值观。不被同学接纳,经常被教师奚落,甚至被学校区别对待,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转自/校长传媒
图/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