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体谅和理解

生活,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懂得体谅,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日子就会温馨,人生也会安宁。 生活的好多烦恼,源于我们不能体谅,过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 生活的苦与乐总在更迭,没有谁的命运是完美的,残缺才是一种大美。 别为难自己,别苛求自己,心宽了,烦恼自然就少了,日子自然就顺了,人生自然就自在了。 千般跋涉,万种找寻,需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 识得进退,懂得回归,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生活,无处不是坦途。 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人生无处不是胜境。 人生如潮,涨退更迭,唏嘘之间,总有失意,冥冥之中,总有彷徨。 迷茫的眼睛,看不到云卷云舒,朦胧的心境,找不到花开花落。 我们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看之时,忘记了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人生苦短,何必自怨,自哀。 给自己一个微笑,一个肯定,一份淡然心绪,一份怡然自得,宠辱皆忘。 走过的路长了,遇见的人多了,不经意间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头脑的睿智与清醒。 人生最奢侈的是:一颗不老的童心,一个生生不息的信念,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永远牵手的爱人。 一个自由的心态,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份安稳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疗愈原生家庭创伤会经历的七个阶段

原生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家庭,即我们从小长大生活的那个家庭。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了伤,就要学会去疗愈自己。 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即使上了很多心理学、身心疗愈课程、参加了工作坊、找心理咨询师做了很久的个案,仍然还会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中兜兜转转,在痛苦中反复。 虽然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一样,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受的创伤不同,但疗愈原生家庭所受的创伤,都会经历几个相似的模式和阶段。 如果你仍然在疗愈原生家庭创伤的阶段,或者你想要开始了解、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那么你需要了解“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所要经历的七个阶段。 了解了这七个所需的阶段,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原生家庭,更好的为自己的疗愈提供心理支持。 第一个阶段的状态是:不知道原生家庭的问题是什么,只是觉得痛苦。 见不到家人的时候想念,见到了家人,过不了多长时间又开始发生矛盾和冲突,无法和睦相处。 有的家庭是只能做浅层次的沟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谈及深层次的内容,感情也无法流动。有的人会选择逃离,但是即使离开家人以后,仍然会遇到与家人模式相似的朋友或者同事、上司、伴侣,继续重复熟悉的痛苦。 第二个阶段的状态是:开始明白原生家庭的一些问题,尝试开始重建自己的界限,开始学习划界限。这时会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对和攻击,会比第一个阶段更加痛苦纠结。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常常面临非常挣扎的局面: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或者暂时没有能力离开家庭,有的人就退缩回去以前的家庭互动模式,因为“熟悉的痛苦”还是比“未知的痛苦”会好受一点;但是有的人已经痛够了,选择继续脱离家庭、活出自己,离开家庭的模式。 第三个阶段的状态是:开始可以划界限,可以离开家庭,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开始医治。开始找到相对安全的“代父母”来得到滋润,但是还没有勇气尝试回家。 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开始能够认识到原生家庭不仅有伤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传统、习惯都是今天仍然给我们带来祝福的,开始对原生家庭“去妖魔化”,开始有“盼望”。 第四个阶段的状态是:医治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了一点力量,情绪相对比较稳定、平安,可以开始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受到新的伤害,也会反击,也会造成家人新的伤害,不得不再次逃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再回去,再逃离,如此反复,这个阶段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 因为医治是包括安全感、情绪按钮、内在誓言、自我认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界限把握及其他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一直到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认识,我们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戳破”。 第五个阶段的状态是:能够保护自己,基本可以和家人稳定的相处了。 虽然偶尔还是有“戳破”的时候,但是对自己可以不再回到原来原生家庭的循环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可以允许自己有被“戳破”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调整回来。至少当受到家人攻击的时候,可以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第六个阶段的状态是:能够稳定在自己的内部,形成自己的保护膜,不仅在情绪上、心态上,或者行为习惯上都已经可以保持稳定和中正。 好像一层宇宙服一样,不管家人如何攻击和控制,都不会再受到真正的伤害,甚至可以在家人伤害自己的时候,帮助对方疏导情绪,或者表达爱意等,来使对方得到医治。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的自我的疗愈就可以使家人开始移动了。我们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观点改变了、我们对待家人的方式开始改变了,我们开始使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得到疗愈了。 因为我们自己开始成为了一个“稳定剂”,当家人消沉、暴躁、抑郁、苦毒、愁烦、绝望的时候,你开始对他们有医治性,你开始成为一个有“疗愈性”的人了。 第七个阶段的状态是:察觉细化筛选阶段。我喜欢叫这个阶段叫做“筛子”阶段。 在前面的阶段里面,我们都是防护的状态,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隔了一层膜,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承受一点天伦之乐,天气一变,我们就赶紧把自己保护起来了。有紧张、有抵抗、有连接,也有防护。 到了筛子的阶段,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净化机”,即使是在家人暴跳如雷的时候,依然可以在当下时时察觉,将自己的情绪与将对方的动机细分开来。 当我们能够很好的疗愈自己,去掉自己内部的制约性信念和创伤按钮后,再回到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就能带着理解、包容、慈悲去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也就能了解事情的全貌。真正的疗愈来自于理解,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充分的了解。

Read more

欲 望 (深度好文!)

从前,有个百万富翁,每天让他劳神费心的事情跟他拥有的财富一样多。所以,他每天都愁眉紧锁,难得有个笑脸。 百万富翁的隔壁,住着磨豆腐的小俩口。曾有谚语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但磨豆腐的这小俩口却乐在其中,一天到晚歌声笑声逗乐声不断地传到百万富翁的家里。 百万富翁的夫人问老公:“我们投这么多钱,怎么还不如隔壁家磨豆腐的小俩口快乐呢?” 百万富翁说:“这有什么,我让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 到了晚上,百万富翁隔着墙扔了一锭金元宝过去。 第二天,磨豆腐的小俩口果然鸦雀无声。 原来这小俩口正在合计呢!他们捡到了“天下掉下来的”金元宝后,觉得自己发财了,磨豆腐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儿以后是不能再做了。 可是,做生意吧,赔了怎么办;不做生意吧,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丈夫心里还想,生意要是做大了,是该讨房小的呢还是该休了现在这个黄脸婆; 妻子则在琢磨,早知道能发财,当初就不该嫁给这臭磨豆腐的。 寻思呀琢磨呀,之前快乐得很的小俩口现在谁也没有心思说笑了,烦恼已经开始占据他们的心。 更令小俩口痛苦的是,为什么天上不能多掉几个金元宝呢,这样就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啊? 生活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就来敲你的心门了。 生活原本没有痛苦,当你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来缠身了。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做人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

上了年纪的人经常说一句俗语: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意思是,如果这家人的上一辈特别精明,那么下一辈有可能要出傻子或败家。用这句话提醒人们,待人做事不要过于精明。细细感悟这句话,还真有一番道理。 精三分 01. 精三分要用到自己的专业上去。从学校门一走进社会,有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所以,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就得终身学习。要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把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要精益求精。 02. 精三分要用到生活中去。要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要能够适应环境,而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转变命运。 03. 精三分要用到处理各种矛盾、机遇和挫折上去。要理智地去平衡各种矛盾,要事先做好各种迎接机遇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能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一生中绝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 傻三分 01. 傻三分就是要能吃亏。领导能吃亏,就能领好一个单位。个人能吃亏,就能在人群中站住脚。一个家庭能吃亏,肯定能搞好邻里关系。能吃亏的人,吃点小亏。不能吃亏的人,早晚要吃大亏。 02. 傻三分就是要能吃苦。学生能吃苦,学习成绩就好。领导能吃苦,群众跟着干得有劲。一个家庭的人都能吃苦,这个家庭肯定是一个富裕的家庭。能吃苦的人吃一阵子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 03. 傻三分就是要有耐力。要想把事业干成功,必须得有耐力,不能急于求成、走捷径。数学家一生就研究了十个数,世界著名球星一生就研究了一个球,水稻之父一生就研究了水稻。有耐力的人一定能够创造出辉煌,没耐力的人则将一事无成。 留下三分给子孙 01. 要培养子孙爱学习、肯钻研的习惯,要博览群书,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本里吸取营养。不要只留给子孙家产。地球人都知道,富不过三代。 02. 要传给子孙勤劳、朴实、善良的家风。不要传给子孙怕吃苦、怕吃亏、爱占小便宜的坏习惯。 03. 要塑造子孙独立生存的能力,奋力拼搏的动力,持之以恒的耐力。 聪明人是揣着聪明装糊涂,糊涂人是揣着糊涂装聪明。如何在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的博弈中掌握平衡,那就看每个人的感悟了。 就连郑板桥都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图/wallcoo.com

Read more

晚睡强迫症,你的早睡情结去哪儿了?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明明已经是深夜了,却偏偏磨磨蹭蹭就是不想睡,即使没什么事做了也不愿意提前睡觉,一定要拖到两三点才睡。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可能是得了晚睡强迫症。 1.晚睡强迫症跟失眠是有本质区别的,失眠是想睡睡不着,晚睡强迫症是能睡但是不愿睡。 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晚睡强迫症是拖延症的一种,不光睡觉容易磨蹭,其他的事也容易拖拉。 3.熬夜不仅会导致黑眼圈、偏头痛、憔悴不堪、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4.如果患上晚睡强迫症,要及时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告诉自己现在是睡觉时间,必须马上睡觉,并减少咖啡、浓茶、酒精这些刺激物的摄入。 5.要学会转移注意力,睡前做做面膜,泡泡脚,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让大脑处于空白状态,慢慢入睡。 6.睡前两三个小时可以做适量的运动来减压,但不要过量,以免失眠。 7.睡前吃一根香蕉可以帮助睡眠,香蕉中含有镁,有利于缓解肌肉紧绷。 8.葵花籽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以改善脑细胞机能,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睡前可以吃一把葵花籽来助眠。 9.牛奶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前喝杯牛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要老想着“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电视不好看,非要睡觉?”不是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嘛,你们的早睡情结去哪里了?晚睡对皮肤对身体都不好,晚睡容易导致长痘痘和长斑,还容易导致掉发。说实话,你可以早睡却偏偏要晚睡的样子真难看。 来源:金兰中医学社公众号 审稿:健康科普分会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人生四件事 迷茫的时候千万不要做

一时间,青春好像就等于了迷茫。其实,何止是青春迷茫呢,人生路上的我们,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看不清自己会前往何方。 高中时代,我们要担心能否考个好大学。大学时代,我们要迷茫着下一步该迈向何方,能否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后,我们要为婚姻和家庭忧心忡忡。 中年时候,我们又要忙着平衡处理家人、工作、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转眼又要担心儿子、孙子。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及,最可怕的,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的生老病死。似乎,这一生之中,我们都在殚精竭虑的生活。生活的压力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放过我们。我们活在深深地迷茫和恐惧之中不知所措。只剩下一个累字。渐渐的,我们变得脾气暴躁,对社会冷漠,对亲人失去耐心。 在迷茫的时候该怎么做,众说纷纭,答案不一。但有几件事,在迷茫的时候千万不要做。 01.千万不要对身边的至亲乱发脾气 这世界上,最疼爱和最包容我们的人,只有父母。 他们抚养我们长大,教会我们最初的知识,给予我们最厚重的爱。他们不求回报的付出。 为人子女,我们不仅不能回报他们的十分之一恩情,还要将我们在外面受的伤害再转手给他们,这是最大的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们一生所求,只不过是一家和和美美。 我们怎能连他们最基本的愿望都达不到。而且,也只有处理好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做自己的事。 02.千万不要忘记初心,突破底线 我们说时间无情,生活艰辛,渐渐的,社会改变了我们。其实不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为了活得轻松一些,渐渐的丢掉了那个棱角分明的自己,变得更圆滑世故了。 适当的改变是有助于我们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但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尺度。 有些初心掉了,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有些初心丢了,我们可能会忘记梦想;但有些初心丢了,有些底线突破了,我们将丢掉的是自己,再也找不回来了。甚至会成为社会的罪人、家庭的痛苦、亲戚朋友的耻辱。 03.千万不要做对健康无益的事 古人曾说,“举杯浇愁愁更愁”。迷茫时候的我们,最容易的便是抽菸喝酒来排遣情绪。但我们应该明白,那些迷茫和愁苦并不会因为酒精的麻醉就消失,我们醒来还是得面对。 其次,对于女性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宅在家里暴饮暴食,熬夜上网。渐渐的,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 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我们才有活力和精力去面对那些挫折和迷茫。 04.千万不要放弃学习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东西不断在推陈出新。只有具备高学习能力的知识型人才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除了自己能获得收益,也只有如此才能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一旦放弃学习,意味着和这个社会脱节,慢慢的再被这个社会淘汰。 物种起源也说,自然选择,物竞天择。这是个竞争的社会,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留下。 身边的至亲给予我们温暖和爱,最初的梦想给予我们前进的方和动力,健康是我们前行的基础,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站得更高飞得更远。 这四件事,缺一不可。只有处理好了他们,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更快的进步,更可能摆脱迷茫。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真心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住的

前几天,一位读者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说她喜欢一个男生很久了,男生很优秀,对她也挺好,但她就是不确定,对方到底喜不喜欢她。 她给我描述了他们在一起时的很多细节,想咨询一下我的看法。 我说:“其实一个男人喜不喜欢你,你心里应该是清楚的。他如果真心喜欢你,根本藏不住。” 藏不住,真动心了,怎么可能藏得住。 嘴巴想着紧闭不言,但眼睛根本藏不住事,你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他见你时,眼睛便如星辰大海,不仅璀璨,还满藏温柔。 心底微荡,未语先笑。 男人若是喜欢上一个女人,他看到这个女人时,眼睛里,会有表情,和对别人的,完全不一样。他会和你分享他的一切,好与坏,成绩与挫败,在人群中最沉默的人,在你面前滔滔不绝,想把一切都告诉你。他会调侃你,讽刺你,说你笨,嫌你胖,但他的眼睛,始终离不开你,心里想的,也全是你。 他的眼里,有最精密的雷达,可以在嘈杂的人群中,第一眼就发现你,有自动虚化功能,找到你以后,忽略其他所有人。你的一句话,他会记很久,你的一个有口无心的承诺,他却一直苦苦等待。 “情”字最是微妙,非但别人无法勉强,自己也往往控制不住。爱得越深,就越会替对方着想。 只要是你的,就全是对的,没有人天生好脾气,对你好,全是因为喜欢你。也不用问为什么,因为愿意。 因为喜欢你,所以愿意;愿意,全是因为喜欢你。 会莫名难过,莫名相思,莫名有无端愁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的一切,在他眼里,没有应不应该,都成了“当然”,没有忙于不忙,都成了“放着我来”。 他看你像个孩子,在你面前极力装出一副大人的样子,其实他才是真正的孩子,也像个傻子。 他喜欢你,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有活力,很开心,阳光在眉目间,爱意,也在眉目间,而流露爱意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听到一些事情,明明不相干,也会在心里拐几个弯,然后想到你。遇到好玩的和好吃的,会想着下次带你来。 只要你在身边,即使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看到你,连嘴角都会不自觉扬起;想起你,对整个世界都很温柔。 记得钱钟书这样写过杨绛——“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他会许很多愿望: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真心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住的。他若真心喜欢你,你心里,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作者/怀左同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看他离开时的表现

不管世界待我如何不公,我的修养不允许我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 最近,微博中一条“小夫妻退租将房子打扫干净”的消息,上了热搜榜。 家住杭州的吕大伯爆料,自家隔壁住着的是来自陕西的小敬夫妻。 在租约期满搬离前,他们专门请家政人员给房东打扫卫生,地板、洗手间、厨房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甚至还把地垫也洗了,晾在阳台上。 吕大伯说,他们在这儿住了十年,隔壁的房屋和他们同期交付,都是托给中介出租。 十年来,租客来来去去,换了一茬又一茬,却都只是在搬来时兴师动众的大扫除,哪还有搬离时搞这么干净的? 言语间,对这对年轻的夫妻赞不绝口。 小敬说,他们在杭州搬过六次家,每次离开都会打扫干净,房东自己打扫不方便,有的房东还在外地,后面还有租客要住进来…… 我们中国人做事讲究的是善始善终。一个人的修养,看他离开时能否圆满的“善终”。 就像小敬夫妻,离开前把一个整洁的环境留给房东和后面的租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一个有修养的人,才乐于无私的付出、大方的给予,并始终享受着付出的美好与纯粹。 歌德说,通过一个人对待那些无所回馈于自己的人的态度,你可以简单的看出他的品质。 一个人的教养,不是流于表面的礼貌的言谈举止,是对待无关的人也一样谦虚和友善。 ******** 在公司上班时,曾亲历了两个同事的离婚过程。 青是因为老公大罗劈腿而离婚。离婚时,大罗出于愧疚,把两人共同出资买的房子留给了青和孩子,自己带着家里的十几万存款投奔了小三。 过不下去了一拍两散,各奔前程,本来是眼不见心不烦的好事。 谁知没多久,大罗竟在小三的教唆下声称后悔放弃房屋的所有权,现在要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青不同意,大罗就三番两次的上门闹,家里闹了单位闹,单位闹完再跑到青的父母家闹。 甚至还趁着青不在家时,找开锁的帮他打开门,发疯似的把青的家砸了个稀巴烂,家具、电器、摆设,无一幸免。 那段时间,青几乎天天红肿着眼睛来上班,同事们只能安慰道,这辈子谁还不遇到几个渣男呢? 没有修养的男人翻脸比翻书还快,爱你时把你捧在手心当宝,不爱你时你连个路人都不如。怪不得人们常说分手见人品。 老张和妻子叶结婚十年,女儿八岁。 之前一家人一直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直到叶在闺蜜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旅行社的小老板。

Read more

人生需要三观,生活需要“三关”

末那今天讲三个故事,也许故事里的“她”就是你。 也许“她”的故事就是每个女孩的故事。 01关你什么事? 她回家过年。父母看到她没带男朋友回来,什么也没问,一股脑地给她做好吃的。 她随便穿了件父亲的羽绒服就跑去买菜,回家看到一位不常来往的远房亲戚。 对方仔仔细细地打量她:“怎么穿成这样就出去了啊,也不打扮打扮。这是回来过年还是没工作了?” 接下来,对方连续不断地开始说:“什么工作啊?” “工资多少呀?” “有男朋友吗?” 见她沉默,对方笑着说:“还没找吧,不然肯定要打扮的,我女儿谈恋爱每天都要化妆才肯出门,男朋友总带她买衣服的。我让她帮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吃完饭坐着聊天,对方继续说教:“女孩子去那么远的城市干嘛呀,回来多好,不仅距离父母近还能找个靠谱对象,是不是那边工资很高啊?” “是自己偷着谈恋爱了吧?” “那怎么不带回来呢?对方家庭怎么样?有没有买房?” 她深吸一口气,非常严肃地、一个字一个字地问:“关你什么事?” 气氛有些尴尬,远房亲戚没坐多久就走了,她回头看到父亲竖起大拇指:“反驳地一针见血!” 02关我什么事? 她大学毕业去一家公司实习,除了她还有两个实习生。 第一天,实习生A给办公室所有的前辈带了甜品,并且是亲手做的。 她和实习生B两手空空站在那里做自我介绍,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吃饭时,B故意拉着她快速走到食堂,并且说:“A不够意思,也不提醒我们带礼物,那我们也不必跟她吃饭。” 接下来,A每天都会找各种机会和前辈们套近乎,对主管说恭维的话,看上去非常忙,但是正经工作一样都没有做。 B每天都跟她吐槽,由于心里不平衡经常会偷懒。 她在很累的时候,想过偷懒也想过举报她们。 她不够圆滑也做不到,不敢偷懒也不想,于是一个人认真地做完三个人的工作。 到转正的那天,主管笑着问她:“A和B明明什么也不做,你明明可以告诉我,是缺乏勇气吗?”

Read more

为什么法国人只需十件衣?

有一位留学法国巴黎的女孩写了一本书,瞬间红遍了国外的各大畅销榜。这本书叫做《法国人只需十件衣》。 在时尚之都巴黎,每天都有各种新款设计层出不穷。生活在时尚中心的人们,怎么会只需十件衣呢? 正想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卢小乐从巴黎留学回来。一身简单大方的衣服,衬托出干净的气质。随身携带的白色手提包,上面没有任何logo。 这和出国前的她判若两人。 出国前,作为一名奢侈品爱好者,极尽了铺张浪费之能事。出门在外,身上总少不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亮点。香奈儿包包,卡地亚手表,还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服装品牌,身上到处贴满了标签。 仿佛只有那些标签,才可以显示她与众不同的品位;仿佛只有那些标签,才对得起她锋芒毕露的存在。 而她的家中,早就变成了当代博物馆。梳妆台上排列着的一百多支口红,全部是一线品牌的最新款。打开顶天立地的衣柜,各种名牌包包哗啦啦地倒下来。而卧室里的冰箱,居然存放了一百多瓶法国香水。 那时的她,浑身占满了物的气息。连一举一动,都扬起珠光无数。 然而留学回来,她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将珍藏了多年的法国香水全部送人,一柜子名牌包包,统统处理掉。 前几天去她家,卧室里那个存放香水的冰箱已经不见,梳妆台上干干净净,只有少量的几支化妆品。 我一脸惊疑,不知道是怎样的经历才带来如此大的改变。而她只是淡淡地对我说:“在法国三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物质。” 于是在暖暖的阳光中,她给我讲了一些事。 在法国,没有人会因为你拥有昂贵的物品而更看得起你,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淡泊物质而另眼看你。你是世世代代的贵族,还是斤斤计较的市井百姓,这一切都写在你的脸上,融化在你的一举一动间,并不需要太多的物品来伪饰。 所以他们对待物品的态度更为客观。脱离了炫耀和攀比,物品就回到了物品本身。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在有些法国人家中,可能有一套昂贵的餐具。用精致的方式吃饭,是对生活的尊重。但他们很可能没有车。因为巴黎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足以满足任何的出行需求。 而在中国,我们早就习惯了为拥有一些东西而沾沾自喜:我拥有欧米茄手表,我拥有三克拉的钻石,我拥有苹果电脑,我拥有谷歌眼镜,我拥有两辆车,我拥有三套房……一切就像是永无止尽的追逐,物品成为唯一的尺度,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并为此奔命。 法国人也拥有。但是他们拥有的和我们如此不同。他们拥有阳光午后的小憩,一杯咖啡,一把座椅。他们拥有质地优良的服装,不用太多,只要够穿。他们拥有经久不衰的莎士比亚书店,把文化变成一种乐趣。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吃一点点甜食,品一点点红酒。 把日子过成诗,和贫富无关,只和修养有关。 同样和修养有关的,还有自由生活的能力。在法国,每个人都可以循着内心的方向,去过想要的生活。无论是想成为资产万贯的商人,还是想成为岁月静好的农夫,都是一种追求。 我见过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独自来中国旅游,因为她喜欢中国的文化。21岁的她,利用课余打工挣来的钱,已经游历了十几个国家。未来,她的梦想是来中国工作,做一个文化交流者。 放弃法国的生活,来到这个发展中国家从零开始。从世俗意义上看,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在国外,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对于人生方式的追求,远比物质来的重要。 所以法国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追求,无关你拥有多少套房子,也无关你拥有多少件衣服,只关乎你是否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而在中国,大部分21岁的女孩都在用父母的钱去买很多很多衣服,然后争相嫁给富二代。或是不约而同地埋头于各种面试攻略,挣很多很多钱,买很多很多衣服,用源源不断的物品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价值感缺失,物品就成为唯一的尺度。 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才发现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物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