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熟和老到,就是对付恶的本领

我们常常议论到某个人的时候说谁谁比较幼稚,谁谁不够成熟,谁谁比较老到。那么请问,成熟和老到的标准是什么?成熟和幼稚的区别点是什么? 很抱歉,我不能不说到一个方面,那就是对于恶的认识与对付恶的本领。 很遗憾,人生中社会中还有许多的不善,还有许多的恶,幼稚的人碰到这种不善和恶,会很伤心,很意外,很痛苦,很没辙,甚至会在最初的几次打击后颓然垮台,或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或者走向了悲观和颓废,或者随波逐流自己也变成了不善和恶。 这种遇恶则全无办法,遇恶则大呼小叫,遇恶则上当受骗,遇恶则精神崩溃,或者铤而走险,变成了一个偏激者、破坏性的愤世嫉俗者直到冒险者和恐怖者———可以说,这些确是一个人相当幼稚的标志。 而一个成熟和老到的人,则会坚定不移而又从容应战巧妙应对,化被动为主动,从恶的挑战中寻找善的契机,化不善的因素为善的因素,至少也要战胜恶转化恶而弘扬善,直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直到出污泥而不染。从来不与恶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不在恶面前垮台自杀也不变得那么恶却是必须的与有用的。 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出版规则,直到政策法令又是偏向于不谈至少是不多谈不深谈人间的恶的———对此,我倒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里确实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当人们的素质还相当不理想的时候,你谈恶谈得太多也许客观上变成了教唆为恶。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出版的普泛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悖论,我只是说,仅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把书写出全面,你也会因了各种理由而没有读全面。人们有时候会在书中选择甜美,而忽略了苦咸辣涩酸,人们倾向于选择芳香而对腥臭视而不语。 人们会接受随大流,而省略了或者干脆是回避了或者干脆是隐瞒了一些不雅的东西或者奥妙的东西或者过于敏感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回避和隐瞒,也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为你的此时此地而写出来的,相反,那些书是书的作者针对他或她的彼时彼地的情况和问题而写出来的。 这样,我们就必须善于实践,善于思索,善于区分,善于分析和总结概括,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成败得失中找出规律找出学问,琢磨出点玩意儿来。 甚至学语言这种比较“死”的东西也是这样,从书本上学好发音和口语是很难的,你只有努力去听,一次一次地反复听,听以你要学的那种语言为母语的人是怎样地说话怎样地发音,再不断地与自己的说话自己的说法自己的发音相比较,才能找到毛病有所改进。 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正在读的东西,而且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同样一句话也许能有几十种直到几百种说法,其中只有一两种对于此时此地此境此人才是最适合的。 怎样在不同的情势不同的讲话者的身份与不同的对讲者的身份上选好这一种或两种最佳说法,这是任何语言读本上都无法讲清楚的,只有自己通过无数范例包括反面的事例去总结经验,去学得更聪明更能干些。 “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呢? 让我们举相声里关于不会说话的人的故事为例: 一个人很不善于说话,一天他请客吃饭,见被邀请的客人还没有来齐,便说:“怎么该来的都没来呀?”一部分已到的客人觉得不对味儿,心想莫非我们是不该来的?他们便不快地走掉了。请客者忙道:“怎么不该走的走啦?”另一些客人听了不快,心想难道我们几个才是该走的吗?好吧,我们走。于是他们也走掉了。请客者更急了,连忙喊道:“我说的不是你们!”最后剩下的几个客人心想,原来说的不是他们,那么说是在轰我们了,于是最后的客人也走掉了。 这当然只是一个小笑话,然而它说明了语言表述的困境、逻辑的无能为力(后来走掉的三批客人其实他们的思维判断并不符合严格的逻辑规则)、不必要的修饰语(该来的、不该走的)与不直截了当的说法(我说的不是你们)的误事。 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考虑怎样说话更少副作用、更能被人接受,也还能体会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荒谬。 相声中的主人公固然不会说话,但客人们也太能借题发挥,抓住片言只字乱做文章了。做任何事情,做任何判断,都不能只从一句话一个词出发,不能以话为据而要以实际情势为据。你如果参加宴会却又不等宴会举行即退席抗议,除了考虑某一句不得体的话语以外,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请客者的全部状况与那里的主客关系全貌。 话是个有用的东西,话又是个害人的东西。 《伊索寓言》里早就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我国古人也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他们都注意保持潜在言语的活性,禅宗也不用言语乃至贬低与排斥言语。 我们的古人强调“得意而忘言”,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很深刻很高明的。 琢磨才能如古人所说的读书明理。读书而不明理,就只能一头雾水,“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明理而不读书,就只能满足于浅俗的小手小脚雕虫小技。 把生活当做一部大书读,把一本本的书当做生活的向导和参考,当做谈话和辩驳的对象,那么,学习也罢,生活也罢,一切将变得多么有趣!读书明理,与时俱进,书有尽事有尽而思无穷用无穷,置于明朗之境,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离化境也就越来越近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择善而交,择君子而处!

人生中,观众向来比朋友多, 观众只会让人从视觉上舒服, 朋友却会让你内心感动。 肤浅的人,交的是观众; 上进的人,交的是朋友。 真正的朋友,不是只给你掌声和赞美, 而是在精神上支持你,在你不足时指正你。 关心,不需要甜言蜜语,真诚就好; 友谊,不需要朝朝暮暮,记得就好; 问候,不需要语句优美,真心就好; 爱护,不需要刻意去做,温暖就好。 是否友情,要看相处; 能否永恒,要看时间。 与你无缘的自会走远, 与你有缘的终会留下。 朋友,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与有品位、人品好的人相处才能提高自己。 做人不要斤斤计较,但要有原则。 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不念。 有些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瞧, 有些话,只可慢言不可说尽。 人要低头做事,更要睁眼看人, 择真善人而交,择真君子而处。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付出真心, 但真正的朋友会有一份笃定不移的信任。

Read more

《人》贵在哪五品?

第一品:认错 人常常不肯认错,凡事都说是别人的错,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其实不认错就是一个错。认错自己不但不会少了什么,反而显得你有度量,学习认错是美好的,是一个大修行。 第二品:柔和 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不会掉,所以要柔软,人生才能长久,硬反而吃亏。 心地柔软了,是修行最大的进步,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第三品:乐忍 这世间就是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万事都能消除。有了快乐的忍,可以认清世间的好坏、善恶、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品:沟通 缺乏沟通,就会产生是非、争执与误会,因为了解而理解! 第五品: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就把它放下,应放下的时候,却不放下,就像拖着沉重的行李,无法自在!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女人身高多少,一辈子财运好,不缺钱也不缺爱

人生在世,身高是最让人无奈的,和自己的命运一样,身高从来也无法选择,女人与男人倒是不同,并不是身高越高命就越好,因为女人属阴,阴能通水,水则能生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于女人来说,身高是多少最有福气和贵气呢?一起往下看看吧! 身高1.55米至1.62米 身高1.55米至1.62米的女人,多数具有传统美,虽然个子不高,但命中五行土旺,是典型的土型身材,一生厚德载物,性格多数恭顺有礼,敬夫爱子,是盛产贤妻良母的女性。而且这个身高段的女人一般身强体健,不易生病,一生如灌木,虽不高但却寿命长,财运也不差,擅长存钱和开源,五行本就是金库,所以能为家庭和丈夫把住钱财,娶了这种身高的女人,男人往往能化漏财为生财。 身高1.65米至1.68米 纵观世界上事业有成,家财万贯的女人,会发现身高1.65米至1.68米的富婆最多,不是有名气就是有财富,这正是因为命理之定数而带来的结果。女人的身高处在这个范围之内,属于水型身材,因为五行水最旺,水能通财,因此无论是自身的财运造化还是夫婿财运都能得到加持,一生是秀木而不过分出众,身材虽高但却不超过大多数男性,因此也容易得到男人的珍爱和疼惜,一辈子享福最多,吃苦极少。 身高1.70米至1.72米 女人的身高在1.70米至1.72米之间,属于身材高挑的类型,这样的女人命中五行金旺,而与金相生相合的就是水,她们一生中能平稳顺畅,不是成为才女就是成为事业有成、掌权掌财的女强人,心性一般比较高,不安于现状,敢于追求更好的生活,这辈子绝不会嫁给身无长处的男人,不是嫁富就是嫁官,成为官妻阔太的可能性极大。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一农村姑娘误加了一个博士群,结果…..

往往很多知识或启示都可以从我们生活细节上学习到,只是我们没有去用心察觉…… ① 真生气!刚才老娘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 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 或砸死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 这时我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老娘就被踢出群了 。 有文化真可怕! 启示:知识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思考方式,但是经验可以让你更快的解决问题。 ② 男人买了一条鱼回家让老婆煮,然后自己跑去看电影,老婆也想一起去。男人说:“两个人看浪费钱,你把鱼煮好,等我看完回来,边吃边和你分享故事情节。” 待男人看完回来时,没见到鱼,就问老婆:“鱼呢?”老婆淡定地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说:“鱼我全吃了,来,坐下来我给你讲讲鱼的味道。做人,就该这样,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最近很火的一句话,相当经典:“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当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 ③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如果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我们与谁捆绑在一起,这很重要! 启示:一个人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价值!一个人与不一样的平台也会体现不同的价值!请结交有正能量的人会影响您一生。 ④ 高考那年,我考了200分,而妈妈朋友的孩子考了680分,那个孩子去了重点大学,而我只能去打工,九年后,那孩子的妈妈向我和妈妈炫耀他儿子又应聘了一个月薪过万的项目经理……而我,却在想:该不该聘用他。——献给所有成绩不好的孩子们 启示:你,可以不读大学!但你,绝对不可以不拼搏! ⑤ 某人入室盗窃,刚进屋,女主人回来了,他躲到床下,还是被发现,遂暴力抗拒抓捕出逃,被抓。该情形依法应定入室抢劫,至少判十年。后来找到一个学法律的,分别给他讲了盗窃罪、抢劫罪、强奸罪的定罪及量刑,结果他改了口供,称当时入室是想强奸,最后以强奸未遂,初审判了三年,因为强奸罪与入不入室无关。 再后来这小子又找到某刑法博士,博士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讲,当你想强奸时,发现该女奇丑无比,便逃跑,最后就可以被认定强奸中止,因无损害后果,就可能免于刑事处罚。再后来他找了一个刑法学博士后,博士后教他这样说:他看上了这家男主人,想强暴他,没想到女主人先回来了。因为刑法没有规定强奸男人属于犯罪,这小子二审被无罪释放了。

Read more

你的脸,暴露了你的品位与阶层

01 肤色,暴露了阶层与财富 在东方,女性的貌美,一直跟肤白有直接关系,甚至肤白才算貌美。其实,在国际范围内来看,肤白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所以,在人类眼中,本就没有这一固定的审美。职场君听说这样一种说法,孩们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据说,白为美之所以在东方这么根深蒂固,是因为,肤白其实是生活品位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 例,漫长的封建社会更不必说,就是现在来看,东方还是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典型特征,就是穷,必须劳作,皮肤黝黑粗糙沧桑。他们没有时间和条件能躲避太阳,护理皮肤。 而少数的有钱人不一样,有钱人,可以不必晒太阳,不用体力劳作,自然普遍皮肤是白白嫩嫩的,这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觉得肤白的人比较有钱,有地位,生活不困顿,所以更喜欢肤白的人,可以翻译为,喜欢权利与财富。 但,对于经济更发达的国家来说,他们绝大部分公民都生活在城镇,每天被困在格子间里工作,只有有钱人才有时间出去度假,所以肤色黝黑的显得更有钱有闲,皮肤白的透明,会觉得丢脸。 北野武的自传式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就借由小主人公的口,说出了这种自卑。小主人公在院子里自己晒太阳,还不忘翻面。他说别的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出去度假了,只有他一个人的皮肤是没被晒黑的,会觉得他度不起假。 所以,从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的审美观来看,对肤色的偏爱,其实是由财富和地位决定的。 有钱人是什么样,什么就能被跟风效仿,继而形成一种大范围被普及的审美。所以,明星爱的大家爱,贵族玩的大家追捧。要说,高尔夫比乒乓球高贵吗?运动还不都一样,但高尔夫就是看起来比乒乓球高大上,因为贵族玩的多啊。 就算对于现在,这种以肤色定贫富的标准,依旧有他的适用之处,比如白富美依旧大行其道。但从村里出来的女孩,普遍肤色黑一点差一点,却不代表他们一定穷。城里的孩子,肤色白一点嫩一点,却也不代表一定富。只是短时间内不会彻底改变。 随着经济发展,穷人也很容易白白嫩嫩,东方也慢慢开始接受黑为美的设定,比如把自己烤成古铜色,依旧迷倒一片少女。只是,接受黑为美的,终究还是少数人而已。大部分人,依旧跟之前观念一样。 02 看一个人的脸,就知道他对食物的品味 还有一条不可否认的是,优秀而自律的人,一般不乱吃东西,包括不能随时吃,和不能随便吃。 不能随时吃,是要定点吃饭,形成规律和习惯。这样能让生活有条不紊,也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不能随便吃,就更是保证了健康,脏乱差的不吃,这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不能随便吃还包括不能暴饮暴食,定量定份,有利于健康,也不容易肥胖。 所以,一般我们发现,那些教养良好,非常优秀的人,生活也多是自律的。因为辛辣油腻满脸痘坑,因为暴饮暴食满脸横肉,因为酗酒脸色蜡黄,在他们身上都不经常发生。 你喜欢吃什么,脸是会说的。 膳食均衡,不放肆口腹之欲的人,必定是面色健康,身材匀称,皮肤没有大缺陷的,当然,有病的除外。 我的一个中医朋友说,他只需要看一个人的脸,就能知道他平时喜欢吃什么,所以你对吃的东西的品味,决定了脸的样子。 03 看一个人的脸,就知道他的阶层 现代人,压力都蛮大,习惯性晚睡,长时间对着电脑,嫌少运动,就喜欢瘫在沙发上。这些生活习惯,也会在一个人脸上呈现出来。 晚睡导致黑眼圈,甚至眼袋,这是连化妆也不容易遮住的东西,会让人看起来无精打采,病怏怏的。而且眼睛也会变得浑浊,眼白要么充斥红血丝,要么就是暗黄色,这会让眼睛看起来很混沌,不再有亮晶晶的清明感。 压力会加速皮肤衰老,让人拥有一张远远老于实际年龄的脸和体态,那些一夜老十岁的说法,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Read more

提升你交际能力技巧

一、了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是:正确地了解人和人的本性。 了解人和人性可简单概括为——“按照人们的本质去认同他们”,“设身处地认同人们”,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你感兴趣!换句话说——一个人关注自己胜过关注你一万倍。认识到“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这一点,是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当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把这几个词从你的词典中剔除出去——“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个词,一个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词来代替它――“您”。 你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听众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当你与人谈话时,请谈论对方,并且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最受欢迎的谈话伙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别人觉得重要 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性便是——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你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吗?那么,请尽量使别人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请记住,你越使人觉得自已重要,别人对你的回报就越多。 1、聆听他们 2、赞许和恭维他们 3、尽可能经常地使用他们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们之前,请稍加停顿 5、使用这些词——“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见你的人们 7、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四、如何巧妙地赞同别人 绝对不要忘记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对别人,而只有智者和伟人才会赞同——尤其当对方犯错误时!“赞同艺术”可概括为以下6点: 1、学会赞同和认可 2、当你赞同别人时,请说出来 3、当你不赞同时,千万不要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 4、当你犯错时,要勇于承认 5、避免与人争论 6、正确处理冲突 赞同艺术的根源在于——

Read more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一、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贵重的家产 父母总希望可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这其中最宝贵的,并不是多少财产,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萧何为刘邦稳定后方,对新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所以刘邦分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是在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 刘邦问他为什么,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吃懒做,这样家族慢慢就会没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后,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没落了,但是萧何家却依然兴旺。 曾国藩曾说过,如果孩子不经苦难,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给他坎坷,给他磨砺,而不是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穷”是“善身”之道。 在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俭自律,越能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 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懒做,害人害己。 反之,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 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二、世间第一等事,还是读书 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 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看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气质自然变了。

Read more

关于金钱的9个硬道理!成年人必知

对于金钱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 其实,许多人对于金钱的理解和认知往往存在一些偏差。有些人挥霍无度,债台高筑;有些人花钱如流水,一味追求奢华;有些人直到众叛亲离才知道,金钱并非生活的全部。 对于金钱,下面有几个铁的事实,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了解。 1、你不去索取,就不可能得到 协商和谈判的第一步,往往就是从简单提要求开始的。想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自己去问!买东西时,想要一个折扣?自己去问!特别想从事一个项目?自己去问!没人会求着给你钱! 2、自己的财富多少就在自己的手中 个人财富的多少,往往与个人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能力的大小往往能够决定个人财富的多少。致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需要自己去探索。你可以上网读文章、也可以看书或者听课学习这些方法。 3、信用卡不是你的钱 对于信用卡,首先要讲的一点就是:信用卡是一个花钱工具,不是你的金钱来源,它往往给你带来的是债务! 4、退休是你自己的事和别人没关系 除了一些非常有钱的人不用担心退休问题,大多数人早晚有一天都需要为退休问题担忧。如果你现在所在的企业给你上养老金,那么你就是幸运的,但是还有需多人没有养老金,那么等他们老了,他们靠什么养老呢?靠子女吗?如果子女孝顺还好,如果碰到不孝子孙,你该怎么办呢? 5、投资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 这个观点与大众媒体所描述的投资相差很大。媒体常常会爆出,某某在股市或者楼市上一夜暴富。但是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通过股市或者楼市实现了一夜暴富的梦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资充满着风险,也显得非常无聊。 6、总有些人比你有钱 你有没有看过全球排名前50的富豪,估计除了比尔盖茨、巴菲特、马云等知名富豪,其它的人你都叫不出名字来,原因很简单,你不在前50。努力成为富豪,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想成为最富有的人,这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7、并不是所有的债务都一样 虽然说欠债都不好,但是你可把债从不好到最不好做一个简单的排列。 8、仅仅有钱并不能让你真的开心 快乐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取决于你问的人,金钱可以也不可以买来快乐!大多数研究表明,金钱可以提高的快乐的程度,但是今天一旦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再增加你的快乐。 9、没有人比你更在意你的金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人比你还要关心你的钱!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怎么理财,投资,你就应该自己做决定。在你做决定的时候,你会体会到支配金钱的力量和感觉。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越对,得罪的人越多!(深度好文)

中国人求的是圆满,绝对不是对错。实际上这是最难做到的。中国人最讨厌没是没非的人,但是中国人最不喜欢是非分明的人。凡是是非分明的人,人缘都不好,事情都办不通。 我们是要求很高的民族,我们要在圆满当中去分对错,分对错分到不圆满,那你就前功尽弃。西方人是很简单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国人绝对没有这回事。 在中国,经常犯错的人反而没有事,经常对的人反而搞得倒楣透顶,这是不是很奇怪?你要知道,你越对,你得罪的人就越多。我必须要说明,听中国人的话要很小心,我们绝对不是要你同流合污,绝对不是要你投机取巧,但是我们要你顾虑大家的面子,要你能够随机应变,要你能够忍一时之气,否则这个是非永远是讲不通的。 是非在中国社会是高度困难的一件事情,说清楚一点,我们是中有非,非中有是,这个人这一部分做对了,他一定有一部分是做错的。一个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你再有理由,也还是你错,为什么?你让他不高兴,你就是错的。不管你怎么对,你让他不高兴,那你就是错了。 西方人吵架,对错会分得很清楚。中国人两兄弟吵架了,是不能分谁对谁错的。因为分了你对我错以后,兄弟就不会同心,以后就没有感情了。我们看到西方人兄弟之间的感情是没有我们深厚的。大人在处理这种兄弟吵架的事情时,一定要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然后还要告诉他们,兄弟只有不吵架才是对的,只要吵架,两人都错。这叫做大是非跟小是非。 中国人是讲大是非的,只要是兄弟就不能吵架,有什么事好好商量。小是非是说,一定要分谁对谁错,分半天,分到最后离心离德,尽管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时候还不如路人。 现在的小孩会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告诉爸爸妈妈,我的信你们不能看。可是中国的父母不会接受这样的说辞,不看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那种允许孩子有个人隐私的做法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是孩子的事情他自己负责,因为在外国,孩子到18岁以后,他跟父母几乎没什么关系了。在中国,孩子到了30岁,还是父母的孩子;孩子40岁做错了事情,做父母的会更丢脸。 外国人看到小孩,会先问:“你叫什么名字?”我每次看到这个都觉得很好笑:小孩叫什么名字,跟你有什么关系?中国人不会这样问,中国人看到小孩,二话不说,先问:“你爸爸是谁?”你爸爸是谁比较重要,你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见,中国人永远是连在一起的,中国人见到小孩,比较关心的是他爸爸是谁,至于他叫什么名字,告诉我们,我们也不太注意,因为他分量不够。而且我们据此可以随时变化——你爸爸是谁——我爸爸是领导——请进请进,拿出家里最好的巧克力糖给他吃。有人就因此说中国人很势利。我想请问大家:势利好不好? 你说不好。那我告诉你,就是因为势利,我们为了人家看得起;所以才会争气,才会不断上进,否则,如果大家都一样,你还要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干什么?我们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永远都会想一件事,叫做:光宗耀祖! 你说好。那你太肤浅了。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吗? 那么,中国人很现实很势利,好不好?我想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了,中国的事情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四个字,合理就好。根本没有绝对的:好坏是非。 所以,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切记: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图/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