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喂饭对宝宝影响很大

“宝贝,来吃一口吧!” “乖,张开嘴,你不吃就给爸爸吃了啊!” “别跑,先吃一口!” 从餐桌到沙发……从阳台到卧室…… 一顿饭吃上1个小时也吃不了多少! “追喂”成为了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爷爷奶奶拿着碗在后面追喂饭。孩子不开心,家长也烦。每天“填喂”、“追喂”,不仅父母心累,也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追喂”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如果家长对这一情况不作为,乃至为了让孩子安静地待一会,让他看电视、玩玩具,然后趁这时给孩子喂饭……这些都会进一步地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许多孩子在上小学后上课走神、写作业磨蹭……这些情况和“追喂”、“边玩边吃”都有关系。 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当孩子专注于电视或游戏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吃饭,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吃饭的时间是固定的”这样的意识。这会造成生活紊乱,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影响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格 做为独立的个体,吃饭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由自己掌控吃多少、吃多快。但如果家长喂饭,就或破坏这种自主意识——孩子开始认为吃饭是家长的事,自己只是在协助家长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意识渐渐薄弱,就会形成消极性格。 此外,在喂饭时,家长往往会催促孩子快点吃、快点嚼,甚至因为急躁而数落孩子。这种情绪久而久之使孩子认为吃饭是一种负担,毫无乐趣。这同样会对孩子的积极性格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易形成“和家长谈条件”的思维方式 有的父母在喂饭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一边喂一边承诺给孩子各种东西。这样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就可能用吃饭来和家长谈条件,换取利益。这本质上和“一哭闹就满足”的危害是一样的——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任性、自私、爱发脾气。 影响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和智力发育 孩子能自己吃饭,需要手、嘴、眼相互协调配合,如果用筷子吃,动作就更加精细,也就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另外,有研究显示,手部精细动作的良好发展对智力发育有积极作用。长期喂饭对孩子的动作平衡与协调,乃至智力都有不良影响。 那如何让孩子爱上吃饭,主动吃饭呢? 今天小编整理了几个小方法,朋友们不妨试试吧。 固定孩子吃饭的地方 小一点的宝宝可以给他一个专属于的餐椅,吃饭时把小宝宝的餐椅搬到餐桌旁边,让他与家人坐在一起用餐。这样家人在就餐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都会让宝贝积极去模仿,宝贝自己也会吃得很香。大点的儿童则可以固定每天吃饭的餐椅位置。 营造专心用餐的环境 吃饭的时候关掉电视、电脑,甚至饭桌外其他区域的灯光;收好孩子的玩具,以免在吃饭时转移宝贝的注意力,使宝贝不能专心用餐。 饭菜多用心,花样尽量多 比如将饭菜做成孩子喜欢的造型,经常变化花样,孩子对吃饭就会有新鲜感。除了换花样,还可以适当加点孩子喜欢的食物哦。

Read more

独处对孩子和父母都有好处

你知道你的孩子需要被关注,从他们一出生,他们就需要被爱、需要有人与他们玩、需要有人鼓励他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每天一刻不停地在他们左右。有一条线父母必须要平衡好,那就是要区别好给孩子足够的关照和给孩子太多的关照。 允许你的孩子,还有你自己,有自我的时间,这会对你们双方的生活都有益处,而且还能加强你与孩子之间的纽带。目标是在家庭时间与独处之间平衡好。看一看独处有什么好处,如何找到独处的时间。 独处的力量 允许孩子与父母双方单独度过自己的时间,这有很大的作用。经历独处有助于个人学会某种特定的任务,创造性地思考,处理自己的情感。独处的时间如果恰当的话,那么甚至可以改善同情心与社会技能。研究发现,独处帮助个人形成持久的记忆。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在相信自己单独经历某种事的时候,形成持久的记忆。例如,一个学乐器的孩子,如果单独练习的话,会更容易记住音符与指法。 一定时间的独处让一个人去控制自己的时间,感受自由。在独处的时候,他们可以以自己的节奏解决复杂的问题,或者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放松下来。这并不是说,对学习与控制情感来说,独处比社会交往更优越。这只是意味着,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让人成为他们有可能成为的最好的人。对孩子来说,独处或许意味着在并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情况下花时间学习新东西。对父母来说,独处可以给他们所需要的放松和充电的时间。 问题:没有人再有单独的时间 尽管很多父母理解独处的好处,但他们总是找不到独处的时间。不论你的时间是花费在了开车送孩子去练足球、去上音乐课、或你想在给全家准备一顿美餐,事实是身为父母的人的生活是很忙的。 更糟糕的是,如果你让孩子单独出去,让他们骑车满城市转,或者在他们的卧室里玩游戏,很大的可能你是被评价为「忽视」了他们。记住:独处与忽视不是同义词。根据一项研究,父母积极地教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所花的时间在近几十年来增加了,尽管父母比以前工作更多了。这意味着父母、孩子独处的时间少了。 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呢?没有时间追逐自己的热情和放松,父母与孩子都疲惫不堪。结果是你牺牲了对自己的自我照顾。而且是以什么为代价的呢?研究发现,你在孩子3至11岁时与他们在一起所消磨的时间的长短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消磨的时间长短,与你孩子的学术成就、情感健康、行为,一点关系也没有。 事实上,随着你在孩子身上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效果可能会越不好。当父母得不到足够的独处时间时,他们会身心紧张,缺乏睡眠,这将对他们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当你感到崩溃、精疲力竭、焦躁时,你给孩子的肯定不是你的最好。重要的是,你与孩子一起花的时间的质量。再次强调,关键是要平衡好。孩子与父母双方都需要共聚与独处的时间。 解决办法:如何找到独处的时间 如果你觉得太忙,没有自我的时间,考虑在你的日程表上安排出这样的时间。例如,吃完晚饭后,家人可以去他们自己的卧室享受半小时自己的时间,或者在睡觉前享受一小时自己的时间。如果这样一来显得花费的时间太多的话,你可以考虑把这安排为一周两到三次。 在自我时间段,你可以做你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不论是缝纫、阅读、木工、整花园、体育锻炼,等等都行。你的孩子还可以用这段时间发展他们自己的爱好,如演奏乐器、阅读、画画。 如果你的时间安排不合适,那么考虑选择比较适合于每个人其它时间。你可以在你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时候度过你的自我时间,而你的孩子可以在你做晚饭的时候享受他们自己的独处时间。你不必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独处,但重要的是每天都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新的技能,从事自己热衷的事情,照顾自己。 如果你发现给自己找一点独处的时间简直就不可能,那么或许是你一家人需要重新评估与安排你们的日程的时候了,或许是该放弃一两项事情的时候了。做太多,结果只能是让每个人感到压力,身心疲惫。为了你们的健康与幸福,你需要每天有自己几分钟的时间。 如何最好利用自我的时间 你的独处时间是放松的时间。你可以用这段时间冥想、打坐、做你喜爱的事情。不要用这时间干家务活儿,或者在睡觉前去查看工作的电邮。对孩子来说,这是自由地享受乐趣的时间。尽管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很多东西,比如去阅读或演奏乐器,但你让他们独处的这段时间不应该用来做作业或者打扫房间。 尝试每天都去利用这段自我的时间,形成自然。今天什么能帮助你消除压力?你的情绪适合于什么?不要逼迫自己或孩子去干任何事。不然的话,这段独处的时间就变成了另一个压力的源泉。你的孩子或许一天要玩他们的玩具,另一天要练他们的乐器。美好的是,这段时间,你的孩子不必去回答任何人的问题,因此他们真的在自由地享受能带给他们乐趣的东西。把这段时间视为「自由」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而支配。结果是,你们大家都会为这段自由的时间而越来越开心。 享受自我的时间,在某些父母看来或许有些自私。如果你遇到别人的评论的时候,提醒自己这真的是为了每个人好。准许自己休息一下,充充电。当你照顾自己的时候,你可以更好地去照顾孩子,因为你处在你的最佳状态。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儿时的安全感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篇文把孩子5岁前各个时期安全感的建立做了详尽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告诉了爸爸妈妈们如何与孩子互动是更好的,具有强大的可操作性,推荐给大家。 正文 婴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来谈,保证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营养,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我能活下去吗(0-90天)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 想想我们的“小可怜”,它想喝水,但自己不能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 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的死去,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 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至少在这九十天里。 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孩子们在盼望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看着自己的骨肉怎么爱也不够,逢人显摆小宝宝的照片,尽管在别人眼里新生儿一点也不好看。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 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 其一,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 其二,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 其三,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备和受过训练,如果母亲在自己原来家庭中成长得很好,母亲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就更能适应和胜任这些角色,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面临困难; 其四,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不是人真正的心理成熟的年龄,在个性和能力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步。 总之,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母亲苯体胺的分泌,苯体胺分泌不足,会导致母亲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只是从理性的责任感来照料小孩。 如果只是出于责任而非享受做母亲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煎熬的,就像婚姻退化为责任一样让人感觉负担,母亲在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做母亲,常常心力交瘁。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占有欲强,爱妒嫉,长大后就会特别“粘人”,幼儿园、小学粘老师,中学谈恋爱,总之,会不断寻觅,找到一个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纳的人。 所以,生小孩一定要准备好,物质上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准备好,比如没有性别偏好、夫妻关系稳定亲密等。 2.我能做我自己吗(90天-36个月)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4-10个月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Read more

不要把你的“穷病”传给你孩子

二胎政策一出,关于要不要生二胎的讨论甚嚣尘上,很多人都在说着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方面的“大”问题,可我不禁想起的,却是前几天带宝宝出去玩时见到的简单一幕。 上周末带宝宝去商场,看到有捞鱼的项目,宝宝便千方百计要进入对他而言很高的栅栏,非要去玩一玩。一岁的小宝,要捞到游来游去的小鱼儿,技术含量实在太高,捞鱼也就变成了倒水、洒水、傻笑、叽里呱啦表达自己不知所云小情绪的活动。 旁边还有一个家庭在玩,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妈妈在专心致志地玩手机,爸爸在看孩子捞鱼。父母的打扮都很时尚,从背的包包、戴的手表,手里甩的车钥匙串也能看出来收入不会太低,至少也是中产。但从我们坐下开始,这对儿父母的唠叨、抱怨便从未停止。 “诶诶,你好好捞,衣服袖子都湿了。”是妈妈。 “你过来,这边鱼多,快捞。”是爸爸。 “我来吧,你看你,才捞那几个。”爸爸说着一把将小网子夺过去,“捕鱼神将”爸爸捞了几网以后,池里的鱼基本没有了,他心满意足的坐回去,得意地告诉儿子说“你要这样捞”。 男孩则一脸寥落地接过小网。爸爸继续甩着钥匙串,妈妈继续盯着自己的玫瑰金玩游戏,但是唠叨依然在继续。 这边呢,我家宝宝虽然捞不到鱼,但依靠我们偶尔的救济和配合,还在欢实地奋斗着。过一会,那边的小男孩突然扔下小网,说不玩了,要回家。 他爸爸瞟了他一眼,立马严肃地对自己的儿子说:“不行,钱都交了,要玩够半个小时。不然钱就白花了,不能浪费!我告诉你,你今天如果不好好玩,以后就一次都别来玩了。” 小男孩听后,沉默一阵,小声说:“我衣服湿了,冷。” “冷也不行,谁让你不穿好罩衣。继续捞!” 爸爸严厉地告诫。小男孩拿起小网子,蹲下慢慢地捞着。妈妈还在丧心病狂地玩手机,对发生的一幕,熟视无睹。 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他们对孩子的一句鼓励,没有看到孩子脸上一点点开心的表情。50块钱,一杯贵些咖啡的价格,对这对父母来讲,根本不会构成什么经济压力,但是为了不浪费,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冻着,也要压迫着他足额消费完这花了钱的时间。 当我抱着宝宝离开时,那个小男孩看了我们一眼,继续低下头默默地捞鱼—因为还不到半小时。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平日里是什么样子,但现在,他们三人脸上都写着“不高兴”。也许这对有经济头脑的父母觉得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浪费钱。但是这个男孩回忆起这段捞鱼的经历,会幸福吗? 他的心里已经被爸爸妈妈的抱怨、恐吓、不耐烦占据,他能想到的恐怕只是“我下要去玩某某,一定要玩够时间,不能浪费钱。”又或许,这个男孩并不是个例,有很多孩子生活在“不能浪费钱的阴影下。”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的计算,功利地计较一件事情值还是不值,要计算每一分钟的性价比,每一个人的可利用率。但对于孩子,他们心中的最高性价比,就是开心。 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却又不断地在计较,自己付出了最好的,孩子有没有给到最好的反馈。花钱让你上了早教,你不能不好好学;花钱给你买了新衣服,你不能乱爬;花钱给你买了最好的奶粉,你不能不吃。 那么你还你还记得你为了让孩子幸福、为孩子好的初衷吗?现在因为计较钱,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快乐,不是得不偿失吗? 对于金钱我们没有安全感,恨不得学会一切理财、赚钱技能,赚尽天下钱。而这不过是穷怕了,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穷病。可怕的是,并不是只有真正的穷人才会有穷病,经济富裕的家庭甚至富人也会有。 像那对父母,他们真的支付不起这50块钱吗,这50块钱对他们而言极重要吗?他们只是太怕浪费;也许更因为,他们骨子里觉得,快乐不值钱。 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节俭,我们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变得重视金钱,小心翼翼攒钱、理财,但一定不要把这种用钱衡量一切的思维,影响到你的孩子。 拿我自己来说。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堂哥堂姐就有八九个,我又是最小的那一个,宠溺自然不会少,但也因此,那些哥哥姐姐的旧玩具、旧衣服都会转移给我。我妈妈也就不再给我买新衣服,用她的话来讲“从这些衣服里挑挑,就够穿的了。” 但对一个爱美的女孩子来讲,那些旧衣服根本就不可能满足我爱美的心。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费以后,我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攒下每一分钱去买新衣服。工作后更是如此,最大的乐趣便是买衣服,总也买不够似的。 买买买的时候,我特别的开心,特别的幸福,但把衣服拎回家以后,心里便又被内疚感填满,后悔自己买了那么多衣服,觉得该把钱用在其他地方。每次都这样的重复、纠结,从没有过酣畅淋漓、心满意足的购物体验,多买、错买的情况倒不少。

Read more

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子的变化让人吃惊!

1. 每天1小时,注意力将有大差别 曾经有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他们1-3岁时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孩子日后出现注意力缺陷的风险便会增加近10%,而且一般要到他们7岁左右才显现出来。 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孩子入学后,上课总是小动作特别多,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喜欢东摸摸西弄弄的原因了。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那家长可以留意一下,孩子是否平时看电视或电脑的时间超过了1小时甚至更多? 孩子的精力那么旺盛,正是需要多跑动的年纪,如果看电视的话,就等于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活动时间,如阅读、运动、游戏等。 每天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差于同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爱看电视的孩子,往往不太爱读书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视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取代阅读。那么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看电视?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而言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将难以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孩子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 3. 给3岁内孩子看电视?弊大于利!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百害而无一利。坏处1: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坏处2: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坏处3: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坏处4: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坏处5: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坏处6: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降低。 坏处7:看电视多的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懒于思考和探索。 坏处8:看电视多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 坏处9:看电视会上瘾,看电视多的孩子会受到电视中购物消费的影响,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希望通过看电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去博物馆展览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看电视能给予孩子的,现实生活能给予的更好更多! 此外还有和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不变成“电视迷”,那么至少你家里应该没有“电视迷”,否则你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比大人更有控制力。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高考过后,父母该如何面对失利的孩子?

考试已经成了父母和孩子心中的一道坎,并且是大坎小坎接连不断,如果要迈过这一道道的坎,就必须要经历困苦和磨难。“十年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这一句句的警示名言,无不在诠释着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必须要付出汗水、泪水和血水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上学,只要是考试的前一天,父母就会做好吃的,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也会想办法煮上两个鸡蛋补一补,考个好成绩。从学校的老师到孩子的父母把考试都当做了一件大事,并且再三叮嘱孩子和学生,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考的好才能考上好学校,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也只有找到好工作,你才能活得像个人。给孩子灌输这些重要信念的人都是孩子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他们说的话深深地植入了孩子的心中,扎根发芽,经过多年的大考小考以后,这种信念已经根深蒂固。 考试本是一种方式,一种检验所学知识是否牢固、是否学懂得直接的方式。但是,人们却赋予了它太多的含义,每一种含义都是那么的重要和不容忽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好好读书,才能成为人上人”这些被曲解的价值观一点点的渗透了每个学生。最终,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个目标,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算是完美,才算是成功,才能够对得起爸爸妈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证明这个人一无是处,没有出息,给家里人丢脸,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种传统的、老旧的观念,让很多孩子无法面对现实,一旦失败就会自暴自弃,放弃自己。 每年的高考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前全家总动员,齐上阵,为孩子保驾护航,孩子却是夜夜难寐、茶不思、饭不想,心神不宁;考试结束后等待分数的日子,更是让人焦躁不安,一旦分数公布,一颗紧张而悬着的心才算稳定下来。考上的孩子一家人喜出望外,分数不理想的孩子,肯定是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再不会引导,孩子往往会承受不住高考失败的打击。 父母正确引导让孩子有平常心 让孩子正确理解高考,认识高考,父母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考试观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才会面对现实,接受现状。只有考上大学才是“鱼跃龙门”,否则就是“虎落平阳”,这种错误的认识,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无形的压力,时间久了这股压力会转化成一种负面的能量,影响孩子的身心。 父母摆正心态引孩子另辟蹊径 高考是转折点,更是人生的重要起点,分数可以决定你能不能上大学,但是,永远不能决定你明天将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话虽说了这么多年,一旦到自己身上就失去控制。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这一条“独”径,走出阳光大道,而完全忽略了人生之路可有千条。孩子学习的过程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生存技能的途径,目的并非只为高考。父母要摆正心态,孩子的人生不是只有上大学,他们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事情要去做,不要以分数来断定孩子的能力,要看到孩子的其他优点。 高考失利后孩子需要的是支持 不要指责、抱怨、漠视孩子,孩子考得再差,他永远是你的孩子,不要因为考试不理想就拒孩子之门外。这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而非不停的唠叨。父母给孩子的永远是鼓励和肯定,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中,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安慰和陪伴,而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甚至冷眉横对。更不要对孩子诉苦,有些父母会因孩子考不上而对孩子诉苦:“这些年为了你上学多么的不容易,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省吃俭用,都给你交了学费,而你……”类似的话,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和内疚之心,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活着没有价值,会深深地刺痛孩子的心。 因高考失利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父母的关注。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考试只不过是一次检验,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父母从观念上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不要给孩子任何的心理压力,正确的引导还是要有的,也是必需的。 让孩子通过每一次的考试不仅仅是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牢固性,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一种性格和心理素质,当父母面临考试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孩子也会正确面对,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让高考真正地发挥其效力,而不要让高考成为有些孩子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一对典型失败的父母

孩子会不会变成白眼狼,我爱他,他将来恨我?估计不少父母有这个担心,尤其是孩子发脾气,大喊 “我恨你们!” 之时。放心,同态对待他人,你爱我,我爱你,你恨我,我恨你,这原则写在人的基因里,你爱孩子,孩子99%会爱你,剩下的1%,是意外,统计上视为不存在。 你恨孩子,虐待他,那将来,他也大概率不爱你。而最高档的恨是以爱为名义的恨,外人听来,你是爱,而这所谓的爱,是你剪掉小鸟翅膀的剪刀,他最后连鸡都不如,你说,他心里能不恨吗?今天新闻里看到一对典范的失败父母,以爱施恨。故事大概是这样: 61岁的张勇,60岁的朱静,10年前,女儿没有考上心仪的国内大学,这对夫妻卖了110平米的房子,换了70多平米的房子,满足女儿的愿意,让她去美国留学。张勇夫妻对女儿的要求是:女儿不能找外国人做男朋友,更不能嫁给外国人,毕业后要回国工作。结果女儿不仅留在美国工作,还要嫁给外国人。 张勇 “断绝父女关系” 的威胁并不见效,他对记者感叹:“子女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你说让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 张勇说,他现在的感觉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张勇夫妻,这对失败的父母,犯了一系列典型的错误: 没坚持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孩子出生后,以满足孩子为核心,情感上依赖孩子,霸占孩子,不能容忍孩子在情感上的独立,他有自己的恋爱,即意味着背叛。 没有自我的父母更容易溺爱孩子,这像是贿赂。他们将无原则满足孩子的要求,以为这样更能留住孩子。卖房满足孩子的大学梦,这就是无原则,无理性的决定,这种奢侈的花费自己承担不起,硬着头皮花了,对回报就有非理性的预期:我这笔钱花了,一切愿望得满足。 我这么爱你,我卖房子让你读书,你怎么可能不听我的?听明白了吧,我做这一切,不是爱你,是控制你。 不许交外国男友,不能嫁给外国人,不能在外国工作,这都只是托辞,因为这更容易取得他人支持,到了最后,就不许找外省外市人,不许找非公务员,不许找矮于180公分的人,当你限制一个人自由之后,你不会收手,你有更强烈的冲动贯彻自己的意志。 一对夫妻,年轻时没自我,老了控制欲强。这是双重灾难,他们心理上从没有自由自主过,却用这见识去限制孩子,心理稍微正常的孩子,发展出一点能力的孩子,第一反应都是抗拒,本能地知道自己离得越远越好,能在美国,就不回国,你们不习惯美国?那正好,可以不再强迫我。 一个人有能力,他的活动空间一定大,他的时间一定值钱。你的孩子将来是大人物,你无法指望你一生病,他就伺候在你床前。这样的孩子,世界显得很小,从美国回家,也就一天的事。遗憾的是,坐井观天的父母,自己的活动空间小,自己的时间不值钱,也以为全世界都该这样,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恐慌。 再过20年,人老了,病了,靠谁照顾?当然是靠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甚至靠机器人,只要你有钱,一点不用担心,技术和市场会解决你的烦恼。一门心思养儿防老,攥着孩子不放,以为一切负担都可交给孩子,到时他无能,天天陪着你,又有什么帮助? 最失败的一点是,向媒体哭诉孩子“不孝”,自己教育投资失败。得到的或是自己成为笑话,或是愚蠢的舆论摧毁自己的孩子。 哪一点好玩?哪一点有益?可是情绪失控的父母管不了那么多,要的就是毁灭。好好记住这对父母做的一切事情,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爱你的孩子,爱他成为一个自由人,他才能回报自由人的爱。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