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闭嘴是教养,学会聊天是修养

01 今天在微信群聊天的时候,一位朋友说起他在某大学读书。 另一位朋友则回复道:你这大学我去过,听说那里的导师很喜欢玩弄女学生啊。虽然环境优雅,但是到处都充满了暧昧的气息,怪不得导师有这种嗜好。 当我们都选择性无视这段回复时,这个朋友却复制粘贴连发几次,生怕我们没看到。 虽然这位朋友是心直口快,没有太多恶意。却是让群里不少人都觉得不愉快,场面十分尴尬。 ——你为什么要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你这话我们没法接,还会不会聊天了? ——你把聊天聊死了。 承认吧,我们总是会不满甚至厌恶,当一个气氛融洽的聊天被不合时宜的话语给搅和了。假如这样的话语喋喋不休,我们的不满可能还会化为愤怒。 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那个说话不合时宜、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我们愿意去尊重别人表达自己的态度,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包容之上的,而这样的理解和包容并不是对无理也要辩三分的一味退让。 那个不叫表达观点,那个叫做喷子。 学会不该说话时不说,不懂说时少说确实是一种教养。 02 我们尊重人格的平等,但是我们也尊重长幼有序的处世之道。 长辈与晚辈,上司与下属,老师与学生,在身份的差序上,我们更要把握好说与不说的分寸。 毕业时,我到一家互联网人力资源公司面试。面试官全场只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把我请出去了。 当时的情况是,他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古代的朝代? 我说:我是个学文科的人,作为一个文人自然是喜欢宋朝。 面试官则说,你为什么不喜欢唐朝,然后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理由。当时,我没忍住,和他好好地理论了一番。 他听完就说:看了你的简历,你是个不错的人才,但你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祝你在其他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回家以后,我思考了很久这次面试失败的原因。 设身处地地想,假如我是上位的面试官,也会对下位的求职者咄咄逼人的态度和话语感到不快吧。 要是我把这样的心直口快带到工作里头,也许我永远不会得到客户的喜爱。因为当时的我并不懂得聆听别人的需求和适当的沉默,只会用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用这样的交流方式即使你说的话是对的,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含沙射影,招人不爽。 工作以后,我更加发现言辞上的锋利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在发生争论时,适当地闭上自己的嘴巴,然后默默地拿出更好的方案会让同事和客户倍加受用,事情也更容易推进。

Read more

快被遗忘的中国《老规矩》

快被遗忘的中国老规矩–这就是教养 1、吃饭不吧嗒嘴 2、不许叉着腿儿 3、不许斜楞眼儿 4、不许罗着锅儿 5、见长辈要称呼“您” 6、不许掳袖管儿 7、不许挽裤腿儿 8、吃饭不许搅菜 9、不许筷插碗儿 10、不许嘬牙花子(牙床) 11、不许抖落腿儿 12、说话提及老人要用尊称 13、不许当众咋呼 14、不许说瞎话儿 15、夹菜不过盘中线 16、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7、递给人剪刀时,不许刀尖对人 18、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 19、吃饭前要礼貌性地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 20、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 21、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 22、家有客人,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23、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24、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Read more

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法则一: 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在发掘你自己。去了解别人的感觉、想法,你也会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帮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人,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 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则反映了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内在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自己。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