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父母,爱做孩子的“职业差评师”

“老师,我觉得自己特别自卑‌‌” 这是我的来访者莲,走进咨询室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喜欢叫她莲,是因为姑娘出落得实在清淡秀气,一席长发披肩,着一身素色长裙,五官算不得精致,却是让人看着舒服、容易亲近的类型。说话轻声慢语,仿佛怕打扰了谁。 莲是某著名高校大四的学生,父母都是高校教授,典型的高知家庭,自己弹得一手好琴,早早就过了钢琴十级,亦是学校各大活动的女主持人,是校园里明星一样的人物。说真的,这样的姑娘,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自卑‌‌”,你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你要是自卑,还让别人怎么活?‌‌” 但若要问起她自卑的理由,她却能认认真真的说出许多来:比如和同学关系一般、不够聪明、眼睛不够大、生活自理能力差、体育不好、身体底子差…… 几乎把能想到的所有缺点都往自己身上加。 听着莲如数家珍的谈着自己一条条缺点,我请她谈谈与母亲的关系,却在一瞬间看到她眼里强忍的泪光。在莲的记忆中,母亲是苛刻的,似乎总有办法用各种方式指责贬低自己。为了躲避母亲的指责,她不敢让自己成绩不好,不敢让自己钢琴弹不好,甚至不敢范任何错。 从小到大,母亲会陪着自己写作业,一道数学题算错了,母亲一个耳光甩过来,附送一句‌‌“你怎么这么笨?‌‌”,是她成长中最真切的记忆。 同样地,练琴的时候弹错了,会有母亲备好的小棍准确的打在手上。 考试成绩不好,母亲说:‌‌“你又偷懒了吧?上次考得好点你就骄傲!‌‌”母亲口中的‌‌“好点儿‌‌”,是全校第一。 考试成绩好了,母亲说:‌‌“你脑子笨,不如别人聪明,就得下死工夫‌‌”。 高考后,莲知道自己考取了北京最好的大学,还没来得及高兴,母亲一句:‌‌“你就是有点小聪明,要不是我和你爸前些年决定搬到北京来住,给你办了北京户口,你哪有这样的福气‌‌”,便浇灭了她所有的欢喜。 来咨询的时候,正值莲大四最后一学期,因为一直没有拿到自己喜欢公司的offer,莲异常焦虑,母亲更是不断的冷嘲热讽:‌‌“隔壁王阿姨的儿子三本学校毕业的,工作都早就找好了,你看看你?‌‌”、‌‌“我就说你高考考得好就是碰运气撞大运,你看,一找工作就原形毕露了吧?‌‌”、‌‌“你说说你,上个名校有什么用?‌‌” ******** 莲对我说:‌‌“有时候,我怀疑母亲生我就是为了骂我。‌‌” 对于父母的指责,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里,于德伟说:‌‌“只要站在母亲身边,我就像个小丑。‌‌”他的母亲享受别人的簇拥,为了让自己成为众人的中心,不惜杜撰儿子的丑事儿,非常经典的开发了一个‌‌“小伟系列‌‌”。 比如,‌‌“小伟啊,走路经常左脚把右脚绊倒‌‌”、‌‌“小伟第一次去美国,第一天就让人把行李偷走了‌‌”、‌‌“小伟吃饭啊,吃着吃着就把一半饭粒吃到脸上‌‌”、‌‌“小伟第一次钓鱼,就把导师的假发甩到密西西比河里去了。‌‌”…… 我一闺蜜曾半开玩笑的说:‌‌“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我妈骂我,毕竟我是她生产的,她要想戳我,真是不偏不斜,刀刀见血。‌‌” 记得一次咨询师培训课上,老师问‌‌“你是否经常被父母指责谩骂?‌‌”,全班竟然有90%的同学举了手。 父母生养孩子,当然不是为了指责,但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总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光亮,不自觉的做起了孩子生命中的‌‌“职业差评师‌‌”? ******** 被骂的孩子,承载着父母的焦虑 《小别离》里,海清饰演的朵朵妈就是一个典型的焦虑型的母亲。她对女儿的严苛,对成绩的高要求,对女儿早恋的敏感,均来自于‌‌“害怕孩子不够好‌‌”的焦虑。 这种焦虑,由爱而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