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我的实习生,早被我打死了

这是一段不愉快的往事。刚毕业一年时,我转行做编辑,刚上任一周就被主编训斥:“你要是我的实习生,早就被我打死了。” 因为他让我写一篇新闻稿,我没有听明白,但是也没去问明白,因为不好意思。当时有着蜜汁自信,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随便写写,也比别人吭哧半天出来的东西好。所以就想当然的写了一篇稿,交上去之后,就被训成狗,因为写成了故事汇。那时候,我连新闻的要素是什么,都不懂,边哭边学习边修改边觉得丢脸,最终还是修改到主编满意,虽然稿子早因为误时不用发了…… 后来,在职场浸淫多年,见了很多更年轻的人,这才发现,对于职场新人来讲,有些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以为人际关系最重要 当年训斥我的主编,平时我们的关系很好,我一直用心的巴结着他。所以,当他骂我时,我简直惊呆了:哎呦我去!这咋说翻脸就翻脸了?说好的哥俩好呢,说好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呢?我给你买的咖啡你都还没消化呢吧?误了篇稿子你就翻脸不认人了?你还TM是不是人? 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都还会笑出声。职场就是职场,它不是交际场。职场以成绩说话,你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无法为公司盈利,那就滚蛋,谁跟你交朋友?跟同事能正常合作就行,谈什么交情。 二、容易误会人脉 “人脉就是金钱”常常被奉为真理,它的确是真理,但前提是,你手中的得真是人脉才行。 有人喜欢混圈子,觉得跟圈中人有交集了,就算是打入一个领域,获得人脉。所以见缝插针,见人拍照求交友,还要发朋友圈,加点一头热的文字,好像人家真跟他关系很铁一样,其实人家根本就不认识他。这种啊,装装逼就好,千万别真觉得自己手握数千人脉。你有什么可以跟人家交换?他们愿意见你,可能仅仅是因为你背后的公司,或者是把你当成一个还不算讨厌的粉丝应付一下,你本身没有能入他们眼的价值。年轻人只有提升自己,让别人记住你是谁,才是正经事,只有你变得有用,才有人愿意利用。 真正的人脉是,你认识我,我也认识你,你需要我,我也稀罕你,你这次帮了我,我下次可以帮回你。这种互动叫人脉,它是互相吸引的,都觉得对方有用,而不是谁倒贴谁就能成。这跟我们找姑娘困觉是一样儿一样儿的,人姑娘也愿意睡你,叫天赐良缘,否则是强奸。 三,不懂职场是一场无止境的学习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紧接着就被告诫,在职场上精着点儿,别傻乎乎的做事,就那么点工资,何必为老板拼命。这两个老人家的告诫,全部都是屁话。 我们读书,是为了完善自身,不是为了像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的轻松。我们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你多做一点事,就多获得一份经验,这些经验累积到自己身上,试问哪里亏了?如果当年我能上网百度一下新闻稿的写作,或者向同事请教一下,哪怕是随便拿一张报纸,找一篇稿子模仿一下,也不会被骂的狗血喷头。当我们自己不学习时,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与我们作对。事实证明,不主动前进的,就会被抽着前进,抽着也不前进的,会被踢出去。 回想起来,那位主编,算是条鞭子。而且这种鞭子,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次,抽的你怀疑人生,然后才有了反思和成长。 文/职场君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不要让那么多的“但是”,成为你原地踏步的理由

有一种人,跟他沟通几乎不用听他全部的长篇大论,你只要竖起耳朵等待一个“但是”这样的转折就好,因为无论他前面说了什么都不关键,只有“但是”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 “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那你就先在这好好干吧,有好机会再跳槽。” “我也想继续在这干,但是工资低啊。” 此时,好想送上一只白眼和一行字幕,“十年后”。 “我想买照相机,但是怕信用卡还不上。” “那你就先存钱吧,存够了再买。” “我也是这么打算的,但是下个月旅游正好需要拍照啊。” 我好想说,只要你掌握了PS技术,买不买照相机都无所谓。 “我想追求我以前的同学,但是怕追不上连朋友都做不成。” “有道理,那你就接触一段时间再决定。” “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好像现在追她的人很多,被别人捷足先登了怎么办?” 想送给他一串儿无奈的表情包,再附赠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照照镜子,或许你会明白很多。” 这样的人好像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辈子我们总能碰上千八百个“但是先生”、“但是小姐”、“但是二叔”、“但是表嫂”。好像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存在都是虚无,唯有这个“但是”是铁证一样的存在。 其实谁都会偶尔陷入到“但是”的陷阱里,前有狼后有虎,火坑在左,深渊往右。没有一个满分的选择堵住你那句“但是”,所以,我们就在“但是”里苟且。 你用一百个理由说服自己去辞职,只消一个“但是”,就能击退前面的振振有词;你有一千种原因想要提分手,只是一次转念一想,“但是”就变成了“然而”你们并没有分手。 这种由“但是”带来的烦恼,就是心理学当中的“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这种内心冲突其实是很常见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暂时的内心矛盾也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只是说明我们并未做好选择的准备,正在合理的发酵阶段。可那些总把“但是”挂在嘴边,既不能痛快决定又因为种种“但是”长期纠结痛苦的人,便会启动一种消极的应对模式,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把借口和托词当做不行动的理由。 是“但是”太有魔力吗?不是!是你行动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坚决。究其根本,是你太害怕失败又总以为会有完全能避免失败的选择。 往往这些人将自己隐藏的特别深,看起来倒像是特别渴望成功的类型。他们在换工作时纠结,在追求异性的时候踟蹰,这似乎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现,好像只有具备充分的有利条件,他们才能行动,目标是一击即中。 这种逻辑是他们用来迷惑别人也欺骗自己的套路,因为太想成功所以必须思前想后,才能做出最终选择。因此,自己也常常沉浸在这样的设定里,继续纠结,每次内心的天平向某种选择倾斜时,就会用一个“但是”来推动它倾向于另一方,所以长期处于摇摆的状态,只是思考,却迟迟不行动。 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他们不会滔滔不绝的合理化自己的踟蹰不定,他们会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行动层面。那些迟迟不行动,被“但是”捆绑住手脚的人并不在意是否真的成功,他们在意的是“我不要失败”。而不做选择,看似便会延缓失败的出现,说不定还会避免失败。 因为一旦选择并付诸行动,就意味着他们有面对失败的可能,毕竟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任何一个选择都万无一失,他们承受不了失败,所以在思考中把失败想成会吞噬掉自己的恶魔,好像不行动就能保护自己,防止恶魔的到来。 纵然有一天真的不得不采取行动的话,他们也为失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等到他真的没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或是恋爱失败,他会条件反射的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喏,你看我当初就说过有这种可能了吧。” 这时候,最初的“但是”又成了他们告慰失败的理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