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十月从出生以来,直到如今两岁,一直是我母亲在照料。 我母亲,一个赤贫人家的女儿,出生于山区,外公重男轻女,嫌弃她,殴打她,视之如农活工具,后来又遇到大动荡,时代的戕害+家庭的悲剧,导致她回首童年,几无快乐可言。 18岁,嫁给我父亲,迎来了更重的贫穷与暴力。 不快乐的童年,与不快乐的生活,导致她内心的创伤极深,几无疗愈希望。并且因为未曾念书,缺乏改变能力,无法察觉和自省,一直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人对事,充满怨气,导致潜意识中,是默许暴力的。 我和弟妹已经长大,她的情绪,早已经对我们造不成太多困扰,因为我们会抗拒。 但是,小十月,那个初生的、柔软的、无辜的孩子,却不得不面对母亲的喜怒无常,他怯怯地,站在她的暴力里,没有任何逃离、拒绝、反击的可能。只是哭,只是哭…… 昨天,宝宝在床上尿了两次,又加上不吃饭,母亲重又愤怒。 她对着宝宝骂“死孩子”,“我要打死你”,并且,长时间未曾停歇。我强硬地制止她,她更愤怒。因为,我的指责令她觉得受到攻击,于是,情绪奔涌而出。 宝宝重又恐惧地大哭,眼泪流满小脸,他靠近她,拉她的手,哭着叫:姥姥,姥姥,抱抱…… 姥姥粗暴地甩开,依然在发脾气。她把对小十月父母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骂他,指责他,孩子已经听得懂一切,他无法推卸,无可反驳,只是愈加恐惧,愈加慌张,愈加要靠近。 姥姥,姥姥…… 姥姥抱崽,姥姥抱崽…… 姥姥,姥姥…… 哭声愈来愈大,像呼告,像求救,像呐喊。 我抱着他:崽崽,阿姨抱,姥姥现在心情不太好,让姥姥自己呆着好吗?崽崽,我们去房间玩好吗? 他抗拒,一定要姥姥重新爱他,温暖他——仿佛那是他的过错——得不到她宽恕性的拥抱,就会恐惧慌张。 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 那么多孩子,都以弱小的身心,默默地,无法反抗地,替不快乐的大人,承担了那么多创伤。 万千冤屈,他们也无法言说。 万千苦楚,他们也只有吞忍。 那些柔软的灵魂里,就此划上深浅不一的伤痕。 能怎么办呢? 如果大人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爱与保护,反而给予他攻击,他就只有慢慢地,在内心里,长出长矛,长出大刀,长出箭矢,长出盔甲,长出高墙,长出毒药,长出荆棘,来对抗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 他渐渐会说:我不。 他渐渐会说:你走!
Read more孩子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吗(深度好文)
有一天,一位妈妈和我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 她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经常被老师留,家里人都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孩子自己也为此感到难堪,有时候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这个妈妈:“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这件事,你们家长一定要如此关注吗?”这个妈妈回答:“只有让她意识到错误,她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她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其实,“慢”并不是“错误”,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种缺点,因为有个别孩子的特质就是比较慢,他们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练习和适应罢了。 我顺着这位妈妈的思路追问她:“好,就像你所说的,你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正是她所苦恼的地方。 我说:“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的积极性,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孩子就会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 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 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孩子已经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这个妈妈说了一个细节:“孩子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我建议她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今天还是用你的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方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我们也可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 我们仍然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速度,但在她写作业的时候,不给她一点压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积极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会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经验,这样她会有意识的总结方法,也许会用到下次作业中,这样会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 表象是写作业慢,深层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纳。 孩子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当你的孩子出现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点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谴责,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动力自己慢慢修正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用柔和的语气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 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儿呀,这么懂礼貌!”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变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 所以,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么困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