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偷从妈妈皮包偷了200元,妈妈讲了一段话,从此钱再也没少过!

你粗暴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的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你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与习惯。对于偷钱的孩子,亦是如此。 1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学内发生了偷窃事件,当时的老师让班上的学生会干部留在教室,一个个询问是否偷窃。结果查明,偷窃者是一个女孩子。 于是,这个女孩子在众人面前被指为小偷,遭到了大家的指指点点。从那以后,她不但没有改过,反而步向仇视老师、同学甚至社会的人生。 虽然不只是这次事件逼得她如此,但她已被烙上“我是坏孩子”的烙印。虽然钱找回来了,但是这种“抓犯人”方法会伤害孩子自尊,甚至会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后果。作为父母家长,要避免在众目睽睽之下伤害孩子自尊。 2 有一位妈妈曾经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 这位妈妈有个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他们为了买一只新手表,哥哥从妈妈的钱包里面,偷偷拿了两张100元,哥哥一张100元给了妹妹,一张自己留着买手表。妈妈发现钱少了,她猜测是孩子拿的,但是她不知道谁拿了。一次晚饭的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 “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少200块,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 妈妈很担心。”哥哥低下了头,妹妹神情有点紧张,妈妈证实了钱是两个孩子偷的。妹妹胆小,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数着钱,妈妈笑了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200元,其实是我算错了,是少了100元。”妹妹表情变得坦然了。 但是哥哥还没动静,妈妈补充了一句:“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我们去叫警察,你们说好不好?”妹妹瞟了瞟哥哥,哥哥神情也变得紧张了,趁妈妈做饭时,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看着会孩子们归还的钱,妈妈心里欣慰,在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说:“妈妈大头虾,100元也根本没丢,是妈妈数错了,年纪大了这脑子坏了……”。哥哥与妹妹对视着笑了,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丢过钱! 3 面对孩子的偷钱行为,父母应该怎麽做? 千万不可采用“审问犯人”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 建议用比较和缓的方式去点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清楚他们犯错误了。如果粗暴地抓犯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导致孩子不承认和敌对的行为。 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偷钱的原因,才能想出杜绝此项行为的方法。 如果孩子是为了买某种东西而偷钱,而且比较合理,妈妈尽可以满足。 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经有一个手表了孩子还要买手表,妈妈尽可以借钱给孩子,让孩子日后还,一来可以避免孩子偷钱,二来还可以养成慎重的购买习惯。 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你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依靠,用爱去体贴和呵护,在养成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同时,不给孩子的心灵增添伤痕。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站在十字路口的孩子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深思:孩子无力回避他们现在或将来所面对的残酷现实,他们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踌躇着,或准备直面人生,或准备悄然遁世,或正在冷眼旁观。爱子深切的你是把孩子往前推一把呢,还是与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与障碍呢? 让我们少一点揭短和指责,多一点安慰和宽容,用成人成熟的爱去抚慰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受伤的心,因为他们也渴望健康,完美和向上。 如果孩子受了委屈,少一点草率和冷漠,多一点理性和忍耐,用智慧去化解孩子稚嫩的谜团,因为他们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指点迷津;如果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们再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告诉他们只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社会容纳自己,就能找到人生的乐趣,就能成为一个具有生活品质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却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他们并不是支持者,也没有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孩子支持。而是,成为了一个批评者、抱怨者、监督者。 孩子有了问题,父母并没有耐心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而是,指责孩子为什么这么“笨”;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攻击,甚至对孩子置之不理,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从而放弃自己。 “不管世界上的人如何评价你的孩子,你都要满含深情得去爱你的孩子。”同样,不管你的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你都要给予孩子父母最真挚的爱,你的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份力量,你的爱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的一根稻草,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让孩子从困惑的漩涡中走出来。 每一个孩子都好比是站在十字路口中间,他需要做出选择,他更需要父母在这个时候能够给予他支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才能够有兴趣、有动力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 (深度好文)

相比上辈,这一代年轻人总体而言缺乏目标感、不想做承诺,究其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内在动机较低。很多时候孩子们并非没有动力,而是这种动力被其他的外在动力所压抑或者迷惑,如果仅仅靠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反省显然不够,父母如何能够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显得十分关键。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导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寻找人生目的的长期过程中,也发现这就是他个人的人生召唤。 一、目的,目标和动机这三者有何关联? 目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标不同。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享受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买一份好礼物,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 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长期的、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有了目的,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 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例如,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有一天我当了医生,就可以帮助、医治更多人。」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有能量,不仅为参加考试,而是学得更好,几年长期的努力,这才重要。 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但在学校里,老师、学生却从来不问为什么,例如科学老师教公式、原理,即使学生学得很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 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 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 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二、目的可以改变吗?何时可以改变? 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人生早期。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例如年轻人会对成为运动选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运动选手,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法参赛。但成为运动员那种自我承诺、自律的习惯,会发展出另一个目的。 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至少完成一些事情。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开始另一个目的。 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医好癌症、改善环境污染等伟大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当个妈妈好好教养小孩、协助组织小区、加入学校的家长会、或任何艺术、音乐社团等。 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须要承诺参与、实际行动、履行你的义务,最后你完成一些事,让你更投入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超过自己的影响和贡献。 三、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该用怎样的方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