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闭嘴是教养,学会聊天是修养

01 今天在微信群聊天的时候,一位朋友说起他在某大学读书。 另一位朋友则回复道:你这大学我去过,听说那里的导师很喜欢玩弄女学生啊。虽然环境优雅,但是到处都充满了暧昧的气息,怪不得导师有这种嗜好。 当我们都选择性无视这段回复时,这个朋友却复制粘贴连发几次,生怕我们没看到。 虽然这位朋友是心直口快,没有太多恶意。却是让群里不少人都觉得不愉快,场面十分尴尬。 ——你为什么要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你这话我们没法接,还会不会聊天了? ——你把聊天聊死了。 承认吧,我们总是会不满甚至厌恶,当一个气氛融洽的聊天被不合时宜的话语给搅和了。假如这样的话语喋喋不休,我们的不满可能还会化为愤怒。 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很自然地会认为,那个说话不合时宜、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我们愿意去尊重别人表达自己的态度,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包容之上的,而这样的理解和包容并不是对无理也要辩三分的一味退让。 那个不叫表达观点,那个叫做喷子。 学会不该说话时不说,不懂说时少说确实是一种教养。 02 我们尊重人格的平等,但是我们也尊重长幼有序的处世之道。 长辈与晚辈,上司与下属,老师与学生,在身份的差序上,我们更要把握好说与不说的分寸。 毕业时,我到一家互联网人力资源公司面试。面试官全场只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把我请出去了。 当时的情况是,他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古代的朝代? 我说:我是个学文科的人,作为一个文人自然是喜欢宋朝。 面试官则说,你为什么不喜欢唐朝,然后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理由。当时,我没忍住,和他好好地理论了一番。 他听完就说:看了你的简历,你是个不错的人才,但你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祝你在其他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回家以后,我思考了很久这次面试失败的原因。 设身处地地想,假如我是上位的面试官,也会对下位的求职者咄咄逼人的态度和话语感到不快吧。 要是我把这样的心直口快带到工作里头,也许我永远不会得到客户的喜爱。因为当时的我并不懂得聆听别人的需求和适当的沉默,只会用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用这样的交流方式即使你说的话是对的,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含沙射影,招人不爽。 工作以后,我更加发现言辞上的锋利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在发生争论时,适当地闭上自己的嘴巴,然后默默地拿出更好的方案会让同事和客户倍加受用,事情也更容易推进。

Read more

沟通艺术:帮你增强说服力

帮你增强说服力有人当“说客”,磨破嘴皮子也不管用;有人则句句在理,让对方心服口服。 怎样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呢?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推荐我们几个方法。 第一,让人对你产生好感。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欣赏自己的人。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主动赞美几句,会让对方更容易接纳你的意见。比如,在说“正事”之前,夸夸他的穿着打扮、人品态度等。 第二,借用社会影响力。人们都害怕与社会脱节,会不自觉地“随大流”,仿效多数人的做法。想让对方相信你的话,不如借助这种“群体力量”,比如暗示对方“现在流行这样”,或者“前两天刚跟人试过这种方法”等。 第三,发挥权威效应。多数人愿意听从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在说服别人时,不如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告诉对方“这是某某大师的建议”或“某位名人也喜欢这样做”,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把自己的专长充分展现出来,也能起到效果。 第四,把握互惠原则。当你对着别人微笑时,别人通常也会用微笑回报。同样的道理,别人说话时点头鼓励、用肯定的目光看着他,当轮到你发言时,他也更容易肯定和相信你所说的话。 第五,留下“证据”。只要承诺了,人们通常都会努力实现。因此,谈好事情后让对方给出承诺,比如记在备忘录上、找个见证人等。下次遇到类似事情,就可以提醒他“您上次不是拍着胸脯保证过了吗”,让对方心服口服。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