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独立不做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一词,被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因为怕孩子受伤害,父母们像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身边。但过分的保护却损害了孩子们的独立能力,甚至让他们在未来也害怕担当大任。 住在帕洛阿图(Palo Alto)的郭女士有全职工作,先生是高科技公司工程师,收入可观。他们和那些「直升机父母」截然不同,虽然和其他华裔妈妈一样重视教育,甚至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几年前一家人搬到了房价昂贵的帕罗奥图学区,但她的教育观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 严格的华裔妈妈 郭女士的大女儿,每天骑车到2英里之外的帕罗奥图高中上学;小女儿的学校较远,现在还需要接送,不过,她已打算等小女儿一上高中,也要骑车上学。 除上学外,郭女士平时非常重视两个女儿的独立能力训练。不管功课多忙,女儿的衣服、袜子都要自己洗,房间要自己打扫。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两个孩子还要自己做吃的,大女儿现在还经常做义工。 训练独立能力,不等于不管孩子。两个女儿在家里不能看电视、不准玩电玩。如果碰上好看的电影或娱乐节目,才可以偶尔动用一下电视,决不能把看电视当作消磨时间的方式。 在平时教育中,郭女士给女儿反覆强调的一句话是:18岁以后,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可超过3周;必须过自己的生活,自己租房子……等等。 溺爱,对孩子有害无益。郭女士认为:孩子的人生,关键还是看他们内心的动机,他们自己的选择。父母可以给他们提供条件,但不可能拉着托着他们一辈子,因此,必须训练他们的独立能力。 独立训练 看似无情却有情 这种教育风格来自于她对美国主流家庭的多年观察。她发现:越富裕、越高端的美国主流家庭,越重视子女的「独立能力」训练。 郭女士遇到过一位16岁的打工少年。这孩子家庭非常富裕,住在帕罗奥图半山腰的豪宅,拥有3,000套公寓,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还有2间人气餐馆。按说,这种孩子什么都不缺,但他从15岁开始,就在附近一家自行车店帮人修车赚钱;16岁时每周自己开车外出打工。 另一位孩子的家庭也非常富有。他家里每年要给迪士尼捐款,其捐款数量位居全美前50名。每次去迪士尼玩,他们家人享有特殊通道的待遇。但这个家庭的妈妈却让孩子每年夏天帮一些邻居整理庭院垃圾赚钱,一次赚120美元。赚多少,妈妈会相应配多少零花钱,这就是孩子一年的零花钱。 看到这,不少人开始想,这种做法是不是太无情了? 「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不是」郭女士说,美国父母们非常理性,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华人不同。西方家庭强调孩子的独立能力,要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回报」;不努力,那就只能面对不努力本身带来的结果。 如果父母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教育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可能会习以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也不怀有感恩之心,也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的孩子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上大学多年都无法毕业。工作后难以独当一面,只能做一辈子小职员。 独立训练 栽了跟头也值得 相比之下,那些美国的主流家庭,有时为了训练孩子的独立性,甚至不惜让孩子栽跟头、吃苦头。 郭女士的一位朋友,曾考上斯坦福大学。他父亲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上大学第一年,他突然失去了求学兴趣,对教授父亲说,不想上学了。他父亲说:「没关系,你已经18岁了,做你自己的选择。」在上大学前,父子俩曾有约定:如果上斯坦福,父亲会支持他,让他住在家里;如果放弃上学,儿子就要自己找房子住。这个朋友当天就搬了出去租房住。 他找到一家拆车厂,经常在太阳下拆旧车,风吹日晒,又脏又累,非常辛苦。做了一年,他开始反思:我就这样过一辈子吗?这是我要的生活吗?渐渐的他重新燃起求学的愿望,又回到斯坦福。这次,他读完了本科,还一鼓作气攻下硕士学位,斯坦福毕业生以创业当老板著称,这些年来,他创建了3家公司,并把它们全卖了出去,狠赚了一笔。 美国父母们教育孩子时总是说:「这是你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 「它根本的东西就是强调独立,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郭女士说:「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那些难的事情,而且越小越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