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嫉妒”,估计不少父母都会挺闹心,对娃的各种槽点也是信手拈来:
看到别的孩子做手工,顺便夸了几句,自家女儿就嘟着小嘴一脸不开心;
周末一起逛超市,给老大老二各买了一件玩具,刚到家,老大就板着脸说自己的没有弟弟的好。
先不说孩子了,说说你吧。
假设你跟老公正逛街呢,迎面走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下意识地,你用余光瞥见老公果然在直勾勾地盯着那位美女,请问这时你会作何反应?
要是激烈点儿的话,可能会——
“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甚至是反复质问,
“口口声声说只爱我?骗谁呢你!”
你说,这是不就是明晃晃的“嫉妒”!
所以现在,你知道喽,“嫉妒”其实表现得特别频繁、平常,而我一直认为“嫉妒”不是某种感情的终极形态,只是其他情感的“面具”。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嫉妒,说明他多少对某种行为有负面解释的倾向,找到背后的原因,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这里要引入一个术语叫“inner critic”,中文翻译为“内在负面评价”。就是说,你老公看别的妹子而你会生气,会吃醋,这是因为很可能在你心里,你默认自己是不够好看,不够有魅力的。
你内心倾向对自己做负面评价,而事实可能只是所有雄性动物都有好色的一面,和你本身怎么样没有半毛钱关系。
光有这种负面联系还没什么,人之常情嘛,可要命的是当你有这种负面评价的时候还没有人愿意倾听,反倒责备你不理解你。
比如这时你老公的反应可能是,“烦死了,你怎么老这样啊!有完没完啊!”
糟糕了,旁人这样的反应很容易又把你推向下一个阶段,叫做“negative self-coaching”(自我负面教育)。
踏入“深渊”分三步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一步一步来给你剖析:
首先,扭曲事实:你会把自己想像出来的负面情况不断地进行自我加强。就好比你每天对自己说100遍“我很丑”,过一个星期你可能就真的美不起来了。
接着,根据扭曲的事实找结果。你会基于自己以前的经历找到如果“我很丑”带来的结果。大脑开始检索,结果你发现,你的某位朋友曾经就被她男友/老公因为外貌而抛弃了,因此你得到了结果:如果我长得很丑,那么我就不值得被爱,没有人会爱我。
然后,根据找到的结果来选择接下来的动作。这时你会对所有人失去信任,甚至开始猜疑老公,并且想尽办法去证明你的观点。
这就是嫉妒如果不被重视所能释放出的最大负能量。如果要打断这条关系链,最关键的步骤有三点:
第一削弱自我评价中的负面倾向,
第二向人倾诉嫉妒背后真实的情感,
第三过去的经历有好的结果。
带着这三点,让我们重新看看开头的例子。
例子1:小女孩如果自己本身很自信,认为我做的手工特别棒就不会嫉妒母亲对于同伴的夸赞。如果母亲在捕捉到孩子嫉妒的细节时,听孩子倾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责怪或者冷漠的不说话,也许这场误会就会烟消云散。如果小女孩回想了一下自己的以前经历,发现妈妈其实也经常表扬自己,说不定自己就把这个结打开了。
例子2: 老大如果认为自己足够优秀,可以得到父母一样的爱,就不会嫉妒老二的玩具。如果母亲在捕捉到了孩子嫉妒的细节时,临时增加与老大独处的“悄悄话”时间,也许老大就会把羡慕老二玩具背后的真实情感全盘托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也就多了一步。
说完例子,可能有些家长会说,你讲的这些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我的孩子还是很容易嫉妒呢?问题就出在,我们依然认为嫉妒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忽略了自己对于这种行为的贡献。
我再分享一个故事
静静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女孩,大部分时间都是由保姆来接送上下课。有一天,她母亲来学校接她,我想静静一定激动坏了!可结果却出乎意料,她上前抱住母亲,嘴里却哭着喊,“我不要!我不要!” 最终在刘老师的安抚下,静静才恢复平静。
刘老师,是静静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平日里,静静喜欢坐在刘老师的大腿边听故事。但只要她看到有别的小朋友想要靠近刘老师,就会用力的去踢他们。有一次,静静从洗手间出来,看到刘老师给另外一个小男孩读故事,她冲上前去,用丝巾绕住刘老师的脖子,并且哭着大喊“我讨厌你!” 作为旁观者,我感受到了震惊也有伤心。
这是我从美国老师的博客上摘录下的一段真实故事,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孩子嫉妒心太强了,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而我读到的却是一个严重“缺爱”的孩子。她太自卑了,她不认为自己身上有任何优点配得上老师对她的爱。不管是谁,她都要做出反抗,生怕别人抢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被爱”的权利。最后那个小身躯的惊人之举和以及哭声中的呐喊我看到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绝望,这个场景可以刺穿每个教育者的心。对不起孩子,老师应该早点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弥补那些你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爱与关注。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嫉妒,请你多看一层,是不是自己造成了他自卑,造成了他不愿意正面的评价自己?如果是这样,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改变的前提是接纳自己。
太多的教育专家会直接告诉家长:你需要停止贬低,嘲讽,侮辱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要正确的评价孩子。可我想说,哪个家长不知道这些行为有好处,可问题在于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做不到呢?
人是最诚实的动物,早期的经历已经深深的在你身上烙下了印记。因此,我希望你能停下来,花一些时间和自己聊天。问自己,是什么让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许你会回忆起童年时候父母对你的教养方式,也许你会想起那些悲伤的不愿意与人分享的经历,其中可能有暴力甚至性侵。这样的回忆会很痛苦,甚至会让人流泪。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想让这个诅咒般的循环在你这一代停止,不再传到你的宝宝身上,那你就必须这么做。只有先完整的接受自己才可能改变。
当你接受“自己”之后,请不要害怕,相信你的大脑有学习新思维的能力。只要你自己在大脑中设立一个坚定的mindset(思维定式),-“我能改变,我有能力控制情绪。”并且每天反复正每天加强100遍,直到你真的相信他。
当这些准备工作就绪,我们可以来聊如何改变了。今天只想说最重要的一条。“共情:感同身受的分享感情。”这是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论文里找到的最有效应对孩子嫉妒的方式。
如果你在给二宝喂奶,发现大宝生气了,你可以这样和他说, “之前妈妈在喂老二的时候看到你有些难过,妈妈很能理解那种感受。就好像自己的爱被莫名其妙的分掉了一般。妈妈其实特别爱你,小弟弟出生的这一段时间,对我们家每一个人都是特别大的挑战,妈妈其实很感动的,你经常给妈妈递尿布,还给小弟弟讲故事。本来全都属于你自己的时间,现在需要分享一出来给别人,一定不好受。妈妈也有很类似的感受,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给你们两个分,也很担心你会有想法不开心。其实妈妈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特别开心。只是有时候,妈妈也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会莫名其妙的吼你。妈妈真的要为这些行为道歉的。还有,妈妈想和你商量一件事情,以后我们两个增加一个悄悄话时间,这段时间只属于你和妈妈。妈妈会给你分享一天里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事情,你也给妈妈分享一件你最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好不好呀,这样我们互相帮助,心情都会好一点。” 当你愿意与你孩子最真实分享感受的时候,孩子会给你最好的结果。
你还可以诚实的给孩子分享自己是如何应对嫉妒的。“今天爸爸在街上看了别的小姑娘,妈妈特别生气,还和爸爸吵了一架。后来我想想,我这种行为也挺幼稚的,你觉得是妈妈漂亮还是街上别的阿姨漂亮呢?”(孩子一定会很给力的支持你,你放心)然后你可以接着说,“对嘛,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好的地方,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你有没有这种很生气然后事后想想其实挺傻的经历呀,和妈妈说说呗。”
然后你可以接着孩子的话往下衍生,聊天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让孩子看到其实成人也会嫉妒,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第二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美好,构建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文/转载自贝比的成长学堂
作者/小马君
图/stocksna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