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当初剪下我的翅膀,现在却要我飞

多少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吃苦的机会,到头来却埋怨孩子吃不了苦。 多少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到头来却埋怨孩子不做家事。 多少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辩解的机会,到头来却埋怨孩子不肯沟通。 多少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到头来却埋怨孩子太过依赖。 多少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活泼的机会,到头来却埋怨孩子过于沉闷。 多少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到头来却埋怨孩子畏缩不前。 所谓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想想现在的您,究竟是孩子的阻力,还是孩子的阻力呢? 教育理念虽然我们懂,但我们也常常忘记,更何况孩子也会常常忘记,需要提醒,耐心,不厌其烦的提醒是教育最好的良方。 我们互相提醒,勉力,人人都成为教育家。 也许在父母的眼里 你始终是个孩子 你说的话 他们总是听不进心里 但是他们会老 而你会长大 家是你要扛的 请对自己负责 在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 你会看见自己不同的一面。

Read more

请读懂孩子“嫉妒”背后的秘密

一说起“嫉妒”,估计不少父母都会挺闹心,对娃的各种槽点也是信手拈来: 看到别的孩子做手工,顺便夸了几句,自家女儿就嘟着小嘴一脸不开心; 周末一起逛超市,给老大老二各买了一件玩具,刚到家,老大就板着脸说自己的没有弟弟的好。 先不说孩子了,说说你吧。 假设你跟老公正逛街呢,迎面走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下意识地,你用余光瞥见老公果然在直勾勾地盯着那位美女,请问这时你会作何反应? 要是激烈点儿的话,可能会—— “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甚至是反复质问, “口口声声说只爱我?骗谁呢你!” 你说,这是不就是明晃晃的“嫉妒”! 所以现在,你知道喽,“嫉妒”其实表现得特别频繁、平常,而我一直认为“嫉妒”不是某种感情的终极形态,只是其他情感的“面具”。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嫉妒,说明他多少对某种行为有负面解释的倾向,找到背后的原因,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这里要引入一个术语叫“inner critic”,中文翻译为“内在负面评价”。就是说,你老公看别的妹子而你会生气,会吃醋,这是因为很可能在你心里,你默认自己是不够好看,不够有魅力的。 你内心倾向对自己做负面评价,而事实可能只是所有雄性动物都有好色的一面,和你本身怎么样没有半毛钱关系。 光有这种负面联系还没什么,人之常情嘛,可要命的是当你有这种负面评价的时候还没有人愿意倾听,反倒责备你不理解你。 比如这时你老公的反应可能是,“烦死了,你怎么老这样啊!有完没完啊!” 糟糕了,旁人这样的反应很容易又把你推向下一个阶段,叫做“negative self-coaching”(自我负面教育)。 踏入“深渊”分三步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一步一步来给你剖析: 首先,扭曲事实:你会把自己想像出来的负面情况不断地进行自我加强。就好比你每天对自己说100遍“我很丑”,过一个星期你可能就真的美不起来了。 接着,根据扭曲的事实找结果。你会基于自己以前的经历找到如果“我很丑”带来的结果。大脑开始检索,结果你发现,你的某位朋友曾经就被她男友/老公因为外貌而抛弃了,因此你得到了结果:如果我长得很丑,那么我就不值得被爱,没有人会爱我。 然后,根据找到的结果来选择接下来的动作。这时你会对所有人失去信任,甚至开始猜疑老公,并且想尽办法去证明你的观点。 这就是嫉妒如果不被重视所能释放出的最大负能量。如果要打断这条关系链,最关键的步骤有三点:

Read more

父母培育孩子心理健康的五大标准

世界上的孩子容貌千差万别,性格秉性也各不相同,身为父母,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应该把孩子培育成什么样的人呢?每个父母心里都有对自己孩子的美好期望或者现实目标,当大人物,赚大钱,做大官,成明星……,或者只希望孩子平安,幸福,快乐等,但无论怎样的期翼,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要达到最起码的健康标准,那么有确切的标准吗?我们能不能把内心中那些模糊而不确定的规则明确化呢? 下面关于父母培育孩子的五大心理健康标准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只有心理健康呢?我想,心理健康可以决定身体健康,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的心理想法时,TA才会采取切实的计划去行动。 一、让孩子了解并珍视自己的身体,强身健体,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 父母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传达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那么, 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以孩子的身体感受为主,而不是不加选择的把曾经的人生经历重新复制到孩子身上,或者受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其次在衣食住行方面传达给孩子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只认为父母亲力亲为照顾好孩子就可以了,最后我们要培养起孩子独立照顾自己的责任,并且把父母这方面的教诲结合自已的身体感受完美的融合起来。 如果孩子有能力正确的对待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能够采取措施来保证身体健康,那他就能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活力。 二、真诚友善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心敏锐,有趣,真诚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其次,无论孩子的性格与否,他们在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能够真诚友善,内心敏锐但不会过于敏感,不管外向或内向,心里能保持开朗的心态,有趣但不冒失,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很多人的成长受到各种利诱的影响,心理上处于一个被冲击的阶段,从而对自己所持有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产生动摇,这样的因素由此导致了很多人内心起伏不定,性格暴戾,内心浮躁,稍有不顺就与人为恶,大家翻看一下新闻就能时时发现这样的例子。这也是我们父母让孩子拥有善良品质的现实依据。 三、愿意冒风险,喜欢创新,能展示能力,而且能在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做出改变有创造性,能干,负责。 世事变化,孩子不可能一直父母的羽翼保护之下,他们慢慢要学会冒风险,独立生存和面对社会。鉴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失人性化,我们在培养考试机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完全束缚在考试的知识上,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乐趣,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失去作用。 环境可能不会改变,但人是可以改变自己来取得调适,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同时也要求孩子们将来要能干,负责,而不是只依附于父母。纵观中国现在的青年人,啃老族众多,很多人离开了父母,生存都是问题。 四、找到方法来接纳新的和不同的东西,保留旧的有用的那个部分,丢弃没用的部分。 社会在发展,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因偱守旧,固封自守排斥新东西,不懂得理解和接纳,就会被抛出社会前进的行列。 孩子将来离开父母会接触到更多新鲜不懂,或者没有碰到遇到的情况,需要孩子们找到方法去接纳,包括离开象牙塔的学子们,学校和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很多人从书中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却发现难于适应到社会上,这就要求孩子们保留旧的有用的东西,丢弃没用的东西,学着去面对新发生的情况,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而不是陷入郁闷和苦恼之中。 五、脚踏实地,深深的去爱,公平有效的竞争,既温柔又刚强,并且了解温柔与刚强之间的不同。 在情感上,能脚踏实地,深深的去爱,而不是受不良风气影响,放纵自己,认真的去生活才能让自己觉得更快乐。 孩子们将来要既温柔又刚强,而不会处于两个极端,或软弱,或强势,另外,他们也会了解温柔与刚强的不同,能够发展出强大的自尊,也能给予别人宽厚的爱。 注意事项 很多父母只着眼于现实的利益,而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一系列孩子长大后的悲剧,这绝不每个深受孩子的父母所能承受的,所以,要想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关注他们生活,学业,和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的培育更不容视。 另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经历,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于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Read more

”听话的人都不快乐”,孩子表现越乖 父母应该更加担心

我们都明白「做自己」有多重要,但有时候还是免不了伪装,去迎合他人的喜好。这是我们从很小时候就学会的「生存之道」。小时候,只要我们乖巧一些,就会被父母夸奖,一旦流露出父母不喜欢的情感,就会被批评甚至责骂。 久而久之,我们成为了父母喜欢的「乖孩子」,但那个真正的自己呢?可能已经被扼杀了。 ▼小孩子没什么是非观,很多时候只能靠假装迎合别人的情感。比如父母讲了一件伤心事,孩子明明不知道为什么伤心,但大人难过,也只能跟着难过了。这只是小事,但下面这名网友的经历却严重得多。 他表示,小时候每次跟兄弟吵架,都会被父亲责骂。父亲会叹口气,厌恶地说:「烦死了!」再配合脸色,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渐渐的,他下意识压抑住了全部攻击性的情感,最后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每次他说别人好,父亲也会露出厌恶的表情。孩子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被抛弃」,所以格外会看大人的脸色。一来二去,他开始监视器自己的情感,还催眠自己说,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父亲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时间一长,他忘了如何去感受,因为不管面对什么事,他都会习惯性去想,「如何感受才是对的」。他的情感都是刻意做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失去活着的真实感受。他言行举止都很合时宜,但没什么存在感,给人的感觉总是假假的。 ▼​从小到大,他绝对不敢说「不要、讨厌」这样的词,因为父母不喜欢。实际上呢?再乖的小孩也有厌恶情绪。他活得不像自己,对不开心的事要装出开心的模样,不伤心的时候却要悲伤。他没有别的办法,对依附家长而活的孩子来说,装模作样就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长大后他试着了解真实的自己,某一天某一刻,猛然发觉:「原来我厌恶这一切!」在那一瞬间,他感觉身上的枷锁卸了下来。真实的自我慢慢觉醒,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对「活着」这件事深恶痛绝,因为那时候,他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的。 这名网友从小就是人们心中的「乖小孩」。他符合成年人对「乖小孩」的所有要求,但这些要求却扼杀了真正的他,让他的灵魂痛苦不堪。日本着名社会学者加藤谛三的新作,《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也许会给那些迫切希望孩子变乖的家长一些启示。你的孩子也许不够听话,不是那么百依百顺,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啊。

Read more

5个迹象证明孩子心理疲惫了

有些家长很不解:孩子玩的时候精力十分充沛,可是一到学习就没了精神,直喊累,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孩子运动或玩耍后的疲劳,家长可以一下发觉,但是孩子心理上的疲劳往往被忽视了。其实,心理上的疲劳比生理上的疲劳更可怕。生理上的疲劳在短暂的较充分的休息之后,很快会消除,而心理上的疲劳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进行正确的引导,则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病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心理疲劳的五个迹象 1、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 2、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 3、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 4、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 5、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如何消除孩子的心理疲劳 1、减轻精神压力,全面评价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减轻精神压力,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2、帮助孩子明确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明确和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孩子,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引导孩子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的成败、荣辱,从而提高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 4、改善营养,保证孩子睡眠。家庭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5、提请教师减少作业量,避免题海战术,运用科学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鼓励孩子敢于挑战。经常告诫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好方法,并善于克服困难。 爸爸妈妈们,请对照一下,看看你家孩子是否出现心理疲劳现象,如果已经有了迹象,要尽早帮助孩子消除哦~ 图/wallco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