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懂得清理自己的圈子,不会定期为圈子除去杂草的人,只会因一根杂草的出现,荒废整个人生。 圈子有大有小,圈子有好有坏。 有人说,一个好的圈子一定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圈子,只要进入圈子你就会认识各行各业的人才,然后随处可以遇见认识的人,随时得到更多的帮助。 其实并非如此,联系实际生活,你就会发现,任何圈子都是有范围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没有上线,更不可能让人通过一个大圈子就找到所有促就成功的力量。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圈子里的关系都需要时间与精力去维持。 一个人认识多少人与一个人能得到多少人的帮助是没有很大关系的。圈子过广过大,不仅会让你在众多人的穿梭中,疲于应酬,最终找不到一个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你一把的人,而且它的广大会耗尽你的时间与精力,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所以,当我们在乎圈子的范围时,也要随时注意圈子的优质性。 一个优质的圈子往往是精而小的,里面所容纳的人有限,最亲近的位置也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定时清理自己的圈子,随时注重圈子的质量,才能让圈子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助推器。 圈子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用的衣柜,一方面,它所存储的衣服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塑造形象,也可以完全毁灭我们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储存衣服的位置、所能容纳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 这时,我们为了能随时找出帮助我们塑造形象的衣服,就必须舍弃那些可能会毁掉我们形象的衣服,在那些有限的范围内留下真正适合我们的年龄、身份,能够更好包装我们的衣服,丢掉那些没用过的,不适合的衣服。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清理你的人脉就像清理你的衣柜一样,将不适合的衣服清理出柜,才能将更多的新衣服收入柜中。 那些不懂得清理自己的圈子,不会定期为圈子除去杂草的人,只会因一根杂草的出现,荒废整个人生。 ******** “南京日报”上曾有一则这样的新闻: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了14名毒贩,其中一个名叫黄斌的云南人,因贩卖和被查获的毒品数量达到了1000.84克,被以贩卖毒品罪判处死缓,没收全部资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决后,记者得到了允许,采访黄斌。当记者问他怎样走上贩毒这条路时,黄斌说:“走上这条不归路是因为妻子和我离婚,女儿被妻子带走以后,生活的打击让我的情绪坏到了极点。而后,我与几个朋友去到云南边境,认识了很多不三不四的朋友厮混。在朋友的引诱下,我就走上了这条路。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太多顾虑,再加上我这个人是跟好人就学好人,跟坏人就学坏人的那种,一心想着寻求点刺激,原则是只贩毒不吸毒,这一干就是八年。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现在最想见的人、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记者继续问道,黄斌回答,“我现在最想看看我女儿,她已经十岁了。是我没有给她做好榜样,希望她以后能慎重交友,不要因为爸爸犯罪影响她的人生道路……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实在对不起太多人了。” 彼时,荧幕面前的这位三十多岁的汉子已经泣不成声…… 的确,在生活当中,“毒”朋友是影响人的情绪,使人感到疲惫,甚至将本美好的生活弄得一团糟的人。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可见,我们要远离生活中的“老鼠屎”,学会定期清理人脉,远离这些“毒”朋友。千万不要天真的认为自己很清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那些“毒”朋友,或者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耐,去感化、改变那些“毒”朋友。 ******** 俄罗斯有一个这样的寓言故事:有一个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交了一些不良嗜好的朋友,父亲就对孩子说,“孩子,你不要再和那些人交朋友了,他们一定会引得你去做坏事的!” 儿子回答,“不会的,父亲,你相信我,他们也许不好,可是我只会从他们身上去学习好的东西。” 父亲听了,若有所思,于是拿来一个装有两个烂苹果,一个好苹果与一个石头的篮子,告诉儿子说,“三天之后,咱们再来看看,它有什么变化。” 三天过去,父亲拉着儿子走到篮子面前,打开篮子,一股霉臭味迎面扑来,一看,好的苹果已然全部烂掉,坏的苹果更坏,只有石头没有变化。 父亲就对儿子说,“你看,像苹果一样软弱就只会在烂苹果中腐烂,只有像石头一样坚定的人才不会被改变,你确定自己有石头般坚定吗?” 联系生活,就会发现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很有道理的。大部分在“毒”朋友身边,都不能像石头那样坚定,而是像苹果一样被“毒”朋友侵蚀,甚至融入到“毒”圈子中去,丢失好的生活。
Read more一位女总裁邀请的士司机给员工讲一讲怎么开出租车
这篇文章请你看完,认真看完,必有收获。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 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停在我面前。这一停,就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 “去哪里?” “机场。” “好的。”司机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说:“我在徐家汇就喜欢做美罗大厦的生意,这里我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和均瑶大厦。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罗大厦门口兜了两圈,终于被我看到你了。从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34.5元……” 我打断了司机的话:“怎么算出来的?”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的份子钱,油费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22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12.5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34.5元?” 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于是打算继续和他交谈下去,也用来打发在路上的无聊时间:“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打个比方,如果说做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就会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太强了,这位师傅听上去真不像出租车司机,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我更感兴趣了,看来去机场的路上还能学到新东西,于是继续问。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 我非常惊讶,这听上去很有意思。 司机继续说:“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以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 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像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put yourself in to others shoes”。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
Read more相处累不累,比爱不爱重要多了
男女相处最大的隐患:时间一久,感情就淡了,人也散了…… 原来很多缘分,就像小说里那句话:“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曾经说好一辈子,为什么到最后,还是分开了? 1、恋爱并不难,难的是两个人要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朋友这几天收拾东西,头也不回地搬出了男朋友家。 我们一圈人都很好奇:这才同居不到半年就搬出来,一定有大事发生! 结果让我们失望,什么热闹都没看成,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她男朋友上完厕所不冲马桶;她不爱吃羊肉但男朋友巨爱;每次都是她做饭、她洗碗…… “恋爱的时候看他哪哪都好,怎么住在一起几个月,全变样了呢!” 是啊,要不怎么说同居是检验爱情的一大标准呢。亲密关系是很考验感情的。 恋爱里,人们相信这样的鬼话:“想送你回家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愿意陪你吃饭的人,酸甜苦辣都爱吃。想见你的人,24小时都有空。” 在心理学上,这叫“人格边界丧失”:看对方什么都好,恨不能掏心掏肺,爱他就像爱生命。 但很可惜,这个过程极为短暂。所有的爱情,最终都要走向婚姻、走向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 距离一近,所有的瑕疵都被放大十倍。你会不会失望? 很喜欢一句话:一个成功的婚姻需要我们多次坠入爱河,而相爱的对象是同一个人。 “一见钟情”并不浪漫,爱眼前这个打嗝放屁、满头乱发的人一辈子,才是真正的浪漫。 2、婚姻杀手:“你变了” 最反感的一句电视台词就是:“你变了”。 “你以前有什么事都会跟我说,从不瞒着我的,你变了。”“你怎么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你变了。”“你之前不会回来这么晚的,你变了。” “你你你”,满嘴都是指责对方,从来不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问题。 一段感情,从来不是牵了手、上了床、领了证,两个人就能天长地久地在一起。 每个人的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增长、对感情的需求也会改变。20岁时渴望有一个有趣的人,一起看大千世界;30岁盼望身边多一些理解和温柔;40岁希望波澜不惊、共度余生。 感情最怕的就是他已经走出很远,而你始终一成不变。 “我愿意和你在一起”,从来不是嘴上说说。精神、心态、价值观上保持门当户对,婚姻才会稳定。 3、有共同语言,真的很重要 据说男女的差别,在吵架时一目了然。
Read more你以为你是谁?
[故事一]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穿过了沙漠,一只苍蝇趴在骆驼背上,一点力气也不用,也过来了。苍蝇讥笑说:“骆驼,谢谢你辛苦把我驼过来。再见!”骆驼看了一眼苍蝇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你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你别把自己看太重,你以为你是谁? [故事二]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坐在大餐厅中一起吃,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内一个不被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寻不着时再跳出来。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他才蔫蔫地走出来吃了些残汤剩菜。从那以后,他就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就会大失所望。 [故事三] 老毕离开了星光大道,朱军上来了,可以看出,无论你处于什么地位,无论你有多重要,其实你的离开一点都不重要,(谁离开谁都照样活,比你有能力比你有才华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们不要太招摇,不要太得瑟,不要太高调,不要太目中无人,因为这样死得太快了。做人,不要太张扬。别以为你很牛,没有你,地球照样转,离开了这个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谦虚做人,低调做事! 飞的多高不重要,你还得记得平安着陆! [故事四] 芮成钢当年习惯自称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等世界名流一杆都是“老朋友”,以至于每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会被一些称为屌丝酸称为“芮成钢和他的朋友们的聚会”。然而当芮成钢锒铛入狱之时,他遍布全世界的“老朋友们”却都不见了踪影,昔日的小伙伴们也是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者倒是纷涌而至,世态炎凉啊。 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在匆匆人生行程中 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甚至还比不上一粒砂石的分量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 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 一种高尚的境界,一种达观的处世姿态 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种淡泊 用这种心态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 用这种心态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轻松,更踏实; 用这种心态处世,可以让身边的人更喜欢与你相处。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放下自己、宽恕别人。 图| wallcoo.net
Read more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1、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 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3、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
Read more四个问题改变孩子一生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优秀,可教育方式却可能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父亲对女儿比较独特的教育方式,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只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问四个问题,便完成了家庭教育,十分有效,值得推荐!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回顾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非常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便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但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其实是一种无形害!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是要让对方能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整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重孩子品格和精神的培养,而非一味的追求分数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对孩子的教育便不难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Read more女婿经常打女儿 老岳父使一法子 女婿再也不敢打老婆
小睛和张伟两人在一个厂子打工,双方互有好感谈了半年多,很快就结婚了。婚后,小睛生了下了女儿妞妞,满以为老公张伟会不高兴。可张伟却亲着宝宝的小脚丫说,女儿好,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看着张伟是真喜欢,小睛也就放心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女儿妞妞已经三岁了。正到了孩子上幼稚园要花钱的时候,张伟的境况却越来越糟糕了。张伟上班的厂子黄了,他又接连找了几个工地,都没挣到什么钱。后来,连房租都交不起了,小睛说要不咱们还是回家吧。张伟看找不到什么好活,也就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农村老家。 回家后,公公婆婆看到妞妞很高兴。说老张家好几辈没生闺女了,闺女好,闺女金贵。看着两位老人这么喜欢孙女,小睛心里是又高兴又踏实。到了家,张伟就去县城里开计程车,小睛就在家里接送孩子上幼稚园,并帮着公公婆婆干点地里的活计。按说小俩口在农村有房有地,挣多挣少自己知足就得了,可到了年底,这看似平静的一切,又被打乱了。 过年的时候,原先跟张伟一起出去打工的哥们刘强回来了。现在的刘强俨然就是一副小老板的架势,特别是他那个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女儿,打扮得又洋气又漂亮。张伟一下子受刺激了。他想如果当初坚持一下不回来,自己的宝贝女儿妞妞现在依然会待在城里,说着一口让村里人羡慕的普通话,以后还会成为城里人。可现在他和老婆孩子回来了,妞妞就成了村里人。想到这里,张伟这个后悔啊。 刘强走后,张伟又一下消沉起来。计程车也不开了,整天在家里喝闷酒,小睛劝他说你不能这样。可不劝不要紧,张伟说要不是你非闹着要回来,咱现在能落到这步田地吗?小睛说人家混得好那是人家有本事,你没混出个样来就怨我啊?两人一言不合就又打了起来。这下张伟把小睛打得可不轻。小睛一气之下,连夜带着孩子跑回了娘家。 回到娘家后,小睛爸看着闺女被打成这个样子,老头抄起院子里的铁锹就要去跟张伟拼命。小睛拉住爸说,他打我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原来在城里打工离得远,想跑回娘家来都回不来。小睛爸看着自己的闺女浑身是伤,心里说不出地难受。小睛爸让小睛跟这小子离婚,不跟他过了。可小睛又心疼孩子,不想离婚。老头心疼闺女,又不想以后张伟再打老婆,想了半天,老头对小睛说,那臭小子来接你,你就跟他回去,回去以后你就按我说的这么办。小睛听完,看着老爸说了句:爸这样不好吧? 果不其然,过了两天张伟和婆婆来接小睛了。婆婆当着小睛爸的面儿,上去就给了张伟两个大耳光,说这没良心的牲畜还会打老婆了。小睛回家后,啥也没说,还是跟婆婆一起过日子,就是不怎么跟张伟说话。可这天中午,小睛却惊慌失措地跑回家来,对张伟和婆婆说,女儿妞妞不见了。原来小睛从幼稚园接孩子出来,孩子非要闹着吃雪糕,小睛带孩子去幼稚园旁边的超市买雪糕,就在她付钱的时候,转身孩子就不见了。张伟一听立马急了,开着车就去四下找去了,婆婆差点没晕过去。一找找到大半夜,等张伟回来,小睛看张伟的脸都白了,张伟泣不成声,你这个混帐媳妇,把我闺女弄丢了,张伟气得坐在地上直跺脚,连打老婆的力气都没有了。 一连找了三天,就是不见闺女的影,张伟一下子傻了。孩子是生是死?到底被拐到哪去啦?吃饭了没有?渴了怎么办?张伟简直要崩溃了。可这时候,老丈人却上门来了。老头一进门就叹了口气说,张伟啊,我说句话你可要挺住啊,刚才我从公安局回来,人家说现在偷孩子的特别多,许多小孩都是弄走被扔到广场上去要饭,还被打成残废,缺胳膊少腿的。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朝死里打。张伟一听,想到妞妞缺了条腿,还端个破茶缸子在广场、路边上要饭,要钱,要不到钱回去还要挨打,真是心都要碎了。张伟求岳父不要再说下去了,他实在受不了了。 老丈说,受不了了?你打俺闺女时,你知道我是什么心情吗?你们两个在外打工,你伸手就打老婆,老婆跑出去好几天连个地方都没处待,你觉得我不担心吗?现在你闺女找不着了,你自己知道是什么滋味了吗?将心比心啊! 听着老丈人的话,张伟一下明白了,自己的闺女是闺女,人家的闺女不是闺女吗?我打人家闺女老丈能不心疼吗?要是以后我自己当了岳父,女婿打了自己闺女,我会是什么感受?可现在是妞妞不见了啊…… 就在张伟万般无奈的时候,妞妞却突然自己跑到床边上来了,对爸爸说,姥爷这几天让我跟你捉迷藏,我藏到姥爷家里去了,就是不让你找着。姥爷说,要是找着我了,你还会打妈妈,我就使劲藏起来,再也不让你找到我。爸爸,你以后还打妈妈吗? 张伟一下把女儿搂在怀里,他现在什么都明白了。他看着岳父和小睛说,他以后再也不打老婆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心血管疾病,早预防,早受益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900万人,其中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冠心病及脑卒中同样是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一人因此而死亡。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轻化,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 心血管疾病是可怕的,但最大的悲剧在于它本是可以预防的。始于1948年的著名的美国弗明汉心脏研究,开始了亘古未有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征途,识别出了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因此美国开展了胆固醇教育计划、戒烟、控制血压等措施,随后美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开始下降。 2004年公布的、由52个国家参加(包括7000多名中国人参与)的病例对照试验,回答了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到底是遗传因素,还是后天可变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这一问题。这个研究最重要的结果是90%的心梗是可控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按照其权重排序是: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等。据此研究,10个心梗中9个可以被解释,6个心梗中5个可以被预防。美国近30年人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3.9年归功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这期间美国在癌症方面做了不少的投资,贡献是4个月。 目前已明确,危险因子与临床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危险因子越多的人日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越高。因此,控制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就能早期受益。 一、适当活动要坚持:生命在于运动,但过度的运动也可导致心血管意外。那么什么样的运动最好呢?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其它如太极拳、慢跑、乒乓球、羽毛球、爬山、跳舞、游泳等均可以。运动要做到有恒、有序、有度。一般掌握“三、五、七”的运动安全有效。“三”是指最好一次活动三十分钟以上。“五”是指一个礼拜最少运动5次。“七”是指活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加自己年龄等于170。 二、戒烟戒酒要重视:吸烟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达250万人之多,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 ,喉癌发病率高6-10倍 ,气管炎发病率高2-8倍。被动吸烟同样有害,目前我国5.4亿人被动吸烟。因此对于吸烟来说,戒比不戒好,早戒比晚戒好。如果戒不了烟的,一天不超过4支烟。大量饮酒同样有害,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比不饮酒者,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40%。因此大量饮酒肯定无益,但少量饮酒,每天饮酒20克,每周饮酒4次以上对心脑血管疾病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不饮酒者不提倡用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男性饮酒者每天饮酒应<50ml,啤酒<640ml,红酒<200ml,女性饮酒应减半。 三、降低体重很关键: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8,BMI= kg/m2)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3倍,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例如,我国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南方低,地区差异很大,与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异相平行。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1,5年内发生确定的高血压的危险增高9%。同时超重还是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高危因素。 四、合理饮食很重要:饮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明显相关,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是以粮食为主食,副食品多样化,而且主要食用新鲜的天然食品,国外给予很高评价,称其为防止肥胖和心脑血管病的最佳膳食。同时鱼类含有很高量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蔬菜富含叶酸,可以减少体内高半胱氨酸形成, 对防止心脏病很有效, 而蔬菜水果中的纤维, 更是降低胆固醇的天然良药。 五、控制血压要达标: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1.6亿人,但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低及控制率还很低。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比正常人高2倍,脑血管病中,80%的患者有高血压;无论用什么药物,只要使收缩压降低10-12mmHg,舒张压降低5-6 mmHg,就可使脑卒中减少40%,心梗可减少16%,心衰可减少50%。因此控制血压、降压达标非常重要。 六、降脂治疗要规范:血清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危险降低2%。经过治疗的高脂血症,可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31%,已患冠心病者心脏事件下降30%。目前我国血脂异常人数约1.6亿,其中很多未进行他汀类药物的规范治疗。大量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疾病如冠心病等的防治方面,目前他汀类药物已超越所有其它类药物的疗效,能够降低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主编Roberts教授对他汀类药物评价:“他汀是一类神奇的药物,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如同青霉素治疗感染性疾病”,他汀革命,人们看到了征服心血管疾病的曙光。 七、控制血糖很重要: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高达70%以上,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为非糖尿病的2-4倍,因此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2002年又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因此要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糖尿病患者不能仅控制好血糖,血压及血脂更应严格控制。如血压要控制达到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低于2.6mmol/L,甚至要低于2.0 mmol/L时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率。 八、情绪稳定少得病:很多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的影响。如突然的情绪刺激可导致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甚或猝死,保持良好的、快乐的心境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抵御其它内外不利因素。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最好的药物,实际上一个人心理平衡,人体有很大的抗病能力。精神状态好不易得病,得了病也好得快,因此调整好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九、心脏事件要预防:心脏性猝死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64%,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存活率仅5%。防止心脏事件,要注意避免饱餐、酗酒、过度兴奋、餐后激烈体育活动,天气寒冷时尤要重视,同时要强化药物预防及定期体检。 谋求健康是人们永久的愿望。在增进健康的努力中,人们往往依赖于医生、药物和医疗设施,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交给了医生,很少重视自身的作用。实际上,医生并不是疾病康复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危险因素,就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早预防,早受益。 来源:北京军区总医院(李俊峡) 审稿:健康科普分会专业专委会 图:pixabay.com
Read more管理者,请远离这“3只猫”!
一、绩效考评中不能养的“猫” 故事:有一个主人,养了一只猫,养了一条狗。当主人不在家的时候,狗打起精神看家护院,而那只猫只知道睡懒觉。当主人回来的时候,那条狗已经累的不行,知道主人回来家里不会有贼了,于是倒在地上睡觉。那只睡醒觉的猫,伸一下懒腰,开始极尽能事地讨好主人。那个主人越来越喜欢猫,越来越讨厌狗,于是就把狗的口粮给克扣了,把好吃的都给了猫。狗越来越瘦,猫越来越肥,猫肥得捉不了老鼠,主人开始抱怨狗不帮猫拿耗子,最后把狗赶出了家门,狗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赶走。 狗的职责是看家,无论在主人面前的表现如何,家里没有被贼偷的结果说明成绩是好的,而猫的职责是捉老鼠,无论在主人面前的表现如何,家里老鼠泛滥成灾的结果说明成绩是差的。 启示:在企业中有些管理者对待自己的下属,就像那个主人一样,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关注行为,不关注结果。这样的做法,使得那些兢兢业业在企业中努力工作的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擅做表面文章又没有做出实际业绩的人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那些真正为企业做实事的人缺少了工作的热情,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 二、解决问题时不能碰的“猫” 故事:有一个地方,有一群老鼠,每天在无忧无虑快乐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来了一只猫,猫就使得老鼠不得安宁。想解决解决不掉,怎么办?老鼠们开会讨论,有一个老鼠说:“如果猫的脖子上有一个铃铛,来的时‘当、当、当’,我们提早做准备就万无一失了,老鼠们公认是一个好主意,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去给猫的脖子上挂铃铛?去一个牺牲一个,去两个牺牲一双,都去了就全军覆没。 启示:“猫”的问题,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那是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但也是无能为力解决的问题。既然如此,就不要在”猫“的问题上下功夫了。如:国家出台了什么样对企业有限制的法律法规、竞争对手出了什么新的产品、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最多能够开采20年,自己喜欢的奶酪已经丢失之类的问题都属于这类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能碰,谁碰谁倒霉,这样的问题也不要再抱怨,牛奶已经洒到地上了,抱怨也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要从其他的地方寻找突破口。 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猫“的问题,别碰! 三、遇到不顺时,不能让员工踢“猫” 故事:有一个总经理,早晨起来跟太太吵架了,心情极其不爽地到了公司。副总来汇报工作,工作没做好,总经理冲副总发脾气。副总挨了批评,很郁闷,恰巧车间主任来汇报工作,工作也没做好,副总就冲车间主任发脾气。车间主任挨了批评,便去车间找员工的麻烦,员工无端挨了批评,一整天都不爽,回到家里之后,家里的猫来讨好这位员工,这位员工冲着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还恶狠狠地吼道:“滚一边去!” 启示:不良的情绪会传递,这就是企业管理中着名的“踢猫”理论。作为管理者带队伍的时候要学会排除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我们对于外界环境中不好事件的不当回应,情绪的好与坏是我们选择的结果。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如果只看到不好的方面就会悲观消极,只看到好的方面就会盲目乐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就是顾及到了两个方面:看到不利的一面,但是心态上一定要积极。 作为管理者遇到不顺心事情的时候,清楚了不良情绪排除的做法,就不会轻易地将不良情绪转嫁给下属,这样团队的积极性才能够得以稳定。 所以,遇到不顺心事情的时候,不要让员工回家踢猫。 愿这三只猫,尽量不出现在你我的工作中!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为什么她当了坏人老板还夸她是个好员工?
职场上,最容易让你负伤的,通常都是那些“责任不在自己身上”的事。 前几天,就有一个朋友向我来诉苦: 他从事的是风险防控工作,商机越大,风险通常也越高,与业务部门自然有许多矛盾需要调和,有时矛盾大了,就会产生分歧。前不久就有一个问题较多的投资案子,两个部门切磋了几轮,分歧点一直没能化解。每次邮件往来,朋友会事前与自己的老板沟通要点,然后再回复对方。 但有一天,一直静默的对方老板突然发难,直接给她老板发邮件,措辞严厉地指责她缺乏合作与尊重意识,导致案子陷入僵局。 朋友整个人还懵着,老板已经一阵风似的站在跟前:“看到了吧?你做的‘好事’!你自己想办法,把事情摆平。”说完,走了。 朋友气愤地向我吐槽——“啥?!我做的好事?哪一步不是按您的意思来的啊?!我遭到对方老板人身攻击,这时候您不帮我出头,怎么还反过头来批评我?” 看着朋友委屈的样子,我既心疼她被这种事所烦恼,却也还要怒其不争——你怎么就不明白“只有你在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道理! 1、“事不关己”的心态是阻碍你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朋友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以为只要按照老板指示做事就安全了。 No!案子是你的案子,邮件是你的邮件,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是你说出去的话、你泼出去的水。如果因为老板给出了指示,就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心态,被“当头一棒”自然是措不及防地疼!疼!疼! 于是我帮她分析:触怒对方老板的,不是她的“坚持”。坚持原则正是她的职责所在,这无可厚非。触怒对方的,一定是被其下属一通诉苦之后,从她邮件中读出了那“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态度。 没错,邮件中朋友阐述的每一条意见都是获得老板支持的,但除了传递老板的意见,“如何把这些意见转化成适当的文字、最大限度地确保它的内容(连同态度)被对方准确解读,最终解决分歧”也是她的任务。 显然,她没把这些任务完成好,因此才招来了非议。 这就好比老板给你发了把枪,并告诉你“鸣枪示威”。结果你为了彰显自己的执行力,二话不说,举枪就放,结果有人宣称自己受伤了,这件事的责任在谁身上呢?在你身上。 是的,你没想过要“伤人”,但也完全没想过“要不要鸣枪?”“什么情况下该鸣枪?”“鸣枪时怎么避免伤人?”等一系列其实非常关键的问题。 除了急匆匆地去“鸣枪示威”本身,你什么都没想,这就是典型的“事不关己”心态。所以老板也确实有理由生气:让你鸣枪,谁让你伤人了!?净给我惹事儿。 “事不关己”的心态,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从情感上,我当然心疼我朋友,但是,如果不能“吃一堑长一智”,这刀子岂不是白挨? 所以,我得让她知道:邮件中的意见,到底是你还是你老板提的,都不重要。说到底,你是这个案子的负责人,邮件是从你的邮箱、以你的名字发出去的,那么,你就得对你敲的每一个字,甚至包括对方将从文字中解读出的情绪、态度,全权买单负责。 如果当初,她意识到这是她的案子,而不是她老板的案子,就一定会对它更有负责感,会问问自己——怎样做是推动案子发展最有利的举措?继续发邮件相互纠缠?还是转做线下疏通?召集会议让大家坐下来、面对面商讨是不是更有解决问题的姿态?——这样想过,事态必将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效果。 行动之前,花时间去分析——“行动(可能)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不是预期的效果?”、“是不是可接受的效果?”这才是对事情本身负责任的态度。 记住,只有你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所以务必铭记以下原则: 对自己不完全明白、不完全认同的事情,去思考、去沟通、去确认,不要忙着“执行”,除非你已经准备好接受一切后果; 没想明白就去做,做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好;“替罪羔羊”将是“单细胞执行者”的最终下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