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题,让你知道谁爱你?

两道题,让你知道谁爱你?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 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 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 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 “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 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 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看了,想了,懂了,别忘了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家里的父母。想家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过节了给父母发条短信,父母其实很容易满足的,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感动。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不是“风水养人” 而是“人养风水”!

最大的风水是人心 “一命二运三风水的说法”流传很广,其实命相、时运、风水都是小风水,对人有影响但不绝对,最大的风水是人心,简单说就是人心好,风水自然好;人心坏,好风水也变坏。 一个人请风水先生去自家祖坟看风水,途中远远看到墓地方向的树林里鸟雀乱飞,吱吱喳喳。这个人就请风水先生先回去,看坟地的事以后再说。 风水先生询问原因,他回答说是祖坟在他家拥有的一片枣树林里,现在看到鸟雀乱飞,估计是有孩子在枣树上偷枣吃,现在过去会吓着孩子,甚至会有惊慌失措的孩子从树上掉下来。 风水先生立刻说道:“你家的风水不用看了,就你们这样善良的人家,干什么都会顺当的。” 这个人不明白,风水先生意味深长地解释:“世间最大的风水是人心,世间最好的风水是善良,安心于善就是风水大格局!” 风水是福人居福地 如果抛开了人的因素,那不是风水,仅仅是一块地。 有个成语叫“人杰地灵”,说的也是“人”与“地”相依相生、相辅相成的道理,“地灵”会造化“人杰”,“人杰”又增幅“地灵”。 风水是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人才能居福地。 一个人聪明智慧并不用在正道上,甚至自高自大唯我独尊,就不是有福之人,既使拥有风水宝地,宝地也会变成倒霉的地方;一个人纯朴善良,不欺人不害人,就是有福之人,不需要讲究风水,所居住的地方都会变成好地方。 这就是通常说的“风水轮流转”。历史上建立一代王朝的皇帝都有足够的能力讲求风水,但是一旦后来的皇帝邪恶无道,最终仍然是灭亡的命运。 人养风水成大格局 很多人喜欢风水,但却不知道,真正的风水是养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如果败坏了身上的风水,再怎么掐算也是无益。 不是风水养人,而是人养风水。 乐于助人,想人好处,这叫聚光。光向上走,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微笑的脸是元宝形,嘴像莲花一样,肯定发财。 想人不好,抱怨人,嫉妒人,憎恨人,这叫聚阴。气阴则下沉,表现在脸上,就是冬瓜脸、苦瓜相,肯定倒霉。 人养风水的源头,在于孝敬父母,爱护家人,根深蒂固,枝叶自然茂盛,正如风水学上寻龙要先从祖龙上找起。 事业兴旺、家庭兴旺、多遇贵人,在于孝顺父母,珍惜家人,尊重朋友,如此则得阴阳平衡之气,万事则兴。这就是人养风水成大格局!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阅己,越己,悦己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 人生如同万里长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难免,抱怨的人会被困在原地,审视自己的人会获得重生。 晚清名臣曾国藩起初信奉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因此他为人便是直来直去,不给人留颜面。 1857年,太平天国势头正盛,而曾国藩训练出来的湘军能与之对抗。可此时,曾国藩父亲却去世了,按规定曾国藩要丁忧三年,咸丰想要挽留他。 可曾国藩却向咸丰说:“皇上,您要不给我督抚大权,我就回家。” 咸丰怒极,笔一挥:“你回家丁忧吧。” 这当头一棒差点把曾国藩打昏。回家后,曾国藩一直在想:到底哪里做错了? 他把目光落在了一本薄薄的《道德经》上。有了人生阅历的他,发现《道德经》所谓“柔弱胜刚强”,才是入世应该秉持的真理。看似是消极的出世,实则是积极的入世,因为迂回之道才能更好地达成目的。 想到这里,曾国藩大彻大悟,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八个大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正是在事业低谷期做了充分的反思,有了思想上的转变,才让曾国藩后期走得越来越稳。 永不犯错是神的准则,尽量少犯错是人的目标,及时改正则是真正的智者。 失败的经历,是为了让我们于自省中获得经验,化不足为优势。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唯有拥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能收获新生的惊喜。因为那些反思后的领悟,都会变成为自己铺的路。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季羡林在读高中时,有一位老师是前清的秀才,《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所有知识信手拈来。 然而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他,张口闭口都是八股文章、科举制度。 学生们若答题时稍微违背了标准答案,就会被他认为是叛逆。 一个人越是封闭、固执己见,就越容易被自己所局限,看不见他处的风景。 所谓越己,就是先破后立,打开自己。 打开心态,睁眼看世界。 有些行业大牛,即使已经处于被人仰望的位置,却仍然葆有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 不要总是怀有偏见,更不要盲目抗拒。抛开己见,打开心态,才能突破自己的固有认知,始终立足于这个大江奔流的时代。 打开边界,拓展人生可能。 邓亚萍满载荣誉退役后,从只会认26个字母的差生,一直读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 她说:“靠着一股劲儿,你越干就会越清晰你的未来,未来便会有希望,这是在我14年的运动生涯里,不断的重塑自己、挑战自己、打破自己的唯一方法。”

Read more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我们多数人都自认为,从小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 等到长大之后,也许你会改变这个想法。 因为儿时对于爱的缺失,只有成年后才会显现。 小时候缺爱,对我们的现在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就是亲密关系。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童年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为什么? 因为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 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爱,而是,在心底深处你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无法信任,我认为这才是「缺爱」的本质。 所谓「信、望、爱」,「信」在第一位。 对人没有信心→需索→不满足→更没有信心→增加需索度……死循环。 这也是最高票的 @GayScript 的答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所在。见过的例子里,似乎恢复得最好的是寻求了宗教的帮助——因为相信神的爱是无限的,永不枯竭的。看上去似乎挺不错,但是从神那边得到的爱也没有办法转换成对人的爱,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的信任。 仍旧以 @GayScript 的答案为例,他说,「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相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爱你。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全心全意信赖与依靠而没有半点不安全感的人时,心里那个大洞自然会慢慢填补上,「缺爱」就不再存在了。但是,这种几率很低很低。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也是比较极端的是——永远理性地对待人、事、物。这种理性有时会损失一些感性的乐趣,但是,理性的前提会把对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逐渐地,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越来越通透,因此能够接受绝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离——而不觉得特别难过或者被打击。很难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 期待度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会失望; 期待度为0,哪怕得到的是1,都会觉得赚到。 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爱」,「望」在第二位。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而且,自然谈不上「缺爱」,他们多数非常自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没有「信」和没有「望」,其实都是缺「爱」而至无法「爱」的表现。不管是绝望地死循环,还是把期待值归零,都很极端,一端极感性,一段极理性。大多数人游走在这两端中。 其实童年不缺爱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爱」与「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与抢手货,对任何人都是。缺爱、缺乏安全感时的空虚寂寞冷,谁都可能遇到。只是,很多人也许混混沌沌就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对于幼年受过伤的人格外刺痛。 敏感——也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后遗症之一。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与神经的敏锐度,放宽心胸,也有好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久了,就真的正常了。 给大家的: 1、关于爱 好好地爱吧,真的,不要惧怕「爱」,不要不敢爱人,也不要拒绝别人的爱。 因为——爱情真是非常美好、非常美好,是人这一生最值得体会的事。

Read more

八个字教你做人处事

忍能养福 人活着,不过一口气。 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 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 善能育德 这世界上有两件事是无法改变的:本性的善良和天性的温厚。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是一种选择。 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 她或许不能让你得到所有你想要的,但却会让你所做的一切都内心安定。 喜能养颜 拥有快乐的心态是人长寿的秘诀。 保持青春的最好方法就是常怀一颗玩乐的心。 人不是因为老了而停止玩乐,却是因为玩乐而保持不老。 微笑是一个人最美的铭牌。 慈能养心 为什么老了之后,有的人是慈眉善目, 有的人却凶神恶煞,似乎充满了怨气?见过太多优雅的老太太年轻时候, 就保持一颗对世界充满爱的心,老了也依旧活力四射。 而那些天天抱怨不堪的人,心里的扭曲也早已在脸上反映了出来。 爱能养行 若你满怀爱心,那么你的一言一行都是洋溢着爱的; 若你处处计较,那么世界任何时候都跟你过不去。 诚能移性

Read more

男人如伞,要靠女人来撑

男人如伞,收起时就是一根立地的拐杖,打开时可撑住一片天。 男人如伞,进退有度,伸屈自如。风再大,雨再猛,日再毒,他自岿然不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实乃男人本色。 背负事业﹑家庭﹑妻儿,任重千斤,有苦不言苦,有泪不轻弹。抽支烟﹑喝杯酒,短暂的休息是为了下一次的出击,迎接下一场风雨的挑战。 专心的男人是一把骨硬面牢的油布伞,久用不破;花心的男人是一把小花伞,外表漂亮,但骨子脆弱,一阵微风就会被吹的东倒西歪;能干的男人是一把品牌伞;平庸的男人是一把工艺伞。 二十岁的男人是一把仅能容纳二人的伞; 三十﹑四十岁的男人是一把能容纳三个人的伞;五十﹑六十的男人是一把撑开方圆丈余的遮阳伞,妻儿老小尽可在这把伞下避阴躲雨。 换一把伞是很容易的事,但爱家的女人却不轻易将旧伞丢弃。当门前“修伞了” 的吆喝声传来时,她们总会拿出旧伞修理一番。 男人如伞,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男人也不容易,不管成功与否他们总要不断的打拼。无数次的雨打日晒,无数次的绷紧筋骨也会让他们身心疲惫,女人的理解和抚慰可以让男人信心百倍,冲锋陷阵。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就有一位贤惠,体贴,大度,理解,有修养的女人在支持着。女人要大度,豁达不是男人的专利。其实男人有时也很脆弱,他们也需要女人的呵护!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最伟大的教育,竟然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 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第三个字是“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温柔,温馨,温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为你而和睦而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繃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是有意思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老祖宗的8句话教你识人不走眼!

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地在与他人打交道,而看清他人,识人本质是社交中很重要的技能之一。 一、通则观其所礼 在职场上,下述情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原先脾气温和的某人,一经提拔,立马脾气暴涨,颐指气使,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一个人发达了,就是所谓的“通”,这时他对旁人的态度变化能看出他这个人的本性。 人在地位、阶层比较低的时候,一般都比较谦逊温和,脾气多会隐藏起来,以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旦地位提高了,责任必然增加,事情会多起来,人的心理负荷也随之增大,容易烦躁。 另外,这时旁人的吹捧和奉承多起来,作为常人,对自己的认知,往往是别人眼中的投射,就不容易把握住。好听的话总是更入耳,听多了,人就会逐渐膨胀起来。 人一旦自视太高,就难以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表现为到处训人了。如果缺乏一定的自省能力,这样的人很难有更好的发展,迟早会栽跟头。所以,一个刚刚提拔起来的人就有架子和脾气了,这样的人心智并不成熟,应予警惕。 二、止则观其所好 上班八小时以内,人们都戴着面具,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八小时以外,人们卸掉伪装,会回归真实的自己。这里的“止”是闲暇的意思,看一个人业余时间干些什么,有哪些兴趣爱好,有助于判断一个人的性情、修养和追求。 古人讲: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是情商,智是智商,这二者恰恰是现代心理学的两个维度。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闲暇时在家里玩什么,是修身的一部分,决定着这个人是否有能力齐家、治国。 因此,一个人在家琴棋书画、情趣优雅,还是吃喝嫖赌、声色犬马,是古时选拔人才的一个依据。没有业余爱好的人,内心世界是苍白的。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反映人不同的精神追求。 当今人们的选择更加丰富,有的人喜欢看书读报、健身郊游、逛博物馆,有的去学一门外语,或学一项手艺,而有的人只会玩电子游戏、打麻将、吃吃喝喝,最终所属的阶层和境界肯定有所区别。 三、富则观其所养 有句话说,人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贫穷的时候,人往往节俭自律;等到富裕了,人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看一个乍富的人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很容易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和品味。 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客观条件所限;富裕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有的人富裕了选择回馈社会,做慈善事业,甚至“裸捐”,比如比尔·盖茨,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这样的人会赢得全社会的尊敬。 有的人有钱了则吃喝嫖赌、大肆挥霍、高调炫富,只会显露出内心的空虚和浅薄,以至于有句话形容他们是“穷得只剩下钱了”。对于这种人,人们即便表面上对其客客气气,内心都会对其嗤之以鼻。 另外,这种品味低俗的人,即便一时富得流油,其事业也未必能长久,古往今来“富不过三代”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 四、咨则而观其所识 “识”指的是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五、听则观其所行 有一句话说,“你能欺骗的人都是最信任你的人”。可见,撒谎、欺骗是最恶劣的品质,也是最得不偿失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一个人是否爱撒谎跟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多没有撒谎的毛病,或者一撒谎就脸红;而有的人则习惯性撒谎,多是从小养成的恶习,家长如果不注意纠正,孩子长大了谎话连篇,这一辈子会吃大亏。 人不可能一句谎话不说,有些谎话是“白色的谎言”,是善意、无害的,一个从不说善意的谎言的人是不成熟的;但出于私心,为了达到不良目的而撒谎则是欺骗,会伤害别人,最终也会伤害到自己。 在职场上,一个人如果巧舌如簧、大话连篇,但最终哪件事都落实不了,甚至有欺诈的行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聘任和提拔都没机会。 六、期则观其所信

Read more

简短精辟的七段话

一、当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他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也许你会因此而改变和蜕变。 二、当没有人逼迫你,请自己逼迫自己,因为真正的改变是自己想改变。 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们懂得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四、如果你向上帝求助,说明你相信上帝的能力; 如果上帝没有帮助你,说明上帝相信你的能力。 五、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 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 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 六、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七、巴菲特在美国一所大学举行演讲。一个学生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没有谈到财富,而是说:“其实,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会发现,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关心你、爱你。”

Read more

做人要留三分余地

在建筑学上,有个特殊的名词“伸缩缝”,意谓建筑物体必须留一个伸缩的空间,以防空气冷热变化时,结构体收缩膨胀的需要。 其实,不止建筑学,一幅画,一定要留白,才是好画; 印书,天地左右留白,才容易阅读; 而人我之间、人事之间,也需要留个若即若离的空间, 避免关系紧张,造成摩擦,甚至产生裂痕。 人情之间能进能退,能得能舍,能大能小,能有能无;懂得一些适当的空间给人,亦是伸缩缝的妙用。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度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谦让于己; 有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宽容于己; 得宠不必恃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 气质不必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厚道于己; 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泽于己; 凡事不必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余德于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