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这么慢,但效率却很高

导读: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选好跑鞋、系好鞋带、看准方向、计算节拍、一气呵成。真正的快,不是草草了事,而是一板一眼、有张有度、成果可再现。 转眼间来到徐工欧洲采购中心已经三个月了。在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感悟着德国同事的工作风格,小结一下心得,供各位同事交流参考。 与德国同事工作的第一感觉:慢! 德国同事工作的一个口头禅:not that hurry凡事都不会催。 对比德国同事而言,中国的同事则更多的会问:什么时候可以给我?能不能再快点? 所以我刚从国内过来的时候,很是不适应。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了解,我发现德国同事的高效率同样也让人惊奇。 这个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德国人工作这么慢,但是效率又这么高呢? 为什么自己在国内的工作状态热火朝天,却还是忙碌不已呢? 这个中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呢? 1、欧洲公司均采用邮件办公 邮件办公可以让每个员工按部就班,逐个处理,同时邮件可以分类整理存档,每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国内办公则更注重使用电话、QQ、微信等工具,手段多样化、综合化,速度很快,响应也快。但是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后期如果想要追踪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则无从下手。 2、工作要求一次到位,中间过程保证连贯 德国同事在处理事务时,要求对细枝末节一次到位,而且中间要求不能被打扰,不能被中断。这也是预约这个习惯在德国特别流行的原因。 而国内的办公习惯,经常是事情A做到一半,事情B就来了,事情B刚准备开始,事情C又来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内同事一天做了100件事,可能成功了10件;而德国同事一天做了20件事,但是成功了20件。 3、工具化思维 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具化思维深深的印刻在每个人的工作思路中。 我们接触的德国科研员,他们在做测试的时候,经常是自己先把一套测试思路和测试软件编辑出来,然后论证了这个工具后,再用这个工具去快速地测试数据。而国内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找到机器就开始收集数据,收集完了数据再想办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次的工作,德国人是慢的;但是如果测试十次,德国人和国内人员效率开始相当;如果测试一千次,德国人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升。 同样的,他们的各个职能的员工,在开始工作之前,都会花一段较长的时间,设计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模式、一套软件包、一套方案、一套习惯。然后后面的工作,就是用这个做出来的工具箱,一遍遍地开展工作。 反过来再思考一下,快和慢的问题。 一个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需要对快和慢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真正的快,不是拔腿就跑,而是选好跑鞋、系好鞋带、看准方向、计算节拍、一气呵成。

Read more

丈夫与隔壁寡妇的对话,多少女人因这样守了活寡?

关于丈夫总帮隔壁寡妇的事情,这对夫妻的争执没有听过,但都不严重,妻子抱怨几句,丈夫不理她也就过去了。知道这一晚,漂亮寡妇的存在终于变成了他们夫妻间的炸弹。 那晚,妻子刚烧好一桌丰盛的饭菜却接到丈夫电话说要加班不回来吃了。“这个呆子,难道他忘记今天是他生日了?这个时候还加班。”女人心里有些失望的想道。哄着儿子吃过晚饭,女人把菜全用盘子罩好,她还是想等男人回来给他一个惊喜的。 墙上挂钟的指针指向了数字10,“他怎么还不回来?怎么加班到那么晚?”女人有些不安的拨打了男人的手机,竟然关机了。“他去哪了?怎么关机了?难道鬼混去了?”女人觉得自己想的离谱了。 摇了摇头,他们夫妻那么多年,男人的为人她还是清楚的,除了和隔壁芸慧走的近些他是不至于去鬼混的。估计着男人加班也该回来了,她端起盘子,把满桌好菜又下锅热了一遍,她想着男人回来吃着热腾腾饭菜的那个满足样不禁扬起了嘴角。 “芸慧,你别怕啊,马上就好了……”门口传来男女的声音,在这安静的夜里,他们的声音虽小但女人听的分外清楚,因为那男人的声音分明就是她丈夫的。 他回来了?他怎么和芸慧在一起?女人心里慌乱了,她忐忑不安的打开自己房门,只见对面芸慧家的房门虚掩着,里面果然是丈夫的声音。她悄悄推门进去却看见黑暗里丈夫的手正伸向芸慧。 “你们在干什么!”女人声嘶力竭的吼道。“你有病啊!大晚上的发什么神经!”男人对女人骂道。“我发神经?你半夜不回家跑别人家里来……” “嫂子你别误会,我家电跳闸了,大哥刚回来看到,帮我换保险丝的。”“家里的事情你都丢给我,她家买菜、搬水、半夜换保险丝倒跑的勤快,你到底是她丈夫还是我男人?”“回家去!少在这里给我丢人现眼。” “好!我走,我再也不会来了!”女人哭着夺门而出,一路跑下楼。“大哥,快去和嫂子解释啊!嫂子大半夜一人跑出去万一出什么事怎么办?”芸慧焦急的催促男人。 “没事,她这小心眼的脾气不能惯着她,让她回娘家住两天好好想想。电闸弄好了,那你早点睡吧。”男人说着走出芸慧家,抬脚迈进自家大门。一进家门,一阵菜香扑面而来。满桌子的好菜让他愣住了,知道这时他才想起今天是他的生日。放眼看去,桌上全是他最爱吃的菜,很明显,这是妻子专门为了庆祝生日烧的。他心里有些酸酸的,妻子一直等他到现在。“可她也不能这样无理取闹啊。”男人低低的自言自语。 “大哥,嫂子可不是无理取闹啊。”身后传来芸慧的声音。引起了他们夫妻的误会,芸慧总归心里还是不安的,她思量再三还是决定过来对男人说些什么。 “大哥,嫂子今天说的这些话可见她心里苦啊。我是女人我明白嫂子的委屈,她是真的受不住了呀。” “她怎么好和你比,你一个女人无依无靠的。她家庭完整,老公健康,有啥好小心眼的。” ”哎“,听了男人这话,芸慧轻叹一声走到桌边。“大哥,我守着寡你都知我不易,惜我可怜。可嫂子守着活寡,她不是更不易更可怜么?” 这句话让男人不禁愕然,眼睛因为惊讶而睁大了几分。 “大哥,我男人没了,我料理的不过是我一个人的生活。再苦再累了不起也就是一人的活。可嫂子不同啊,她前面说全家的家务都她一人在担。她照顾儿子还照顾你,她可是承受了我三倍的辛苦呐。” “这些家务她都做习惯了,也没多累吧。”男人有些心虚了,但碍着面子还是努力的掩饰着。 “累的不是身子,是心呐。大哥你不知道,有时候我多想我那口子活过来,好来帮我一把。不为他能多做点事,只想有个人一起担点苦,又人一起说说累。嫂子比我更可怜,她做着比我累的活,如果和我一样没男人那也就算了,可她男人就在身边,每天却还要和我这个寡妇一样什么事都自己扛,这不是守了活寡么。”男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知道芸慧说的没有错,只是他一直都无视了这些。 “大哥,帮我扛水的时候你觉得累么?如果有些许累的话你就该知道嫂子肩上的担子有多沉。她不仅要自己扛水,还要买菜、洗衣、带孩子、铺床叠被……如果你肩上那桶水是十斤,那嫂子担负了这些年的家务可就有千金呐。你看这桌热腾腾的饭菜……” “妹子,你别说了,我这就去把你嫂子接回来!”不等芸慧把话说完,男人红着脸冲去了家门。夜色里,一个幡然醒悟的男人要去赔罪,他要把他的妻子找回来。 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丈夫妻子同样白天在外赚钱养家,晚上回到家,有多少男人会说“老婆你工作一天辛苦了”,有多少男人会为老婆分担家务? 那些饭来张口的男人你们好好想想: 同样赚钱养家,为什么女人做饭而你只管张嘴吃,吃完筷子一推碗也不洗? 为什么马桶又脏又臭总是女人刷,而你却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干净的卫生间? 为什么女人十月怀胎一遭分娩,喂奶换尿布的把孩子拉扯大,而你却能逗逗玩玩让孩子跟你姓?

Read more

越是经济萧条,越是赚大钱的好机会!

前两年,大家都在谈论“风口”这个词汇,还有一句话也随着流行:找到了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然而,当风口消失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摔下来的还是那些猪。 今年以来,那些摔下来的“猪”和还想飞到天上的“猪”们,普遍谈论另外一个话题:如何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这里,我想说一句:对企业发展而言,经济复苏还是萧条,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如果非要让它们扯上关系,我的观点是:经济越萧条,越是企业发展的好机会,不存在所谓的“应对”。 好企业从来不会“靠天吃饭” 一个月前,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去北京的一家温泉度假村过圣诞节,感觉到这个曾经赫赫有名的度假村却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硬件设施老化,员工态度冷漠,很多服务,要么干脆没了、要么滥竽充数,整体体验非常糟糕。 我问他们的服务人员:“你们山庄以前挺好,现在出了什么事?” 有位服务员跟我说:“因为反腐,官员们都不来山庄消费了,所以公司收入少了一半以上,只好缩减开支,裁减员工,服务当然就跟不上了。”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仅为这个度假村的命运而叹惜,更是为那些像这个度假村一样“靠天吃饭”的企业而担忧。 因为反腐,所以衰落。这个理由,可以成立吗? 如果这个理由要是成立的话,最应该倒闭的是那些奢侈品品牌,因为他们的产品比那个度假村的消费还要高,不仅自己用还是送给领导用,非常有面子。 然而,反腐已经好几年了,我们也没有听到LV倒闭、PRADA倒闭或巴宝莉生意不好。他们在中国的日子,照样很好过。 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好企业从来不会“靠天吃饭”。 如果一家企业要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官员的腐败联系在一起,那根本就不是一家合格的企业。可谓“活得可怜,死得悲哀”! 经济萧条带来的四大机会 当时,我和我的同事聊天时说,我们应该给这家度假村提供一套咨询建议,建议他们赶紧转型。因为,北京多数温泉度假村,差不多都是这个现状,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这恰恰是绝地重生的好机会。 经济萧条,消费吃紧,对于一个有眼光的企业来讲,是机会,而不是压力。具体来看,经济的萧条至少会带来以下四大机会: 01、竞争强度降低 在经济萧条时期,多数企业会采取上面那个度假村的做法,暂停投资、削减费用,节约开支。 这样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竞争的强度大幅度降低,给那些平时没有能力与大企业抗衡的公司提供机会。 目前,多数行业都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在主流市场,大型企业扎堆儿,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一天,市场竞争的强度降低了,竞争不像那么白热化了。对于那些千方百计寻找市场切入点的企业而言,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吗? 02、市场杂音降低 在经济萧条时期,正因为多数企业压缩费用,企业的促销活动也会随之减少,市场环境变得比较安静。 品牌传播,怎么传播?就是把品牌的最大价值通过一个清晰而干净的信息传达给目标顾客,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记住我们,消费我们。

Read more

你是第几个看懂的人?

一个女孩打开家门,发现门口竟然有条死鱼,她感觉十分晦气,于是马上把它装垃圾袋扔了。 过了一天,又有一条鱼躺在门口,她还是把鱼扔了。 为了抓住了那个恶作剧的人,她选择第二天待在不远的楼梯口盯着。 不久,一只猫走了过来,把嘴里的鱼放在门口,有些不舍的离开了。 她看到那只自己曾经救过受伤的猫,眼睛湿润了。 也许你不喜欢,也许你不需要,可是它已经给了你它认为最好的东西。 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叮咛、一筐土鸡蛋、一张手缝的大棉被……虽然未必是我们需要的,可是却是他们倾其所有! 每天告诉自己懂得感恩! 你是第9999个捡到这个故事的人,捡到了不要置之不理,传下去,让幸福继续…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李嘉诚:我之所以不失败,只因记住了7个词!

是什么让并未受到很多专业教育的李嘉诚创造了今天的商业奇迹?是什么好习惯才使得他变得这么优秀?李嘉诚被形容为“一本会行走的书”,让我们来好好学习一下这本“行走的书”。 第一个词:尊重 按照南方周末记者的描述,2013年11月22日,他们来到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李嘉诚的办公所在地。 14:30,门打开,85岁的李嘉诚满面笑容地走进来,步子很快,没有任何搀扶。他和每一个人握手,微微弯腰递上名片,微笑着,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人,近乎多余地用带潮州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李嘉诚”。 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 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点评:管理者对下属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控制取向,一种是尊重取向。哪种更重要?各位自行思考。 第二个词:自律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点评:这种自律其实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事实上,成功人士都是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第三个词:未雨绸缪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点评:把失败想透了,想不成功都难,这正是逆向思维的精华所在。 第四个词:学习 李先生的学习方式很有意思–除了看书之外,他还有代入式体验学习法。 另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透露,李嘉诚喜欢看电影,而且,看电影时,他的”代入感”很强,每次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随着剧情起伏,”过他们的生活”。 点评:这让我想起芒格对巴菲特的形容:他是一本会走路的书。 第五个词:颠覆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一位下属透露。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进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 85岁的人,他用的是最新潮的电子设备。 点评:想要颠覆别人,先要颠覆自己。 第六个词:认错 1996年,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被世纪大盗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家中,开口就要20亿,李当场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

Read more

很棒的一段话

孔子一段話: 人不敬我,是我无才; 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人不容我,是我无能; 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人不助我,是我无为; 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凡事不以他人之心待人,你会多一份付出,少一份计较; 凡事不以他人之举对人,你会多一份雅量,少一份狭隘; 凡事不以他人之过报人,你会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纠结, 坚持内心的平和,不急不躁不骄,多一份雅量,一切随緣!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 很棒的注解…… ●胸口摸得著的尺寸叫—胸围;胸口摸不到的尺寸叫—胸襟。 ●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叫—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视野。 ●嘴里说得出來的话叫—內容;嘴里说不出來的话叫—內涵。 ●手上比画出來的动作叫—手勢;比画不出來的动作叫—手段。 ●脑子里测的出的东西叫—智商;脑子里测不出的东西叫—智慧。 ●耳朵听得到的是—声音;耳朵听不到的是—声誉。 ●证件上印出來的叫—文凭;证件上印不出的叫—文化。 ●溫度计量出的热呼叫—溫度;溫度计量不出來的热呼叫—溫暖。 ●手指写得出的文字叫—文章;手指写不出的文字叫—文学。 ●镜子裡看得到的是—自己;镜子看不到的是—自我。 ●金钱衡量出的是—价格;金钱衡量不出的是—价值。 ●存款显示的出來的叫—财产;显示不出來的叫—财富。

Read more

层次越低的人,越得理不饶人

前言:一个内心丰盛的人,内心自成汪洋大海,绝不会因为天空掉下一颗砂砾而改变其应有的格局。 01 前两天晚上散步回来,经过一家便利店的时候,发现门口围着一大堆人。 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对着一位老人骂骂咧咧。原来,老人挑着货物从男子身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把煤灰碰到了他裤子上。 本来这也不叫什么大事,一般人接受一个道歉也就过了,再苛刻点的人也无非就是埋怨几句。但男子却是不依不挠,也没说要怎么处理,就是不停地谩骂。 时不时还会和围观的人群说几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受害者。老人一看就比较木讷憨厚,站在那里手足无措,涨红着脸不停地道歉。 最后有人看不下去了,说就这么点事,人家也都说帮你洗了,你一大男人为难一个老人家干什么? 围观者也开始陆续帮老人说话,男子眼看风向不对,又谩骂了几句后嘟囔着离开了。 男子走后,有人言语轻蔑地打趣。他啊,一天到晚地游手好闲,被女方家百般嫌弃,老婆也从来没正眼瞧过他一眼,就连自己的孩子都对他要理不理,老头碰到他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一语道出了其中真相。 有人说,生活中越弱势的人,可能就越不懂得宽容与大度。这句话显得有些绝对。 但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宽容与大度,习惯性得理不饶人。那么毫无疑问,他的层次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02 有一女性朋友,大学的时候在一家咖啡馆做兼职,形形色色的人自然是没少遇见。 有次接待一对情侣,服务员不小心把他们与其他客人的咖啡弄乱了,其中的女生立马发飙了。 当时邻桌的客人还没来得及喝,服务员立马表示给他们换回来。但女生说,都上了别人的桌,万一有什么病谁负责? 一句话不但让服务员欲哭无泪,更让邻桌的客人都尴尬不已。服务员又表示立马给他们换新的,但女生都置若罔闻地不停数落。 后来女生的男友也在旁边劝说,女生同样是不依不挠。哪怕最后服务员说自己掏钱给他们买单都不行。 后来店长赶来,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当着他们的面狠狠训斥了服务员一通,女生这才骂骂捏捏地消停下来。 在朋友看来,同事有错在先,面对别人的指责无可厚非,也不想多说什么。 但从女生个人行为出发,这样得理不饶人,盛气凌人的态度,无形拉低了其个人的修养,甚至将自己的内在层次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 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遮挡不了她刻薄狭隘的灵魂。再尊贵奢华的餐厅,也无法掩盖其层次低下的事实。 03 当我们评定一个人层次的时候,不应只囿视于表浅的物质条件,更应该观察其内在的精神涵养,层次无关于贫富,也无关于学历,只关乎于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 层次高的人,哪怕一无所有,心灵边界宽广无疆,对待外物自有其胸襟。

Read more

谁可相依,结婚的意义

我所追求的何尝不是这样?和爱的人相依相守,相互温暖,每天可以看到对方,即使什么都不做,就这样静静的感受对方的存在,知道他永远都会在你身边陪着你,疼你,宠你…… 谁可相依,结婚的意义 那个人会在过马路的时候牵着你的手,会在下雨的时候为你撑伞,会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会在你生气的时候微笑着哄你,会在你哭泣的时候把你紧紧的拥在怀里,说:宝贝,你还有我,我一直在这里…… 昨天,一个同事说,她要结婚了,因为要赶着两个人一起早一点买房子; 不久前,朋友说,想结婚,因为想要一个孩子,生活实在没有趣味; 还听到过不止一个人这样说,对方条件还不错,就结婚吧……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对方的条件成了结婚的终点, 而往往不是思想上的依恋,心灵深处的归宿…… 很多结婚的理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都是这样勉强的理由,让人听不出感情中喜乐悲哀的成份,我仿佛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一个人说,他要结婚是因为很爱很爱一个人,因为想和令一个人永远永远的在一起。 也许永远实在太远,也许人生真得无法十全十美…… 结婚是因为很爱很爱一个人,呵呵,我从来都没听过…… 是因为生活让人变得实际,还是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真爱。 曾经在书上看到一位香港的女作家写的一段话: “我们是不是已处在一个鸡肋世纪?生活上有着太多食而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情与事物。上至婚姻、事业,下至中午时分匆匆吃下肚的那个盒饭,都可能是鸡肋。” 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一种不见眼泪的悲伤和一种不见血肉的折磨,生活仿佛总在营造着一个又一个缺陷。 梁山伯、祝英台化蝶飞,罗密欧、朱丽叶生死相随…… 这就是花季雨季时,我脑海里的婚姻。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只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现实的” 这是出社会后,种种现实让我不得不承认的一句话。 有一天我碰上一个高中时候的女友,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她都在不停的相亲,可是一直都没有遇到满意的。 我于是问她,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是不是要那种高学历,高收入,高身材的? 因为熟,所以我的语气中明显带着一些调侃。 她笑笑说:不是啊!她对这些倒不是太看重,其实相亲是目的性很强的,就是奔着结婚的,但是她就是没有那种感觉。 我知道这种只要感觉的人,是相亲者中最难成功的。 就忍不住逼问她到底要怎样的结婚的感觉? 对一个人没有依恋的感觉,

Read more

一个CEO要经历的,是那些让你最想躲起来或干脆去死的时刻

“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创业史:“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人们总是问我:“当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诀是什么?”遗憾的是,根本没有秘诀。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与普通人相比,那些令你最想躲藏起来或干脆死掉的时刻,就是你作为一名CEO所要经历的不同于常人的东西。 截至目前,我认为一个CEO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组织设计、流程设计、指标设置以及人员安排等都是相对简单的工作,对内在情绪的控制才是最艰难的。我原本以为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但我错了,我其实很脆弱。 过去这些年里,我曾和数百名CEO谈及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但是,很少有人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个话题,媒体上也从未出现过相关报道。这就像是在高管组成的搏击俱乐部中,关于CEO心理问题的头条法则就是不得谈论CEO的心理问题。 冒着忤逆这条神圣法则的风险,我要在此试着描述一下这些心理问题,并把我自认为有效的几条对策告诉大家。从根本上讲,这是每个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一场个人战争,意义重大。 | 我工作出色,但为什么心情如此糟糕? 要想当CEO,你必须目标明确,一心扑在工作上。此外,你还要学识渊博,智慧超群,这样才会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没有谁在辛苦创业时就想着当个差劲儿的老板、管理一个建制不全的公司,或是制造严重的官僚作风来制约公司的发展。 要成功,就必须经历坎坷。其间,难免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你只要从容应对就可以了。 最难的问题是,每个老板都必须从实践中求真知。没有哪个培训班会教你如何当CEO,如何去管理一家公司。唯一能教你当CEO的办法就是亲自当一回CEO。这意味着你将被形形色色的事务包围,而你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它们。可是,其他人只会仰仗你来给出答案,因为,你是决策者。 举个例子 我还记得自己刚担任CEO时,一位投资人让我给他发一份“市值表”。我大概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但不清楚这个表格应该做成什么样,不知道其中应包含哪些内容。 这本是件小事,但是,如果我对其一知半解,以后我该怎样处理其他事呢?正因如此,我在那个电子数据表上颇费了一番功夫。 可即便你了解眼前的工作,你还是会出状况。事实证明,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搭建一个多层级机构并使之成为赢家其实是件相当艰难的事,出状况 也在所难免。如果按百分制来衡量CEO们的优劣,那么平均分只有22分。这个成绩对于学业史辉煌的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心理挑战。 举个例子 假如你的员工只有10个人,不出状况的可能性极大;假如你带领的队伍有上千人,不出状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当公司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出现的问题会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你不明白自己的员工怎么会有如此低能的表现。看到别人挥霍无度、工作拖沓、浪费时间时,你会感觉很糟糕;如果你是CEO,这些现象可能会气得你茶饭不思。 如果你认为这都是你的错,那就无异于在自己已有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 不怪别人 当公司里有人发牢骚时,比如说对经费报销程序不满,我就会开玩笑地把罪责都揽在自己头上。这样的玩笑的确好笑,因为它不完全是说笑。 实际上,公司里出现的任何问题本质上都是由我引起的。作为CEO,我在人员招聘和各项决策中都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中途接手的CEO可以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他的上一任,而我却不行。 比如,如果我不能知人善任,那是我不对;如果公司没有完成季度赢利目标,那么是我的错;如果优秀人才要跳槽、销售部对产品部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产品的病毒太多通通都是我的错,这一切都在把我逼向绝路。 。。。。 虽承担了一切罪责,但我在CEO能力评估中却只得到22分,这就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我的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

Read more

为什么低学历的人创业更容易成功

能力与学历不是一个概念,企业要生存,靠得是领导人的能力,而不是学历。 为什么说低学历者创业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想要成功的欲望比任何人都强烈,而且能够吃苦,经得住打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市场需求异常敏感! 他的脑袋里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赚钱。 自利的动机,总是使人对市场需求非常敏锐,他找到了别人的利益所在,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优秀学生还在大学里学着谈恋爱、散步的时候,他们已经灰头土脸地失败过很多次了。当优秀学生开始满大街为找工作而奔波的时候,过去的差等生,已经创业成功。 然后,他们开始把优等生招聘进来,给他们打工。 正如并不是所有低学历的人都可能成功一样,学历高的人一样也会不成功。 学历是一种经历,不是包票。 会读书不一定是优势,不会读书也不一定就是劣势。 文/老板日记 图/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