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要成为女王,必需经过三重境界

问:什么样的女人最有魅力? 答:你日进斗金盆满钵盈时我能说“我爱你”,你身陷低谷潦倒拮据时我敢说“我养你”。 [01] 在我前三十年的人生中,一直保持着诸多陋习。 就拿穿衣这件小事来说,生娃前后那两年,体重像过山车一样上去又下来。一年多没添过一件新衣,体重恢复之后,原来的衣服都成了旧爱,一件都不愿再穿。可是一想到它没破没坏没起球没褪色,总不能白白扔掉。于是总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再穿几回。 三十岁那年的某一天,我突然开窍了,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神清气爽头脑清醒起来。 已经不喜欢的衣服,为啥勉强自己非要穿?我特么这不是脑子有病吗?! 我一下醍醐灌顶了。都说一孕傻三年,大概我孕前就傻,这下负负得正了。 开始断舍离。只要不喜欢的,只要看一眼就不想再往身上套的,能送人的送人,不能送人的统统扔掉。一下午的时间,我的衣橱空出了90%的空间,留下的全是真爱。 我认真反思,找到了根源,我这些近乎自虐的毛病,都源自一个童年阴影——穷。 童年记忆里,除了过年能穿衣,其余大多时候,都是捡亲戚家姐姐们的旧衣穿。真正喜欢的衣裙屈指可数,所以倍加爱惜。 那个年代,过日子除了俭省,似乎没有其它出路。我那伟大娘亲的消费观永远是两个字:便宜。能不买的,绝对不买。只选贱的,绝不选对的。若是贵出一分钱,那就是浪费,就是犯罪。 从那时起,少女天性里对漂亮衣服的渴望,成为促使我努力赚钱的源动力。 [02] 2002年我初入职场,我的Boss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女人赚钱的意义。 Boss和我的父母是同代人。他讲了一例真人真事。 这个女人是他的初中同学,已年近五十。因所在工厂倒闭,多年闲赋在家没有收入。在商场看中一双鞋,忍了好久实在中意,于是狠心买下。当晚,丈夫雷霆震怒,原因只两点:一、鞋子价格368元,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不应该如此奢侈,百八十元的地摊货足矣。二、动用如此巨款,竟然未经男人允许。 女人哭了一夜,第二天,去商场将鞋子退掉。 我听完错愕。 Boss说:“小李,你还年轻,不懂生活的艰难。以后你会知道,女人要赚钱,不在多少,而在于你有自由,有尊严,有话语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买一双喜欢的鞋,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同意。” 几年后,我越发懂得这番话的深意。 当我拥有人生第一套房产,不再担心一年几次苦逼的搬家,不再小心翼翼不敢添置家具。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给父母换了房子,夏天不用外出打水,冬天不用进屋烧煤,可以让他们在尚未垂垂老矣的年纪,从此安享晚年。 遇到适合闺蜜的包包和首饰,就坦然买下来,大方送出去。 Shopping时可以只看适不适合喜不喜欢,而不是翻翻吊牌就自己吓尿了。

Read more

怎么安慰女人,很多男人一开始就做错了

导语:身边的女人有时候是不是无缘无故的就对你发脾气,你可千万不要跟她提意见,肯定是遇着不开心的事了,她能跟你发脾气肯定是希望你能去安慰她,可是怎么安慰女人最有效果呢?听完小编这些分析,你就可以出师啦! 女生伤心了,不开心了,如果你的位置足够重要那么相信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安慰到她,但是你们是正在发展的关系的话,那么就要掂量掂量要不要去安慰,如何去安慰的问题了。 你不是生活在女生的身边,你根本没有办法预测出她发生什么事情而不待见你。 发生这类情况时,你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以刨根问底的问法问出女生不开心的原因。你最该做的是避而远之,但如果是女生主动提及她不开心的原因,你可以顺着她关心她。 可如果你是通过其他途径而了解到她情绪不好,而不是经由她自己说出来的,你去关心问候她就当于你在戳弄她的伤口,她当然不会给你好脸色,好比你被你的上级臭骂了一顿,一个了解情况的同事跑过来还一直追问你“怎么了?领导为什么骂你?”“你很不开心吧?”而你在此刻最需要的是安静,而不是别人的打扰。 好好设身处地想想。很多人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女生心情不好了,我该怎么去安慰她?”当女生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多人有两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女生在不开心的时候来找我,她是把我当作情绪垃圾桶,我不该去安慰回应她。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情绪垃圾桶最典型不的特征就是女生在平常的时候对你的主动是爱理不理,但只有在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才会想起你的好,才会主动找你,让你用跪舔来刷出她的存在感。 只要没有这一个特征,你平常和女生能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互动,在女生不开心的时候会主动来找你还会告诉你缘由,说明在此刻她需要得到你的关心。 这个时候,务必记住,不要和女生讲道理,不要对女生提出解决方案,她此刻需要的是关心,一个能懂她当下感受的人,而不是要解决困惑的方案,即使她主动开口问你“我究竟该怎么做。”你可以缓缓说道“遵循自己的内心是不会错的,因为人人都是在为自己而活。” 她听了这句话之后,会觉得你不但是懂她的人,而且你很有主见,这远远比你一直苦口婆心劝服她该怎么做有效果得多,女人是感觉型动物,她需要的是感觉,不是方法。 第二种误区女生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我用技巧安慰好她,哄她开心起来,她的心就会被我俘虏了。这是很多男人会犯的误区。 只要不是从女生主动告诉了你,她不开心的缘由。无论你从何种途径上得知她今天状态不佳了,你都不该以身犯险去问她今天究竟怎么了?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我能不能帮到你什么?又或者使用任何技巧去关心她。 这个时候,女生带有消极情绪的,很多负面感受都会这股情绪放大,如果你不小心踩中她的雷点,虽说她在表面上会对你出于礼貌性回应,但在她的内心会对你贴上负面标签。 这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对于新手来说,把妹最好的时机永远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晚上,晚上的时候女生会变得更加感性,她的情绪更容易受到波动。地利是两个人处于较为私密的空间,不易被外界环境打扰。人和是两个人互动氛围积极轻松愉悦。 所以包括你和女生聊天,邀约等等最好都在女生比较开心,情绪是积极的时候去接触她,这个时候才是你能俘虏她内心的好时机。这好比是一个女生在升职加薪的时候更容易答应别人的要求,在这时,你让女生请客吃饭,她往往都会很爽快答应。 责任编辑:zhaowy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训练孩子独立不做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一词,被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因为怕孩子受伤害,父母们像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身边。但过分的保护却损害了孩子们的独立能力,甚至让他们在未来也害怕担当大任。 住在帕洛阿图(Palo Alto)的郭女士有全职工作,先生是高科技公司工程师,收入可观。他们和那些「直升机父母」截然不同,虽然和其他华裔妈妈一样重视教育,甚至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几年前一家人搬到了房价昂贵的帕罗奥图学区,但她的教育观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 严格的华裔妈妈 郭女士的大女儿,每天骑车到2英里之外的帕罗奥图高中上学;小女儿的学校较远,现在还需要接送,不过,她已打算等小女儿一上高中,也要骑车上学。 除上学外,郭女士平时非常重视两个女儿的独立能力训练。不管功课多忙,女儿的衣服、袜子都要自己洗,房间要自己打扫。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两个孩子还要自己做吃的,大女儿现在还经常做义工。 训练独立能力,不等于不管孩子。两个女儿在家里不能看电视、不准玩电玩。如果碰上好看的电影或娱乐节目,才可以偶尔动用一下电视,决不能把看电视当作消磨时间的方式。 在平时教育中,郭女士给女儿反覆强调的一句话是:18岁以后,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可超过3周;必须过自己的生活,自己租房子……等等。 溺爱,对孩子有害无益。郭女士认为:孩子的人生,关键还是看他们内心的动机,他们自己的选择。父母可以给他们提供条件,但不可能拉着托着他们一辈子,因此,必须训练他们的独立能力。 独立训练 看似无情却有情 这种教育风格来自于她对美国主流家庭的多年观察。她发现:越富裕、越高端的美国主流家庭,越重视子女的「独立能力」训练。 郭女士遇到过一位16岁的打工少年。这孩子家庭非常富裕,住在帕罗奥图半山腰的豪宅,拥有3,000套公寓,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还有2间人气餐馆。按说,这种孩子什么都不缺,但他从15岁开始,就在附近一家自行车店帮人修车赚钱;16岁时每周自己开车外出打工。 另一位孩子的家庭也非常富有。他家里每年要给迪士尼捐款,其捐款数量位居全美前50名。每次去迪士尼玩,他们家人享有特殊通道的待遇。但这个家庭的妈妈却让孩子每年夏天帮一些邻居整理庭院垃圾赚钱,一次赚120美元。赚多少,妈妈会相应配多少零花钱,这就是孩子一年的零花钱。 看到这,不少人开始想,这种做法是不是太无情了? 「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不是」郭女士说,美国父母们非常理性,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华人不同。西方家庭强调孩子的独立能力,要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回报」;不努力,那就只能面对不努力本身带来的结果。 如果父母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教育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可能会习以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也不怀有感恩之心,也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的孩子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上大学多年都无法毕业。工作后难以独当一面,只能做一辈子小职员。 独立训练 栽了跟头也值得 相比之下,那些美国的主流家庭,有时为了训练孩子的独立性,甚至不惜让孩子栽跟头、吃苦头。 郭女士的一位朋友,曾考上斯坦福大学。他父亲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上大学第一年,他突然失去了求学兴趣,对教授父亲说,不想上学了。他父亲说:「没关系,你已经18岁了,做你自己的选择。」在上大学前,父子俩曾有约定:如果上斯坦福,父亲会支持他,让他住在家里;如果放弃上学,儿子就要自己找房子住。这个朋友当天就搬了出去租房住。 他找到一家拆车厂,经常在太阳下拆旧车,风吹日晒,又脏又累,非常辛苦。做了一年,他开始反思:我就这样过一辈子吗?这是我要的生活吗?渐渐的他重新燃起求学的愿望,又回到斯坦福。这次,他读完了本科,还一鼓作气攻下硕士学位,斯坦福毕业生以创业当老板著称,这些年来,他创建了3家公司,并把它们全卖了出去,狠赚了一笔。 美国父母们教育孩子时总是说:「这是你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 「它根本的东西就是强调独立,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郭女士说:「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那些难的事情,而且越小越好。」

Read more

“妈妈,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个家长的回应值得借鉴

经常有朋友有这样的困惑: 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劝也劝不住,不买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即使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了,甚至上中学了,一样要面对这种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孩子欲望的命题。 家长觉得很为难,一方面,害怕满足了孩子,攀比心会愈发严重,今后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物质水平和生活条件其实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又心疼孩子,觉得想要就买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想就干脆写个文章吧。但闭目回想在我和孩子身上发生的类似情形,以及我们的应对和解决方式,细思极恐,好像在写孩子之前,应该先写写我们这些父母。 别人有,我也要 几个月前,儿子跟我说,“妈妈,班里好多同学都用一种可擦笔,特别好看,我也想要。” 我说,“咱们家里有多少笔啊,都是买的特别好的,干嘛羡慕人家呢?再说,你有的人家也未必有啊!” 儿子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唉,那好吧,那我就不要了吧。但是我们班小Z说了,那种可擦笔是世界上最好的笔,什么样的笔都比不了,而且班里好多小朋友都有,就我们几个人没有。” 一瞬间,我就觉得身体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洪荒之力,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我儿子怎么能没有呢?这也太心酸了! 我于是火速打开电商网站,在大批图片中让儿子指出是哪种,他一下认出来,然后充满惊喜地问:“我要一支绿色的行吗?” “一支?你们同学都有几支?”我问道。 儿子想了想说,“小Z有三支,其他人好像都是一支。” 我说,“那不行,咱买一套,10支,所有颜色都来一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一百多块钱买了整套笔,收到当天,孩子欢天喜地地写了擦,擦了写。第二天他把整套都带去了学校,过了三五日,那笔在家里扔得到处都是。 大约一周后,除了笔袋里一直放着的一支绿色的,其他九支,完全不见了踪影。我问儿子,笔呢? 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找不到了。” 这件事中我的做法,我的先生是非常不赞同的,他从开始就建议我,既然说过不买,就不要买了,即便非买,按孩子心意买一支就好,否则未必起好作用。 我嘴上念叨着:“你不懂,买一套包邮。如果只买一支,再花一笔运费是很傻的。” 其实,内心深处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因为那十块八块运费,而是不愿意别人有的东西,我儿子却没有。 我的先生向来只表态,不干涉内政,所以买不买还是随了我。但看到儿子如此不珍惜轻易得来的一堆笔,最终稀罕的还是他想要的绿色那一支,我先生意味深长地跟我对视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非常郑重地要求我们给他买一个手机。他才一年级,要手机干嘛?他说,因为班里两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还有几个同学有自己的ipad,是他们自己专用的,想干什么用就干什么用。 我没即时答应孩子,当晚跟我先生商量,我说,“别人有,咱也能有,不就是个手机么,咱也给孩子买一个。” 还是我先生提醒了我,“你能不能稍微理智一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不假思索地答应,要让孩子理清思路,到底为什么要,要了做什么用,这东西是不是必要的。否则,他现在要的东西,你尚且负担得了,日后等他要的超出你的负担能力,再怎么办?” 他的爸爸是校长,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 我于是如一盆冷水浇醒,即便是理智如我,在儿子和面子前,也还是有迷失的时候啊!

Read more

女人一定要找个养得起你的男人

男人的脾气性格、谈吐修养、胸怀气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人 很多男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妻子貌美如花,嫌弃自己的妻子土得掉渣,结婚前哪个女人不是娇嫩欲滴的水仙花,只不过,嫁给好的男人可以得到滋养,而嫁给不好的男人就日渐枯萎了。 男人的能力滋养妻子的相貌 “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美丽的心灵”,可是哪个女人天生一张邋遢脸? 有的男人嫌弃妻子黄脸婆,带出去觉得没面子,其实他们更应该自惭形秽的是他们的能力。 自己挣得少,女人省吃俭用,贵的化妆品不敢买;请不起钟点工,当保姆日夜操劳伺候一大家子,提起保养,既没钱又没时间,这样的女人怎么漂亮的起来? 漂亮女人都很贵,美容卡、健身卡烧的都是钱,她们背后肯定有一个让她衣食无忧的男人;而一个肤色暗淡,面容憔悴的女人往往过得很廉价,他们背后肯定有个没本事没能力的男人。 男人的教养涵养女人的性格 结婚前哪个女孩不是落落大方、清纯可人?而婚后有的女人温柔体贴、贤惠得体,而有的女人情绪多变、郁郁寡欢,这些都取决于男人的教养。 有的男人胸襟宽广,对女人处处忍让,妻子必然也豁达明理,娇羞可人; 有的男人小肚鸡肠,对女人的穿衣打扮指手画脚,买件衣服、涂个指甲油他都横加干涉,妻子必然是忍气吞声、神色黯然。 男人的脾气性格、谈吐修养、胸怀气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人,女人不够温柔漂亮,多半是嫁的男人缺乏教养。 男人的品味培养女人的气质 如果一个男人穿得花里胡哨或者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他的女人也会打扮得妖里妖气,让人大跌眼镜;而一个西装革履,简洁时尚的男人,他的妻子往往穿衣不俗,气质优雅。 女人的气质里藏着她爱的男人。 找个能“养”你的男人结婚 如果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没能力的男人,不断消耗自己,日渐憔悴,到最后还被他嫌弃是黄脸婆;如果嫁给一个没有教养的男人,就会变得浅薄自私,毫无生机。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将心比心!女婿、媳妇不该两种命

我老婆从小就是由阿嬷带大,从平时跟她的谈话之中不难发现,她跟阿嬷的感情是非常深厚,好几次半夜聊到阿嬷时,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 记得第一次带老婆回娘家时,阿嬷根本把我当成「贵宾」在接待,一开门就看到阿嬷,站在门口迎接并拿好拖鞋给我,后面的,倒茶、水果、甜汤跟冷气吹到饱更不用说。 (后来从老婆嘴巴得知,阿嬷是很节省的人,平常再热也不开冷气的,我算是特例。) 晚上吃饭时,满桌的山珍海味,我心想:「整桌人数不到五人,真的吃得完这十人份的菜肴吗?」吃饭的过程中,阿嫲不只帮我夹了一次菜,几乎是每道菜都帮我夹了好几轮过,第一次吃饭吃到不用自己夹菜的,就是在老婆娘家吃的。 吃完晚饭后,我一个人坐在客厅,吃着切好的水果,看着老婆小时候的相本,心情格外惬意,从没想到,住在老婆娘家,竟然可以这么舒服自在。 正看着老婆小时候的相片偷笑时, 阿嬷突然走了出来说: 「阿翔,有吃饱吗?」我一瞬间有种回到家中的熟悉感,因为,我母亲也是这样叫我。 「有啊,阿嬷你不要再忙了,我吃好饱,你快过来休息。 」我连忙起身搀扶着她。 「没有忙啦,对你很不好意思,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又简陋,希望你不要弃嫌。」阿嬷一直很不好意思的对我点头道歉。 「阿嬷,真的很好了,今天让妳费心了。」我也跟着点了头起来,只是道歉我换成道谢。 阿嬷知道我在看老婆小时候的照片,贴心的一张张帮我解说:「这张阿,是妹阿(我老婆的称呼)刚出生的时候在家里拍的,这张阿,是她第一次去动物园的时候,这张阿……。」 讲着讲着,阿嬷突然握着我的手说:「阿翔,妹妹比较憨慢,以后还请妳多多担待,她命不好,爸爸很小就离开她,妈妈又忙着工作疏于照顾,很多人情世故眉眉角角,她都不懂也不会,是阿嬷憨慢不会教,把她宠坏了,是阿嬷不对,但还是希望你跟妈妈,能多多担待照顾她一点,该教得要教该磨得要磨,她还年轻可以吃点苦,但如果可以,不要让她太委屈了好吗? 将心比心!女婿、媳妇不该两种命 「阿嬷家里穷,给不起什么贵重的东西让妹妹带过去,是阿嬷对不起她,但阿嬷真的给你拜托拜托,希望你能多疼她一点,如果你不疼,阿嬷假使不在了,就没人疼她了。」阿嬷说到伤心处,眼睛也跟着泛红了起来。 我眼泪也跟着在眼眶转了两圈,勉强的笑了一下,握紧阿嬷的手说:「阿嬷,妳放心啦,我比她大很多,我不仅会疼她,还会把她当作宝贝女儿一样秀命命的,妳放心把她交给我吧,我不会让她苦,也不会让她受委屈的。」 阿嬷才开心的擦干眼泪,笑了出来。 娘家人往往对女婿都很好,是因为,「希望女儿嫁过去的时候,能像自己疼爱女婿一样的被照顾」,毕竟女儿嫁出去后,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必须自己概括承受。 身为娘家的父母,看不到也帮不上忙,有时候真的觉得很无力,只能试图的对女婿好一点,甚至百般奉承女婿,这也是希望,能唤醒亲家的同理心,让他们也能善待好自己的女儿。 但可惜的是,即便做得再多,媳妇在婆家,大多还是被当成外人或是帮佣居多。 女婿、媳妇两种命,有句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但「婆婆看儿媳,总是不对眼」,简单的两句话,也代表了两者在身分跟生活上的差别。 「如果你不疼,假使我们不在了,就没人疼她了。」 「她可以吃苦,但如果可以,别让她太委屈了,好吗?」 这两句话,是一个心疼自己即将出嫁的孙女,阿嬷的真实告白,我想也是许多家中有女儿的父母,心里想对未来女婿跟亲家说的话,将心比心一点,女婿是半子,媳妇怎就是外人?

Read more

别惯坏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你善良,是美德,你心软,是性格。 但是,你若善良到不分真假,心软到不敢拒绝,那么,你就是蠢,就是笨。 一次次迁就 别人就会变本加厉的等着你;一次次让步,别人就会得寸进尺的攻击你。 你越是大度 别人越不在乎,你越是顺从,别人却不心疼。 你善良 你以为你这样做,别人会感恩,会记得,可是真正懂得知恩图报的人有几个? 你有的是美德 但是不怀好意的人太多,不懂珍惜的人常有,你为了这些人,委屈自己,伤害自己,其实真的不值得。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 所以,有些人不能惯,一次两次付出,三次四次让步后,若看不到他们的悔改,若得不到他们的真诚,还不如冷漠一点,该拒绝拒绝,该远离远离。 你善良心软 谁的人生不短暂,谁的时间不珍贵,当你做善人行善事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哪些人可以付出,哪些人不必理会。 你的善良要有智商,你的心软要有限度,别总是被人欺负,受人摆布。 学聪明一点 别惯坏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给他们一点拒绝和冷漠,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于你,于他们,都是一种帮助。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教孩子看懂别人的立场

有位网友,在我第一次举办活动的时候,不畏当时已经有台风快来,坚持从花莲来参加,我们花了一些心思,一起解决了她孩子的状况与问题。后来又有一次新书发表会,我就坚持办在花莲。为了那一场演讲,不只我们全家提早去花莲,还有几个家庭也同行。那一天,所有孩子全在小齐家玩,小齐家有个孩子专用的游戏室,孩子们在那里简直玩疯了。直到夜色低垂,我们在返回民宿的车上,当时六岁的女儿气呼呼的说:「我最讨厌阿生了!」 我问她怎么了,女儿很生气的说:「要离开的时候,我就说大家一起把玩具收一收吧!结果大家都说好,只有阿生不收玩具,一个人跑走了。小齐、草莓大家都有收玩具,阿生明明也有玩,为什么就不收玩具?」女儿很气愤一直念一直念。我抱着女儿,义愤填膺的说:「对呀! 这种感觉超级生气的,对不对?明明阿生也有玩,妈妈有看到他玩游戏车组,还有玩篮球,原来都没有收玩具呀!真是太差劲了。」 我这么说,就好像往女儿的火气里,再倒一桶油一样,她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她更生气的说:「对呀!我超讨厌这种人的!怎么会有人这么讨厌呢?叫他来收玩具还不要。」 我说:「妈妈懂妳的感觉。这种不自己收玩具,要别人帮他收的人,真的太过份了,真讨厌! 会让人气到爆炸,对不对?」 女儿还不知道已经落入我的陷阱中,跟着说:「对,气到爆炸了。」 我一脸愤怒的附和:「我懂,我懂,我也常常这样帮一个小孩收玩具,明明都是她在玩的,我又没有玩,为什么都是我要收玩具?这样太不公平了,我也常常气到整个人快爆炸耶! 宝贝,妳今天的感受妈妈都懂,妈妈常常这样被对待呀!」 我越说语调越愤怒。 这时候女儿终于懂了我在说什么,怒火转眼烟消云散,笑笑的说:「其实,阿生也没那么过份啦! 小孩有时候会这样,玩一玩就懒得收呀! 妈妈不要太在意喔!」 我告诉女儿:「明天妈妈一定要买个礼物给阿生,谢谢他!」女儿不解的问:「为什么要买礼物给他?」我笑着说:「因为他让我的宝贝女儿懂了妈妈的感受,光这一点,我就该好好感谢他。」 这时候,女儿很不好意思的说:「妈妈,别生气嘛,我下次一定记得收!」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看事物 小时候,我常常觉得母亲给的关爱不够多、母亲是个难以亲近的人,一直到我自己当了妈妈,我才真的体会到,母亲不只是母亲而已,母亲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女儿、一个姊妹、一个员工、一个媳妇、一个大嫂或弟媳……。 当我变成妈妈,有个孩子仰望着我,渴求着我的每份关爱,我才懂得身为一个女人,站在母亲这个角色当中,有多少的感受,只有当过妈妈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懂。 我一直到当了母亲之后,甚至是当了两个孩子的妈之后,才真正懂得转换自己的立场来看自己的母亲;而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又必须转换立场,站在孩子的角色中看孩子。在生活中,我的立场反覆的翻转着,让我去面对许许多多的状况。 在面对孩子的怒气时,我才懂,所谓的「感同身受」,不是由妈妈碎碎念去告知孩子,而是在孩子有同样感受的当下,教孩子「妈妈也有这样的感受,而给我那个感受的人是你」。 孩子是一个很单纯的灵魂,从出生开始一直专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饿了就哭,不管别人有没有空;尿布湿了不舒服也哭,不管妈妈是不是正在睡梦中。 我们总是忽略,希望孩子变成一个懂得「感同身受」的人之前,他们的人生要先经历过多少的「感受」。孩子必须练习转换立场看事情,他们面对不同状况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才能展现出来。 因此,我常常在孩子的冲突中,让孩子各自思考对方的立场,我常常在女儿丢给我问题的时候问她:「如果妳是我,当一个妈妈遇到这样的状况,妳会怎么处理?」 我也常常在她叙述学校状况的时候问她:「如果妳是老师,妳会这样规定吗?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处理呢?」在面对一个还是小婴儿的弟弟时,我也会问她:「如果是妳,妳要怎么教弟弟收玩具?」

Read more

不要忙着挤进别人的圈子

表妹今年刚毕业,进入职场刚刚一个月。昨天给我发信息说,姐,职场的人际关系那么难吗?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没法跟她们亲近,总是像是在排斥我一样。然后发了一个哭的表情过来。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乖乖女的表妹,顺从听话,性格也活泼开朗,虽说不是人见人爱,但至少不会惹人厌。所以我听到她提到同事对她排斥觉得有点奇怪。我当下就打了个电话给她,问她怎么回事。 表妹的声音有点疲惫,跟我讲了事情的经过。 刚上班的表妹,找很多机会跟大家相处,希望跟大家尽快的打成一片。同事去茶水间,就跟着一起去,希望能听听大家聊天,能插上话就更好。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时间只能跟在旁边呵呵呵,偶尔插一句话,别人随便瞄她一眼,又继续自己的话题了。 中午吃饭时,也跟着两个同事去吃饭,打好了饭,喜滋滋跟在她们后面的,这时,她们看见了熟人,直接就走了过去,那个桌子只剩2个位置,也就是,表妹只能一个人吃饭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好几次。于是表妹觉得很委屈,感觉别人都在忽视她。 听完表妹的话,好似场景再现一般,我想起了自己刚毕业的时候。 第一次参加工作的我,自然是不敢怠慢,使出全身的力气,想要做好每一件工作,想要讨好每一个我接触的同事。 那时候,有两个同事(简称A和B)负责带我这个实习生。8点上班,我总是7点半就到了,帮她们倒好水,擦好桌子。吃饭时,等着跟她们一起吃,坐在桌子的最边边听她们聊天。她们工作有需要跑腿的,我也是随叫随到。下班了,也是等着她们一起去做班车。 两个月,在我觉得我跟她们相处的还不错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我们公司的台湾领导5岁女儿过生日。给我们营销部大办公室拿来了一个蛋糕。当时在办公室加班,一共9个人,我们小组有3个,A,B和我。 领导的秘书在前面的桌子分蛋糕,大家一哄而上去吃。 但是蛋糕只有8块,最后有一个人没有吃到,没错,那个人是我。 我没有一起过去凑热闹,是因为当时正帮A做一份报表,她说这个报表很急,要立刻做好。我听到她们一边吃蛋糕,一边嬉笑的声音。心情却像是抛物线一样,从刚开始的翘首企盼到心里隐隐不爽到最后的失望。 是的,她们把我忘了。别的小组同事也就算了,平时在一起的我们小组的A和B居然也忘了,而且当时情况是,我正帮A做一份她说很急的报表。一块蛋糕并没有多么了不起,但那时对我来说,那至少意味着一种认可。 蛋糕吃完后,她们走到我位置,A夸张又惊讶的说,哎呀你怎么还在这,我还以为你走了呢。B顺势接上,一脸笑意望着我:“哎呀,不好意思,蛋糕都吃完了,你怎么不说一声呢。” 我努力压抑心中翻江倒海的愤怒转化而成的难过,故作轻松的说,没事,你们吃就好啦。 那天,我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做完了表格,又是怎么把表格给了A。但是那天我头一次没有等她们,东西一收,就先回去了。 那次先走,却让我遇到我职场上第一个需要感激的人—隔壁部门的主管Y。 Y来自内蒙古,性格泼辣,直言直语,工作雷厉风行,做事严谨细致,骂起下属来毫不留情,谁都不敢得罪她。带我的两个同事,在背后说了她很多坏话,什么爱在领导面前表现,性格太坏,容易得罪人之类的。开始我听了以后,信以为真,平常几乎不敢惹她。 那天晚上她正巧也在办公室,目睹了整件事。回家的路上,我因为有点怕她不敢乱说话,加上心情不好也不想说话。她也一路沉默,我们就这样尴尬的步行了5分钟。 分叉路口,她突然叫住我,轻描淡写的跟我说了一句话。事实上,后来她跟我说过很多如今想起来仍然很有道理的话,可是那天晚上的那句话,就像漆黑幽暗的夜空瞬间划过一颗闪耀的流星,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夜航船,忽然发现一座灯塔。 她说,“不要为了挤进别人的圈子,忘记自己工作的目的。” 尽管这句话,现在看来有鸡汤的嫌疑。但是对于当时伤心失望的我来说,无疑给我了莫大的勇气,让我能重新鼓起士气,继续前进和战斗。 第二天,我一如既往热情的跟A和B打招呼,然而心里却下定了决心,要以不同的面貌面对我的工作。 不再特意去打水,擦桌子,做着这些她们自己也能做的事;不再特意凑到茶水间聊天,笑着那些我根本听不懂的笑话;不再硬是跟她们坐在一起,做永远被忘记的边角料;不再特意等她们一起下班,做那个唯唯诺诺的小跟班。

Read more

不要怕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怕你

自从11岁儿子额头上冒出大大小小的青春痘,王媛就知道,她最担心的挑战来临了:儿子进入青春期了。眼下,儿子除了什么都要顶下嘴,还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他才上小学六年级。但王媛知道,更多的对抗和更多的担心,在后面——青春期,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我自己的青春期过得就有点困难,现在的社会跟我们那个时候又不一样了,复杂多了。我觉得孩子的青春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一团高速运转的漩涡,我害怕我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被吸进去,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可能根本帮不到他。” 父母为何如此担心 无数父母为孩子的青春期担心。到底担心的是什么?事实上,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性,还可能是毒品,以及堕入黑社会——媒体不断报道的各类青少年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视青春期如洪水猛兽。危险丛生,这就是父母眼中孩子的青春期图景。 青春期确实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充满危险吗?整个社会是不是过度渲染了青春期危机呢?李子勋认为,青春期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不是生物学的概念。“一只小老虎,可能会去玩弄一条眼镜蛇,却不知道危险,长大后才会敬而远之。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多对青春期的关注,原因是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然的,因而更具宽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对个性的尊重;太多使用非此即彼的评价系统,使孩子内心处在分裂的语境中;还有就是父母不鼓励独立,或者滥用家长权力,不主动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与行为决定权,这些都会造成青春前期的孩子普遍感觉压抑。青春期是一种对压抑的清算。我敢说,从小不听话,喜欢自我主张的孩子,没有青春期问题。”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春期远没有父母们想象和媒体放大给社会看的那样可怕。而父母过度担心青春期,首先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很多父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要飞走了,这使他们很焦虑——他们希望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依恋自己。“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感到需要控制,就会经常体验到恐惧和危险。” 李子勋也认为,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恋父母,需要父母,全方位地听从父母,按照父母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与交往,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快感、权威感、被需要感、自我价值实现,甚至是活着的意义。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体系时,他们首先放弃的是父母给予的那套价值体系。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获得,对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丧失。”很多父母意识中渴望孩子长大,潜意识中又害怕他/她长大,于是孩子在社会适应中遇到的许多麻烦就会被父母无限放大,从而加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挫败感。李子勋认为,强调青春期的管理,不过是帮助父母能够合理化自己依恋孩子的行为,使分离延缓到来。 1/3的年轻人青春期是痛苦的 几个14岁的少女在迪厅暴打一个女孩并脱光她的衣服游街……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出现在媒体上的关于青少年的此类报道,也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确实看到,虽然有些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孩子青春期过得相当艰难。 张芸的孩子从12岁开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管束。他不但与父母对抗,与学校对抗,好像也在与整个社会对抗。李建军的儿子在15岁时与一群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差点轮奸一个11岁的小姑娘——幸亏未遂。王辛说,她的女儿每周末都要和同学去酒吧,当她看到那些留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发型,耳朵、鼻子、嘴唇上都挂满了金属环、金属钉的男女进出酒吧时,她真的为自己的女儿会不会也行为失控感到担心。 “青春期是一方避无可避的海岬,从孩子的奇思妙想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需要经过一个心理年龄的过渡。”法国专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索雷恩之家的领导者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o)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只有对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但这个比例也相当高了,不容父母们不重视。 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 马塞尔把青春期称为混乱的生活:“我参照的是那些属于自我形象范畴的问题:我们想留给别人的形象,以及我们对自己的印象。进入青春期的特征是开始质疑,比如:我讨人喜欢吗?怎样才可以有我自己的朋友圈?怎样让别人高兴?很多的疑问都与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上的整体地位有关。尤其还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关:怎样才能抹掉那些被父母理想化了的印象?怎样才能摆脱他们所认为的我是个完美孩子的印象?这就是青春期。”孩子们通常表现为消沉沮丧,因为青少年开始自我怀疑。还会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体验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将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初吻,有了第一次失恋,第一次迷醉,第一次危险行为……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因为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不能为我们所有,冒险,对青年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征服手段。可以说,他们是通过这些危险行为来排遣死亡。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更胜于对死亡的恐惧。”马塞尔分析。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曾做过一些连父母也未曾料到的事情吗?对生命来说,任何体验都是获得,当然也包括犯必要的错误。李子勋说:“没有经历与体验过的东西,对生命来说是一种丧失。没有哪个男孩在做学生的时候没偷偷吸过烟,幻想过性,撒过谎,打过架,干过父母不让干的事。至少我是这样长大的。” 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反抗父辈权威的一个时期,父母是青少年的首选攻击目标。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分担心和不够担心之间,很难确定合适的行为方式,那个界限到底是什么? 马塞尔认为:“关键在于不要害怕。这也是心理医生相对父母的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害怕我们的青少年,并且为他们而害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未来。而心理医生本人则跟他们没有这种关系。” 李子勋认为父母要减少关注:“一个和谐的婚姻很少会对孩子青春期给予过分关注。同样,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也不会对青春期那么关注,原因是从整体社会意识上就没有把这些麻烦当问题,反倒会为孩子的长大而欣喜。对父母来讲,孩子满11周岁,就要开始调整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精力多分配给自己一些。努力学会把孩子看成一个可以独立的、有自己价值观念与思想的人。”李子勋建议年轻父母蹲下来学习“80后/90后”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理解这个社会的现在与未来,未来是孩子的未来,未来的社会只会更适合孩子。所以,青春期是父母对孩子与社会再适应的问题,吸收孩子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家长们会永葆青春。 首先,无条件接纳与尊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尊重自己,那么,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父母作为一个孩子的法律监护人,必须引导孩子某些行为。尊重就意味着关系有了界限,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亲友团、拉拉队,或者是热心的旁观者。 第二,责任心的培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负起责任的事。当然,青春期孩子犯错时要保护他/她的心灵与尊严,父母不能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对犯了大错的孩子,父母要通过让孩子对社会的公益服务来“偿还”。我个人觉得有一个意识要从小培养:个人行为要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 第三,不要替代孩子。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个人爱好、人际交友方面出现的差异,往往是孩子刻意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看成问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