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家长的20条备忘录,别忘了孩子很快就会长大!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2.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3.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好坏和对错。 4. 别让我觉得自己比实际的我还渺小,这只会让我假装出一副和我实际年龄不符的傻样。 5. 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我会感到很没面子,进而和你作对。你私下提醒效果会更好。 6. 别让我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7. 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往心里去。我恨的绝对不是你,我恨的是你加在我身上的那些压力。 8. 别过度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很多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经历来学习。 9. 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我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而已。 10. 别对我唠叨不休,否则我会装聋作哑。 11. 别在匆忙中对我许诺。当你不能信守诺言时,我会难过,也会看轻你以后的许诺。 12. 我现在还不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虽然有时我看起来挺聪明的。 13. 别太指望我的诚实,我很容易因为害怕而撒谎。 14. 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一,这样会让我疑惑,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 15. 当我问你问题的时候,请别敷衍我或者拒绝我,否则我将停止发问,转向别处寻求答案。 16. 我害怕的时候,不要觉得我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便会发现我当时有多恐惧。 17. 别对我暗示你永远正确、无懈可击,当我发现你并非如此的时候,那对我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18. 别以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实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 19. 别忘记我喜欢亲自尝试,而不是被你告知结果。 20. 别忘了我很快就会长大。对你来说,和我一起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请你尝试一下吧。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间段里,男生女生都要经过身体别样成长,慢慢的出现男生女生的成熟迹象。青春期是一个体质,心里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让男生女生慢慢褪去儿童的稚嫩,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观念。 第二性征,性格叛逆,身体长高,个性形成,异性吸引 1、第二性征是青春期最突出的特点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出现了专属自己的第二性征,男生开始变声,开始长喉结;女生开始来大姨妈,胸部发育,这些都是青春期最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意味着你已经慢慢加入青春期的行列,青春期的身体成长发育,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用担心不要害怕,特别是女生,我妈妈告诉我,大姨妈和胸部发育这些都是女生的骄傲。同样,变声和喉结是男生的自豪。 2、性格叛逆是青春期少年的反应 由于青春期由于身体激素过量分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让处于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们都相对其他阶段都更为叛逆,不听父母的管教,处处个性主义,甚至无法平心静气的和父母交流相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为此父母应当适当的理解自己的孩子,而身为青春期的自己也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异常的情绪。 3、身体长高是标志青春期的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长高的速度的比其他的成长阶段更多明显,除了身体的第二性征发育外,身体的长高更为明显,呵呵,把这个拿出来单独写主要是我家中有两个小弟,青春期身高杠杠滴,个个奔着180,185去了,拦都拦不住的架势,去年买的衣服今年就短了。为此青春期为了满足身体成长的需要营养 4、个性形成个性青春,我的青春自己主张 青春期的少年们,在这个时候处了身体的变化,心情浮躁,性格叛逆,其实在更多的情况下青春期,是少男少女自主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为此在这个时间段,家庭要给予少年们以足够的私人空间,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处事态度,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主自己的青春。 5、异性吸引是青春期对少男少女们的最大诱惑 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带着懵懵懂懂的一颗心,开始慢慢慢慢察觉异性对自己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少男少女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恋爱——初恋,面对青春期的恋爱这件事情,喜欢和爱情是两码事情,单纯的交往并不反对,在自己还没有能力的时候,禁止做出一些需要负责的事情,保持恋爱的单纯感吧! 注意事项 青春期是每个正常人类都要经历的生命历程,不要担心不要害怕,往前走,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 原作者:井货aaa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3种特点,恭喜你,他将来会大有出息!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以后能生活的更好,但是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对人生道路的影响是很大的,对未来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也就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一些表现就能看得出,他长大以后能否成功。 童年时期,孩子的性格品质已经基本定型,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3种特点,那么恭喜你,他长大后可能会大有出息! 01|有较强的自制力 外国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发给4-5岁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眼睡觉或唱歌,以此来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十几年以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自制力强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自制力强、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所以,拥有较强自制力的孩子,做事情也会比较专注、有耐心,长大后才会容易成功。 02|乐观自信的孩子 一个自卑、消极的孩子很难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敢勇于展现自己。 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打了退堂鼓,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取得成功呢? 只有乐观自信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而孩子的这种性格大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鼓励和表扬,才能培养出更有出息的孩子。 03|有创新能力的孩子 头脑灵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孩子,总是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够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步入社会后也很容易取得成功。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这样带娃,孩子就毁了!可是你家可能天天在做

有人说,婚姻中最怂的时候就是没人帮你带孩子。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有老人帮忙,可如果老人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跟自己差异很大的话,也许会更怂!诚然,老人带孩子有很多好处,但若你家老人属于以下类型,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务必慎重,要多多与老人交流沟通。 我们针对的不是老人,而是他们带娃的这些行为。当然了,如果父母自己也有以下行为,请多加注意。 1. 怕孩子淘,宅在家里 年纪大跑不动,咱还是在家看电视、玩玩具吧! 如此后果: ▶ 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宅在家中,身体缺乏锻炼,体弱多病。 ▶ 没有足够光照,缺乏维生素D,影响长高。 ▶ 听力不好的老人,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得过高,时间长了都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 总待在家里缺少跟外人的接触,导致怕生、内向,长大后不懂与人交流和沟通。 2. 怕孩子哭,给零食满足 只要你别哭,想吃什么都给你买! 如此后果: ▶ 给孩子吃垃圾零食,不但对健康无益,长期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食品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 零食不受控制,孩子吃饭没有胃口,到了餐点不肯正常吃饭。 ▶ 一旦孩子发现“哭了就能吃到好吃的”,就会懂得以哭闹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达到满足个人欲望,变得更加任性。 3.

Read more

宝宝还记得子宫里的事?赶紧问孩子,你会吓到!

日本妇产科医生池川明对年龄平均4岁的1,620名幼儿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33%(534人)幼儿有胎内记忆,另外有21%(335人)还保留着诞生过程的记忆。他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完成的著作《在云彩上看到妈妈时》和《妈妈,我是为你而来的》。 日本福岛大学的副教授饭田史产,曾经出版一本书《生存意义的创造》,书中介绍有 53%的小孩有胎内记忆,41%的小孩则拥有出生记忆。台湾一家出版社将书中79位妈妈们所叙述的内容整理出版了一本名《我记得哟!在妈妈肚子里的那段时间》的书。 他们两位的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学龄前儿童对出生前的记忆的真实叙述。书中记载的故事,读起来像神话故事,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实例。 天使带着在天上排队找妈妈! 池川明医生表示这些统计数字之外的孩子,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而是他们的父母没有问过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每位妈妈都问问自己的孩子,也许都会从天真的孩子们那里听到令你暖心的话语。 池川明表示,很多孩子都说,他们出生之前在柔软的云彩上面,与天使和仙子们一起生活,并在全世界找寻他们认为无人能够代替的最优女性作为人世间的妈妈,然后离开舒适的天上,飞到妈妈的肚子里去。而且,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就已经有了感情、感觉,还能做判断,还能跟妈妈沟通,而胎儿所经历的这一切,他们出生后都能够记住。 池川明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孩子的回忆:很多仙女一起进入妈妈的肚子里面,然后大约5个仙女回去天上,剩下的仙女就将他的身体做成人类的模样,等鼻子、眼睛、耳朵都生成后,就可以出生了。 有个10岁的小女孩说,在云彩上往下看的时候,看到妈妈很温柔,就决定飞入妈妈的肚子里。 ++++++++++++++++++++++++ 这是与妈妈连接的地方! 有个3岁的孩子摸着自己的肚脐说:这是与妈妈连接的地方。 问一个2岁的小女孩,她在妈妈肚子里看到什么,她双手抱着膝盖蹲着说:好像坐在浴缸里。有一个小孩说:「我是为了跟妈妈说我最喜欢她,才生下来的。」 小男孩优也说出自己出生时的情景。优说在妈妈的肚子里面虽然很黑,但很温暖,还可以游来游去,好想早点出来看看妈妈。出生前,有人告诉他说,可以出去了。本来想第一时间看到妈妈,但却被放入进玻璃盒子。 有个妈妈在怀胎7个月时,她即将去世的父亲替未出生的宝宝取了一个名字。孩子长到5、6岁左右,有一天,手指着外公的遗照,非常惊讶地对妈妈说,我的名字是这个爷爷给起的吧! 有个孩子说,在自己出生前已安排好将来弟弟的人选。他说,在云彩上面,弟弟排在他后面。在天上,除了这个妈妈外,还有一、两个妈妈作候补,但因那个候补妈妈已经有了孩子,所以在与弟弟商量后,就选择了现在这个妈妈。 +++++++++++++++++++++ 一名6岁的男孩叫作小龙,他还能记得出生前如何排队挑选母亲,以及出生前在天上的详细情景。 小龙跟医生说:「妈妈看上去很寂寞,我觉得我来了妈妈就不会寂寞,所以就选择去妈妈的地方。」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妈妈的? 小龙:是需要排队的,有很多小天使(小朋友),一团团的人,一个仙女飞来了,就可以带着小天使去了。所以需要等,等待很长时间,一直等到仙女回来。轮番排队,到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妈妈。 医生:怎样选择妈妈的? 小龙:与仙女一起在天上往下看,找到的。觉得妈妈最好,于是飞到妈妈那里了。 医生:决定选择妈妈后,还要回去天上吗? 小龙:就直接飞到妈妈肚子里去,就可以了。

Read more

爸妈只是夸我聪明,但没有告诉我努力是什么?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没说过,至少也听过。 与之抗衡的经典神句还有不少: “他不是不会做,就是粗心、马虎。” “都会,但是就是考不出来。” …… 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学霸。每逢期末尤其是考试结束后,这些话的出现频率之高,恐怕超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句不痛不痒的话是毒药,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满足了多少家长。请看孩子长大之后的感言: “我就是被这句话从小说到大,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傻逼!千万不要再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啊!” “我妹妹就是典型的例子。爸妈天天都这么说,导致她现在逢人便说:‘我就是不想学习,不然肯定比我姐厉害,我姐那么笨都考上大学了’。天知道考大学根本不是靠聪明,如果我父母不这么说,也许她也不会自我感觉这么良好。” “我弟就是我爸妈眼中聪明但是不学的,我就是不聪明但是傻学的。现在我弟的薪水恰好等于我每月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1、我孩子特聪明,就是贪玩 家长在说这话时感情则是复杂的。有期许,有无奈,有自我安慰,甚至夹杂着自豪和骄傲。言外之意是:我孩子聪明,只是贪玩,等我孩子好好学习了,肯定比你孩子学习好。 一位老师坦言:“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它是安慰家长的不二选择,夸你家遗传好、聪明,实则是满满的无奈,只是担心家长把这话当真。” 无论如何,它暴露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职——你家孩子是聪明,但是谁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的一干二净?是谁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态度搞得不端不正? 一个聪明的孩子没学好,相当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孩子都有惰性,需要引导和监督,而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家长,根本没有花心思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对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也不甚了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学习不用心之果,一定有家长教育不称职之因。正如一位老师所吐槽的: 该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们在麻将桌上大杀四方! 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你们在街上顾盼生姿! 该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时候,你们在酒场上吆五喝六! 然后,孩子开始不学习了,开始逃课了,开始厌学了。你们就突然觉得,咱家的乖宝宝怎么了? 然后,你们就认为,一定是宝宝暂时不想学了,只要他想学了,那么聪明的宝宝一定能学好! 2、孩子说:爸妈只是夸我聪明但是没有告诉我努力是什么? 勤奋是极难培养、极易丢失的能力,需要时时刻刻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作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任由惰性日复一天地滋长,那么在这场交锋中,勤奋很有可能落败。 很多“聪明而不用心”的孩子后来发现,努力原来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

Read more

教子良方─ ─如何与孩子交谈

现代父母都很忙,和幼儿交谈是一种非常方便、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交流能帮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和与他人良好的关系,也会让幼儿生活得更愉快,在以后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都能保持良好的感觉。 亲子交谈有助于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发育的重要里程碑。幼儿的社交能力、智力发展都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发育迟缓能导致幼儿自我封闭,学习困难等问题。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学习语言是个自动的过程,其实不然,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学习语言。 听父母说话和父母对他们说话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当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型被大量重复后,这种被动式的接受语言(Receptive language) 就会逐渐转变成为幼儿的活动语言(Active vocabulary),即幼儿可以使用的语言。研究表示,一个孩子在能够说一个字之前要至少听到这个字500遍以上。这意味着父母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听到谈话。 另外,在与幼儿的交谈中,父母们还可以帮助孩子寻找表达自己想法的辞汇和句子,纠正错误和扩大他们的辞汇量, 解释他们还不明白的词语,会极大的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 亲子交谈有助于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家长们就和孩子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会寻求您的帮助。作为家长也会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比较敏感。与父母关系密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较少出现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 家长应认真听孩子说的话,那是他们的思想、意见和感情的表达过程。有时尽管不太清晰准确,但却包含很多资讯。在此过程中能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品性和成长的过程。 平等、平和与充满鼓励性的对话能让孩子更相信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建立更多的自信,有助于您修正他们不好的行为,传递着爱和关心。在矛盾发生时的对话更能传达一个有力的资讯,就是问题或矛盾是可以公开讨论的,是可以解决的。 亲子交谈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孩子 这个世界对于弱小的孩子们来说,复杂而又充满挑战。许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甚至让孩子们有些担心和害怕。家长们可以在谈话中了解到孩子的一些疑问和不解,然后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给他们听。 记得有一次,我先生的车被别人误撞,一边的车门凹下去一大块。儿子每次看到爸爸的车都会问「爸爸的车怎么了?」,每次我都简单的解释一下原因,然后我告诉儿子,车说:「太痛了,以后开车一定要小心呀,不让就会把我碰伤的。」孩子记住了,经常提醒我开车要小心,不要开的太快,「车会痛的」他说。可怕的车祸在孩子的心里没有留下阴影,反而提醒他做事要小心,否则就会有不必要的损失。 有时家长们突然觉的自己孩子的情绪变得很糟糕,烦躁、发怒、不安、哭闹。排除一些外在的因素如累了、口渴或饥饿等原因外,也可能是在幼稚园或其他地方发生过什么让孩子不高兴的事情。如果您能慢慢的问问孩子,也许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创造每一个机会 孩子们很忙,家长们也很忙。也许很难找一个机会坐下来和孩子好好的交流一下。所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和孩子随时进行简单的交流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办法。这样的好处在于孩子觉的您总是开放的,随时欢迎与他们交谈,您喜欢和他们说话。 比如,在一起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就电视节目作为交谈的起点,您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些刚刚看到的内容,引导孩子学习其中正面的事物。此外,在车里就餐时,睡觉前的故事时间或散步时,都是您可以用来和孩子聊天的好机会。 注意谈话的方式 家长朋友们如果能接受孩子,他个人的一切,无论其优点或缺点,会让亲子交流变得更容易。一个被父母接受的孩子更容易敞开心扉。相反,命令、讽刺、挖苦、责备和长篇大论式的谈话方式会把孩子推的更远。 如丹丹告诉妈妈「妈妈,我害怕一个人睡。」 妈妈A说:「真不像话,这么大了还像一个BABY一样,没有什么可怕的。」 妈妈B说:「我知道你害怕,我会把夜灯打开,门也打开。」

Read more

女人去世了,孩子打开她的存折,竟然发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品格形成的起点。母亲则是家里的园丁,她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家风,在言传身教中培育人品。 妈妈生前,桌子有一个抽屉一直是锁着的,钥匙放在她的衣兜里,谁也不知道里面放着什么“宝贝”。 妈妈去世后,二姐打开了这个抽屉。我们全都惊住了:里面没有一分钱,也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个小本子,前三页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她的每个子孙的出生日期,既有阳历,也有阴历,甚至精确到出生的几点几分。 这就是妈妈的“存折”,是妈妈的全部遗产! 妈妈生前总是说,她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她的孩子。妈妈用她的全部心血来教育孩子,用心教孩子做人做事,让我们懂得分享、责任与乐观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家有兄弟姐妹六个,我排行老五。记得小时候,妈妈每次买冰棍只买六根,从来不给自己买,但她总会说:“给妈妈咬一口。”我总是排在后面,只盼妈妈咬一小口,最好一口都不咬。可是,妈妈每次都会咬一大口,我好心疼,可是慢慢习惯了,好吃的东西总是先给妈妈吃。妈妈要是不在家,也要问:“我妈呢?”好像妈妈没吃到,这东西就没那么好吃似的。 妈妈临终前,最想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北京的豆汁儿,一个是柿子。我跑遍京城,终于在隆福寺买到了豆汁儿,送到医院。妈妈很知足地说:“真好喝!”我可有成就感了。可是当时柿子还没下来。我大姐迫不得已买了两个橙子,妈妈尝了尝说:“这年头,柿子都变味了。” 一天上午,我去国家总督学刘斌家里送请柬。他的夫人从早市回来,买了一堆新鲜的小柿子。我高兴极了,要了六个,直奔医院。一进医院,就跑到妈妈身边说:“妈,柿子!真的柿子!”妈妈吃了两个,不住地点头:“这回味道对了!”当时,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三天后,妈妈走了。我心中没有留下遗憾,妈妈终于吃到了她小时候爱吃的东西。 妈妈这辈子养了六个儿女,带过好几个孙子孙女,个个都懂得分享。分享成了我们的家风。儿子小时候,我也把分享传给了他。无论吃什么,儿子总是想到我。 一次,幼儿园在“六一”儿童节开联欢会。孩子们表演完节目,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分了两块巧克力。儿子举着巧克力,跑到后面家长席找到我,拿出其中一块说:“妈妈,分你一块。”我说:“好!”马上张开嘴,儿子直接把巧克力放到我嘴里。我知足地说:“好吃,真甜!”儿子高兴地跑回座位。 坐在我旁边的妈妈羡慕地说:“瞧,你儿子多孝顺呀!你看我儿子,一个人把两块巧克力都吃了,瞧都不瞧我一眼。” “这是习惯,独享和分享可是从小培养的呀!”我笑着说。 儿子上五年级的一天,我在中国少年报社加班。儿子打来电话:“妈妈,你今天能不能早点回来?有好事!” “好!我一定早点回家!”虽然,口头答应了他,但当天报纸付印出了问题,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儿子已经睡觉了。 我妈一见到我就说:“你儿子没白疼!今天他和姥爷学做黄瓜片炒虾仁,炒得还不错。他炒完就给你打电话,催你回来吃。你没回来,他就把个头最大的虾都留给你了,把小的吃了。” 我的泪水涌了出来。那天,我伴着眼泪吃了儿子炒的虾,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虾。 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我经常能吃到他做的美食。孙子出生了,我每次见到他,都要说:“给奶奶!”他就会立刻把手里的东西给我。 妈妈走了,带着微笑走了。虽然,她没有给子孙留下一分钱,但她却留下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存,让我们懂得:幸福从分享开始。 读过这篇文字,深有感触。其实我们不少人,将父母的管教当成束缚,对父母的关怀觉得麻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抱怨那,并不理解父母对子女的苦心造就。下面的文字,送给抱怨父母的子女。 爱父母的 “五不怨” 01. 不抱怨父母的无能。 没有人是万能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已很不容易,我们要感恩父母辛苦生、养了我们。不要抱怨说“爸爸应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妈妈”,应该真诚地说:“我接受,你们就是这样;我接受,是我选择了你们;我享受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02.

Read more

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差的不只是未来!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这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1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3-4岁: 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4-5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5-6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6-7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7-12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8-13岁以上: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手,使其终身受益。 孩子在体验中长大,体验越多,感受越深。 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尽量不要替他去做。 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包容父母 足以包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 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气更坏了等等。 父母是我们修行的最初对象,我们每个人要从父母这里开始,学会包容与爱。 无论父母如何,我们都要去爱他,孝敬他,尊重他。 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计较、眦牙必报、不大气的“小人”。 没有大气,何以成大事?所以以前皇帝选拔官员会把有孝心放在第一位。 那么,选择伴侣的人,一定要把是否有孝心放在第一位,男孩对父母是否有责任感,女孩对父母是否温顺,对父母是索取还是报恩。否则,连父母都不包容的人,将来不可能会包容你的缺点、你父母的缺点,在社会上,他(她)的人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为人父母的无论自己的孩子什么样,都会去爱他,养他,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一生平安顺利、快乐幸福。然而,如果做父母的连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又哪来一颗宽广的心? 没有宽广的心胸,人生处处皆障碍,又哪来的出息?哪来的快乐幸福?将来孩子大了,父母年迈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肯定会跟父母斤斤计较。 做人要尽孝道,这就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因为我们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为人父母的,如果想要孩子拥有幸福、顺利的人生,自己就要好好孝敬年迈的父母;胸怀大志的人,首先要从容得下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要容得下父母的固执,耐心细致地照顾好父母,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切财富、名誉、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载物这句话丝毫不假。为什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后能够轻松获得财富?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爱父母的“五不怨”』 1、不抱怨父母的无能没有人是万能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已很不容易,我们要感恩父母辛苦生、养了我们。不要抱怨说“爸爸应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妈妈”,应该真诚地说:“我接受,你们就是这样;我接受,是我选择了你们;我享受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2、不抱怨父母啰嗦 父母比我们先来世上,他们先学取经验、照顾自己,再诞生我们。当我们出生,用自己余生的心力来照顾我们成了父母自愿选择的命运:嘱我们穿衣,教我们吃饭,盼我们平安……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去啰嗦你,父母绝不会去啰嗦一个与他们无关的人。 3、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们,只是不满足我们现在。当我们做得够好时,他们渴望我们更好!他们不是为自己,或许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或许他们在工作上非常辛苦,可又不能和谁讲,所以他们渴望我们更好,即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也希望我们青出于蓝,不要像他们一样。 4、不抱怨父母迟缓 年纪大了,行动自然不便,永远不要嫌弃父母行动迟缓,因为我们永远想象不出我们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父母年轻时,可能比我们还意气风发!是为我们,父母才累弯了腰。如果有一天,父母已变老,腿脚利索不了,我们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一定要及时。 5、不抱怨父母生病 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风,我们一生病,他们马上会放下手头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切,赶紧着我带们去看病,彻夜不眠地爱护我们。当父母生病了,我们能做到多少?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吗?社会上经常会有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新闻,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尽心尽责照顾父母的人…… 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直至离开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若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百善孝为先,从现在起,千万别再抱怨父母了。 图: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