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0-6岁宝宝每一年不能错过的成长关键点!

一岁:建立安全感 当孩子处在婴幼儿时期时,特别喜欢有人在他身边,注意他的举动,逗他开心,和他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才会更顺利。这一年里,爸妈们要耐心地给予他们关爱,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人爱。很多爸妈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但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时,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两岁:培养幽默感 两岁到了又好气又好笑的年龄阶段。他们不再像之前那么盲目、莽撞、冲动,一刻坐不住,但是他们也开始变得固执、不听话,因为他们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我家儿子现在处在快两岁的阶段,这个阶段他有他的主见和思想,而且我总觉得我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家里的垃圾桶必须是他自己装好袋子,家庭成员不能穿错彼此的鞋子,不然他会闹,自己的小马桶自己要放好,冲马桶必须是他自己做,而且冲完一定要洗手,洗手的时候要自己倒洗手液,等等等等 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要到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才有初步的表现。而两岁半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很多大人眼中的“好玩”,正是小孩幽默感的源泉。大人们要了解他们表达幽默的方式,要好好维护并且努力营造幽默的环境。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这一年 在三岁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稳定和不稳定两个螺旋上升的时期:三岁到三岁半的孩子是快乐而友善的,到了三岁半以后,孩子将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候,爸妈的表现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个性与创造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的三岁时。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四岁孩子心理的关键,在于他们更高的身体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到了一起。他们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张狂而可爱,做什么都“过度”。这个阶段,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也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他是他自封的讲解员,也是他自己的听众。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所以请你们尽量去回答他们“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会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在饮食、睡眠、排泄、穿衣、洗漱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知道自己如何吃饭了,夜间睡眠大多是愉快而顺畅的,大小便也基本可以完全自理了,情绪和身体状况都朝着正方向发展。但是在五岁半到六岁之间,孩子的紧张情绪较之前有所增加,宣泄的力度也有所增强。 五岁孩子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妈妈开心。尽管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显得相当自信,但他仍然需要妈妈的肯定。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当他跟妈妈说话时,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说完,就急着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要说什么。所以妈妈的脑筋要转得够快。虽然偏爱妈妈,但他们也会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到了六岁,孩子是一个小小矛盾体,集两个极端于一身。他最大的苦恼是既依赖妈妈,又想要离开妈妈,期盼走向独立,所以六岁是孩子与母亲真正开始分离的起点。孩子和妈妈在这个阶段都会觉得纠结和难受。 这个阶段,他们对爸爸的需求开始增大,他们更钦佩的人是爸爸,而不是妈妈。因此爸爸偶尔出面接手负责照顾孩子晚上的洗漱与上床,往往能让事情顺利得令人匪夷所思。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之中。 大约从五岁半到六岁半之间,孩子的许多行为似乎从各个方面一起忽然转身,都朝向明显对立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六岁的太过精力旺盛而且强横刁蛮,转向七岁的太过忧郁而沉寂的过程中,期间却会有一段日子是孩子的美好最为绽放的时刻,也是让爸妈最为享受的一段亲子时光。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发展过程有提前有延后,所以请爸妈们一定要记住:要理解并且欣赏他的行为。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妈妈这样说话,我保证,孩子肯定会很懂事(建议永久保存)

当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们或者反抗我们的时候,妈妈你要这样说话,孩子才会懂事听话。 >>>> 1、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 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 不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困就不想睡觉。也许我想看电视,也许想做有趣的事儿,我还不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们规定睡觉时间,让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体的生物钟定好了,我会逐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选择我喜欢的做,然后顺理成章地睡觉去了。不过,我有病的时候可能还是例外啊。 >>>> 2、当孩子做事磨蹭 ✔ 这样说:我们还有5分钟就要走了,你现在穿好衣服,还是把衣服拿着?你要带什么包?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 不这样说:你还在那儿磨蹭?我们要晚了,赶快吧,听见了没有!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没有意识到我在磨蹭,特别是在玩我喜欢的玩具时,我没有时间概念啊。如果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顺着你的督促做选择。 >>>> 3、当孩子说“不”的时候 ✔ 这样说:好的,你可以说“不”,但是,我需要听听你说“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可以吧,说出来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导 ✖ 不这样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是对你好。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当我说“不”时,我在尝试我的独立性,想证明我在长大,也许,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导,也许,当你对我“这样说”,我在学习不惧怕别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Read more

如何带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聪明的爸妈这么教!(超实用)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不客气的孩子被误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个性没半毛钱关系。而且这种没教养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那什么是教养呢?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有了这种分寸感,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一、声音 爱吵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不是露天开大会,怎么大声都没关系。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室内包括家里、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的大吵大闹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电梯不是游乐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叫别人的时候要自己走过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门儿喊别人过来,有什么话过去说。我有时候忘了,他们还会提醒我。 周末你们起得早,我们还想再睡会儿呢。爸妈卧室门没开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闹,不能练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楼下邻居受不了。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不如现在教给他们。 二、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excuse me”/“打扰一下”。 要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电梯来的时候让到一侧,让里面的人出来以后你再进去;进电梯以后如果外面还有人没进来要为人家按住开门键(而不是关门键)。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看见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诱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钻,虽然你是小孩儿。 三、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 从小不逼着孩子叫人,而是给TA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女儿,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有些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内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内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需要绕过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不能硬往上挤。

Read more

心理医生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我永远都不会跟你谈孝顺父母的事

这是心理学界的曾奇峰老师在2007年写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是一篇旧文,但再次读还是情真意切,言辞灼灼,充满着睿智与平和的态度和思想,对女儿爱而不溺,宠而不娇。值得父母亲和想要做父母的人再次看一看。 亲爱的小人: 之所以叫你“小人”,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的确很小啊,胳膊腿细的像我的手指;二是“小人”这个词稍带贬义,就算是对你有时候调皮而我又对你没什么办法的一种“报复”吧。 首先我想对你说抱歉,因为我们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让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也许你觉得好笑,你都没有出生,怎么可能征求你的意见呢?但爸爸这样说是认真的,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 当然,不仅仅是你,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后来又不得已才离开的。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生活了二、三十年后,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就决定让你也来看看。 所谓不错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它却并不完美,还有很多不那么好的、甚至丑恶的地方。甚至有一些人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占十分之八或者九,这真的是很大的比例了。当然,有更多的人认为,人生的大部分是很美好的。不论你以后怎么看待生活,爸爸都想跟你定一个“君子协定”: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精彩又好玩,你不必谢谢我们;如果你觉得人生痛苦又无趣,你也不责怪我们,好吗? 有一些父母觉得,自己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而且把孩子养大,所以孩子应该感恩。现在你知道了吧,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多是件不好不坏的事情;而养育孩子,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法律规定,不养育孩子的父母亲,是要负法律责任,并且会遭到众人的谴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养育孩子,最低限度只是没犯法而已。我们不必对仅仅没犯法的人说,谢谢你啊。 你的出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从此我升级为爸爸,这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升迁”。8年来,你一直都在教我怎么做一个好的爸爸,你教的很好,我呢,也在不断地努力学习着。 你出生之前,爸爸只是做着你奶奶的儿子,无止无休地接受着奶奶的爱,而没有学会怎么给与爱。爸爸想告诉你,学习爱和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有了你之后,爸爸才学会了怎么给予爱。你以前是那么的弱小,而你以你的弱小衬托了我的强大。在你感到害怕搂着我的时候,在你让我为你打开矿泉水瓶盖的时候,从你无比欣赏和崇拜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我觉得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信任和赞美呢。爸爸从你那里得到的荣誉和鼓舞,远远地超过了从其他方面得的。 爸爸是别人的心理医生,而你却是爸爸的心理医生。在爸爸的内心变得不那么宁静的时候,你的纯真灿烂的笑容可以很快让我从心灵的泥潭中走出来,变得跟你一样轻松和快乐。看心理医生是需要花钱的哦,所以我还欠你一大笔治疗费啊,呵呵。  你的出生,还延伸了我的生物学存在,使记忆了我的信息的基因可以在这个星球上持续地存在下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迟早都会离去的,但因为你,爸爸即使离开了,却还有一些东西留着,这会让爸爸觉得很安心很自豪呢。 你还让我学会了爱自己,不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对你的控制的权利。有些不那么会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惨兮兮的,他们会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地工作,等等。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无条件地服从。 我从来不认为父母都是对的,父母都是从孩子慢慢变成的,既然孩子可能犯错误,变成了父母后同样也会犯错误;怎么可能一变成父母就不会犯错误了呢。而且,没有人天生就是好父母,任何人都必须向自己的孩子学习,才能慢慢地变成好父母的。所以孩子应该是父母的老师啊。 选择之后,就要承担选择的后果了。如果选择正确,享受成功的快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另一种可能是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和压力。其实这也没什么,人生如果只有成功和喜悦,那也会很无趣的。人生的真正快乐,多半来自于一些具有较大反差的情感体验,任何单一的情感体验,都会使人生这场筵席变得低廉和乏味。请记住,爸爸会祝你成功快乐;但是,如果你的选择错了、失败了,爸爸永远都在那个可以让你休息和疗伤的地方等着你,你愿意修养多久就多久。等你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再鼓励你上路。爸爸决不会在你遭受挫折后的任何时候趁火打劫说:当初你要是听爸爸的,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状况了。 爸爸既然已经准备好分享你的成功和幸福,也就同时做好了分担你的失败和悲伤的打算。好朋友都会这样做的,何况我是爸爸呢? 人生最大的选择,也就两个:事业和婚姻。其他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核心展开的。 亲爱的小人,到了你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你已经都成年了。爸爸会基于对你本人和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对你提出建议,最后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一个人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情,并且还可以通过这件事养活自己和获得荣誉了。我可不愿意你错过这样的幸福而代替你做出决定。爸爸现在就是因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而幸福着,因为爸爸现在的职业,就是爸爸自己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告诉你啊,这个职业虽然很辛苦,但爸爸一直都很高兴地工作着呢。 婚姻是个人生活方面最重要的事情。到你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比决定专业方向的时候更晚了,你也更加成熟了,所以爸爸应该更少说话了。跟专业选择相比,你的婚姻更加应该由你自己决定。从人生的大背景来说,爱情和婚姻,是人投注情感最多的地方,所以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如果这件事都是被人幕后指挥决定的,那人生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啊? 很多人的父母,代替孩子决定婚嫁对象,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父母很自私呢:相当于让自己享受了两辈子的选择的快乐,而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也没活过。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出选择啊。在你人生的所有重大选择上,爸爸都是最热情的观众。爸爸要再次谢谢你,在爸爸的下半生,你会演出如此吸引我注意力的戏剧给我看,这会使我远离孤独和无聊,而且在我的今生今世就已经延伸了我的生命。所以爸爸觉得,养儿养女,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观看自己的一部分,活得比自己更丰富、更精彩。 我永远都不会跟你谈孝顺爸爸妈妈的事。因为我觉得,如果在你小时候我们对你很好的话,我们老了你自然会对我们好的;我不想把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情,当成伦理道德的压力施加给你。就像我会自然而然享受美食,而不必总是给自己强调,不吃饭就会死去一样。 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把孩子对父母的自然的爱,硬性规定成一个道德准则,是大家犯的一个最为愚蠢的错误。我甚至不会对你说将来要对你的公公婆婆好,因为我知道,一个心中有自然而然的爱的情感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爱她的爱人的亲人。这样的爱,可以给你幸福,也可以使跟你有关的人幸福。 你一定要问,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对父母不孝的人呢?爸爸告诉你,孩子的不孝,是继发性的、反应性的。 简单地说,一个孩子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高品质的爱,那他或者她也就没有爱的能力,所以就对父母也没有爱了。孩子出生时几乎就是一张白纸,爱和恨的能力,都是后来学会的,而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 抚养你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担忧的焦点:成长、健康、饮食、安全、交友、学习、游戏,还有以后的专业、工作、择偶、婚姻和生育。从你的祖父辈那里我们知道,这可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艰辛旅途呢。但你不必内疚,我想说的是,你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活着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付出的辛苦。

Read more

爱,就是看见!

所有父母真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吗? 但不管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 我的朋友雨宁,一次聚会喝了点酒后,聊起父母,说着说着就哭了。 她说自己是家里的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姐姐聪明漂亮,深得家人疼爱。弟弟虽然调皮捣蛋,却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唯有她,“是为了生弟弟,上帝给予的赠品。”从小她就知道,自己是“多余”的,是借着弟弟的光,才看到了这个大千世界。 她说,她很爱自己的妈妈。八岁的时候,妈妈生重病住院,她担心妈妈会死掉,就一个人跑到麦田里跪着祈祷,祈祷妈妈不会死。她跟上帝说,如果妈妈好了,她少活两年也没关系的。 半个月后,妈妈康复出院。她一个人又欢天喜地地跑到麦田里去“感谢上帝”。她还试着帮妈妈分担家务,却常常因为“笨手笨脚”打碎碗啊、盘子啊什么的,遭妈妈责骂。反而是姐姐和弟弟,什么都不做,却比她得到的疼爱要多的多。 最后,雨宁说,她觉得自己就是被严重忽视的那个。那种不被爱、不受重视的感觉,伴随了她二十多年。一如莫泊桑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她在家中毫无地位,她这种人,就连亲人也如陌路。不会生活,不问世俗,不被人爱。” 不过,正因为父母的“忽视”,激发了雨宁内心渴望被“看见”的强烈愿望。她是他们姐弟仨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工作后,她还自学了很多心理学的课程。用她的话说:“我从小没有在被爱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的心里营养过于贫瘠,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不能接纳自己,就很难接纳他人。如果我自己没有,就不可能给予他人。如果我不能与父母和解,就无法建立与孩子间健康的亲子关系。” 就这样,雨宁一直在成长的路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年“被严重忽视”的创伤,已经痊愈。伤口虽已缝合,还是会隐隐作痛。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那些在童年被父母真心对待,积极关注的孩子,他们成年后,再不需要为了赢得他人的眼光,委屈自己。他们也才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刻意讨好他人。 每个孩子,都本能的渴望与父母亲近,都想做父母最好的孩子。当他欢天喜地的想要倒一杯水给你,却又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你是看见了“打碎杯子”这个行为,还是看见了“他想要倒一杯水给你”这个行为背后的孩子本身,决定了你对孩子的态度。而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你们的关系,你们的关系决定了多年以后孩子对你的态度。 我一直在努力想要成为对孩子积极关注的人。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很难。当他把一件事做得不错,符合“我的要求”时,很容易看不见,就如我们习惯了活动自如的手指。但是,当他把一件事情搞砸,完全不符合“我的期待”时,就很容易看见,就如手指突然被划了一道伤口。而且得此机会,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似乎此时才彰显“父母的威严”。 孩子对父母的爱出于本能,即使你刚刚打他一顿,不出三分钟,他依然会过来拥抱你,叫你妈妈。无论穷富贵贱,他都愿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却掺杂着很矛盾的情感——无论你承认与否。如果他乖巧懂事体贴人,学习认真成绩好。爱他,一点也不难。如果他调皮捣蛋不听话,不爱学习成绩差。爱,就变得不那么容易。千万别说,你“打孩子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那不过是为自己的无能在发泄情绪,是为自己的教育失败在找台阶。既责怪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又怨恨孩子。 真正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就那么几年。而这短短的几年,却常常被工作占据。甚至忙到没有时间听孩子说一说心里话。当那个孤独的小小的身影,渐渐的有了秘密,渐渐地与这个家庭渐行渐远,纵使百般惆怅万般无奈也枉然。 好的家庭教育,是在童年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也就是能用心看见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而成年后,又能学会放手,祝福孩子远走高飞。 大环境却不是如此的尽如人意。我周围很多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父母忙于劳作,表现的好,忽略不计。表现的不好,“严加管教”,又名“简单粗暴”。成年以后,父母张罗着托关系给找工作,借钱给买房子,然后又催着找对象结婚生孩子。 父母劳心劳力不讨好,孩子受约束受管制不领情。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前三年,若没用心陪伴孩子,后三年将双倍弥补。前六年,若没有用心陪伴孩子,后六年要花十倍的精力去弥补。前十二年,若没有用心陪伴孩子,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弥补。 可能也弥补不了。 作者:豆妈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偷钱,妈妈竟这样做,比打骂更有效!

很多孩子都曾偷偷地拿过家里的钱,即使是最听话的孩子也可能做过这样的事情。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体现着“所有权”概念的缺乏。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偷钱之后该怎么处理,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这天早上,新新妈发现口袋里少了100块钱,那本来是昨晚从ATM取出的1000元整款。新新妈数了数,还是少了100块。 新新爸也说:“真奇怪,这怎么可能不见了?我上次好像也丢了50块钱,还以为是你拿了。” 这下子新新妈有些怀疑了:难道是新新偷了钱?古话曾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唉,要是真的是孩子偷钱,可怎么办?新新妈决定等新新放学时好好观察他。 果然到了傍晚,新新妈就看到,新新带着几个同学走向便利店。新新妈在玻璃门边一瞧,这孩子竟然在“大方”地请客,在结账时拿出了一张醒目的百元大钞——那的确就是自己早上丢失的100块。 等到小伙伴们离开了,新新妈就走上去,笑着说:“新新,走,妈妈带你去便利店买零食。” 新新眼神一闪,有些紧张地看着妈妈,以为妈妈发现自己偷钱,准备“收拾”他呢!没想到新新妈牵着孩子的手,在便利店里挑选起来:“棉花糖吃吗?葡萄干好像也不错,巧克力也给你买点吧。” 等新新怀里都抱满了零食后,新新妈才蹲下来问新新:“今天妈妈发现口袋里少了100块钱,是不是宝贝你拿了?” 新新不好意思地说:“是我拿的,妈妈,对不起。” 新新妈摸摸孩子的头说:“如果妈妈给你的零花钱少了,就跟妈妈说。别自己从爸爸妈妈的口袋里拿钱,好吗?” “好!” 从那天以后,新新妈给孩子涨了零花钱,而孩子新新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有时候爸爸不小心把钱搁在茶几上,新新还会贴心地帮爸爸收进房间,还嘱咐爸爸注意保管钱财。 正是由于这位理智妈妈的小举动,才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爱拿钱”的毛病。新新妈甚至这么说: 小孩子可能没有“偷钱”的概念。他们的内心需求是受外在影响的,总会想尽办法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却不懂得这是成人所理解的“小偷”。 爸妈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的行为不对,不如先关注孩子到底有什么理由拿钱。他们的内心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坏,别轻易把孩子推向负面的评价。 当孩子偷偷拿家人的钱时,爸爸妈妈不妨这么做: > 保持冷静,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 有些爸妈曾说自己看到孩子“偷钱”后,就气得把孩子狠揍一顿,要孩子许诺不再犯,结果孩子反而跟家长斗智斗勇,“偷钱”的小动作越来越多。 说到底,作为父母,不要轻易把孩子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偷窃行为,以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更不愿意听爸妈的话了。 这个时候,爸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花?还是想引起爸妈注意?是希望爸妈关心他,还是故意跟爸妈作对? > 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外部世界产生欲望,当孩子发现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当然无法抗拒这种好处,而希望能拿到越多钱越好。 爸妈要尊重并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比如像例子中的新新妈就时时和孩子保持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如果想要,就要问别人能不能给我们,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我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好吗?”

Read more

怎样摆脱父母的控制,不再追求父母的认可?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中。 这种阴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要么是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实行的道德绑架,要么是用父母的威严强行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于子女身上,要么是将子女当做满足自己各种需要和期待的工具。 几乎百分之八十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都有着和父母相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几乎都是那几种情况: 我一直试图赢得父母的认可,可他们却从未夸奖过我。无论我多么努力,他们却总会觉得我不够好; 我感觉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必须不断地满足他们的那些期待和对我的要求,他们才会在意我,才会对我好; 我的父母总是会过度的干涉我的决定,他们总让我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来。甚至在我成年以后的一些如考研、结婚等很重大的决定也必须要听他们的。 很多人都会非常痛苦的告诉我,他们的父母在童年时给他们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又几乎都会在说完这些后接着告诉我:可是那也不能怪他们呀;父母也很不容易呀;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吧;他们是为我好呀…… 于是这些人所受的所有悲伤,所有的痛苦都在这些来访者非常“懂事”的、不自觉的就为父母换位思考、不自觉的就站到了父母的立场上时被压抑住了。 他们一边满怀着对父母的【怨恨】与【愤怒】,一边又不敢将这些【愤怒】发泄出去。 因为他们下意识的就认定了:「如果我不能去为父母考虑的话就是我的错」。 所以他们本能地就会在当他们试图去【怨恨】父母时,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他们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怨恨和指责自己的父母;虽然自己很受伤也很不幸,但那不是父母的错;或是经年累月的认知与行为习惯令他对父母的畏惧成为了一种本能。 一个人所有未被正确发泄出去的愤怒和情绪都会转变为对内的自我攻击。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不幸能给一个人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的原因。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即受到了幼儿不该承受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实质伤害,又要忍受潜意识里怨恨父母的负罪感,还要承受那些未能发泄出去的愤怒的对内攻击。 不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人看起来活得很好啊,衣食无忧的应该很开心,可他怎么就是快乐不起来呢? 是啊,他怎么就是快乐不起来呢? 因为他从小到大这么多年里已经习惯了去扮演满足别人的需要的角色,他已经战战兢兢的去追求别人的认可这么多年了,对于满足父母期待的追求已经泛化到了他人际关系中的方方面面。 他始终是带着一个面具,不不不,是他根本就已经变成那个面具了,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开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 一个从小就被教育或暗示“你要成为别人”、“你要为了别人而活”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怎么可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满足,与不急不躁的对于喜悦、快乐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完整的体会呢? 每一次我试图令我的来访者意识到:「你不需要为你父母的问题负责,你父母多么的辛苦那也并不是他们能够伤害你的理由,你完全可以拒绝你父母对你的要求,也许在大多数时候错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反而是他们一直像是在被照顾的小孩子一样在索取你的爱。」 很多来访者要么会很不可思议的问我:真的吗?我真的也可以这样想吗? 或是他们会很坚定的认为:不可能!我不可能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且那个时候他们也是没办法呀,这真的不是他们的错啊……

Read more

养育孩子,绝对不打不骂很难实现,当情绪激动时该怎么办?

关于养育孩子,绝对不打不骂很难实现。脾气再好的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把心里的苦闷发泄出去。所以如果自己情绪激动,“熊孩子”又不知好歹惹祸时,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正视发脾气这件事 我们老家有句话,叫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用在这里并不太恰当,但道理上相通的。想控制住脾气,首先要正视它,与坏情绪和解,承认每个人都会发脾气,而不是一味压抑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积压在心里的烦闷,如果不加引导,总会找个出口爆发出来。所以承认它的存在,是让情绪稳定的第一步。 直接告诉孩子自己心情不好,让他自己先玩一会 让孩子明白妈妈不是神,妈妈也会伤心、郁闷、流泪,这不丢人,早点让孩子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就能早一点知道人生百味,也更容易有同理心。 情绪稳定后,一定主动表示对孩子的亲近 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小孩子没办法判断爸爸妈妈不高兴是不是和自己有关。如果两个人争吵和孩子有关系,用适合的方式告诉他要改正;如果坏情绪和孩子没关系,一定明确地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的争吵,和他们无关。 如果孩子老生活在忐忑中,长大以后会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做什么都看别人脸色。 如果无端对孩子发脾气,一定要道歉 孩子虽小,但也渴望被平等对待。当他们犯错,我们往往要求他们道歉,而当我们做错,也应该大大方方给孩子道歉。对于大人的错误,孩子特别容易原谅。而大人的这种坦然和担当,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敢做敢当的榜样。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寄语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们

一、人生要有信仰 只要有了信仰,土地再贫瘠,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挥洒点滴阳光的给予;山峦再沉默,不会拒绝莽莽绿色的诱惑。信仰是灯,引你走向漫长的人生。 二、热爱生命吧,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 有人说,独处是美,沉默是金,在生命的进程中,你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凄凉是诗,悲壮是歌,在生命的现实中,你要耐得住挫折。珍惜生命,绝不是苟且偷安;饱食终日而无所作为,无异于慢性自杀。珍惜生命,就要惜时如金,待到硕果累累时,才有真正的快乐。生命的内涵在于进取,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 三、不要忘记奋斗 也许你航行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一世,也没有登上顶峰。但是,能触礁的,都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奋斗的结局如何。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四、要珍惜机会 实力就是机会。机会是为才能准备的,才能是为成功准备的。一个人愈有才能,命运降临到他身上的机会就愈多;他得到的机会愈多,他距成功的距离就愈近。增长才干就是增加机会。 生活中,我们个人的机会并不少,少的是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也就是把握人生。这可以使我们少生“恨满长安千古道”的遗憾。 五、仰起头来生活 人要自信。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首先因为他有自信。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六、要热情待人 热情待人也会得到热情的回报。热情待人,不单单是交际上的需要,更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时间长了,它会使你养成一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不已的素质和气度。 七、不要怕吃亏 吃亏,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会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人生的壮丽辉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说:“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读后感 www.lz13.cn)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许多平凡的人具有吃亏的品质,像海上的灯塔,甘忍寂寞,搏击风浪,作为方向,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当然,吃亏是艰难的,它像咀嚼橄榄,先苦后甜,它像凤凰投火终于涅磐再生。 八、充满希望地活着 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希望是最美好的。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扼杀希望,最善良的事情莫过于培育希望。现实无论怎样严峻,只要未来有希望,人的意志都不易被摧垮;现实无论怎样憩适,只要前景一片暗淡,人的心情都会悲观和消沉。 前途比现实重要,希望比现在更重要。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