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高的3个黄金期:7个长高运动处方,家长不要错过!

       学龄前期   (4~6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长高的基础阶段。6岁左右补钙,对儿童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此时,人体骨骼处于储备期,骨骼发育日需钙元素量为每日800毫克。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可能存在偏食、厌食、钙质摄入量严重不足的现象,影响到骨骼中的钙质储备,这将直接导致孩子个头矮小、发育期身高增幅减小。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量只达到推荐摄入量的40%左右,因此此阶段的孩子需要补钙。  突增阶段——— 学龄期   10~16岁是孩子发育期,孩子个头好比雨后春笋,“嗖嗖”地直往上蹿。研究发现,此阶段孩子每多吸收3万毫克的钙质,身高便可多长1厘米,而一般家庭所提供的日常膳食,摄取的钙含量不到孩子所需钙质的50%,远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因此需要额外补钙。    冲刺阶段——— 青春期   男性17~25岁,女性16~23岁,是长高的最后冲刺阶段。研究发现,此阶段青少年骺软骨还未真正愈合,每年还存在着2~3厘米的长高潜能。此时,补充足量的钙质,就能充分挖掘他们的长高潜能,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大黄金期环环相扣   孩子的三大黄金成长期,好比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这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生长的基础。储备期钙摄入不足的孩子,如果膳食不当、营养不良,就会影响发育期的身高增长;发育期的孩子若不能摄入足量钙,势必会影响长高的最后冲刺。因此,在孩子各阶段,都要保证钙的充分摄入,不能掉以轻心。   一、要改善后天身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运动:是指合理的运动,像运动员般高强度的运动量,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关节负担,抑制孩子的生长发育。跳 绳对于改善孩子身高效果比较明显,操作又简便,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跳一次,每次十分钟,坚持为之,能够收到良好效果。此外,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都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家长最好能够帮助孩子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   2、睡眠:最好早睡,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是从晚上10点至半夜2点。家长不要让孩子超过10点睡觉,小学生最好在九点半前上床,每天保证八小时的睡眠时间。    3、营养:必须均衡,孩子如果偏食、挑食,就容易长不高。家长应该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牛奶、肉类等,锌、钙、铁等微量元素也要注意,缺乏同样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错过了最佳生长时间,以后就很难追赶。   4、疾病:也是影响身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也要注意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如果孩子长期咳嗽、过敏性鼻炎等慢性病,需要及早治疗   二、有助孩子长高5个饮食关键   关键点1:饮食平衡   人体的生长,完全来自于入口的食物质量,想让宝宝长得高,各种营养素都要均衡。每天保证吃入食品的样数在25~30种,比一天只吃三五样东西获取的营养要丰富得多。   推荐食品蔬菜水果沙拉:黄瓜、苹果、香蕉、洋葱、生菜、梨、橘子等切成小块放入碗中,倒入沙拉酱可。

Read more

孩子爱赖床怎么办?

Q. 我家小孩爱赖床! 「妈妈牌人肉闹钟」完全没用? 每天早上不管是闹钟响,还是声嘶力竭地叫他起床几百次,孩子就是起不来。如果他七点半没起床,我也没办法准备出门工作,实在很烦恼。到底要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己起床的习惯呢? 抱着「孩子应该做不到」的想法,别一直紧迫盯人! 站在妈妈的立场,希望孩子早上能七点半准时起床。然而每天站在厨房大喊:「快起床!时间到了!」「上学会迟到!」重复五、六次后,孩子依然继续赖床。 妈妈每天都面对这种状况,难免会心浮气躁。不过,孩子偶尔会在妈妈叫了三次后就起床,难得比平时早个十分钟,七点二十分就醒了。这时父母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称赞小孩。 掌握赞美时机的诀窍是,不要期望「孩子能轻易养成自动起床的习惯」,而要先做好心理准备:「自动起床本来就不容易,我的孩子现在大概还做不到吧」。父母「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过高的期待」!某些教育学者可能会说:「父母怎么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父母应当期望孩子能做得更好啊!」 受此想法影响的父母会觉得:「没错!就是这样!我应该相信孩子。」导致他们无法给孩子「阶段性进步的赞美」,变成只会一味谴责孩子「为什么做不到?」 设定「阶段性」目标,用赞美代替谴责 心中预想「我家的孩子做不到」,当他超出预期办到了,父母便能由衷赞美孩子。所以别期待孩子「十分钟能做完这件事」,而是「做完这件事大概得花三十分钟」,尽可能把标准降低。 这么一来,当孩子费时十五分钟就完成,爸妈一定能出自真心极力赞美他「你真棒!这么快就完成了!」如果期待孩子「十分钟」能做完,就会变成「怎么搞的?还多花了五分钟才做完。」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设定一个「宽松的容许范围」,教养时就能保有从容的心情。好比练习跳高时,横竿都是一点一点慢慢加高的。如果跳高选手一时状况不佳,横竿高度比实力稍微低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掌握以上诀窍,就能减少为人父母的焦虑,不会一直苦恼于孩子「为什么做不到?」、「明明一再提醒,就是讲不听」的问题。 作者:奥田健次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01] 女孩L,大学四年,恋爱两年半。 毕业一年后,和男友开始谈婚论嫁。男友家在一个省会城市,据说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而L家在小县城,爸爸妈妈都是普通工人。 说到订婚,L平日沉默寡言的爸爸建议,一定要去男孩家里小住几天,看看男孩和家人的相处状态。还说爸爸妈妈不会替她的婚姻做主,只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男友家一百六十多平的房子,在那个省会城市,至少也价值小三百万,四室两厅,生二胎、三代同住也没问题。 但待了一天,L就感觉不对劲:四五十平米的客厅,窗帘上打着补丁;男友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课本、试卷,摆了半个房间;用了十几年的粥锅,锅盖坏了,缠几根花花绿绿的绳子继续用。 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男友的妈妈,张口闭口就是过去如何如何。而对于一切自己不曾接触的新事物,比如微信,比如手机照相,比如微波炉,总是一句话: 我哪儿学的会! L跟男友说,你耐心把他们教会,就不用老替他们操作了吧?男朋友的态度是随他们去。 看着男友对爸爸妈妈言听计从,L突然想到,恋爱几年来,对于专业之外的事情,男友也是从不关心的。 让L做出分手决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某次去厨房,男友的妈妈竟然拿着自己老公破洞的内裤擦厨房灶台! L当时觉得心里很堵。她自己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整洁卫生是必须的,穿的用的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面些。之前男友经常把袜子随意扔到茶几上、饭桌上,L说过好多次都没有效果。这件事让她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生家庭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啊。 因为内裤擦灶台这事,L很认真地和男朋友谈,因为他们俩结婚的话,和公婆免不了会住在一起,所以生活习惯挺重要的。结果,男朋友来了一句:“内衣也是洗干净的,没你们县城的人讲究多。” 一句话,让她寒了心—— 一旦走入婚姻,可怕的并不是同公婆如何如何,夹在中间的老公如何处理媳妇和亲妈之间的磨擦,才是日子幸福与否的关键。 [02] 一个朋友,结婚纪念日领了离婚证。聊起原因,她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理由担得起离婚。 她努力想,最后说:“也许是三观不合吧。” 比如她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恋爱时老公还能偶尔陪她;但婚后她提起来去电影院,老公总说在家下载来看就行了。 比如,她喜欢一家人每周至少一次外出吃饭,老公总倡导勤俭节约,觉得太浪费钱。 不管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每年她都在工作之外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学烘焙、考驾照、学插花、练习简笔画等,每个都学得像模像样。 而男友毕业后基本停止了成长。自己不成长,还觉得老婆瞎折腾,直到前些日子被迫下岗。 倒是在外人看来极不对等的H夫妇,却过成了夫妻典范。 H父母都是医生,典型的中产家庭。H老公出身偏远地区的农民家庭,家境一般。 第一次去男友家,H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她有自己的主见,也明白父母的阅历有自己抵达不了的地方。此行需要先坐飞机、后倒汽车再坐农用三轮车,他们一行四人下了汽车后,临时得知三轮车坏在了路上。

Read more

孩子的床边故事,应该由爸爸来说最好!

孩子的床边故事 由爸爸来说最好! 精华简文孩子的床边故事 由爸爸来说最好! 亲爱的妈妈们,可以把说故事的工作交给爸爸了!哈佛大学研究也发现,父亲说床边故事,更能激发孩子抽象的能力,同时提升孩子展现更强的语言力,而且从两岁就要开始这样实行。 英国研究发现,床边故事,以十分钟内效果最好,而且内容有龙、巫婆、仙女、公主更能激发兴趣。哈佛大学研究也发现,父亲说床边故事,更能激发孩子抽象的能力,同时提升孩子展现更强的语言力,而且从两岁就要开始这样实行。这么重要的资讯,怎么可以不分享呢? 现代的爸爸已经和以前不一样,有越来越多爸爸会积极参与教养孩子;也有多项的研究证实爸爸参与教养,会增加孩子的学习态度、学校表现、自尊、同理心、生活技巧和社会竞争力等。 但你一定没想到,传统上都认为女孩的语言发展比男孩好,研究却发现,爸爸更是孩子语言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推手! 即席发挥,更能激发想像力 我长年在推广亲子共读,因为觉得睡前床边故事对孩童的语言能力、认知发展、专注力提升,都有很大帮助。美国最新研究发现,连「是谁」讲故事都会有不同影响。研究指出,这是由于妈妈和爸爸说故事的方法有下列几点不一样:妈妈说故事,看了文字便开始说;爸爸说故事,经常是简单扫过文字、看了图片就开始说。 妈妈说故事会考量到孩子现在语言发展到什么程度,转成适合孩子的语言开始说;爸爸说故事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一定会贴切运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字汇(因为妈妈和孩子相处时间较长,比较了解孩子语言发展)。妈妈比较像老师,会问具体问题(这点跟我家的妈妈一样),也就是讨论内容是当场或书本可见之事物,我们称为「即时话语(immediate talk)」;而爸爸较常以抽象的说法询问,能开发孩子思考及想像力(跟我一样,我也都不照章节讲),也就是常讨论非书本或当场可见之事物,例如预测故事情节发展、说明解释与书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等等,我们称之为「非即时话语(non-immediate talk)」。研究显示,说故事时运用较多的「非即时话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越有帮助。 因此就上述这几点看来,爸爸说故事,对孩子的效果更好。 让女儿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 此外,说故事的「对象」也有不同的影响。除了父亲讲故事比母亲合适外,对「女儿」说床边故事也更具有正向的影响力,且应在孩子两岁前就开始讲故事给他们听。 研究发现,听父亲讲故事超过一年以上的女儿,在语言能力上有明显进步。这有可能是因为性别认同的效应,女孩看到男人说故事,在情感上的刺激效应会更大,所以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关于亲子共读,我最常被问的就是:「孩子老是跑来跑去」、「听个几页就没兴趣了!」,或「我是个不会说故事的妈妈,怎么办?」该怎么带孩子进入早期阅读的领域呢? 我认为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会讲故事,既然是关起房门来说故事,就只有你跟孩子而已,场景轻松,应该卸下你平常管教的包袱,故事可以结合生活、游戏、音乐、图画及动作,模式很多,没有一套标准。加大你的声音、丰富你的手势及脸部表情,何必照着文字上的描述来教你的孩子? !  

Read more

妈妈让一下,这7件事让爸爸来做

1、爱妻子。 爸爸对妻子的态度,其实就是男孩对未来妻子的态度。父亲打骂妻子,小男孩看在眼里,耳濡目染,长大后和妻子有矛盾的时候,当他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会下意识举起自己的拳头。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这是解决夫妻冲突的一种方式。 小女孩看在眼里,会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怀疑自己不值得爱,未来遇到渣男,被渣男虐,就不会主动躲开,甚至认为这是正常的。反之,爸爸宠爱尊重怜惜妈妈,女儿会打心眼里认可自己的女性角色,认为自己也是值得爱的,未来遇到不尊重怜惜自己的男人,就会远离。 2、陪孩子做运动。 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伟力,因为爸爸把他举得高,让他四肢伸展。所以,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从举高高开始,爸爸就要陪孩子做运动。爸爸和妈妈不一样,女性的本质决定了她很少带孩子参加具有冒险性的活动,而爸爸能通过运动教给孩子勇敢、开朗的探索精神。 而且,有爸爸陪孩子一起运动、游戏。父亲强有力的臂膀会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心理会更健康,无论小时候或长大后,面对挫折或挑战,都会更有安全感,更积极勇敢。 3、让孩子赢一次。 无论棋类游戏,跑步,还是别的,爸爸一定要让孩子赢一次。甚至,隔一段时间就让孩子赢一次。 每个孩子的心中,爸爸都是英雄,是很强大的所在。如果在游戏中,赢了爸爸一次,他们会特别骄傲,树立起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很棒,打败一切的自信心。 有了这样的自信,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愿意尝试。比起连尝试都不敢的孩子,当然更容易成功,形成正向的反馈,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 4、聊一聊性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西方东方,在所有的文化传统中,爸爸代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则和要求,妈妈代表的是家庭的温暖。性别这件事情,由爸爸聊,对孩子更有说服力,爸爸的一句,顶妈妈的百句不止。如果是男孩,就告诉孩子,我们都是男人,和女孩不一样,我们的使命是照顾家庭,保护弱小。如果是女孩,就告诉孩子,你的性别和我不一样,你要像妈妈,做一个温暖、优秀、会保护自己的女子。 5、给孩子一个拥抱。 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统计了哈佛大学上千名学生的感受,结论是:来自爸爸的拥抱,带来的肯定和震撼,远远超过来自妈妈的。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肌肤饥渴,这早已是心理学的共识。中国的爸爸都不喜欢说爱,那就拥抱吧,你的拥抱,比来自妈妈的,更有用哦。 6、分享一次自己失败的经历。 别怕孩子会瞧不起自己,孩子知道爸爸也曾经失败过,会更爱爸爸,面对挫折挑战的时候,会更勇敢坚强。通过这样的分享,孩子和爸爸的关系也会更密切,你们的心会靠得更近。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诚实面对自己,能接受挫折,并为成功努力的人,会不知不觉变得阳光开朗,愿意和你分享秘密,而不是在上学后,成为一个报喜不报忧,伪装强大,实则虚弱,和你渐行渐远的孩子。 7、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 一般来说,母亲显得更家庭化,父亲则更社会化,孩子踏向社会的道路中,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自然应该多为孩子创造积极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孩子的职业梦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新疆一位司机父亲,利用寒暑假,带孩子跑长途,顶风冒雪,翻越天山,结合艰难坎坷谈人生,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三个孩子不仅都考上博士,而且相互约定,不要家里一分钱,靠自己打工和奖学金读书学习。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你的恐惧越多,你对孩子要求越多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的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Read more

做到爱而不露能让孩子更坚强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受不了丁点委屈、吃不得一点苦”在这里,早教小编为你探寻出五大形成“病因”,并开出几种对症性“疗方”。要使孩子坚强家长做到爱而不露! 病因之1 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 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病因之2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 适度表扬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家长要适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些家长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接受批评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望着孩子片刻,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病因之3 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对症疗方

Read more

孩子,愿你拥有这样的三颗“心”

桔子之心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桔子,问:“妈妈,为什么桔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孩子,那是桔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母亲说。 “妈妈,为什么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孩子,那是桔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母亲说,“孩子,桔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呢,你知道吗?” “还有什么用意呢?”孩子问。 “那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后分给别人,与自己一起共享。”母亲说,“孩子,妈妈愿你也有一颗美如桔瓣的心。” 春风之心 那是一个春天,一个孩子跟母亲到野外散步。这时,一阵风吹来,孩子闻到了风的香味。 “妈妈,这风好香呢!”孩子兴奋地说。 “傻孩子,风是没有香味的,这是花的香味。”母亲说。 “哪风是不是好坏呢?”孩子问。 “风好坏?为什么这样说呢?”母亲不知道孩子的小脑瓜里为什么会冒出这种想法。 “因为风在偷花的香,它是小偷!”孩子说。 “风不是在偷花的香,风是在传播花的香。风不是小偷,风是天使,它让花的香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花的芬芳。”母亲说,“孩子,凡事多从好的一面想,少从坏的一面去猜疑。如果你是一朵花,你要相信,风会传播花的香;如果你不能做一朵花,没有花的芬芳,那就去拥有一颗春风的心,去传播花的香,让花香远播,芬芳人间。” 火把之心 一个孩子正处在人生的黑暗期。一日,母亲燃亮了一支火把,对孩子说:“让我们来看看黑暗中燃烧的火把吧。” 母亲高举起火把,问:“孩子,火焰有什么特点呢?” “它在向上燃烧。”孩子说。 接着,母亲把火把向下,又问:“现在火焰有什么特点呢?” “它仍是向上燃烧。”孩子说。 母亲问:“孩子,这火焰像什么呢?” “像一颗心。”孩子说。 “是的,火焰就是火把的一颗心,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母亲说,”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是身在高峰,还是身陷低谷,火焰总是向上燃烧,向上升起生命的光芒。孩子,妈妈希望你也有一颗火把的心。” 文/黄小平

Read more

父母没有耐心,会造成孩子的童年创伤

有时候,父母多少的无名之火,是自己内心不安或者童年创伤的投射? 童年创伤一旦触碰,就像开了闸门的洪水,它可能会席卷了愤怒、羞耻、怨恨、疼痛等很多负面的感觉,一齐冲击你的心房。 记得有一次,我抱着一个很重的大箱子下楼,儿子跟老婆走在前面。 就在出楼道的时候,以前一直给我扶着门的儿子,这次看到我抱着箱子艰难地走了过来时,只是瞧了一眼就把门给带关了。 我当时的心情一下子到了冰点,不得不放下箱子,打开门,然后再抱起箱子出去。 我感觉很无助,内心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涌起。 我大声地跟儿子说为什么不给我扶住门? 小家伙说自己不小心把门给关了。 老婆说我的反应有点过分了。 那天一整个上午都感觉不好。 后来我仔细地进行了自我分析。 发现是自己童年的创伤引起的反应。 因为我的一些经历,让自己变得特别怕被“抛弃”。 而儿子把门松开,门狠狠地哐当一声关上时就触发了这个闸门。 所以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那个童年的自己不断跟自己招手。 幸运的是,你够努力地话,就有机会在新的关系和爱之下,进行自我剖析和修复。 没事的时候,我会带着儿子在小区附近转,让他熟悉周边的环境。 有一天他惊喜地跟我“爸爸,真是奇怪,这里能回家,那边也能回家。” 我当时一怔,小家伙还真地说了一个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回家的路不只是一条。” 我说“是有很多种回家的路,等你长大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有很多路通向远方。 不可能只是父母划出的那一条,而应该是遵循孩子心底的那条。 父母不能强迫,而应该耐心地帮孩子去寻找,鼓励他们努力的走。 当你执著于自己的坚持,最后可能会发现: 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Read more

我们公开比孩子,孩子也在悄悄比父母

01 > 前天晚上,给孩子读完故事准备睡觉。她躺下睡不着,就开始跟我聊天。 “妈妈,你除了会讲故事,还会干什么呀?” 我回答:“妈妈还会做很多事情,你问的是哪方面啊?” 她说:“真真的妈妈会做各种各样的蛋糕,她说想吃什么样的,妈妈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来,妈妈你会做蛋糕吗?”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不讨厌做饭,但从没尝试过做蛋糕点心之类。一是自己不喜欢吃也不喜欢做,二是嫌麻烦。只好实话实说,妈妈不会做蛋糕,如果你喜欢吃,妈妈可以学,有时间给你做。她说,那我以后跟你一起做吧。这个问题就这样有惊无险的过去了,仔细想想,除了这些,孩子还曾问过别的问题。 比如,同学的妈妈会扎麻花辫,你会吗? 同学的妈妈会画画,你会吗? 同学的妈妈会做红烧肉,你会吗? 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无意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年龄虽小,也在悄悄比较着父母。 02 > 同事的孩子上三年级,学习成绩中上,属于比较乖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那种。他的同桌则是典型的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两名。每次考完试,同事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成绩单,都会顺便问一句“你同桌考了多少分啊?”当孩子说出对方的成绩,她都会来一句“你看人家,同样是学习,人家怎么就学的那么好,你可得多向人家学着点。” 孩子虽然不乐意听,但也不会反驳什么。直到最近一次,她又让孩子跟同桌学着点。孩子本来成绩考的不理想心情就不好,妈妈又数落他,他大着胆子说:“你总让我跟他学,你怎么不跟他妈妈学学。” 同事一听急了,这孩子,学会跟大人犟嘴了,“你不好好学习,还那么多歪理,学习好不好跟他妈妈有什么关系?”孩子不服气,小声辩解道:“他学习的时候,他妈妈从不玩手机,就在另一个房间里工作或者读书,他妈妈每年看的书比我们的课本还多,你呢,你就是个只会玩手机的妈妈。”同事被孩子说的哑口无言,事后专门反思了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到了孩子,并减少了看手机的时间。她说,自己做的什么样,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秤,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得要求自己才行。 03 > 一个同学去年从外地调回了小城,源于一次跟儿子的聊天。之前,他在外地工作,工资比在当地要高不少,妻子一个人带孩子,他平均十天半月回一次家。妻子多次提过让他调回来,他都以孩子小,他为了他们娘俩要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拒绝了。直到孩子长到了6岁,那个周末他陪孩子玩了一天,当天晚上就要赶回工作的城市。 他边收拾行李,边跟儿子说,爸爸要走了,争取下个周再回来陪你玩。孩子还没玩够,不高兴的说,你能不能每天都陪我玩。他耐心的对孩子说,爸爸要挣钱给你花,不能每天都在家陪着你。这些道理孩子不懂,儿子只是说:“可是明明的爸爸也挣钱给他花啊,为什么他就能每天陪着明明玩呢?” 明明是他们的邻居,他爸爸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工资虽然没有他高,但一家人每天呆在一起,其乐融融。他问,你希望爸爸也每天陪着你吗?孩子说,当然,你不用挣那么多钱,我可以省着点花,你看我的存钱罐都满了,我长大了,很多玩具都不需要了,我想你像明明爸爸那样,每天都能陪着我玩。他看着认真的孩子,终于下定了决心,钱可以再挣,但错过了陪孩子,以后再想陪,孩子也不一定需要了。 04 > 我们楼下有个健身房,下班回家经常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子匆匆走出来。见的次数多了,再见面就微笑或者点头算是打招呼。一个周六下午,去买菜的时候又见到了她,这次没有那么匆忙。出于好奇,就跟她搭了个讪。 一聊才知道,她本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待遇什么的都不错,生了孩子后,没有人帮着看孩子,就辞了职,专心在家带孩子。等老大三岁,又一口气生了老二,四五年的时间一直在家带孩子,不自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老大幼儿园开放日前,孩子跟她说,妈妈你能不能瘦一点,这样就好看多了,自己的好朋友的妈妈就很好看。 因为孩子一句话,她决定减肥,于是就在家附近找了个健身房。每天下午孩子爸爸接回老大,看着老二,她就来健身一个小时,然后回家做饭带孩子。她说,等老二上了幼儿园,自己也要重新出来上班,或者找点别的事做,不然到时候连两个孩子也看不起她了。 0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