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之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两三个阿拉伯数字,竟然成了孩子们的“命根”,这难道不让我们做父母的反思吗?其实,分,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命根”了,更是父母的“命根”,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的分数来论他是否是“英雄”。父母抓住这个“命根”就等于抓住了希望吗? 有两个孩子同上初中2年级,也是一对成绩相当的好朋友。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彼此的父母都会很关注两个孩子的成绩,言语之中也会透露出比较之意。一次期末考试之后,两个人都同时退步不少,面对成绩,两人都没有勇气告诉父母,因为她们已经预料到结局将很惨。好在两个人还能互相安慰和支撑,但是,不想面对的心态促使两人商量着如何逃避,萌生了逃跑、自杀、跳楼等想法。但是,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 如果两个孩子一时想不开做了傻事,父母岂不是后悔莫及?而今,多少孩子面临分数的压力而患上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父母抓住“命根”后想要的结果吗?这是父母没把孩子当命根,而错把分数当“命根”的结果。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思想、有情感、有主动性、有差异性、更重要的是有潜力。而分数只是一个数字,一个有局限性的标尺,“分数”与“孩子”根本没有可比性。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孩子,激发孩子的各方面潜能,不仅仅以“分数”去测量孩子,帮助孩子在品行、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分数绝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更不能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尺。死读书考高分也不代表成功,因为这个社会,“高分低能”的“人才”比比皆是,根本没有什么担当、做事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人也很难在这个竞争日益激励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孩子能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才是成功。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又该怎样面对“分数”这个东西呢? 不以高分而雀跃,不以低分而萎靡 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当她考试成绩不好时母亲就会非常沮丧地说:“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这么不争气、没出息,让人失望。”并且好几天都不理她。但当她考好时,母亲特别欢喜,又亲又抱,还说:“真是妈妈的好乖乖,袜子都放着,我给你洗。”女孩总是觉得苦笑不得,总想问一句:“母亲,您到底是爱我,还是爱分数?”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因孩子考高分而雀跃,也不要因为孩子考低分而萎靡。 要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不是分数考得高,以后成就就大。大量事实证明,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分数高的人。比如: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当做低能儿,然而他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小时候是被学校开除的儿童,但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主持人和畅销书作家。 而且,不是只有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宝贵的人才,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尽心尽力的人也是人才。所以,我们要改变对人才的观念,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卓越的人才。 以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为基准 卓越人才的基础是健全的人格,我们首先要重视对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培养。我们和其他父母之间动不动比谁的孩子学习好、分数高,这本身就把“分数”放到本来不该有的高度。而我们过度重视分数,反倒会看不见孩子品质上的优势,而良好的性格和人格才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 帮孩子打开兴趣之门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讨厌学习。我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提升成绩,而是先让孩子转变学习态度。如何转变?从孩子现有的基础上,给他能消化的简单知识,逐步提升。当然,这需要我们绝对的耐心和对分数完全地不在乎,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孩子的进步才会从分数上体现出来,但父母为孩子打开的是自发学习的大门。 因材施教,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突出的智力能力,我们一定要发现孩子的擅长之处,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优势,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天赋,了解孩子的智能特点,不要抓住“分数”不放。如果我们总是盯在“分数”上,就很难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看不到孩子的优势,又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呢? 另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我们要给孩子真切的关怀,而不是将孩子等同于一个符号或一个分数。我们要对孩子的德行、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种方面给与关注,这些都是孩子整体素质的反映。只有我们自己先建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孩子,有人打你,你要打他!(几亿人看完沉默了)
当孩子跟你说,别人打了他时,你会怎么教他?教他告诉老师?还是教他委曲求全?这位父亲告诉我们:打回去,被欺负要有反击。也许,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也会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也许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爸爸,今天,王小红又打我了!” “啊,怎么又打你了?!那她今天为什么打你呢?” “我玩积木,她也要玩,我不给她,她就打我。” “谁先拿到积木的?” “我先拿到的。我已经拿在手上玩了,她来抢,我不给她,她就打我。” “她打你,你怎么办的?” “她打我,我就哭了。然后,老师来了,我就告诉老师了。” “老师怎么处理的?” “老师批评她,不许她再打人……” “那你现在难过吗?” “难过!老师批评她,她也不改,她老打人。” 这算是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接着帮助她辨清是非对错。 “你们俩这个事情,是谁不对?” “是她不对!是她抢我积木玩,先动手打人的。” “好,她不对,那你要不要报告给老师?” “要!遇到麻烦找老师……” “老师知道后,有没有批评她?” “老师批评她了!可是,可是她不听,过一会儿她又打我,我心里很难过。” “你心里难过,你想怎么办才能不难过?” 阿淘不言语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那时候她太小了,她的人生里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麻烦。说到这里,算是辨明了是非对错,下面进入解决问题阶段。 有人打你,你要立即还手。 “那她打人,该不该打她?” “该打!”
Read more孩子会越来越优秀,聪明的父母都会做
“你一天会对孩子说多少句话?” 当抛出这个问题给父母们,大多数人可能回答不上来,因为说得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最好工具,所以才有 “良言一句三冬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这样的至理名言,你对孩子每说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塑造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好的语言令人如沐春风,荡涤心灵,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看看以下九句话,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每天坚持下来,孩子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哦 1. 我相信你 (I TRUST You.) 这一句简单的 “我相信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我们都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中找到一份存在感和满足感,尤其是亲人的信任,小孩子内心简单,一句对他鼓励的话,胜过一堆糖果的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会不断开始新的努力尝试,带给你更多惊喜。 2. 你很强,不要放弃 (YOU”RE STRONG. DON”T GIVE UP.) 宝贝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咿呀学语,蹒跚走步,再到学习难题,这都是一个个现实的坎,每一步,都需要坚持,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加油打气,让孩子在困难中磨练自己,跨过一个个障碍。 3. 你今天玩(学)得怎么样?
Read more我曾如此嫌弃自己的孩子(荐读)
随着孩子的长大 总会与自己的期望有些差距 也许就有了或多或少的嫌弃 …… 让我丢脸的女儿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涮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 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有话要说。半晌,她微微叹道:“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张望。” 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 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儿,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高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老师斟酌再三,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 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他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头晕目眩地到了家,一摊泥般软在床上。 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 可不一会儿,我刚昏昏欲睡,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她的脑袋在门边闪闪缩缩,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叫:“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再也不想要孩子了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即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追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到了医院,医生说伤口太深,为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疤痕。 好心的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在膝间,长久地不肯抬起来。 打上点滴后,女儿在病床上睡了,方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决堤。 这些年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幼女和繁琐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辗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面上。 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的最好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教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Read more你现在的样子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闺蜜当了妈,就放弃工作和打扮,连轴围着女儿转,争分夺秒干家务。每天从鸡飞狗跳开始,到疲惫不堪结束。偶尔有点闲情逸致,也都给了孩子和家庭。 女人做了母亲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身材的走样,缺觉的疲惫,而是被母爱侵占的时间和剥夺的自我。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和丈夫对她的付出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带着不尊重和不满足,她才意识到,自己毫无保留的牺牲,让孩子耳濡目染之中觉得女人的付出就该是理所当然的。 妈妈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向他展示,一个女人,是怎么做女人的。你如何演绎女人,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女人。 太多女人,在当了妈妈后不在意外表,也不追求内涵,就因为:我的妈妈也是这样随意,她要照顾家庭照顾孩子,哪有时间打扮,形象什么的,不重要! 太多男人,在婚姻中对妻子百般挑剔,就因为:我妈妈就是这么无私奉献的,我妈妈就是这样为我付出的,你身为我的老婆,也应该这样做! 女人做妈妈的样子,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母亲是孩子人生观的一部分。 一个热爱生活,宠爱自己的女人,会让孩子学会认真对待生活,懂得为自己负责,在今后平凡的生活中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 我的老师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但是离了彼此我们也能过得很好;我爱你,但是也爱自己;我为你付出一切,但是也会为自己有所保留;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但是我不会把你当作我的全部。 她女儿仿效妈妈的样子,努力为自己而活,坚持自己的目标,承担自己的人生。言传身教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个一味付出,却不知道对自己好的女人,就会让孩子学会只知毫无底线的付出,然后被动地等待他人来发现,却不知道用心经营自己。 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和期待,而这期待里,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在无形中成为孩子背负的重担,这样的孩子,哪会过的幸福? 我的发小每次花钱,都倍感不安和内疚。因为她每花一分钱,就会想到她的妈妈为了她省吃俭用的穷酸模样,这让她无形之中背负了一道枷锁,仿佛花自己工作赚来的钱都是一种不孝。 所以,做一个“只顾自己”的妈妈,比做一个只知道牺牲自我的妈妈,更容易养出健康幸福的孩子。 “只顾自己”的妈妈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女人自尊自爱的快乐模样,让孩子明白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相爱,而不是某个人过度的付出和支撑,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照顾谁。 “只顾自己”的妈妈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是父母全身心地投入,而是退居到身后的守护,给予他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她们相信只有放手让孩子的人格自由发展的园丁,才能收获一棵健壮而又生机勃勃的大树。 就像胡可,教育出安吉这样负责懂事、机智能干的孩子,就是因为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手让孩子去过不被管制、不被束缚的生活。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我是父母的骄傲 父母是我的骄傲
长期以来,父母都为我而骄傲。小的时候,我的成绩好,长得又漂亮,父母带我出去,总能收获一大片赞扬和羡慕。每当听到别人用惊奇的语气说:“啊,老吴,这就是你儿子。小家伙长得真不错。读书怎么样?什么,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不简单不简单。”这时,父亲就会得意地摸着我的脑袋,佝偻的腰板也骄傲地挺直了,母亲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也都舒展开来。 后来,上了大学,每个月打电话向父母要生活费都是理直气壮的,因为是我让他们一夜之间有了所谓的知名度。从我收到那张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刻起,父亲和母亲不再是那个几千人大厂里默默无闻的一分子。提起他们的名字,听的人就会说“噢,知道,他们有个儿子在北京念大学”。 后来,我进了一家外资公司工作。虽然只是普通的办事员,但是不时从我嘴里蹦出的“MBA、GDP”更让父母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别人家的孩子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自己的儿子挣的却是美金。唉,我的父亲母亲,想不骄傲都难啊! 我俨然成了一家之主。家里有什么事,父母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即使觉得我的意见有不妥之处,也只是小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我用鄙薄的语气说他们老眼光、没见过世面、井底之蛙时,他们就会连声说“听儿子的,听儿子的,他见过世面,比我们有主意呢”。 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我很少在同事面前说到自己的父母。他们那么平凡,甚至只是这个繁华都市里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 直到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他频频说起自己的母亲,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他说“母亲很漂亮,母亲很能干,母亲还会唱好听的山歌……”我们都知道他来自农村,可是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印象中的农村老太太渐渐变了模样,幻化成一个李双双似的美丽的农村妇女。 有一天,同事说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因为他母亲来了。等见到他母亲,我不禁在心里笑骂,这小子,真会吹牛。他的母亲,是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太太,像一粒风干了的枣子。见我们去了,讷讷地连招呼也不打就往厨房里躲。同事把母亲拉出来,挨个儿给她介绍,这是小李,这是王姐。他的母亲很局促地笑着,同事却一直亲热地搂着她、亲热地叫着妈,并且问我们:“我妈是不是很漂亮?我妈炒的菜是不是很好吃?”我们味同嚼蜡,“嗯嗯”地应着。同事看出了我们的不以为然。在他母亲洗碗的时候,他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农村的日子对一个单身女人来说有多苦呀,可她不靠别人施舍,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供我念完了大学。我没听她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我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或许都在那一瞬间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自己对父母那些无理的埋怨——只因为父母不能为自己买房,不能拿钱给自己做生意,也没本事给自己找个好工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父母的骄傲,自己给父母长了脸面,可我们什么时候,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过? 那个晚上,我没有回自己的出租屋,而是回了父母的家。参加工作后,我嫌弃父母的房子又脏又乱,光线不好,自己租了房子在外面住。看到我回家,母亲兴奋地要给我做夜宵,父亲则去给我烧洗脚水。 我的眼睛湿润了。年轻浮躁、夸夸其谈的我每天唾沫横飞地指点江山,鄙薄自己年迈的父母,觉得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有我这样“争气”的儿子而骄傲,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认真而努力地生活着。想起来,真正浅薄的是我。我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不也是我的骄傲吗? 图/pixabay.com 文/梧桐
Read more别对孩子怒吼!父母如何控制怒气?
孩子屡屡测试你的底线,但是他不该启发我们不适当地回应。任何会导致我们不理性的举动可能根深于你好几年了。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气时我们无法冷静思考,因此我们也变得跟孩子一样–发脾气。 别担心,这很正常。我们都曾在幼年时期受过父母不理性的对待,我们的孩子多少也在承受你过去的伤害。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预测孩子哪时会把我们挤到悬崖边缘,我们大人也有责任远离这样的悬崖。 父母亲与孩子间特别容易触发对方生气的动机。因为孩子特别容易启发我们儿时的焦虑,我们也通常无意识间重复过去受到的对待。儿时的恐惧是很有能力的,常会战胜即便已是成人的我们。因此,父母控制自己的愤怒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会伤你的孩子。 当你对孩子尖叫或打小孩时 像你的妻子或丈夫对你愤怒大吼,再把他们想成现在的三倍大。想像他们是你唯一的食物、安全、保护、关爱、自信与资讯的来源,你没有其他诉求的对象,把这样的感觉放大一千倍,这些就是父母失去控制对孩子大吼或打小孩时,孩子的感觉。 愤怒已经很可怕了,言语或肢体虐待更糟糕。即便你的孩子似乎已对于你的愤怒麻木,那也代表他已承受太多,发展了自我防御机制,而且很有可能向外找寻庇护的对象,通常是同侪。我们越常对孩子发怒,孩子就越防御,我们的怒气对孩子也越没作用。 父母如何控制怒气?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盛怒的当下就冲动,你的愤怒要你这么做,它觉得现在是紧急状况,但你的理性知道绝对不是。因此,不要打小孩,不要对小孩尖叫,那只是在发泄你的怒气。如果你也对他尖叫,他很快也学会这种模式来处理怒气,直到长大成人。以下是处理方式: 1.在你真正生气前,设定界线 我们通常会生气是因为没有设定界线。如果发现自己已开始生气了,就是要做某些事情,避免自己濒临悬崖的时候了。如果你今天白天过得并不好,尝试跟孩子解释,请他们体谅。如果你孩子持续做扰人的举动,停止你正在做的事,重新引导他们,避免自己的情绪指数升高。 2.情绪爆发前,让自己冷静下来 停止、放下、还有深呼吸。提醒自己现在不是危急情况。找个会让自己发笑的理由,解除心理紧张的按钮,甚至强迫自己笑,帮助自己冷静,或是哼一首歌。如我你一天可以找个孩子不在场的时间练习让自己放松,那孩子惹你生气时,那你就更有能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如果你能够深呼吸地更彻底,可能会发现自己愤怒背后是害怕、难过与失望。但不要强化这些让你愤怒的情绪,只要深呼吸,这些感觉会慢慢过去。 3.隔离自己 盛怒之余,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远离孩子,因此你不会在盛怒之下责打他。例如洗个手,一再告诉自己[因为孩子现在需要爱!]、[这不是紧急状况!]、[他发脾气因为他需要你帮他厘清他的情绪。 ] 大声讲出这些话没有错,孩子也在学习你怎么处理怒气,下次当他生气时,别意外他也会对自己讲出这些话。 4.倾听你的愤怒,而不是表现愤怒 愤怒就像其他情绪,我们有责任处理它。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怒气是去理性分析它的原因,并且改变现状。有时候其实是教养的问题,或许要加强孩子的常规、或许是要提早带孩子去睡觉、或许要加强亲子间的关系。有时我们甚至会发现自己生气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白天工作时的老板,或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只是我们宣泄怒气的出口而已。 5.对别人[表现]你的怒气会强化或提升怒气 研究发现,当我们在生气时表现生气,会让我们更生气,也让其他人受伤或害怕,他们也会开始生气。无意外地,这会把双方关系弄得更糟。因此,与其表现怒气,应该表现是愤怒后面的原因,可能是受伤或是害怕。但对孩子,父母应该管理情绪,第一步绝对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6.管教前先等待 不要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你可以说:[跟你讲过那么多次了,我实在不敢相信你又打了你弟。我们等下要好好谈这件事,在这之前,我期待你能好好表现。 ]然后,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强化孩子犯得过错,就使用上述技巧让自己冷静。 7.不要体罚 体罚让父母暂且发泄怒气,但对孩子有恒久的伤害。研究发现体罚会让父母上瘾,因为它能发泄怒气,但父母应该找到其他发泄怒气的方式,而不是伤害孩子。
Read more爷爷奶奶能带好孙子的“孙子兵法”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向爸妈要玩具不成时,“转攻”爷爷奶奶,往往就能“马到成功”,因为爷爷奶奶太容易对孩子心软了…… 总说爷爷奶奶容易溺爱孩子,其实只要掌握“孙子兵法”,爷爷奶奶也能带好孙子。 爱而有度 爱过了头就是溺爱。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得时刻满足他的要求。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越是什么都满足的孩子,就越不易有幸福感。 配合默契 主动配合孩子父母,不给孩子当挡箭牌。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异议时,可背后指出,别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威信。 养教并重 除了在物质上关心孩子,更应该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使之有健康的人格。养教并重,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保持童心 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如果不懂孩子的心理,则比较难沟通。可以尽量保持童心,从孩子角度出发,这样能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架好桥梁 有的父母工作忙,或长期工作在外,爷爷奶奶别忘了要在孩子和父母间架上情感的桥梁,一面督促父母抽空关爱孩子,一面要教孩子敬爱父母。 尽可能定期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相处,增进亲子感情。 图/wallcoo.net
Read more孩子一生中的黄金八年,很多父母后悔太晚看到!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成长规律,父母心里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地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 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成长起来也会更顺利。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2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 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3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 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4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她突然变得非常爱说话。请不要去嘲笑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5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6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 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Read more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
有一次和16岁的女儿聊天,她告诉我,她都跟同学说长大以后要像妈妈一样。我问:“什么样?”她说:“独立、坚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很开心自己以身作则给女儿做了好榜样,可是我扪心自问:“这是天生的个性,还是后天学习来的?”答案是:“两者皆有。” 是的,我好像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有时候我想要的未必是对我最好的(至少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傻),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的发生都是为了成就后面的我,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呢?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够勇敢地去追寻时,你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有一次,媒体采访时问我:“如果有人问你‘张德芬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会如何向别人描述自己?”我的答案是:“一个勇敢活出自己的人!” 我回顾自己五十年来的生涯,觉得恐惧是阻挡我们活出自己的最主要因素。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当炮弹朝你飞来的时候,如果你转身就跑,你会被炸到;如果飞速地朝着炮弹的来处奔去,你会发现炮弹从你的头顶掠过,远远地落在了后方。 这也是我使用的方法。每次碰到让我因恐惧而裹足不前或是能量受阻的情况时,我就想:“最坏会发生什么?”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最坏的情况,然后问自己:“这又怎么样?你能接受吗?”于是我勇敢地接受最坏的状况,然后带着勇气继续前进,不缩手缩脚地担心后面会发生的事。这跟吸引力法则并不相悖,因为我不是用恐惧在吸引这些东西,我是看清楚它们,不在意它们,甚至愿意接纳它们,反而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让我不会受到“最坏情况”的侵犯。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人生中放下、舍离一些别人眼中宝贵的东西,做一些别人没有勇气做的事,我的人生因而精彩万分。曾经有一位我分别多年后才见面的高中同学,听了我的经历之后,摇头叹息说:“别人三辈子的生活让你一辈子就过完了。”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我敢而已,我敢去追随我的心,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还有一个勇敢活出自己的要素就是:“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你可以对别人撒一些小谎,但原则是——说谎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别人好。比方说,老人家常常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你能不说的就不说,免得让他们操多余的心。有一次在国外上课,一个学员住在我隔壁。白天我礼貌地问她:“我因为时差半夜起来,有没有吵到你?”她说“没有”。然后她问我:“你有没有听到我这里有什么声音呢?”其实我半夜被她的鼾声吵醒(她比较胖),可是话到嘴边,我学乖了,换了一种方式说:“知道有人在附近是很好的一件事。”既不说谎,也不伤人。我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智慧。 但是你永远不要欺骗自己。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你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真相,就更不可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了。举一个自欺欺人的例子:有一个朋友,她和老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两人日渐疏远,她老公还是很爱她,但是她却对老公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更不喜欢和老公做爱。后来她有了外遇,因此面临抉择。她说,她不愿意告诉老公,因为怕他承受不住,觉得他会很可怜。可是我在旁边听得一清二楚,真相是:她老公会赚钱,能给她优裕的生活,而她外遇的男人根本就是个艺术家,还要靠她养,这是现实的考量。另外一个考量就是,她其实不想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无颜跟自己的老公启齿:“你对我这么好,可是我不爱你,我有外遇了。”这才是重点。可是她拿“怕老公伤心”为理由,一直脚踏两条船。欺骗别人没关系,最严重的是她欺骗了自己,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个能够做真实自己的要素就是:勇于打破自己从小被父母(后来是自己)建构的牢笼。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男人要成功、要有钱、要高大、要英俊、要强壮等。而女人则要有好的婚姻,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女儿等。或是我们的牢笼是对父母唯命是从,即使已经成年了,终身大事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或是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从事一项自己不喜欢的枯燥无味的工作,后来因循成习,早就忘了自己少年时的喜好和梦想,不再去想如何实现。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阻碍我们去发展自己真正的天赋或最向往的生活状态的牢笼,而且还不止一个。你的牢笼是什么?如果你只有一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为什么现在不做?有一部电影叫作《遗愿清单》(BucketList),是说两个在医院临终病床上的病人感慨自己有很多想做却没做的事情,于是两人说好,利用自己仅有的寿命去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 我也在想,我的遗愿清单是什么?不太多,呵呵。因为我是如此追随自己的心,勇敢地活出了自己。不过后来找到一项:当演员。我从小一直很想演戏,觉得自己是个天生的演员,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所以我决定将来要写一个电影剧本,然后自己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文/张德芬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