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引子   我看到一个高中生在微信上抱怨:看来以后只有有钱人才能来新加坡上学了。   因为,新加坡的高中生学费又涨价了,公民价格不变,PR涨价$40,海外学生(非ASEAN成员国)涨价$150,2016年每月$1150,而2017年则涨到每月$1300。   然而,她所不知道的是,其实她就是一个有钱人。   她一个人租住在公寓里,每月租金就是$900(相当于国内4500元人民币),加上海外留学的这笔费用,又是多少人可以承担起的。   但是,身为有钱人,她为什么还如此抱怨呢? 贫穷和富裕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有人说,贫富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所以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眺望   事实很悲哀,尽管媒体会报道一些品行不良的富二代,或出生贫苦却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普遍情况是,富二代没有变得贫穷,而多数穷人的孩子依旧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   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同样普普通通,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别人开车运输货物,母亲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轮班制,几乎日夜都消耗在厂里。 A君   A君的父亲每个月会把工资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拾掇得干净舒适,然后出去找邻居街坊唠嗑。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偶尔母亲还会购置一些黄金首饰。   因为母亲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她总是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受到母亲的熏陶,A君很会享受生活乐趣,喜欢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倒腾出美味的早饭。而她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也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Read more

爸妈一句话,孩子穷一生

这个太贵了,咱们买不起! 这句话说上100遍,在孩子6岁前,爸妈的一个任务完成了,那就是让孩子的一生都在贫穷的意识中无法逃脱。从而决定他一生穷困的命运。这就是著名的太贵效应。 连带的效果也不错,比如自卑,内向,孤独。可能也会有些好的品质,比如倔强,固执,疑心,不服输,敢于挑战命运,与贫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贫穷先是一个意识,我买不起,他们买的起,我不如他们,接着就是两个可能的后果,要不认了,要不奋起。认了的例子比比皆是,看看你的左边邻居,看看你的右边邻居,都是认了的大众图谱。 不认的发奋的也有,你看很多富豪都是发奋后来有钱了的人。可是,这些典型多数还是在贫穷的思维意识中。比如他们有的狂卖豪车,或者换掉楼道的大瓦数灯泡。 有时候自卑就是贫穷意识引发的,不如别人,发奋要超越别人,就算超越了,贫穷意识仍然固执地影响着对事物的判断,对人才的判断,对市场的判断。贫穷意识长期盘踞在心中。 富豪也会丧失了识别价值的机会,他们也不理解富裕的人更加看重钱,也就更懂钱带来的价值,当然不是炫耀的作用。没有钱,就尽量不买价格高的产品,也就没有机会体会价值。 有了许多钱,见到昂贵的就购买,也没有认真严肃地评估产品的价值。有时,甚至购买的昂贵的产品所值何处都不知道,比如拥有LV包的人却不知道LV的核心价值取向。 贫穷的意识的表现还有许多,比如看问题单一,非黑即白,好坏分明。 丧失了识别价值的能力,接着就丧失了看待别人的能力,客观看待的能力。把别人看成与我一样穷,就看不起。比我有钱,就羡慕,不然就憎恨。接着也就丧失了对自己认识的能力,要不就自暴自弃,要不就自我膨胀。 贫穷意识6岁前就形成了。一旦形成就再也无法摆脱,或者难以摆脱了。子女教育的重点不是子女,而是父母。作为为人父母的你,回想一下,你6岁前,听到多少次贫穷意识的语言。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和孩子玩什么好?分年龄细说

玩游戏不仅仅是婴儿和儿童的乐趣,也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适应世界的方法。 游戏的重要性 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你可以花时间和他一起玩,这能让你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和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知识。游戏也能帮助你的孩子: 1.建立信心。 2.感到被爱,快乐和安全。 3.学习社交技巧,语言和交流。 4.学会关心他人和关注周围环境。 5.培养身体技能。 孩子会喜欢和你一起玩,但有时他可能会想独自玩耍,不需要你一直陪着他。他或许只是想让你给他一些选择,让他知道可以玩什么游戏。 不同类型的游戏 无组织游戏,无组织的,自由玩乐是儿童最好的游戏方式。 让孩子自由发挥,要知道自由发挥是指没有任何计划,运用他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玩乐。 比如: 1.创造性游戏,包括艺术或音乐游戏。 2.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如用盒子或毛毯制作小房子,打扮娃娃,过家家。 3.探索新的或令孩子愉悦的游戏空间像橱柜、后院、公园、游乐场等。 你可以在这些游戏中陪伴他或让他独自玩乐。有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给他指明正确的方向——尽量不要在地板上把衣服和玩具丢得乱七八糟,或是把蜡笔和纸随意扔在桌子上。有时你可能需要主动一些,例如你可以问她:“我们今天玩装扮游戏?或是你有想玩的游戏吗?” 有组织游戏 有组织的游戏更具条理性,建议发生在固定的时间或一个固定的空间,由一个大人发起。 有组织的游戏包括: 1.熟悉水性的幼儿,或上游泳课的儿童,他们可能觉得水中嬉戏十分有趣。 2.在当地图书馆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讲故事。 3.上舞蹈,音乐或戏剧课程。 4.纸牌游戏。 5.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玩篮球,橄榄球和足球。

Read more

当父母必学的10个教养小秘诀

教养子女可说是天下父母一件最艰难也最有意义的工作。在这个充满诱惑、暴戾之气和不安的现代社会中,身为父母应如何陪伴并引导孩子走一条快乐、健康和充实的成长道路?以下是摘自美国生活网站「Lifehack」的10则专家给父母的建议以及常见的教养误区,非常精辟实用。 1. 倾听 倾听要主动积极。孩子说话时要看着他的眼睛,不要打断他,也不要一副等着换你发言的姿态。如果孩子没有问你意见,就不要发表意见,但你可以发问,例如:「你觉得这件事可以怎么做?」或「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 真心聆听孩子想说的话,就能激励他们继续和你沟通。如果每次对话都在说教,孩子会感到自卑和权利被剥夺。利用你们共处的时间(如坐车或吃饭时),试着敞开心胸、安静的听听他们的想法。 2. 让孩子看见你犯错 人有韧性、有潜力,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经得起失败,才能东山再起。言教不如身教,想让孩子明白犯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偶尔让他们看看你失误的样子,例如把菜烧焦,或是打球时摔了一大跤。 有时候无意中对小孩做了负面教育,也可以即时真诚面对错误,把它变成正面教育。例如你被小孩惹火了,对他放声大吼,这时别过于懊悔自己情绪失控,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并不想在心情不好时对你大吼,对不起,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 3. 容许孩子闯祸和犯错 实际上,不管大人或小孩,从犯错中学习才是最快的。所以,让孩子自己搭公车下错站,或让他自己倒牛奶溅得满地都是,都能从中学到经验。儿童心理学家迪克(JoAnn Deak)认为,当孩子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好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他会较愿意继续去想办法做好。这样的孩子会摸索出解决问题、克服难关的能力,这也是孩子未来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 4. 一起到户外活动 《环境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一篇研究显示,户外活动能使人心情愉悦起来。不论是健行、骑自行车、游泳、划船或遛狗,这些接触大自然的活动都有助于纾压。另外,根据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的研究,户外活动除了能促进小孩身体发育,还可提升想像力和持续注意力、降低侵略性,并提高课业成绩。 5. 教导孩子感恩 加州大学柏克莱(Berkeley)分校做过研究,感恩可以增进个人幸福,如果孩子对自身拥有的东西心存感谢,大多比较快乐。父母可以开创这样的环境并建立习惯,例如利用晚餐全家聚在一起的时刻,每个人分享自己当天最棒或最感激的一件事。有共进晚餐习惯的家庭,小孩通常比较健康。 6. 称赞孩子做的事,而非称赞孩子本身 人有一种负面倾向,就是生活中的坏东西总是记得比好东西还要多。比起希望、鼓舞和高兴等正面情绪,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Read more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我周围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的我喜欢的娱乐活动!我有时候偶尔会觉得真是为这个小家伙操碎了心! 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 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我高兴地奔跑过来,扑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想你了。” 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整个世界。而我真的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这一年:我33岁,孩子6岁 正当年的我,工作压力很大,甚至连聚会的时间都很少!呵呵,真的是费尽了心思在他能上好学校的问题上了,总算踏实了。 孩子终于上小学了,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 上学回来的第一天,晚上要睡觉时,他告诉我"从今天开始,我要苦到六十岁啦! "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 孩子已经对与我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喜欢每天去学校。 甚至,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这一年:我39岁,孩子12岁 这时工作对于我来说,完全驾轻就熟,家里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所以我总想着能够多陪陪孩子! 可孩子上初中了,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几个月回一次家,才能见上一次面。 他们开始不再依赖我,甚至,喜欢和我对着干。 他们的脑子里想的是“我有我的生活!”“我要独立!”我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 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这一年:我45岁,孩子18岁 工作上再有什么样的突破对我来说都算不上什么了! 我就希望天天回家能听到孩子说“妈,晚上吃什么呀?”。 可我能等到的只是周末孩子给我来个电话说:妈,我钱花完了!再给我汇一些!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经常给我来个这样的电话。 可这时,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 回来的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 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 从此,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Read more

让孩子提早认识这个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里,没有圣诞老公公、雪撬麋鹿没有小精灵,当然也没有牙仙子,这些都是让孩子们在“童稚”世界里多一份想像、多一份开心的奇想;藉由社会父母与周边商品的〝团结合作〞,让孩子们的奇幻达到更真实境界。 在亚洲也许我们必须对孩子们提供的〝精灵与仙子〞种类不如欧洲社会来的多,不过不管如何,在成长岁月里,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瞭解所有的缤纷幻想都是成人所拟构提供。当然,大部分的我们在长大之后也不会抱怨,反正那是一条成长必经之路,从童稚世界到现实社会的经历。 我想说的是,我们如何建构一个〝在现实(残酷)与童稚(欢乐)〞之间,让孩子以健康的眼界来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 是的,真实世界里我们有喜怒哀乐,我们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不见得事事得体光彩,那么该怎么让孩子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 “分享情绪,不说谎。” 父母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我们提供甚么样的素材,他们就以这样的材料拼凑出一幅〝世界概观〞的图样。在我们小一点的时候,如果父母吵架,他们避免让孩子知道;如果家里经济状况出现紧迫情形,他们选择不说;爸爸妈妈工作上有压力或是受了委屈,他们不会把这样的负面情绪和孩子分享;为的就是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避风港给我们,所以他们主动把较为灰色、悲观以及负面的因子剔除。 我个人有不同看法,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以一个缓和、中性(不偏不倚)的步调下和我们共享所有的情绪以及家里所发生的大小事。比如说: 一、当爸爸和妈妈吵架时 当两位成人间有不同意见时,我们会大方在女儿面前〝讨论〞或者激动一点时的〝辩论〞;事后,最好在几小时内当两人情绪都平静下来时,跟女儿解释我们讨论或是争执的内容,不过这时候保持中性、不给予女儿〝哪一边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批评,是很重要的。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有相左意见是常事、学习讨论的方法才是重点。这点对当父母亲的来说挺不容易,不过我们也是可以训练的呀。 二、让孩子知道家庭里的现况 做生意的家庭如果这一季生意下滑,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钱赚来不易,应该体恤父母的辛苦、并且懂得珍惜每份资源与收入。我的做法是:跟女儿解释大人们上班的原因和道理,我们付出时间精力来换取(赚取)薪水(收入),所以桌上的菜肴是“赚”来的、她玩具箱里的布偶积木也是薪水买来的,理当珍惜。不应该在得不到她想要的物品时而坐在地上大哭吵闹耍赖皮,或是浪费碗中的食物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分享喜怒哀乐的情绪 某天,我在工作上受了挫折没有好点子,一时之间竟然就滴了泪,一旁玩耍的女儿看见了过来问我怎么哭了。我细细解释前因后果,让她知道有时候抒发情绪地落泪是健康的,不要老是把压力积在心里;再来,尽管身为妈妈的我也是有受挫的时候、不是最强的,但是我尽力想出办法来解决眼前窘境。女儿学会,我们都会面对挫折、感到懦弱,但是我们可以释放情绪、抒发压力,然后找到一个方法继续往前进。 当然,我们不必急着让孩子在第一时间马上认识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但是以健康、中性的态度来让他们了解必且有心理准备,我想是必要的。温室里的花朵不只是肢体上的形容、也适用于描述一个过于单纯的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是当父母的我们都不乐于见到的,不是吗?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每个妈妈都要有这样的三根“金手指”:爱、智慧和努力

作为一名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出版者和儿童文学写作者,我对母爱、亲子、成长之类的题材向来喜爱且重视,故而,对于这本书,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读的。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冒出的就是这三个词——爱、智慧和努力。方莉,这位女博士,这位妈妈,用爱、智慧和努力成功地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哈佛。 爱是万善之源 三个孩子小的时候伸出手来给妈妈猜,妈妈闭着眼睛却总能猜对;听到电话那端的一声“Mom”,妈妈瞬间就能判断出来这个孩子是要报喜还是报忧。那要什么样的细腻和敏感才能听出孩子每一天的情绪、每一句话的情感方向?这就是母爱!它真的太感人太神秘了! 因为爱,所以爱。这位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和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长大了,为了要和孩子有共同语言,她一直努力学习新鲜事物,了解孩子们喜欢的事物,尽量保持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上,让孩子有话乐意和她交流,和她共享。“爱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抱抱和亲亲,爱还意味着奉献,甚至是牺牲。”为了孩子,这位妈妈放弃了回国开公司的机会;在一家公司工作20年,没换过单位;7年没去度过一天假,一直陪伴在孩子们身边,陪伴他们去参加各种活动。女儿、儿子参加溜冰训练,她早上四五点起床,开车七八个小时,辗转各地比赛,请教练;为了让儿子吃到饺子,她冒着风雪步行30分钟去买;她还在发现孩子们有独特想法的时候立刻帮助他们去申请专利,再复杂的程序都一一履行,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专利中获得强大的信心等等。她始终是孩子们的后勤军,让他们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 方莉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令我感动。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方莉的母爱温暖了孩子的心,照亮了孩子人生的路。 智慧,是妈妈最棒的优势 每一位爱孩子的妈妈都是值得尊敬的,而会爱孩子的、智慧的妈妈更加令人尊敬。 方莉说,不要总说“我的孩子不行”“我们根本不是学习的料”“以后肯定一事无成”,不要有过低的期望值,这会形成魔咒,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还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些都是她精辟的经验。 方莉的儿子颇有文学天赋,但是,他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游戏,她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如果你能控制自己不玩游戏,等把书写完再玩,你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儿子问:“为什么?”她说:“就像吸毒一样。你能控制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那一定了不起,如果能做到,妈妈就不用担心你的前途了……”儿子似乎沉思了一下,过了一会儿,他说:“OK!”“你确定吗?停止玩游戏,写书?”“OK!OK!OK!”他确认。 儿子陪着姐姐一起去练习溜冰,在一旁看了三个月,却始终不敢上场,方莉看到了儿子心中的恐惧,她说:“每个人都有恐惧,包括妈妈自己。但可以做大事的人和不能做大事的人的区别是,他们能选择面对这些恐惧还是逃避这些恐惧。”于是,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之下上场了!后来,她的儿子开始溜冰,却有一段时间特别懒散,三位溜冰教练“合谋”拒绝再教他,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尴尬的场面!然而,她却给了儿子拥抱。她说,也许是妈妈做得不够,没把你的营养跟上,才会让你总是感到累。只有内心强大的妈妈才会这么去做。正因为如此,儿子才没有放弃溜冰,而是坚持下来了。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理智处理,用智慧说话。我们看到了一个智慧的妈妈,她话不多,却总能说在点子上,可以立即激励孩子,给他的人生展开另一幅更广阔的画卷。智慧,应该是一个妈妈最棒的优势! 努力,就是鼓励孩子爬上“墙头” 说到努力,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妈妈把“努力”的优秀品质带到了孩子身上。 方莉读博士研究生上自动化控制课的时候,全课只听懂了4个单词,成绩却拿到了A+。经验是什么?很简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做作业,参加老师的答疑课。母亲本身就是异常努力的,并把这些品质带到了孩子们的身上。 方莉的二女儿在该上小学三年级时却重新上了一年级,算是慢班学生,可这也没有影响她以后进入哈佛读书。可见,在母亲的影响下,她是多么努力,你会在书中看到她努力的细节。 二女儿有商业头脑,高中时准备竞选学生的一个商业组织——DECA的主席。她为了参加DECA的活动,同时不落下课程,专门让任课老师给她提前一周布置作业,她可以在课间、中午和晚上写。后来竞选主席时,所做的一切都异常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于每一个细节,同时由于她获得过不少大奖,又有专利的金牌戴在脖子上,她顺利赢得了高票,如愿以偿! 关于为什么要努力,方莉也有精彩的阐述:“你现在遇到困难的情景就像你现在在一个院子里,你的手搭在院墙上使劲往上爬,如果你努力一把,你就站到了墙头,能看到墙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就可能经历完全不同的生活。如果你把手一松,你就摔在院子里了,你一辈子就在院子里,你现在所有的一切就是你以后的将来。你想要怎样的将来?”她的三个孩子在这样令人振奋的观点之下,认真努力地过好每一天,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可以看到,他们步入哈佛的背后是有着深刻内涵的,我相信大家从书中一定能够读懂这种内涵。 爱、智慧、努力,看似三个方面,其实万变归宗,只有一个方面——爱。智慧与努力因爱而生,缘爱而茁,且附丽于爱。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这力量就蕴藏在母亲柔弱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灵里。 作者简介:汪玥含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所谓的高情商,其实就是好教养

孩子的高情商并非天生,而是来自好的教养。 01、情商高,其实是好教养 现在家长们聚在一块,已经较少聊“智商”了。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孩子不是明显的目光呆滞、行为障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智商问题;二来,智商的概念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情商”和“教养”。 “情商”这词近年来很流行。何谓情商高?至于什么是“情商”,什么是“教养”,好像没有谁能给出确切的定义。 很多人只是笼统地觉得,能说会道、处事圆滑、人缘好便是情商高,吃西餐知道如何放置刀叉、喝红酒知道摇摇杯子便是教养好。比如,台湾女性林志玲,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每次都能在绵里藏针化解危机的功力,被赞赏为高情商。 一位同事前几天分享了一则关于高情商的故事:说她上高中时,姐姐生病住院,她帮带不满三岁的外甥。一天,她去幼儿园接外甥回家,看到路人多,于是跟孩子说:“我抱你吧。”结果小家伙回了她一句:“小姨累,我自己能走的。”她瞬间泪目,并最终还是抱了她。 时到今日,同事对外甥的高情商仍称赞有加:所谓的高情商,其实就是好教养。 其实,情商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概念,说得简单点,就是一种能感受他人情感并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这样说来,情商应分两点来看:一是对外,能识别甚至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别人的情绪;二是对内,能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良好品性,其实都属于情商,比如:独立、同理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律能力等等。 在这点上,它无疑和教养是相通的。不少人认为所谓的有教养,只是懂些规矩之类,实则不然。有教养,不仅懂规矩,还懂得规矩里的态度。规矩为敬重人而设,所以一个好教养的人,即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又能约束自己的人。 有教养,一是自己举止得体,而是让别人跟自己相处时感到舒适。所以才有人说:所谓高情商和好教养,是相通的,就是自己过得舒服,也让别人过得舒服! 02、好教养,无疑跟家风有关 在单位里,有一个名校毕业的实习生。大家一起讨论选题策划时,他脑汁洋溢,贡献了不少点子。到了午餐时间,会议仍未结束,选题组长拜托他给大家订个盒饭。没想到,这孩子却无比决然地拒绝道:“很抱歉,我来这里当记者的,不是打杂的。” 后来才了解到,他对“平等”的概念有着错误的观念。他认为自己来实习做的是记者的活,如果跑去给人订饭的话,就等同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这于他是不公平的。 出生在官宦高知之家,从小父母给他种下的所谓的身份平等观,恰似一颗种进了他眼里的毒瘤,让他看不见另一种平等——人格上的平等。职业大小,无关贵贱,因为人在人格上始终是平等的。 相反,一位有着多年烟龄的领导,只要见到有人靠近他,都会立刻把烟熄灭。他说起他儿时家穷,他妈对他说,你抽烟是你的权利,我不反对, 但你以后在抽烟时得多留意身边有没有小孩或其他人,因为你没有权伤害别人。相反,你是个男子汉,你得顾着别人一些,多给别人一些关照。 可见,真正决定一个人教养的不是他的家境,而是家风。家风是什么?简单说,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人……都是家风的载体。 父母有严格的自律,能时刻保持优雅,孩子会打内心相信这是生活的最高准则;父母不善调节自身情绪,孩子看在眼里,一样会视之为生活的不二法则, 这样等将来如果他自己碰到挫折时,情绪很快被引爆,容易伤人伤己,损害人际关系。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长做到了,家庭才有正直的家风,才会教育出高情商、有教养的孩子。 03、高情商、好教养,就是自己和别人都舒心 那么,如果我们打算去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教养,最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独立 情商高的孩子,在思维上应该是是独立的,在生活上也应该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孩子要能够自己思考某些问题,并自己拿主意解决;另一方面,孩子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Read more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01] 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 特别是家有男孩,这个更不能少。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他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 不能吃苦,终究是会让身边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 看看我们村的两个老头,就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你看着他们从你面前走过,就会感觉岁月匆匆,人生不过几个十年啊! 我们村这两个老头,一个是年轻时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张罗的。 50岁的人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在外边做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做几下就玩去了,说太苦了。然后骑着车去外边寻牌友,钓鱼,胡吹海侃,整日不回家,村里也没有多少人待见他,他就去外村玩。 而老妻呢?天天在葡萄园里劳作,酷暑时节全身包裹着衣物帽子,在烈日下除草施肥,挣几十块的工钱。因为一个家庭一年的开支,人情往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光靠种几块地肯定是不够的。 老妻收工回家后还要张罗饭菜,风吹日晒下的脸常常像裂开的老树皮,那双手更是又大又黑。 我们都觉得她苦,但是她好像没有感觉,她也许觉得自己就是这命吧。 还有一家人就不然,老头是天天做事,家里家外忙活,一家人过得滋润自在,走在外边也是腰杆子挺拔,受人尊敬。 吃苦不可怕,劳动让人有尊严。 [02] 很多人长大后成了一副自己都不喜欢的模样,都是成长的时候从根处坏掉了。 而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观念是关键。 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个家庭如果有好几个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后一个是弟弟的话。这个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 因为从小有爹妈疼着,遇事有姐姐罩着。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发珍惜,视为掌上明珠。稍不留神,父母爱的天枰就朝着小的那个倾斜了。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还常常被老父催着寄钱回去,给弟弟建房子娶媳妇呢。 很多的父母是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的。自己省吃俭用惯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让孩子给绑住了。 有一个妈妈曾留言说,老公家里有一个弟弟就是被溺爱的,现在26岁了,从来不为别人着想,家里条件不好,公公婆婆都是农村种地的,过年都舍不得买点好吃的,但是他自己呢,苹果手机跟风买,还出国去玩,还找我们借两万块钱去整鼻子,好多这样的事情,之前觉得是他不懂事,后来才发现都是他爸妈惯的,而且我婆婆还说他从小就这样,要的东西没得到都不行的。所以我自己带孩子,不需要她的帮忙,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那样。 每次看到这样的父母,我就感到心疼。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成为一个寄体,养出寄生虫呢? 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有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所以家务活不要孩子干,家里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过问。很多孩子长很大了都不知道盐是多少钱一包,油是多少钱一桶。 记得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Read more

孩子跟谁睡,竟决定他一生的性格!

小慧了解到,许多新手爸妈因为工作繁忙,都会让老人来带孩子,孩子就养成了从小和奶奶一起睡的习惯。 别看睡觉很简单,但是孩子怎么睡觉可不简单!跟谁睡,怎么睡,都是有大学问的~ 专家指出:孩子从小跟谁睡,心理上就会跟谁更亲近,长大以后的性格也就更接近谁。那么孩子跟谁睡,长大后会更优秀呢? 01跟妈妈睡的孩子,性格更优秀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就会感受到来自母体的安全感。 在出生之后,他们更加需要通过和妈妈的肌肤接触,比如妈妈的爱抚、拥抱等来重新获得安全感。 所以,妈妈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就是母子之间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孩子充分享受快乐,消除孤独等不良情绪,充分感受到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非常关键。带着安全感长大的孩子,心中有底气,人也会变得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很强。 如果从小不和妈妈一起睡觉,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很多孩子从小就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睡,他们和父母没有太多的感情。爷爷奶奶有很多顾及不到的事情,长时间下去,他们就会变得寡言,很多话无法诉说,内心孤独。 他们一般会有这几种表现: 喜欢粘着亲近的人,到哪里都跟着,看不见了会哭闹; 睡觉时会紧紧抓着别人的衣服,会时不时摸摸身边是否有人; 遇到陌生人会躲在大人身后; 不合群,一群小朋友玩耍时会站在一边,迟迟不肯融入。 02孩子和老人睡,影响心智发育 老人上年纪后,呼吸系统/身体机能会发生退化。他们的呼吸稍微急促些,从而获取更多氧气,排出更多“废气”。 如果孩子经常睡在老人身边的话,会被迫吸入很多“废气”,对身体的发育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妈妈陪睡,也不建议跟孩子头靠头挨得太近。 03单独睡是迟早的事,但不宜过早 有的人,想多陪孩子睡,却因为生活原因不能如愿;有的人,有条件多陪孩子,但是却整天想着跟孩子分开来睡。 确实,分房睡是很多妈妈纠结的问题。 不过,大家要明白一点:分床、分房是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在3-10岁这个阶段完成这个过程就可以了。 较小的孩子都会对妈妈有依赖感,觉得只有睡在妈妈身边才更踏实。当孩子有什么异常情况,比如睡眠姿势不当时,爸妈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防止窒息事故的发生。 如果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睡,容易使孩子心里缺乏安全感和不满足感,容易养成不良的睡觉习惯,比如咬被子,踢被子等,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独睡”,那他们可能就会独立了,但其实,“独睡”和“独立”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