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什么别输在说话上!

当众说话是一个从心理到行为的强化过程,世上没有天生的演说家,只要把握好说话的技巧,并跨出第一步去当众讲话,并反复练习,其实你会发现一切都轻而易举。 下面简述四条获得基本技巧的捷径,这也是获得任何成功的万能法则: 1、借别人的经验鼓起勇气。 当众演讲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慎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网络讲座听听别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演讲从头到尾连贯好,并能引起在座人的共鸣。 讲述的是80年代的普遍现象。现在社会对这一人群的研究和关注比较多,所以可以从各种资料上获得一些讲述的针对性内容。 在演讲的过程中,要学会互动,跟下面的在座的各位进行问答使气氛变得紧凑和谐。 声音很重要,声音要洪亮而富有情感,字词发音要清晰委婉,把握好整体节奏。 内容需要连贯性,类似爬山,一步一步走向山顶,给人一种顶上山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层次性强,由浅入深。 模仿练习。如果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从模仿别人开始,包括举手投足间,发音语气语速等方面。也可以完整先复制,到时候再找自己的特色感。 当你能完整地对着镜子讲下一整段演讲时,你会很欣慰的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的天赋,你可能会暂时疑惑镜子中的那个人是自己么,但是你很快就会被自己的能力、魅力所吸引,演讲其实就是那么简单。 2、时时不忘目标。 “几乎不论任何课程,只要你对它满怀热忱,就可确保无事。倘使你对某项结果足够关心,你自然一定会达成。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会做好。假若你期望致富,你便会致富。若是你想博学,你就会博学。只有那样,你才会真正地期盼这些事情,心无旁骛地一心盼想,而不会费许许多心神再去胡思乱想许多不相干的杂事。” 这六句话是阿里巴巴勇探宝穴的开门口诀。 有些成功的培训师,演说家,我相信他们做到这些,是因为他们自己想要做,而之所以要做,则是因为他预见自己会成为成功的演说者。他讲自己投入未来的形象中,然后努力使其成真。 集中全力,念念不忘自信与口角生风的说话能力对你有多重要;想想因此而结交的朋友、在社交上对你的重要性,想想自己服务人群、社会的能力将会大增,想想它在你事业上所会造成的影响。简言之,它为你未来的领袖群伦而铺路。 目标看似虚拟,但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思想决定行为,抽象的东西决定了未来的现实,虽说鸡汤过于虚幻,却能为人明晰自己和人生,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剖析,自我了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充实思想,清晰规划才能让生活变得有序而丰满。 3、立下必成的决心。 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因为你的思想早就了你的人,借着改变自己的思想,我们也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现在你已把眼光盯在增加信心和做有效交谈的目标之上了,自今日起,你一定要积极而非消极地想着,自己的这番努力终会成功。你一定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努力成果保持轻松快乐的看法。你一定要把决心印记在每个词句、每项行动上,倾全力培养这种能力。任何人若想迎接语言挑战,达于辞简意赅的地步,就必须具备断然的决心。 或许有人会觉得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艰涩。其实你可以闭上眼睛,想想自己内心是否真的需要成为这样的人,如果你的欲望足够强烈,我想你的脑海就会自然浮现成功后的场景,以及你愿意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别人看不到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才会清晰明白自己。反过来说,如果连目标和决心都没有,那模糊的视线能让你看清什么呢,如果看不清,那么还会有所得到么。 不知道是否有人看过《300天环球婚礼》,花一年时间去体验生命的极限,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他们却做到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体验磨练和不一样的生活,终于走到南极,完成了最漫长的婚礼。 如果我有时间,我有精力我也想要有如此特殊的婚礼,当然我并没有十分的强烈去冒险,我只是想要一场跟别人不一样的婚礼而已,我会是自己婚礼的策划人和实践者,所以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 4、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说话的机会随处皆有,不妨参加任何组织,志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你只要往自己周围望望便会发现,没有那种商业、社交、政治或事业里的活动是你不必向前举步、开口说话的。除非你说话,不停地说,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进步。

Read more

女人去世了,孩子打开她的存折,竟然发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品格形成的起点。母亲则是家里的园丁,她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家风,在言传身教中培育人品。 妈妈生前,桌子有一个抽屉一直是锁着的,钥匙放在她的衣兜里,谁也不知道里面放着什么“宝贝”。 妈妈去世后,二姐打开了这个抽屉。我们全都惊住了:里面没有一分钱,也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个小本子,前三页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她的每个子孙的出生日期,既有阳历,也有阴历,甚至精确到出生的几点几分。 这就是妈妈的“存折”,是妈妈的全部遗产! 妈妈生前总是说,她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她的孩子。妈妈用她的全部心血来教育孩子,用心教孩子做人做事,让我们懂得分享、责任与乐观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家有兄弟姐妹六个,我排行老五。记得小时候,妈妈每次买冰棍只买六根,从来不给自己买,但她总会说:“给妈妈咬一口。”我总是排在后面,只盼妈妈咬一小口,最好一口都不咬。可是,妈妈每次都会咬一大口,我好心疼,可是慢慢习惯了,好吃的东西总是先给妈妈吃。妈妈要是不在家,也要问:“我妈呢?”好像妈妈没吃到,这东西就没那么好吃似的。 妈妈临终前,最想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北京的豆汁儿,一个是柿子。我跑遍京城,终于在隆福寺买到了豆汁儿,送到医院。妈妈很知足地说:“真好喝!”我可有成就感了。可是当时柿子还没下来。我大姐迫不得已买了两个橙子,妈妈尝了尝说:“这年头,柿子都变味了。” 一天上午,我去国家总督学刘斌家里送请柬。他的夫人从早市回来,买了一堆新鲜的小柿子。我高兴极了,要了六个,直奔医院。一进医院,就跑到妈妈身边说:“妈,柿子!真的柿子!”妈妈吃了两个,不住地点头:“这回味道对了!”当时,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三天后,妈妈走了。我心中没有留下遗憾,妈妈终于吃到了她小时候爱吃的东西。 妈妈这辈子养了六个儿女,带过好几个孙子孙女,个个都懂得分享。分享成了我们的家风。儿子小时候,我也把分享传给了他。无论吃什么,儿子总是想到我。 一次,幼儿园在“六一”儿童节开联欢会。孩子们表演完节目,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分了两块巧克力。儿子举着巧克力,跑到后面家长席找到我,拿出其中一块说:“妈妈,分你一块。”我说:“好!”马上张开嘴,儿子直接把巧克力放到我嘴里。我知足地说:“好吃,真甜!”儿子高兴地跑回座位。 坐在我旁边的妈妈羡慕地说:“瞧,你儿子多孝顺呀!你看我儿子,一个人把两块巧克力都吃了,瞧都不瞧我一眼。” “这是习惯,独享和分享可是从小培养的呀!”我笑着说。 儿子上五年级的一天,我在中国少年报社加班。儿子打来电话:“妈妈,你今天能不能早点回来?有好事!” “好!我一定早点回家!”虽然,口头答应了他,但当天报纸付印出了问题,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儿子已经睡觉了。 我妈一见到我就说:“你儿子没白疼!今天他和姥爷学做黄瓜片炒虾仁,炒得还不错。他炒完就给你打电话,催你回来吃。你没回来,他就把个头最大的虾都留给你了,把小的吃了。” 我的泪水涌了出来。那天,我伴着眼泪吃了儿子炒的虾,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虾。 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我经常能吃到他做的美食。孙子出生了,我每次见到他,都要说:“给奶奶!”他就会立刻把手里的东西给我。 妈妈走了,带着微笑走了。虽然,她没有给子孙留下一分钱,但她却留下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存,让我们懂得:幸福从分享开始。 读过这篇文字,深有感触。其实我们不少人,将父母的管教当成束缚,对父母的关怀觉得麻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抱怨那,并不理解父母对子女的苦心造就。下面的文字,送给抱怨父母的子女。 爱父母的 “五不怨” 01. 不抱怨父母的无能。 没有人是万能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已很不容易,我们要感恩父母辛苦生、养了我们。不要抱怨说“爸爸应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妈妈”,应该真诚地说:“我接受,你们就是这样;我接受,是我选择了你们;我享受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02.

Read more

孩子起床拖拉磨蹭? 妈妈学会这个方法,一治一个准!

很多妈妈反映:自从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早上起床就成为一天中最紧张也最不愉快的时刻了。宝宝们总是早上睡不醒不肯起床。 如果妈妈们强行把迷迷糊糊的宝宝拽起来,宝宝还会闹情绪,穿衣服、梳辫子、洗脸、上厕所时还会各种磨蹭,再加上路上堵车,往往到幼儿园时已经迟到了,妈妈们也会因此上班迟到。如果妈妈因此批评孩子,把孩子批评哭了,还得做安抚工作,早上反而变得更加忙乱。 其实,让孩子快快乐乐起床,也没有那么难: 01|播放固定的叫早音乐 让孩子自己选一首或者几首他喜欢的音乐作为固定的叫早音乐,并告诉他:“这个音乐是专门叫宝宝起床的,宝宝听了这个音乐就该起床上幼儿园了。”家长提前15分钟播放,每隔5分钟加大一点音量,同时打开窗帘或开一盏小灯,一边附耳轻声地叫孩子的名字,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音乐产生起床的条件反射。家长根据孩子的觉醒状况在15分钟基础之上延长或者缩短时间。 02|为孩子做“被动早操” 如果孩子赖床,家长既不要拉拽,也不要摇头、拍脸,活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是比较有益和有效的。家长边轻轻地叫孩子,边旋转孩子的手腕,先向内旋转10次,再向外旋转10次,然后换另一只手腕,内外各旋转10次,接着分别按相同的方向与次数旋转双脚。旋转关节部位可使血液循环顺畅,帮助孩子的头脑自然清醒。在夏秋季早上不易着凉的季节里,轻轻地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也容易让孩子轻松觉醒。 03|轻轻挠孩子的痒痒肉 大多数孩子都有痒痒肉,例如手心、脚心或者腋窝,这是孩子敏感、容易兴奋的部位,家长轻轻地挠孩子的痒痒肉,也有助于孩子的觉醒。 04|利用卡通偶像激励孩子起床 三四岁的孩子具有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他会觉得万事万物都像他一样有意愿、有生命,所以家长拿孩子喜欢的卡通偶像激励他起床也是有效的。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欢天线宝宝,家长就用它与孩子比赛,看谁起床快,看谁先到幼儿园。宝宝处在浅睡状态的时候,轻轻地在宝宝耳边说:“天线宝宝已经醒了,你再不起床就要落后了,落后就得当小弟弟,你不愿意快点起床当小哥哥吗?” 05|早睡才能早起 早睡决定早起,睡眠时间得到满足,孩子才能轻松起床。但是很多孩子和家长玩得很晚才睡觉,造成第二天的贪睡。所以,家长尤其是年轻的父母,要节制晚上看电视的时间或者娱乐或者加班的时间,为孩子营造安心睡眠的环境,做早睡早起的好榜样。同时睡前运动量过大或者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睡觉,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这样早睡也不会轻松早起。 06|节假日保持规律的作息 有的孩子并非每天都赖床,主要发生在星期一或者节假日之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原因在于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这种情况在父母平时不带孩子的家庭更加普遍。因为平常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也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所以节假日就疯玩一通,第二天孩子适应不了生活气氛的突然变化,抵触情绪强,不愿意起床。 可见,爸爸妈妈要至少提前半天结束节假日的气氛,将假期的心情收好,再去调整孩子的心态,与孩子一起安安静静地读读书,散散步,做些运动量和兴奋度小的活动,让孩子懂得假期已过去,为第二天按时起床入园做心理准备。 07|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孩子就会觉得每天可上也可不上幼儿园,所以每天早上可以按时也可以不按时起床。尤其有老人或者阿姨帮助带孩子的家庭,不要由着孩子的性子,想上幼儿园就上,不想上就不上;或者家长由着自己的性子,方便就送孩子上幼儿园,不方便就不送。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像尊重大人上班的考勤一样,鼓励孩子天天入园。 08|教育孩子入园不迟到 不迟到的人不但时间观念强,而且责任心也强。迟到属于抽象的时间概念,小孩子还不理解晚于八点就是迟到,但是他知道其他小朋友都到了,早饭也吃完了,这时候才上幼儿园就是晚了,就是迟到了。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迟到的宝宝是妈妈和老师喜欢的宝宝,应该争取做一个天天不迟到的宝宝。久而久之,这样能提高孩子快乐起床的意识与动机。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你的恐惧越多,你对孩子要求越多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的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Read more

孩子一定要旅行,真正的教养在路上!

先说说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 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记不住 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等他们大点吧; 二、危险 小孩子出去爱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习惯玩不好; 三、麻烦 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脚。 “去了白去” 不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也同样抱有同样的想法。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需求出发。 我特别害怕父母的“有用论”。譬如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没用的,学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没用的,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就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就是没用的…… 沿着有用论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儿,既考不了级,也没证书,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有这么个段子,说有个家境良好,品学兼优的男青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工作。过了几年,他很想去南方闯荡,却屡屡不能成行。后来,听说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惧怕一个人乘坐火车。 我不想绝对地说,他的命运受锢于小时候没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经去旅行过,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车,不至于害怕陌生的环境,不至于因为畏惧的心理,丧失了改变人生的勇气。 这几年我本人走南闯北,经常在国外看着一些欧美人拖家带口的旅行。妈妈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走在前面,爸爸手里领着一孩子,怀里还抱个婴儿。 你可能又不理解了,婴儿还带他出来干啥。实际上婴儿可以感受环境的变化,空气的变化,饮食的变化,家庭氛围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为将来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经常有父母说等孩子大一点再说,大一点是多大? “危险” 旅行,就会有意外,有风险。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甚至会生病和缝针……但是,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吗?我们不是想让孩子更坚强吗,不是想让孩子会处理困难吗,不是想让孩子成熟成长吗? 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当然,有一些稍微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离开父母,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去旅行。在集体中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庭凝聚力” 最后,嫌麻烦的家长,我想说,旅行是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时机。 平时,工作忙,心情差,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而现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工作的牵绊,是多么甜蜜和惬意的事情啊。

Read more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家长必读)

“只知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 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一个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的父母把儿子当“宠物”养,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儿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出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长为勇敢的男子汉。 那么,父母该如何使用孩子呢? 01. 冲茶与炒菜。 有一位男孩的母亲,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边。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 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抱着你上不去车。” 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我捶腿。我抚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十分得意,以后再也不让我抱了,而且经常为我捶腿。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我为您倒的。” 茶已经凉了,我胃不好,不爱喝凉茶,但我仍一饮而尽,然后知足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 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儿子倒的一杯热茶。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儿子高兴了,我却为难地对他说:“你高兴了,我可惨了,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 谁知,儿子拍着胸脯,神秘地说:“爸不在,还有我呢!” 看他那样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马上“恍然大悟”:“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盘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盖上。我一回家,儿子马上说:“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 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就在饭桌前坐着。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味道怎么样?” “味道好极了!”我也用了“广告语”。 “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 “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 其实,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还有点不熟呢!但几年以后,儿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