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还是富养孩子,其实取决与父母的心态,和经济条件没太大关系,富人家也能养出独立的好孩子,穷人家也会溺爱出败家子。 钱能帮助我们享受爱与生活,可如果你把钱当成是万能的,那你首先就会失去爱与生活。如果女儿要1,我有2就一定给2,1是满足她的需求让她快乐,另一个1是用来告诉女儿“我爱你”,这是我做给孩子看的我的金钱观。 女儿宿舍里住了五个人,其中一个女孩别班的,是特困生。女孩除了有学校发给的生活补贴,还被安排在办公室做助理勤工俭学,每月有几百元薪水,过节或是年终学校会发奖金。但女孩很快就成了最忙碌的一个,周六日还通过中介联系了各种兼职,宿舍和图书馆都见不到她的身影,完全没有了学习的时间。 女孩和室友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怎么赚钱,父母又打电话过来让她寒暑假去打工不用回家,因为有弟弟要上学,把自己生存的压力和对经济状况的无力,一分不差都传递给了女孩。第二个学期女孩每个月都会有两三次外出聚餐和K歌的活动,有时候玩到天亮才回宿舍。 渐渐的她又开始抱怨自己赚的钱还是不够花,还是买不起回家的机票,还得在火车上几天几夜。一个学年过去了,女孩从来不提自己的学业半句,考前不复习结果是挂科,她几乎一直钱不离口,却也没见钱为她自身带来任何积极的意义。 女儿同班的三个女孩,一个来自县城,两个来自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富庶,但她们身上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淡定满足。被富养大的女儿免不得会有些90后喜欢的潮品、服饰和电子产品,三个女孩从未有过丝毫的嫉妒,她们同进同出学习资料共享,表现更多的是对学霸的佩服,和对漂亮物品真诚的赞美。四个人只在期末考试后才会AA制聚餐一次,平时根本不出学校大门。 下个学年女儿要去别的大学交流,我去接她取回行李。三个女孩都在帮她收拾东西,又浩浩荡荡搬着各式物品送到大门外的车上,根本不让我动手,然后还跟我说:“阿姨,等她回来我们还是这样来接她回宿舍。”她们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谊。我没有见过她们的父母,因为路远他们或许也要节省路费,但我却通过这些女孩看出了他们的品质。钱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而良好的教养却能体现至少三代人的高尚坚守。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维,以及因为穷怕了对金钱表现出的强烈渴望。如果父母传递的总是生活的沉重和缺钱的窘迫,孩子由此得到的内疚感和自卑感,最终会毁掉他们的梦想。更无法正确把握自己和金钱之间的关系,要么为了钱不择手段,要么赚不到钱就更加沮丧。如果人生追求只停留在赚钱的层面上,钱就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精神上如此沉重和匮乏,同样也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某日搭朋友的便车,车上有他们六岁的儿子,我在包里找到一盒果汁糖递给他。男孩很喜欢,就跟妈妈说要去买,妈妈磨磨唧唧说了半天,内容是他每天要洗几个碗才能换得一盒糖。男孩身上穿着Armani童装,手上戴着Apple Watch,夫妻俩开着豪车,年收入过百万。我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满足孩子想要一盒糖的简单快乐?又过了一年,夫妻俩说要给孩子转学去一家昂贵的私立学校,因为他在公立学校受欺负,连老师都偏心别的同学,送的礼也给退回来了。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男孩要穷养”。 我的童年还是物质比较缺乏的年代,可妈妈会让家里的饭菜变换花样,爸爸出差会带回花裙子和各地特产,还有书籍和画报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我的父母是青春尽数蹉跎的一代,但从来没有向子女诉说过生活的艰辛,没有过对困顿时代的半句抱怨,而是拼尽全力在下一代身上传递丰盛和希望,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暖和美好,又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分享和宽待。 看到我富养女儿,很多人问过我:“难道孩子的欲望你都会满足?”我说:“这取决于我的能力啊,能满足我一定会满足,她快乐才是我最在乎的事,但也会直言相告我能满足她的范围,超出我能力之外的东西,则需要她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孩子值得拥有世间美好的一切,就算能力不够,父母也要有最起码的诚实,而不是粗暴的贬低批评,冠冕堂皇的虚伪装蒜。穷养还是富养孩子,其实取决与父母的心态,和经济条件没太大关系,富人家也能养出独立的好孩子,穷人家也会溺爱出败家子。 中国式有关钱的教育理念一直就自相矛盾,一边用大笔钱去拼学区房,一边告诉孩子不能乱花钱;一边买奢侈品武装外在,一边又不懂得满足孩子最微小的快乐;一边给孩子花了钱,一边又反复强调自己赚钱多辛苦;一边活在无休无止的攀比炫耀中,一边又告诉孩子奢靡可耻。缺钱的父母借口正能量传递的却全是负能量,让孩子活的和大人一样沉重,忽略孩子最单纯简单的需要,后果就是他们的孩子有钱没钱,都不会拥有尊严和平等。 让孩子品行好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生活在快乐中,而这种快乐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主,不以我们的意志去决定。我从不在孩子面前隐瞒我对美好事物的欲望,也会带着她去帮我选包包买衣服。我不担心她陷入奢靡欲壑难填,因为一个从小各方面都被充分满足,并且见过世面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会自然绽放出极具个性的灿烂人生,这是钱积极的一面。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告诉孩子,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论贫富都要鼓励孩子追求美好的东西,尽力让他们生活在被爱和被重视的环境里。金钱的作用是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做出任何选择,并最终按照我们的意愿自由流动,富养出更丰盛的精神世界。
Read more如果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想放弃,父母一定要读读这篇文章
01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 一位小学家长对我说,孩子上四年级了,每天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喊妈妈过来帮忙。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这位家长叹了口气说:“我觉得他太容易放弃了,一道题明明他自己看两遍就懂了,但通常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怎么就不肯自己动脑筋呢?” 这位家长的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太多、干预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发展被扼杀了。许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或怨天尤人…… 02 前段时间遇到幼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谈起近况,他唉声唉气,说自己在生活中诸事不顺,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并说自己命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出身。 我不太相信命运。静静地听下来,发现一个逻辑。在我这位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跟同事关系处理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跟妻子闹矛盾,都是“家里那位太矫情”;对父母也是各种埋怨,“都怪他们,不舍得给我找路子、铺门路。”…… 我想起他的小时候。他是被纵容和溺爱着长大的。从小由家人抱着长大,因为怕他磕着碰着;做错了事、受了伤等,就“都怪这破椅子,怎么就挡着我们乖孙的路了。”他若遇到点无法解决的事,或一有什么需求,只需可怜巴巴地瞅着大人,还未及开口,大人早早就安排妥当…… 记得一次,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他想要别人手中的东西,别的小朋友不给,他便伸手一把抢过,还顺带将对方推倒在地。对方气不过,挠了他一下,他就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哭声立刻引来他的奶奶。老人家上来就逼着对方小朋友跟他赔礼道歉,还说,“谁叫你不早给我们家宝贝玩的?” 一个被溺爱着长大孩子,他的内心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呢?是感觉到自己非常安全、自在,一切都美好无比吗? 可能在家庭里,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确是这样的。然而,一旦长大一些,一旦走出家门,他就更容易受挫。因为他的过于自我中心,会让他失去很多关系。没人能够像家人那样去满足他。 这时,挫折就发生了。在家庭中,他就像是活在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里。然而一到现实中,吃着和别人一样的食物,呼吸着和别人一样的空气,立马会出现不良反应。很显然,我的这位朋友,他虽然早过而立之年,却依然是那个想要依赖他人、遇事就逃避或推卸的孩子。 03 其实,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心里也很纠结。就这么放弃吧,担心孩子以后养成习惯;要求孩子坚持吧,却往往引来孩子的激烈反抗。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第一,给孩子独自探索的机会和成功体验。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缩、想要放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没有自信。 何为自信?通俗说,就是我觉得我能行。如何培养自信?两个步骤。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个,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你说你很爱孩子,孩子就一定会有的。要让孩子跟成功的事件进行绑定。孩子从中获得“我可以”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家长,请停下你的过多包办和替代。你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自我认知导致的结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激发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若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我不行”的感觉,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挑剔过多,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Read more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人不会养孩子时,就会溺爱。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乃至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感觉是对孩子好。其实这样子是害苦了孩子。首先,苦是不能代受的。地藏经讲到,父子至亲,都不能代受苦。那每个人来这个世界,都带着他的福报和业力。有些苦是他要去承受的,现在不受,未来就要受。 所以,苦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不能代受。第二个,是平衡的。迟早要受的。早受苦,是早了苦,是好事。那佛弟子,应该在顺利时,身体健康时,把该受的苦受了。身体健康时,受苦能承受起。那老苦,又老,又苦,那就可怜了。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吃苦耐劳。在西方国家,都不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贡献给社会。甚至孩子十八岁后,就要独立了。所以西方人生活比较富裕,也有这个原因。那中国人很喜欢把家产留给孩子。这其实也是不好的。花的是父母的钱,用的是自己的福报。这一点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受些苦,这也是有智慧的爱。自己也不要有享受的心态。不要有轻松的,享福的心态。像世界上顶级的富翁,许多都是从苦中来的。那高僧大德,他们能成就,也是从苦中来的。受苦,其实是了业。过去造下的恶业现前了,那苦就现前。 在父母溺爱下,孩子从小就不受苦。那长大后会如何呢。嫁人前,一点都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帮父母分担烦恼,到了结婚后,又不懂的孝顺公婆长辈,那在孝顺上就有缺,以后生活就会很苦,就要把这个苦也补回来。所以说,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孩子,上天就不会让他受苦拉。大道无私。人要大道无私,不自私,不私情,才能和道相应。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好好教导,要珍惜福报,要多培福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1] 元旦放假第二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在客厅玩游戏。 我有点生气:你又在玩,老师没留作业吗,你怎么一眼书都不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妈妈,我每天做卷子做到吐,读书太苦了,放假就玩会儿呗。 我问她,你还记得乡下那个舅老爷吗?女儿点头:记得,不就是你经常帮助的那个舅姥爷吗? 是的。 去年冬天,我去给姥姥扫墓。正准备上车返回,看到一个人从对面走过来,四目相对,我们同时认出了彼此。按辈分,我应该叫他舅舅,但他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小时候住姥姥家时经常和他玩,更喜欢喊他的乳名——明子。 明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指着不远处一栋房子说:那就是我家,都到门口了,一定进去坐坐。盛情难却,我和老公跟着明子进了他家。 房子是新盖的,可屋里除了几张床,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我问:这么好的房子怎么不买家具呢? 明子不好意思地挠头:盖房子就借了不少的钱,我媳妇身体还不好,常年吃药,孩子又多,我一边种地一边打工,挣了钱赶紧还账,家里半年没买肉了,孩子们都馋得跟猫似的。 回家路上,我和老公说:明子家的日子太难了,有机会咱帮他申请点救济金吧。 [2] 春节前,我去一家相关机构问救济金的事,明子的条件够了,只是需要村、镇、市三级盖章的介绍信。 我帮明子写好信,从手机上发了过去,让他找地方打印出来去盖章。 过了好几天,明子沮丧地打来电话说:算了吧,一级级地盖章,怕不行吧? 我不甘心,知道他只是自卑和自馁。好在我还认识几个人,就辗转和他们镇里的工作人员通了电话,对方很客气,表示只要是实情一定帮忙解决。 在离春节放假还有两天的时候,明子终于拿着那封盖好了章的介绍信给我送来。我带着他到相关机构领钱,出来时,明子满脸感激地说:孩子们可以好好过个年了,多买点肉吃。 他拿出两百元钱说是给我女儿的压岁钱,我赶紧推回去:快回吧,晚了坐不上班车了。 寒风中,看着明子的背影走远,我的泪湿了双眼。大家天天嚷着膳食营养,吃素食,少吃荤的时候,而对于明子一家,吃肉,依然是在改善伙食。 [3] 前几天,我与好友谢小姐,说起一些难以想象的贫穷。 她说,你没有经历过那种日子自然很难理解。秋天时,她奶奶老家的一位亲戚,挑着两筐葡萄来卖,赤脚从家里走到城里。她非常震惊,竟然还有人因为穷舍不得买鞋穿。 谢小姐说,像他亲戚这样的人很多,日子都过得很苦。他们大多早早辍学,想早点出来挣钱,可是,几乎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 我陷入沉思。 好多人在痛斥高考的时候,我觉得高考其实还是很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不鼓励努力读书,贫困的农家孩子又凭什么完成命运逆袭?
Read more父母培育孩子心理健康的五大标准
世界上的孩子容貌千差万别,性格秉性也各不相同,身为父母,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应该把孩子培育成什么样的人呢?每个父母心里都有对自己孩子的美好期望或者现实目标,当大人物,赚大钱,做大官,成明星……,或者只希望孩子平安,幸福,快乐等,但无论怎样的期翼,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要达到最起码的健康标准,那么有确切的标准吗?我们能不能把内心中那些模糊而不确定的规则明确化呢? 下面关于父母培育孩子的五大心理健康标准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只有心理健康呢?我想,心理健康可以决定身体健康,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的心理想法时,TA才会采取切实的计划去行动。 一、让孩子了解并珍视自己的身体,强身健体,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 父母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传达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那么, 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以孩子的身体感受为主,而不是不加选择的把曾经的人生经历重新复制到孩子身上,或者受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其次在衣食住行方面传达给孩子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只认为父母亲力亲为照顾好孩子就可以了,最后我们要培养起孩子独立照顾自己的责任,并且把父母这方面的教诲结合自已的身体感受完美的融合起来。 如果孩子有能力正确的对待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能够采取措施来保证身体健康,那他就能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活力。 二、真诚友善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心敏锐,有趣,真诚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其次,无论孩子的性格与否,他们在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能够真诚友善,内心敏锐但不会过于敏感,不管外向或内向,心里能保持开朗的心态,有趣但不冒失,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很多人的成长受到各种利诱的影响,心理上处于一个被冲击的阶段,从而对自己所持有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产生动摇,这样的因素由此导致了很多人内心起伏不定,性格暴戾,内心浮躁,稍有不顺就与人为恶,大家翻看一下新闻就能时时发现这样的例子。这也是我们父母让孩子拥有善良品质的现实依据。 三、愿意冒风险,喜欢创新,能展示能力,而且能在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做出改变有创造性,能干,负责。 世事变化,孩子不可能一直父母的羽翼保护之下,他们慢慢要学会冒风险,独立生存和面对社会。鉴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失人性化,我们在培养考试机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完全束缚在考试的知识上,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乐趣,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失去作用。 环境可能不会改变,但人是可以改变自己来取得调适,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同时也要求孩子们将来要能干,负责,而不是只依附于父母。纵观中国现在的青年人,啃老族众多,很多人离开了父母,生存都是问题。 四、找到方法来接纳新的和不同的东西,保留旧的有用的那个部分,丢弃没用的部分。 社会在发展,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因偱守旧,固封自守排斥新东西,不懂得理解和接纳,就会被抛出社会前进的行列。 孩子将来离开父母会接触到更多新鲜不懂,或者没有碰到遇到的情况,需要孩子们找到方法去接纳,包括离开象牙塔的学子们,学校和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很多人从书中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却发现难于适应到社会上,这就要求孩子们保留旧的有用的东西,丢弃没用的东西,学着去面对新发生的情况,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而不是陷入郁闷和苦恼之中。 五、脚踏实地,深深的去爱,公平有效的竞争,既温柔又刚强,并且了解温柔与刚强之间的不同。 在情感上,能脚踏实地,深深的去爱,而不是受不良风气影响,放纵自己,认真的去生活才能让自己觉得更快乐。 孩子们将来要既温柔又刚强,而不会处于两个极端,或软弱,或强势,另外,他们也会了解温柔与刚强的不同,能够发展出强大的自尊,也能给予别人宽厚的爱。 注意事项 很多父母只着眼于现实的利益,而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一系列孩子长大后的悲剧,这绝不每个深受孩子的父母所能承受的,所以,要想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关注他们生活,学业,和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的培育更不容视。 另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经历,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于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Read more你给孩子的陪伴,竟然90%都是“假的”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关于陪伴这个话题,总能让家长们众说纷纭。 家长A: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 家长B:总陪着孩子,哪来的钱养孩子? 家长C:没钱,孩子想要的东西,你能给? 家长D:我们天天陪着,孩子照样顽劣,难管。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们都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带孩子去游乐场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找朋友玩,或和自己玩,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样子; 参加某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或让孩子独自研究什么新奇小项目,而父母则忙于接电话,安排工作什么的,忙得让孩子不敢打扰; 在孩子的纠缠恳求下,终于答应陪着看部动画片,孩子兴奋又开心,但看不到十分钟,父母要么不耐烦,要么在孩子身旁睡着了; 美其名曰陪孩子,不外出,却唤来一群朋友,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对孩子说:“你还不快点去学习、看书。” 睡前,孩子一再要求父母讲个故事,父母会大吼埋怨:都忙了一天,哪有力气给你讲故事,赶紧给我睡去。然后侧身自顾自地刷手机,孩子委屈睡去; 哪怕真陪着孩子做作业,也是充满火药味,不是挑剔就是指责…… 曾有位妈妈在微信向我诉苦,她说她五岁的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边,从没离开他半步,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才五岁就拥有专属自己的ipad,爷爷奶奶也当他是手心的宝,疼得不要不要的,他应该是个很幸福的孩子才对,但为何孩子还这样让人头疼? 我问:“那你和孩子爸爸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呢?” 妈妈说:“小孩子啥也不懂,给他玩具,给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着,就可以啦,还要怎么相处呢?我们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玩,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呀。” 我顿然明白她儿子为什么会如此,这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霸道不讲道理,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真正意义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边,但依然是孤独的。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靥如花,幸福快乐,没有留守的伤痛,也没有物质的匮乏,但却无比“孤独”无比“焦躁”,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依然缺陪伴,缺关注,缺爱。 我们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 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什么?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是真诚的接纳和欣赏;
Read more管束孩子需注意这些规矩
明智的家长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规矩: (1)保护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必要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起居习惯。严格规定安全游戏场所和玩耍规则,避免身体伤害,同时保证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 (2)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邀请孩子参与规则的设定,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并让他们体验自己选择的后果。 (3)鼓励尊重和友善对待他人:申明坚决不允许贬低和伤害别人的行为,鼓励分享、合作、互让、互助的行为。 其次,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设立符合他们的发展特点的规则。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当前这一阶段,认知、语言、运动、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到了哪一步,这样才能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至于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或给予过分保护。一第三,规则有主次,让孩子知道这一点。一般来说,关系到孩子健康和安全的规则最重要,例如,不在马路上玩,注意卫生,外出时告诉父母去哪里,晚上按时回家等。同样重要的是阻止孩子伤害别人的规则,如,不能打架、咬人等。其次是社交规则,如,不破坏别人的物品,不讽刺挖苦别人,在别人休息时保持安静,帮助别人等。再次是礼仪规范,如,吃饭时不吧唧嘴,坐有坐相等。最后是孩子可有选择余地的行为规则,如,穿什么衣服,听什么音乐等。这些基本上由孩子的个人喜好决定,除非家长确信有些行为会产生不良后果,如,音乐声过大会影响听力,穿得太少会感冒等。 在运用这些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事先对孩子讲清楚什么是他们想要看到的行为。比如,给孩子食物时,你就应该说:“宝宝,你不想吃了,就告诉妈妈,然后把盘子留在桌上。”而不是事后冲孩子嚷:“为什么把吃的东西扔到地上?不许摔盘子!”尽可能预先提醒孩子应该怎么做,申明什么是不允许的,预防孩子犯错,减少事后的批评指责。就好比在行人吐痰之前去制止他,而不是过后找他罚款。 (2)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说明规则。讲清楚规则是什么,和为什么定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遵守它,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越小越需要解释,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而只是简单地下命令。对幼小的孩子需要放慢语速,用具体、简单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子表达,“京京,把积木放进积木桶。”而不是“把东西整理一下。”或“收拾好房间。”即便是大些的孩子,也需要明确的指令。因为对于同样的目标,他的理解可能和你的不一样。比如,孩子以为只要玩具不在地上就算整洁了,而你的要求却是玩具必须分别放进整理箱和玩具架。 (3)多用正面语言,少说“不”。比如,当孩子用手背擦鼻涕时,你最好说“用纸巾擦鼻涕。”而不是“不许用手擦鼻子!” (4)用建议的方式提要求。“京京,我有个主意,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好,然后出去玩。”这样的口气往往比命令更容易让孩子合作。 (5)在适当的情况下,让孩子作选择。比如,“你先刷牙,还是先洗脸?”不过,要避免无限制的选择范围,如果你问孩子“早饭你想吃什么?”他会说“冰激凌!”所以你最好问“早饭你吃面包还是烧饼?”也不要出无选择的选择题,比如,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问孩子“你想不想把玩具收起来,”采用“如果……就……”的句型,效果会比较好,“如果你把玩具收好,妈妈就给你讲故事。” (6)问孩子听明白没有。让孩子重复你刚才讲的话,而不是简单地问“明白吗?”如果孩子不清楚你的规则,换个方式表达,直到孩子理解为止。‘ (7)给孩子留有理解和接受规则的时间。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对于同一项规则你可能要重申好多遍。因为记忆力、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限制,孩子往往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要有耐心,请记住他们还是孩子。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妈妈三观正,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昨天,同事的妻子来我们单位玩,她在一所小学当班主任,我们俩闲聊,说到现在的孩子们不好管。 她们班上有一个男学生,外号小霸王,谁都不敢惹,家长娇惯得要命,一开学就和她打了招呼:儿子是我的心肝宝贝,你们把他放到教室最后一排就行,他愿玩就玩,考倒数第一名也没事,但你们不能说他,更不能骂他,否则,我和你们没完! 真是奇葩,她一脸无奈地说。 我苦笑:孩子摊上这么个妈,真是倒霉。她以为是疼他,其实是害了他,别看这会儿嚣张跋扈,等慢慢长大,生活一定会狠狠地教训他。 同事的妻子说:是啊,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纵容,那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不负责。 ******** 我有个亲戚在法院做法官,一次,她去提审一个抢劫犯,看他卷宗上已经是第三次进去了,可年龄才不过二十几岁。 亲戚问他话时,他一脸的不在乎,嬉皮笑脸,让人看着又生气又叹息。 看守所的人员了解他的底细,说这人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小时候太娇惯,在学校欺负同学,骂老师更是小菜,她妈妈不但不管,而且还宠着他。初三那年,和一群小混混玩到一起,就辍学了。 他每天和父母要钱去游戏厅玩游戏,还学会了抽烟喝酒赌钱。 后来,钱不够用,几个人就结伙去偷,被抓住后,劳教了半年。出来后,依旧游手好闲,父母本来是舍不得管,这回是管不了了,就由着他作。 作来作去,又进去了。第三次更是变本加厉,不再偷,而是抢了,结果,被抓住后一下子判了几年刑。 看守所的人说:这孩子纯粹被他妈给惯坏了,他爸想管,他妈还不让管,后来干脆就听之任之,一来二去,就成了这样子。 亲戚不禁感叹:二十几岁就二进宫三进宫,此刻,他的妈妈不知作何感受? ******** 我的家乡有句俗语:一代好母亲,三代好家庭。 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时,是在姥姥家听一位老师说的。 小时候,我经常住在姥姥家。 和姥姥住对门的一位老太太(其实也五十岁左右,但当时在我眼里就很老了),我叫她大姥姥,她们家有四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和女儿在上学,其余两位舅舅,一位读大学,一位已经师范毕业。 正值八十年代后期,下海经商热,好多人家都让孩子辍学,去外面打工,或者做生意,急急忙忙地投入这大潮中。 那年,大姥姥家的小儿子高考落榜,想去经商,大姥姥极力反对,让他去参军。她说,挣钱不着急,要在学习的年龄尽量多学点东西,部队是最好的学校。 后来,我这位小舅舅考上了军校,留在了部队。 我姥姥那位当老师的邻居,说我大姥姥有远见,一代好母亲,三代好家庭,他们家会因为这一位好女人,惠及几代人。 那时我还小,并不理解这话的含义。长大后,看着大姥姥家那几位舅舅和小姨,不是军官就是老师,或者医生,他们家成了全村羡慕的对象。 如今,几个舅舅和小姨家的孩子,读研的读研,读博的读博,都非常出类拔萃。真应了那位老师的话。
Read more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去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的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第一大关键,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Read more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俞敏洪不仅创造了新东方教育,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例子。决定孩子教育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他说是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 以下是网上流传一篇他的讲话。今天推荐给天下父母—— 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 家庭教育既难,又不难。前两天我读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 父母如果随着自己的情绪好坏来教育孩子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无所依从,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也搞不清自己怎样去迎合父母的脾气。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氛围当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等。 说到家庭教育有几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孩子生长的环境要素。 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讲座问过一个问题:请问多少家庭家里是有书架的? 第二个问题:书架上面放满五百本书的有多少? 第三个问题:有多少家长有晚上睡觉以前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 我做过很多家庭调查,喜欢读书的孩子,将来克服挫折的能力强很多,他会把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思想,当然,书呆子型的读书除外。 我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只给我买书,不买别的东西。母亲要营造一个读书氛围,于是我喜欢上读书。父母种下的种子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孩子在什么样的氛围当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给的时间多少,决定孩子对家的感觉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中已经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输我们的人生价值,孩子对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我们总说为孩子花有质量的时间。有质量的时间概念是什么?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怎么样让孩子在这种教育中长大? 我一直认为比知识教育要重要很多。如果把孩子的人格、个性、态度、精神、习惯、心理、能力、处世、技能培养好,即使在班里是最后一名我也不认为这个孩子会没出息。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调查: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将影响其一生。 拥有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坚毅怎么培养?我想到挫折教育。对于挫折教育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父母想的是,打骂得越多孩子越皮实。 很多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骂出来的,我小时候被打骂现在一点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因为农村孩子家家户户都打孩子,扯平了。 语言也好,行动也好是不是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没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