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来越胆小,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原因!

孩子越来越胆小,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原因! 朋友的孩子哲哲是一个很懂事很乖的男孩子,可是有点胆小。以前她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最近她发现孩子越来越胆小,他们出去和朋友吃饭,哲哲从不说多话,甚至连叫人都显得很害羞。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丈夫工作太忙,他们怕忽于对孩子的照顾,自从有了哲哲以后,朋友就一直安心地做着家庭主妇,对哲哲也是事事关心,朋友实在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过于胆小的危害 1、过于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甚至自闭。 2、过于胆小的孩子,由于不敢主动去和他人交流,往往缺少朋友。 3、过于胆小的孩子,不敢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以后的职场也有很大的影响。 4、过于胆小的孩子,比较容易追随大流而没有主见。 过于胆小的原因 1、常见的原因:孩子的胆小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如:家庭教育过于严厉,让孩子不敢勇于表达自己;与外界接触太少,到不熟悉的地方会缺乏安全感;当孩子胆小时过度斥责让孩子产生抵触等等。 2、容易忽视的原因:父亲是否花了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母亲的角色不重要,母亲是海,父亲是山,母亲和父亲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经过交谈,案例中的哲哲其实就是因为和父亲相处太少,而朋友也是一个十分安静胆小的人,所以哲哲也就越来胆小。而如今,父亲工作太忙而缺乏时间陪孩子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胆小的问题 1、对于孩子不要过多苛求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家常便饭,如果对于孩子的错误指责过于严厉,孩子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害怕自己犯错误。为了避免犯错,就尽可能做得越少越好,说得越少越好,于是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 2、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外出机会,更多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很多胆小的孩子都是由老人带,或者父母工作太忙,经常让孩子待在家里而很少出去。只有多和他们交流,才能慢慢克服自身的害羞和胆小。 3、当孩子表现过于胆小时,家长不要过于着急,过于斥责。要慢慢引导,告诉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们都是很乐意和他交朋友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么没出息呀!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抵触。 4、多陪孩子,尤其是父亲。母亲在教育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则标准,要求孩子顺从听话。相对母亲来说,父亲更加外向、勇敢、果断。爸爸带着孩子玩耍的内容一般也更加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如果说妈妈像月亮,那么爸爸就像太阳。一个孩子很难沐浴着月光长成一个阳光少年,他必须吸收来自爸爸的太阳光辉,才能形成开朗的心态。 结束语: 再次说明,这里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母亲的不重要。而是希望那些习惯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唱“独角戏”的人们,重视起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更均衡的爱!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pixabay.com )

Read more

1岁内宝宝打人,父母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经常有父母询问孩子打人的问题,特别是一岁内宝宝,打人毫无理由,高兴了也可能打,生气了打,困了打……最让人头疼的是,小家伙跟他好好沟通他不明白,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父母无端生出深深的挫败感。怎么办?下面我们整理了3个真实的个案,来解析一下孩子为何打人以及如何处理。 案例1: 我娃儿8个月,老喜欢打人,谁抱着她就打谁,而且打完还笑,还会打比她大的宝宝,抢人家的东西,想着就头疼,不知是不是因为大人老逗她导致的,怎么改掉她的这个毛病呢? 小编说: 这个阶段孩子对手的控制能力变强了,运用更加自如,加上有了更多自主表达的欲望,故而很喜欢用“打”来表达自己、吸引大人的注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握住孩子打过来的手,引导说,“你是不是想……你可以这样……”并演示给孩子看,正确的表达愉快和亲密的方法。 也有的老人很宠爱孩子,孩子偶尔伸手打了一下他,他反而高兴地大喊:“哎呦我的乖孙子,可真虎实。来,再打我一下。”大人的反应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强化,导致孩子会以为大人是在跟他玩呢。故而,大人不要故意逗弄孩子。 案例2: [您.好]!我家是男宝,现在快1岁了,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喜欢抓东西,扔东西,见到人,手也很快,经常一不小,就被他抓伤脸拽掉一大把头发,怎么办才好? 小编说: 对手部的控制和运用,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可惜很多父母反应错了。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以前孩子抓大人头发时,大人反应太激烈,如大喊大叫疼,大声训斥让孩子放手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强化孩子行为的信号。 所以,下次请试着不要太过激反应。你完全可以轻轻握着孩子的手,告诉他不要抓头发,并让他松手,再转移孩子注意就好。或者,在发现孩子有要抓大人脸或头发的企图时,假装将孩子搂起来,与孩子玩别的游戏就好。 案例3: 你好,宝宝九个月了,老是自己打自己的头,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小编说: 可留意一下,孩子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打自己头。他这么做,可能是在通过自己的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不妨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 专家建议:多给孩子关注,可通过游戏转移孩子注意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的打人(尤其集中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 是他们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 因为他不会说话,他特别想希望你关注他的时候, 刚好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可以支配得很好了,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用手的语言告诉你——妈妈我需要你关注一下我。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里不到1岁的小宝贝,总爱用手抓、掐人,要怎么做? 第一,不要故意逗弄孩子; 第二,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

Read more

孩子特别爱撒娇,怎么办好!

妈咪们是否遇过孩子特别爱撒娇呢?有时一回到家看见了妈咪就会抱着不放,爱哭闹。特别做了哥哥姐姐孩子更会娇!其实孩子爱撒娇是有原因的。 孩子爱撒娇和大人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2~4岁的孩子爱撒娇,女孩较明显。其表现是哼哼叽叽、哭哭啼啼、抱手缠腿、说话故意吐词不清,提出要求家长答应慢一点则大哭大闹,有时还得让家长抱着。造成孩子自娇撒娇的原因是家长和周围的人比较宠爱,父母夸奖、疼爱、娇惯过多,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抚,有事没事都爱哭,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撒娇哭闹的习惯。 其实撒娇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小宝宝喜欢对妈妈撒娇,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这是种依恋。 1、父母对“我”的纵容。 有的小孩太爱撒娇,一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不管是好言央求还是哭闹“示威”,总是觉得可以在和父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为什么孩子会有那样强烈的信心呢?其实根源在父母。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长辈家人的疼爱。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及时劝阻和制止,也就养成了孩子不良的性格习惯。当孩子发现每次和家长的谈判中总能得到父母的让步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也并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才会变得习惯性地索取和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总是试图和父母较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2、祖辈对“我”的疼爱。 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老人对孩子比较疼爱,即使父母对其严格要求,但是孩子觉得有“靠山”,容易“仗势”撒娇、哭闹。 3、“我”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满足孩子的要求以达到补偿,孩子因此变得爱撒娇。 4、“我”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有一些孩子没有养成直接提出自己请求的习惯,在不满意时就会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论事,问清哭的原因加以解决就完了。他们常常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父母一次次地忽略,一次次地在孩子撒娇哭闹之后满足他的愿望,孩子就渐渐形成了这一不良习惯。 5、“我”情感脆弱。 由于幼儿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情绪上往往易表现为爱冲动和不稳定性。因为一点委屈或不满就撒娇或大哭大闹。 6、父母过早地让“我”独立。 父母急切地想要孩子独立,急于加以禁止、干涉、叱责。为了使父母的关爱恢复如往昔一般,孩子则采取撒娇的手段。 方法: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孩子对父母撒娇是难免的,这也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做父母的不能百般迁就,百依百顺,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关键是父母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让孩子过分撒娇。 1、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不合乎情理的。 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就比较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的午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另外,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专家们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易撒娇……这些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原谅。但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父母要对其进行教育,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至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应该如何改正。 2、父母情绪要前后一致,不要太宠爱孩子。 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撒娇”;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撒娇”。 3、接受孩子适当的撒娇行为。 撒娇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在以下情境中常常撒娇:当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当他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当他感觉委屈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每天午后和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一段时间没见妈妈爸爸的时候,当他思维活跃、比较开心,想跟大人开玩笑的时候……撒娇的孩子是在跟大人做一种情感交流,或求助、或依恋、或分享,他的态度比较温和,行为也比较适宜,这样的撒娇就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和亲子感情的升温。 4、不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 家长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这样会影响行为习惯的稳固性,要尝试其他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孩子撒娇的愿望,这样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Read more

睡前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的变化超乎你想象

1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爸爸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 我很高兴,同时也很好奇,这个在幼儿园会穿脱衣服的小家伙,为什么在家里却非要我们帮忙?于是,我搂着小家伙心情大好地对他说:“小毛,我今天要表扬你哦。” “为什么要表扬我呀?”小家伙有点兴奋。 “因为老师跟我说,你现在会自己穿衣服了。是这样的吗?” “是的呀,我还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呢。”被夸奖的小孩一脸自豪的样子。 “哇,是吗?那你可不可以叠给我看一下呀?” 话音未落,这个小孩便咕噜一下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撅着个小屁股把在幼儿园新学的技能展示给我看,一边展示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先关上两扇门,再抱抱娃娃,然后向我鞠个躬,这样就行啦。” 看着原先被揉做一团的毛衣在这个小孩略显笨拙的动作里慢慢地变成了一块整齐的“小豆腐”,我心里竟莫名感动起来,然后由衷地夸赞他:“儿子,你真的好棒呀!都不需要妈妈帮忙就能把毛衣叠得这么整齐,明天早上,你是不是不用妈妈帮忙也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呀?” “可以呀!”小家伙回答得很痛快。 2 第二天早上,经过我的稍微提醒,他果然自己开始穿起来了,穿完还特意跑到厨房跟我确认:“妈妈,你看我是不是自己就能把衣服穿好了呀?” 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点名表扬”。 比如: 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买菜回来的时候,你看妈妈提不动,就帮妈妈拿了苹果和肉,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胳膊也不酸了。谢谢你帮我做事。 不客气,妈妈,明天我还会帮你做事的。 你今天和爸爸比赛跑步,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 是呀。 我看你今天吃了不少的青菜,是不是因为你想快点长高个,这样就可以打败怪兽,保护妈妈了呀? 对呀,还可以保护爸爸呢。 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全部都收到玩具箱里了,小汽车也都放到你的车库里去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 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柜里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

Read more

父母必看!是否也犯了这个错误?

[幼教] 当爸爸妈妈或老师在监督小朋友做功课时, 当小朋友写了错误的答案, 你是不是会马上开口说”错”, 并要小朋友马上改正呢!? 如果是的话, 请马上停止这样的举动, 因为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信心, 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有一个同学的课业比较弱, 常常需要妈妈独立监督指导。 每当小朋友的课业回答错误时, 这位妈妈都会马上中断他的写作, 并要他马上更改答案。 几个月后, 小朋友已经养成一个习惯, 每当回答一个题目时, 都会抬头等待妈妈的肯定, 确定答对了他才会继续下一题, 完成一题了, 又是抬头等待着妈妈的回应。 完了, 培养一个无法独立自主完成课业的小朋友, 是妈妈们想要的吗?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Read more

《夸奖技巧更新版》父母要这样夸奖孩子更合适

大多数父母常常使用的已经夸奖词恐怕是“你真棒”。即使你没有说腻,孩子也早就听腻了,在他听来,这样的夸奖根本就不是夸奖。看来父母们真该更新一下自己的夸奖技巧了! 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夸孩子别嫌“啰唆”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表扬孩子别忘了三大原则: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准妈孕期好心态 开开心心迎宝宝

怀孕,这是值得一家人高兴的事情,拥有宝宝的梦想终 于就要实现了,这个时候不仅要保障身体上的健康,更加应该要注意心理上的健康,那准妈孕期需要什么样的心态呢。当女人在怀孕之后,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喜悦,有时候还有一些小担忧,心理上的感受可谓是五味俱全,因此孕妈妈的心态要好。 孕早期——大吃特吃 一般情况下怀孕的女性在早期都会存在呕吐的症状,然而幸运的是我的反应并不是很厉害,几乎没怎么吐,只是对一些特殊的味道有些敏感,因此我的食欲一直不错。但别人都说我还是有些瘦,我想也许是营养被腹中的宝宝吸收了,值得! 孕中期——完美胎教 在肚子越来越大的时候,胎儿也越长越大,于是,胎教成了我这些日子里不可缺少的工作。每天早晨,我把自己和宝宝喂饱之后,就一边哼着儿歌一边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儿。然后,坐在沙发上边吃些坚果,水果等食品,边享受着钢琴曲带给我们行云流水般的意境。 临睡之前,我一边抚摸着饱满的肚皮,一边轻唱着儿歌,有—种哄宝宝睡觉的感觉。唱歌会使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从而和腹中的宝宝心灵相通:听钢琴曲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抚摸能让宝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是和我们永远在—起的。 孕晚期——快乐享受 离宝宝出生还有两个多月,即将就要迎来宝宝的到来了,真不知相隔一层肚皮里的他到底长的啥模样?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他长成啥模样,都将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天使。虽然这个阶段是我最笨重的时期,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但是这也是最值得我珍惜的阶段,因为这是我与宝宝共为—体的最后时刻了。 我开始为宝宝做着一切出生后的准备,为他添置些衣服及日常用品。每次的购置活动,不但使我进行了适当的运动,同时也有了一种做妈妈的幸福感。我怀着一颗快乐的心,迎接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 怀孕心得 在怀孕期间应该是开心并且快乐的,自己酝酿着的爱情结晶视为一种莫大的自豪与荣耀。我开始变得淑女了,说话也变得温柔了,心胸变得宽广了,以往不开心的事情在我眼里也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母爱的豁达就这样在我的孕期里滋生壮大。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准妈孕期需要什么样的心态,很多人不清楚,有时候由于对于未来的迷茫在担忧,有时候在为了现在而开心,从上文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的回答,那么孕妈妈就要注意起来,做好孕产期保健。 图:pexels.com

Read more

别对孩子怒吼!父母如何控制怒气?

孩子屡屡测试你的底线,但是他不该启发我们不适当地回应。任何会导致我们不理性的举动可能根深于你好几年了。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气时我们无法冷静思考,因此我们也变得跟孩子一样–发脾气。 别担心,这很正常。我们都曾在幼年时期受过父母不理性的对待,我们的孩子多少也在承受你过去的伤害。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预测孩子哪时会把我们挤到悬崖边缘,我们大人也有责任远离这样的悬崖。 父母亲与孩子间特别容易触发对方生气的动机。因为孩子特别容易启发我们儿时的焦虑,我们也通常无意识间重复过去受到的对待。儿时的恐惧是很有能力的,常会战胜即便已是成人的我们。因此,父母控制自己的愤怒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会伤你的孩子。 当你对孩子尖叫或打小孩时 像你的妻子或丈夫对你愤怒大吼,再把他们想成现在的三倍大。想像他们是你唯一的食物、安全、保护、关爱、自信与资讯的来源,你没有其他诉求的对象,把这样的感觉放大一千倍,这些就是父母失去控制对孩子大吼或打小孩时,孩子的感觉。 愤怒已经很可怕了,言语或肢体虐待更糟糕。即便你的孩子似乎已对于你的愤怒麻木,那也代表他已承受太多,发展了自我防御机制,而且很有可能向外找寻庇护的对象,通常是同侪。我们越常对孩子发怒,孩子就越防御,我们的怒气对孩子也越没作用。 父母如何控制怒气?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盛怒的当下就冲动,你的愤怒要你这么做,它觉得现在是紧急状况,但你的理性知道绝对不是。因此,不要打小孩,不要对小孩尖叫,那只是在发泄你的怒气。如果你也对他尖叫,他很快也学会这种模式来处理怒气,直到长大成人。以下是处理方式: 1.在你真正生气前,设定界线 我们通常会生气是因为没有设定界线。如果发现自己已开始生气了,就是要做某些事情,避免自己濒临悬崖的时候了。如果你今天白天过得并不好,尝试跟孩子解释,请他们体谅。如果你孩子持续做扰人的举动,停止你正在做的事,重新引导他们,避免自己的情绪指数升高。 2.情绪爆发前,让自己冷静下来 停止、放下、还​​有深呼吸。提醒自己现在不是危急情况。找个会让自己发笑的理由,解除心理紧张的按钮,甚至强迫自己笑,帮助自己冷静,或是哼一首歌。如我你一天可以找个孩子不在场的时间练习让自己放松,那孩子惹你生气时,那你就更有能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如果你能够深呼吸地更彻底,可能会发现自己愤怒背后是害怕、难过与失望。但不要强化这些让你愤怒的情绪,只要深呼吸,这些感觉会慢慢过去。 3.隔离自己 盛怒之余,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地方。远离孩子,因此你不会在盛怒之下责打他。例如洗个手,一再告诉自己[因为孩子现在需要爱!]、[这不是紧急状况!]、[他发脾气因为他需要你帮他厘清他的情绪。 ] 大声讲出这些话没有错,孩子也在学习你怎么处理怒气,下次当他生气时,别意外他也会对自己讲出这些话。 4.倾听你的愤怒,而不是表现愤怒 愤怒就像其他情绪,我们有责任处理它。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怒气是去理性分析它的原因,并且改变现状。有时候其实是教养的问题,或许要加强孩子的常规、或许是要提早带孩子去睡觉、或许要加强亲子间的关系。有时我们甚至会发现自己生气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白天工作时的老板,或是自己的另一半,孩子只是我们宣泄怒气的出口而已。 5.对别人[表现]你的怒气会强化或提升怒气 研究发现,当我们在生气时表现生气,会让我们更生气,也让其他人受伤或害怕,他们也会开始生气。无意外地,这会把双方关系弄得更糟。因此,与其表现怒气,应该表现是愤怒后面的原因,可能是受伤或是害怕。但对孩子,父母应该管理情绪,第一步绝对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6.管教前先等待 不要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你可以说:[跟你讲过那么多次了,我实在不敢相信你又打了你弟。我们等下要好好谈这件事,在这之前,我期待你能好好表现。 ]然后,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强化孩子犯得过错,就使用上述技巧让自己冷静。 7.不要体罚 体罚让父母暂且发泄怒气,但对孩子有恒久的伤害。研究发现体罚会让父母上瘾,因为它能发泄怒气,但父母应该找到其他发泄怒气的方式,而不是伤害孩子。

Read more

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老人有冲突怎么办?

有父母问: 我有一个7岁的儿子。由于我和他爸爸工作忙, 孩子从小是由他奶奶照顾长大的。但是奶奶太宠孩子了,每当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批评他时,奶奶就会过来护着他。孩子也摸出了门道,一有点什么事,就往他奶奶怀里躲。儿子已经娇惯得不成样子,学习也不认真,为这我差点和婆婆闹翻也无济于事。该怎么办才好? 在此回答: 实际上这是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隔代溺爱;二是家庭成员教育观点的不一致。 老人为什么会阻止我们教育孩子?一方面源于孙辈是他们老年生活中情感的重要寄托,疼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因为他们自己的“面子”。他们会在心里觉得,你就是我带大的,孙子孙女我照看起来自然更有经验。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父母做主体的教育状态应该是必要的,老人只是一个补充的作用。老人和父母教育观念有冲突,父母要去协调和沟通,做更多工作。在处理孩子和老人关系上,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同辈交往,祖孙交往最大的不利可能是会削弱和阻碍孩子的同伴交往。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老人觉得孩子出去不安全,愿意把孩子放在身边,这样孩子就减少了同伴交往。 祖辈和父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差异的时候,有时会引起成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两代人的教育方法肯定会有所不同。孩子会感觉到这里的矛盾,然后可能会在这中间钻空子。孩子还没有能力独立判断是非对错,还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同一件事情,祖辈和父辈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同。有对孩子就会利用矛盾甚至挑起矛盾,为自己的错误找“避风港”。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听不进去任何的批评和意见,过分依赖表扬甚至是虚假的赞扬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抵抗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既然教育态度不一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而三代人在一起生活,态度不一致又是难免的,这就要求父母要掌握妥善处理这个问题的技巧。当一方对孩子进行称赞或批评时,另一方即使不赞成也不要“唱反调”,要学会沉默。然后,当孩子不在场的时候,父辈与祖辈之间再冷静地交流意见,尽可能在孩子的教育态度上达成共识。 虽然说老人对孙辈的过度宠爱是个普遍现象,但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多数老人即使再宠爱孙辈,也明白孩子还是要让亲生父母管教的道理。要事先和老人沟通好,“征求”他们的意见,对教育孩子有些怎样的想法,孩子犯了某些错误,要怎样具体处置。最好是能在细项上立规矩,甚至可以让孩子也参与。 这样,当要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即使有些不忍,但这些规矩都是一早自己定下的,自然也不好违背。同时,平时要有意无意地多向老人灌输一些“溺爱孩子成祸害”的真实事例,说大道理不见得听得进去,但是到了具体的人和事上,老人还是会放在心上的。 另外,只要孩子不是犯特别严重需要马上批评和处罚的错误,那么在教育他们酌时候,确实可以避开一下老人,维护老人疼爱孩子的不忍心情。而这种心情,也同样可以适当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老人的爱,打消爷爷奶奶是“保护伞”能随意犯错的想法。 我们的教育建议如下: * 真诚感谢老人。孩子的父母在私下里,真诚地向家里的老人表达对他们照顾孩子的辛苦的感激,并对他们对孩子的情感表示理解和肯定。 *找到和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祖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懂事、能干的人,因此要争取老人为了双方共同目标,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够与孩子的父母合作。 *父母应该明白老人对孩子的教养也有可取之处,在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什至非常有效。所以可以在家人私下沟通好的情况下,采取“谁管理最有效就让谁管的原则”,事先规定好“这件事爸爸妈妈管有效,就爸爸妈妈管”,“那件事适合奶奶管,妈妈即使当时不满意,也先退到一边,过后私下表达意见”。这样孩子就在家长们有效的管理下,领略到虽有不同,但同样充满爱的教育风格。 *父母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使孩子更愿意与父母亲近,服从管教。当老人发现年轻的父母其实有能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时,就会自然地把管教孩子的责任和权力交出来。同时,也可以制造一些全家一起和孩子玩耍、外出郊游的机会,既缓解老人的寂寞,又可加深全家人的感情并增加沟通的机会。 *其实父辈与祖辈之间对孩子教育观点的不同,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分歧还可以促进孩子了解世界的多样化,知道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同一件事情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开拓思维,把孩子从儿童早期的完全的自我中心中释放出来。 本文摘自孙云晓著作《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家教难题解答》, 有需要的父母可以到当当网购买.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有这5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

家有“三好学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家有“熊孩子”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也有可能是件好事儿呢。反而,现在是“熊孩子”,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尤其是你家“熊孩子”有以下这五种表现的话,可能是因为智商特高或有特殊才能的原因哦! 01. 话唠 “话唠”是特别让老师头疼的“熊孩子”类型,不仅影响老师上课,还影响同学学习。相信此类孩子的家长也经常被老师“关注”吧! 其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很强,只是作为小孩子,较缺乏自制力,暂时不能控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也不知道什么场合适合讲话,所以才会像个小喜鹊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强烈的谴责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说话”天赋,说不定以后就是出色的主持人、记者、主播之类的,而且能说会道的人在社会上也比较吃得开,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是很强的,过度责骂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不过,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家长也需适当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或者让孩子放学后专门讲讲学校发生的故事等等。 02. 爱发号施令 这类孩子在某些人眼中是“领头羊”,可是在某些人眼中是就显得有点自私、爱出风头。不管怎样吧,不能否认的是,这类孩子普遍有着较强的主见性、领导和组织能力,说不准可能以后就会成为领导人。 03. 攒零用钱 其实我还蛮佩服这类孩子的,小时候自制力就能那么强!能有效控制自己欲望的人,相信做起事来也不会差。目标、雄心、自信等都是很厉害的。 04. 特别爱讲小故事 这类孩子跟“小话唠”不一样,他们就是特别喜欢故事,经常嚷嚷着让你讲故事、或者让你听他(她)的故事,有时候还特别爱扮演故事里的人物。 经常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他可能会说“这只小狗可能是哮天犬”之类的,不要打断他的思路、想法,让他自由的发挥,毕竟每个小说家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岂是尔等凡人能够理解的。 05. 多动症 对于“多动症”,很多人把它归结为一种病,但我更愿意说他们是“运动细胞”太发达,活动就是他们的生命,静下来就等于扼制了他们的命脉。 一般这类孩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不错,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以培养,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总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引导教育方法。 做教育这么多年,无论一开始家长认为这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多么的“不可救药”,我都会用事实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其实很优秀,只是现在的方法可能不太适合他,暂时影响了他发光发热而已!”当然,最终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 文/小学教育联盟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