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亲子关系类型,你是最健康持久的那种吗?

先让我们来对号入座,看看你现在属于那种亲子关系呢? 01、你是我的路人甲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才一岁就被送回了老家由姥姥姥爷抚养。 我的朋友和她老公在北京工作,经常加班、出差,周末得空就约朋友喝喝茶、聊聊天。 我原来很羡慕他们这种婚后生活,觉得还像初恋那样,有时间享受二人世界,还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子。 但是去年,他们家娃6岁了,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姥姥姥爷说北京的教育好,让他们把孩子接回来上学,但是回来以后,孩子每天闹着要找姥姥,做梦都会哭醒,回家就躲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跟自己不冷不热,就像路人一样。 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爸爸妈妈生,姥姥姥爷养,爷爷奶奶来欣赏。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那孩子也必定把我们当做那个可有可无的路人甲。 02、家中一切,小主至上 很多家庭还每天上演着这样的一幕: 孩子坐在沙发上,指挥着家中仆人们:去给我拿个苹果,去给我收拾书包,快喂我吃饭,赶紧给我穿鞋…… 家中小主整个就是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从来不会说“谢谢”“辛苦了”,而经常说的是“为什么没把东西给我收拾好”……家长仆人们也经常是一脸奴才相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下次不敢了”…… 这样的孩子在外面也经常会对别的小朋友颐指气使,自理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或问题,错误完全都怪罪于在他,她,它。 03、我的超级损友是爸妈 我们小区有个宝妈,每天溜娃不是目的,她的目的在于要对娃产生刺激。 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孩子,都会****啦,再看看你,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不对的事情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后面跟着的那个孩子,总是低着头,跟谁都不说话。 讲真,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都想给自己换个妈。 这样的孩子也会更加自卑,懦弱,没有创新,不敢与人交往,以后的人生绝对就是大写的“悲催”。 04、你不在我的朋友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孩子“妈妈是不是你的好朋友”,“妈妈在你朋友当中能排第几名”,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涉世不深,你也许能姑且称之为他们的朋友,但是,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你的朋友地位还能存续吗? 来让我们看看朋友的特点: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在我们和孩子之间能做到吗? 我们跟孩子说过“对不起”吗? 我们有没有说过“你还小,你懂什么,听我的”? 我们跟孩子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吗? 我们有没有跟孩子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并且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呢? 如果答案都是否,那我们凭什么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Read more

尊重孩子的磨蹭,90%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的教养方法哦。 场景一 六岁的小雨一直有吃饭慢的问题,一餐饭一般都要半个小时,有时还要更久。特别是早餐的时候。早上上学的时候,左邻右舍和我们家,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声音,“快点吃,谁谁,快点吃饭,来不及了,要迟到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小雨吃饭的速度不但没有变快,还常常因为担心迟到而没把早饭吃完。 场景二 儿子东东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是个慢性子,做事节奏慢,总爱磨蹭,东东妈也知道他大多数时间不是故意做得慢,而是性格使然,但还总是压不住火,总跟他发脾气!但是发完火又是后悔~ 场景三 乐乐上三年级了,每天早上家里都要上演这一幕:乐乐妈把孩子叫醒后,然后去做早餐。做好早餐之后,乐乐妈发现孩子还在穿衣服,于是急道,“我都做好早餐了,你怎么还没有穿好衣服?等下又要迟到了。”在乐乐妈的催促下,孩子终于穿好了衣服。乐乐妈让他赶紧去刷牙、洗脸,他却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了句,“我还没收拾好书包呢。” 孩子磨蹭,是不是对新技能不熟悉? 孩子一慢,你心里又急,你就忍不住唠叨,讲道理,甚至指责和打骂? 可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的领导每天都这样对你,你的心情是怎样? 一直不停的催促只会占用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不会快起来,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都在反复回荡着“你能不能快一点”的催促,这样的后果就是一味的想要快速地完成,反而因为太在乎时间变得手忙脚乱。 孩子有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节奏,妈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孩子的行动。这直接是种入侵和越界。 很多时候,孩子做功课、做家务、生活细节上会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并不是因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他刚刚接触到新的技能,需要时间练习。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最好地发挥自身潜力。如果这时候总是有人在一旁催促,势必会让他乱了阵脚,手忙脚乱,反而变得瞻前顾后难以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稍稍慢一点,妈妈就不能有耐心,给孩子贴上了“磨蹭”的标签,会强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这么慢。 孩子磨蹭,是不是因为父母帮的太多?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妈妈会以时间来不及为借口,包揽了很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 比如早上时间不够,帮孩子穿衣服; 出门时间来不及,帮孩子喂饭、收拾书包; 孩子不懂安排时间,直接排出时间表,精细到吃饭如厕。 虽然妈妈一边催促着、批评着孩子,但所有的事情,妈妈都给干完了。 妈妈为节约时间帮孩子忙,是妈妈闯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并承担了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因磨蹭造成的后果。 或许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但这一切都是在妈妈的保护罩下进行的,不是他自己自觉自愿努力的结果。 长期下去孩子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虽然做事慢会被妈妈骂,但只要我装听不到,妈妈什么都会替我做的! 长此以往,当妈的只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丧失了自己锻炼的机会,做事能力变弱,也会变得更加拖拉、懒惰,依赖性强,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Read more

这7种父母,养不出孝顺孩子!有的赶紧改

养一个孝顺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父母的言行给予了孩子错误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孝顺。以下这些行为,作为父母的你有吗? 1、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2、包办溺爱孩子 父母包办溺爱,就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都是顺理成章的,一旦父母没有做到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孩子反而会怨恨。 3、不懂教育方法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反之,完全没有汲取教育知识和技巧的父母,一味蛮干,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产生不良影响,继而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爱护,甚至对父母产生反感。这样伤痕累累的孩子,怎么会愿意亲近父母呢? 4、天天对孩子唠叨的父母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妈妈的心里,失败的孩子失败在妈妈的嘴里。” 父母的唠叨容易使孩子反感,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顶撞父母,当矛盾一步步扩大,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会疏远。 5、不尊重弱者 怜悯弱者与孝顺父母其实很相近。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对社会来说,弱者是索取少、奉献多的一群人,而对孩子来说,父母也属于索取少、奉献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 6、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医院,并受到了别人的称赞,这时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道德体验感,今后还会不断地做好事。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同样如此。所以,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7、自己不孝顺 父母生你养你,为你的成长付出了心血,这样的父母你尚且不孝顺,难道还想指望孩子孝顺你吗?孝顺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榜样,才是孩子日后孝顺你的第一块基石。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会看不起你。 周末的时候和好友M小聚聊天。她拿出手机翻出一张图片来给我看,那是一篇学生作文。 作文的题目叫做《我的妈妈》,稚嫩的字体这样写到: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M在一家小学当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这篇作文便是她班里的学生写的。看完后真得让我大惊失色,这竟然是一个孩子眼里的妈妈。 M对我说:“这个学生的妈妈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里闲着,不知道学习,不知道进步,都跟社会脱节了,看了吧,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你。”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看不起妈妈,也许还不至于,或者他只是羡慕,别人有一个能干的优秀妈妈,于是心里生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其实,不光这个孩子的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一些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人,慢慢放弃了努力,每天无所事事甘于日复一日的过着一样的烟火生活。 不仅仅是没有工作的,就算是有工作的,也勉不了如此,她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这样了,有吃有喝,不缺这少那,丰衣足食,哪里还用得着学习和进步,更用不着奋斗。学习和进步,那是孩子的事儿,奋斗那是男人的事儿。 我住的这幢楼上有一位三十大几岁的女人,个子不高,长得白白胖胖的,一脸的富贵相。爱人做着生意,经济条件不错。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已经住了校,平时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 她没有什么爱好,除了一日三餐,就是打麻将。我曾听她说过,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晨吃过饭后去打麻将,打两将回来做中午饭,午饭后睡一觉,下午打一将,回来做晚饭,晚饭后,再打两将,回来睡觉。 我不懂麻将,不知道一将是几局,也不知道一将能打多久。但是,我知道她的生活里除了吃饭就是打麻将。 一个秋天的晚上,我和爱人散完步,在楼下恰巧遇见她的爱人从外面开车回来,便停下聊了一会儿。 他抬头瞅瞅楼上的家一片黑暗,唉了一声:“一天到晚光知道打麻将!这么晚了还不上家。” 我说:“嫂子多有福啊,你这么能干,什么也用不着她操心,不打麻将干嘛啊!” 他叹一口气:“有法吗?我到是想让她操心,她可得操得了?她这么多年不出家门,不读书不看报,什么都不懂,说实话,跟个傻子差不多,连沟通都没法沟通,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哪像你们,能写会算,见多识广,放到哪里哪里行。” 当时,我还悄悄地对着老公指责那个男人没良心,女人为了他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自己的外出机会,到头来换到的却是他的嫌弃。 现在想来,她所有的牺牲与放弃,其实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愿意付出努力。 多年前我在新浪博客上,结识一位叫做花妈妈的女子。她的博客上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生活,没想到一入她的博客深似海,一直追了多年,直到现在。 她是一位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女子,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我认识她时,大女儿还在上小学,小女儿两三岁。 为了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做了一个全职妈妈。她们家的院子很大,后院被她种上了菜和果树,前院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儿。她家餐桌上吃的是自家的绿色蔬菜,花瓶里鲜花不断,都是自己园子里长的。 她的手好巧,自己买来手工书,做各种手工,她做的口金包、一针一线手缝的被子、挂毯、比商场里卖得都好看。她给女儿们做舞蹈服、做头花,穿戴出去羡慕得一众外国小朋友不行。 她把自己的手工送给亲朋友好友,她帮着邻居裁剪衣服,她送自家种的鲜花给女儿同学的妈妈。

Read more

孩子一定要旅行,真正的教养在路上!

先说说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 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记不住 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等他们大点吧; 二、危险 小孩子出去爱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习惯玩不好; 三、麻烦 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脚。 “去了白去” 不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也同样抱有同样的想法。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需求出发。 我特别害怕父母的“有用论”。譬如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没用的,学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没用的,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就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就是没用的…… 沿着有用论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儿,既考不了级,也没证书,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有这么个段子,说有个家境良好,品学兼优的男青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工作。过了几年,他很想去南方闯荡,却屡屡不能成行。后来,听说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惧怕一个人乘坐火车。 我不想绝对地说,他的命运受锢于小时候没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经去旅行过,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车,不至于害怕陌生的环境,不至于因为畏惧的心理,丧失了改变人生的勇气。 这几年我本人走南闯北,经常在国外看着一些欧美人拖家带口的旅行。妈妈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走在前面,爸爸手里领着一孩子,怀里还抱个婴儿。 你可能又不理解了,婴儿还带他出来干啥。实际上婴儿可以感受环境的变化,空气的变化,饮食的变化,家庭氛围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为将来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经常有父母说等孩子大一点再说,大一点是多大? “危险” 旅行,就会有意外,有风险。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甚至会生病和缝针……但是,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吗?我们不是想让孩子更坚强吗,不是想让孩子会处理困难吗,不是想让孩子成熟成长吗? 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当然,有一些稍微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离开父母,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去旅行。在集体中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庭凝聚力” 最后,嫌麻烦的家长,我想说,旅行是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时机。 平时,工作忙,心情差,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而现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工作的牵绊,是多么甜蜜和惬意的事情啊。

Read more

孩子的这个部位千万不能打!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爸妈们都是小心谨慎的,生怕有什么意外断送了孩子的前程或者性命。 前不久,有一个8岁小女孩就在夜里突然死亡,只因妈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凌凌今年8岁,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姑娘。 然而让家里人想不通的是,在一天夜里,凌凌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仅头晕还有想吐的感觉。 虽然家人把她紧急送往了医院,但是凌凌还是不幸身亡。 因为凌凌生前吃过泡椒凤爪,所以妈妈就怀疑,是不是凤爪里有毒?但是医生做过完整的检查后发现,孩子的死亡和凤爪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的死因是是颅内挫裂伤,由外力导致。 而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竟然就是妈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据妈妈回忆,那天下午,凌凌一边写作业一遍看动画片,结果作业上出现了一大堆错误,心急的妈妈就顺手打了女儿后脑勺一下,没想到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对此,医生也做了相关解释: 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比如脑血管畸形等等。 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所以并不是直接死因,只是一个诱因。 在生活中,妈妈们免不了因为孩子的事情而发脾气,动手打两下也成为了自己的一个习惯。 不过动手打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以下这些部位打不得! 1. 后脑勺 后脑勺,因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容易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2. 太阳穴 太阳穴那个位置,因为它的眶内壁是比较薄的,在被打震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折,骨折对视神经发育也是不利的。 医学临床上就发生过一巴掌打失明的情况。 3. 拧耳朵 经常拧孩子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小孩的听力发育。 4.

Read more

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一生,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1] 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2] 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规则也不同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 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妈妈们和丈夫的相处中,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细节上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孩子面前,你们是怎么相处的呢? [3] 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 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但是,对你明明有爱,你却感受不到;别人明明没有伤害你,你却觉得别人是在伤害你,这种“负面情绪的过度察觉性”如果传递到下一代孩子那里,结果孩子的家庭幸福感也没有多少吧! [4] 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5] 值得思考的问题

Read more

妈妈这样说话,我保证,孩子肯定会很懂事(建议永久保存)

当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们或者反抗我们的时候,妈妈你要这样说话,孩子才会懂事听话。 >>>> 1、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 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 不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困就不想睡觉。也许我想看电视,也许想做有趣的事儿,我还不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们规定睡觉时间,让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体的生物钟定好了,我会逐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选择我喜欢的做,然后顺理成章地睡觉去了。不过,我有病的时候可能还是例外啊。 >>>> 2、当孩子做事磨蹭 ✔ 这样说:我们还有5分钟就要走了,你现在穿好衣服,还是把衣服拿着?你要带什么包?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 不这样说:你还在那儿磨蹭?我们要晚了,赶快吧,听见了没有!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没有意识到我在磨蹭,特别是在玩我喜欢的玩具时,我没有时间概念啊。如果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顺着你的督促做选择。 >>>> 3、当孩子说“不”的时候 ✔ 这样说:好的,你可以说“不”,但是,我需要听听你说“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可以吧,说出来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导 ✖ 不这样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是对你好。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当我说“不”时,我在尝试我的独立性,想证明我在长大,也许,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导,也许,当你对我“这样说”,我在学习不惧怕别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Read more

如何带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聪明的爸妈这么教!(超实用)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不客气的孩子被误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个性没半毛钱关系。而且这种没教养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那什么是教养呢?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有了这种分寸感,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一、声音 爱吵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不是露天开大会,怎么大声都没关系。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室内包括家里、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的大吵大闹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电梯不是游乐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叫别人的时候要自己走过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门儿喊别人过来,有什么话过去说。我有时候忘了,他们还会提醒我。 周末你们起得早,我们还想再睡会儿呢。爸妈卧室门没开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闹,不能练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楼下邻居受不了。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不如现在教给他们。 二、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excuse me”/“打扰一下”。 要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电梯来的时候让到一侧,让里面的人出来以后你再进去;进电梯以后如果外面还有人没进来要为人家按住开门键(而不是关门键)。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看见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诱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钻,虽然你是小孩儿。 三、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 从小不逼着孩子叫人,而是给TA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女儿,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有些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内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内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需要绕过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不能硬往上挤。

Read more

心理医生父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我永远都不会跟你谈孝顺父母的事

这是心理学界的曾奇峰老师在2007年写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是一篇旧文,但再次读还是情真意切,言辞灼灼,充满着睿智与平和的态度和思想,对女儿爱而不溺,宠而不娇。值得父母亲和想要做父母的人再次看一看。 亲爱的小人: 之所以叫你“小人”,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的确很小啊,胳膊腿细的像我的手指;二是“小人”这个词稍带贬义,就算是对你有时候调皮而我又对你没什么办法的一种“报复”吧。 首先我想对你说抱歉,因为我们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让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也许你觉得好笑,你都没有出生,怎么可能征求你的意见呢?但爸爸这样说是认真的,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 当然,不仅仅是你,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后来又不得已才离开的。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生活了二、三十年后,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就决定让你也来看看。 所谓不错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它却并不完美,还有很多不那么好的、甚至丑恶的地方。甚至有一些人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占十分之八或者九,这真的是很大的比例了。当然,有更多的人认为,人生的大部分是很美好的。不论你以后怎么看待生活,爸爸都想跟你定一个“君子协定”: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精彩又好玩,你不必谢谢我们;如果你觉得人生痛苦又无趣,你也不责怪我们,好吗? 有一些父母觉得,自己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而且把孩子养大,所以孩子应该感恩。现在你知道了吧,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多是件不好不坏的事情;而养育孩子,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法律规定,不养育孩子的父母亲,是要负法律责任,并且会遭到众人的谴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养育孩子,最低限度只是没犯法而已。我们不必对仅仅没犯法的人说,谢谢你啊。 你的出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从此我升级为爸爸,这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升迁”。8年来,你一直都在教我怎么做一个好的爸爸,你教的很好,我呢,也在不断地努力学习着。 你出生之前,爸爸只是做着你奶奶的儿子,无止无休地接受着奶奶的爱,而没有学会怎么给与爱。爸爸想告诉你,学习爱和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有了你之后,爸爸才学会了怎么给予爱。你以前是那么的弱小,而你以你的弱小衬托了我的强大。在你感到害怕搂着我的时候,在你让我为你打开矿泉水瓶盖的时候,从你无比欣赏和崇拜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我觉得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信任和赞美呢。爸爸从你那里得到的荣誉和鼓舞,远远地超过了从其他方面得的。 爸爸是别人的心理医生,而你却是爸爸的心理医生。在爸爸的内心变得不那么宁静的时候,你的纯真灿烂的笑容可以很快让我从心灵的泥潭中走出来,变得跟你一样轻松和快乐。看心理医生是需要花钱的哦,所以我还欠你一大笔治疗费啊,呵呵。  你的出生,还延伸了我的生物学存在,使记忆了我的信息的基因可以在这个星球上持续地存在下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迟早都会离去的,但因为你,爸爸即使离开了,却还有一些东西留着,这会让爸爸觉得很安心很自豪呢。 你还让我学会了爱自己,不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对你的控制的权利。有些不那么会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惨兮兮的,他们会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地工作,等等。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无条件地服从。 我从来不认为父母都是对的,父母都是从孩子慢慢变成的,既然孩子可能犯错误,变成了父母后同样也会犯错误;怎么可能一变成父母就不会犯错误了呢。而且,没有人天生就是好父母,任何人都必须向自己的孩子学习,才能慢慢地变成好父母的。所以孩子应该是父母的老师啊。 选择之后,就要承担选择的后果了。如果选择正确,享受成功的快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另一种可能是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和压力。其实这也没什么,人生如果只有成功和喜悦,那也会很无趣的。人生的真正快乐,多半来自于一些具有较大反差的情感体验,任何单一的情感体验,都会使人生这场筵席变得低廉和乏味。请记住,爸爸会祝你成功快乐;但是,如果你的选择错了、失败了,爸爸永远都在那个可以让你休息和疗伤的地方等着你,你愿意修养多久就多久。等你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再鼓励你上路。爸爸决不会在你遭受挫折后的任何时候趁火打劫说:当初你要是听爸爸的,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状况了。 爸爸既然已经准备好分享你的成功和幸福,也就同时做好了分担你的失败和悲伤的打算。好朋友都会这样做的,何况我是爸爸呢? 人生最大的选择,也就两个:事业和婚姻。其他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核心展开的。 亲爱的小人,到了你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你已经都成年了。爸爸会基于对你本人和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对你提出建议,最后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一个人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情,并且还可以通过这件事养活自己和获得荣誉了。我可不愿意你错过这样的幸福而代替你做出决定。爸爸现在就是因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而幸福着,因为爸爸现在的职业,就是爸爸自己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告诉你啊,这个职业虽然很辛苦,但爸爸一直都很高兴地工作着呢。 婚姻是个人生活方面最重要的事情。到你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比决定专业方向的时候更晚了,你也更加成熟了,所以爸爸应该更少说话了。跟专业选择相比,你的婚姻更加应该由你自己决定。从人生的大背景来说,爱情和婚姻,是人投注情感最多的地方,所以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如果这件事都是被人幕后指挥决定的,那人生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啊? 很多人的父母,代替孩子决定婚嫁对象,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父母很自私呢:相当于让自己享受了两辈子的选择的快乐,而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也没活过。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出选择啊。在你人生的所有重大选择上,爸爸都是最热情的观众。爸爸要再次谢谢你,在爸爸的下半生,你会演出如此吸引我注意力的戏剧给我看,这会使我远离孤独和无聊,而且在我的今生今世就已经延伸了我的生命。所以爸爸觉得,养儿养女,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观看自己的一部分,活得比自己更丰富、更精彩。 我永远都不会跟你谈孝顺爸爸妈妈的事。因为我觉得,如果在你小时候我们对你很好的话,我们老了你自然会对我们好的;我不想把这样自然而然的事情,当成伦理道德的压力施加给你。就像我会自然而然享受美食,而不必总是给自己强调,不吃饭就会死去一样。 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把孩子对父母的自然的爱,硬性规定成一个道德准则,是大家犯的一个最为愚蠢的错误。我甚至不会对你说将来要对你的公公婆婆好,因为我知道,一个心中有自然而然的爱的情感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爱她的爱人的亲人。这样的爱,可以给你幸福,也可以使跟你有关的人幸福。 你一定要问,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对父母不孝的人呢?爸爸告诉你,孩子的不孝,是继发性的、反应性的。 简单地说,一个孩子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高品质的爱,那他或者她也就没有爱的能力,所以就对父母也没有爱了。孩子出生时几乎就是一张白纸,爱和恨的能力,都是后来学会的,而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 抚养你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担忧的焦点:成长、健康、饮食、安全、交友、学习、游戏,还有以后的专业、工作、择偶、婚姻和生育。从你的祖父辈那里我们知道,这可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艰辛旅途呢。但你不必内疚,我想说的是,你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活着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们付出的辛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