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恋人?

常闻在亲密关系里的挫伤和失败都来自于“你不懂我”而做出的“你不爱我”的结论。在伴侣关系里,人们常常对对方有个期待:我期待你可以知道我想要什么,当我没有告诉你的时候。并且能够自动满足我。 当这个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展出形形色色的行为来证明爱,或者放弃爱。 比如我的一个案主,当她离婚的时候,她问了丈夫一句话:你到底爱过我没有?丈夫坚定的告诉了她:“不爱你怎么会娶你呢?”。于是她难过的离婚了,觉得从来没被爱过。 比如我见过的很多初婚夫妇的争执。男的觉得我为家赚钱,付出了那么多,女的一点都不理解而心凉。女的觉得男的过于冷漠不管不顾就知道忙自己的事儿觉得不被爱。 比如在我以前的关系里,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期待女票可以主动给我倒水,问我体温。但是她没有做,当我要她去做的时候,她也做了,但还是感觉很不好。比如有的女生希望男生主动做些什么,但是男生没有。情感专家会建议“你想要就去要啊”,女童鞋们还是觉得要来的没意思,那不是爱。 比如热恋中的男女在“今晚吃什么”、“情人节有没有送花”上数次争执赌气。男生的木讷和不懂人能让女生目瞪口呆,女生的作和复杂也让男生瞠目结舌。所以他们才呐喊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呼声,对自己评价出了“我并不在乎物质,我只想有个人能懂我”。 在我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人都有问题。因为他们活活的把爱情给作没了,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单一化了爱的渠道,固执的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索取爱。后来我帮助他们打开了爱的渠道,他们看到了爱其实一直都在,不必证明,是自己蒙蔽了双眼。比如我上面说的案主,当我开始跟她工作一小段时间,她悔不当初。在她的世界里,爱不直接表达,就不是爱。在老公的世界里,爱说出来要比做出来难100倍。 我们都把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模式和缺失放到了亲密关系中,于是每个人都学会了不同的付出和表达爱的方式。当这个方式有差异,而且通常差异是必然的,的时候,他们的冲突就会产生。 很多人在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父母忙碌、孩子较多等原因没有被过多的关注,就会造成了自己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关注的,而不断想从伴侣那里获得,不断索取和证明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一旦得不到,就像当年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一样,觉得伴侣不爱自己。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找到的伴侣,就是找到的另外一个父母。心理学家说,我们长大后和他人的关系,都是在重复早年和父母互动的模式。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升级版,尤为如此。当年我们怎么学会了“怎么不被爱”,我们就会从伴侣类似的行为中体验到同样的不被爱。 当这些人来到心理治疗室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作一个评估: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没有做什么,哪些是好的父母该做的事情而他们的父母没有做。比如小孩子应该是被重视的、无条件接纳的、安全的、被赞美的、被认可的、被看见的、被及时满足的。但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做,这时候治疗师就需要再为他们做一次,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值得被满足的,从而在体验里修通他们的经验,进而修通看到爱的方式。 因此治疗师们常说:成功的治疗师和成功的父母做的是一样的。成功的治疗师只做两件事情:1.评估来访者的父母当年什么是该做的但没有做。2.对于这些事治疗师做了吗?所以接下来的很常见的“移情”就会发生:来访者很容易爱上治疗师。 你不能说这种爱情是假的。他是来访者身上切实的感受。爱就是这样一种满足感,你感受到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全身都被点亮了一样,心里暖暖的,世界上因为有了另外一个人而自己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基于这些原因,一直感觉不被爱的人可以去给他做修通。但是如果这些人没有机缘来到治疗室,他们是否就活该被情感伤害呢? 当然不是。既然治疗师可以做,真正的恋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好这些,自行维护感情呢? 在爱情中也是亦然,把握好治疗师的那两件事情,你就是个好的恋人。你要去知道你面前的这个恋人,他经历了哪些伤,哪些缺失。哪些是他从小就没有得到的,但是却是人生一直都需要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被一直延续下来,在其他客体身上寻求满足,那个最靠近他的恋人就会首当其冲。因此你需要知道,这个伴侣他缺了什么,需要什么。当他与你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必然在以他的方式索取他需要的心理营养。那是他变相了小时候哭喊的信号。 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24小时陪伴和满足着孩子才是好的爱。依恋理论认为,小孩子并不需要父母24小时的陪伴和满足,他只需要在他需要的时候,母亲可以出现并给予就够了。 我有一个案主,她对伴侣极度不信任,又非常占有。需要伴侣时时陪着她她才安心。不在一起的时候信息要秒回,要天天打电话发短信才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我们探讨到她的幼年的时候,她谈到经常不敢睡去,一旦睡去后醒来就会看不到妈妈,她使劲哭,哭了好久,妈妈才满身怨气的回来。我们的常识知道,小孩子睡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妈妈,确认妈妈的存在他才觉得安全。当他找不到妈妈的时候,他就会顿时觉得世界不安全了起来,自己被抛弃了一样。这个案主就这样,她无法自行确认妈妈的存在,所以长大后对伴侣的陪伴和在视线可控范围内的需求就很强。这时候我给她做干预的时候,几次都会在她体验到自己被抛弃的时候,给予到她讯号“别怕,我在”。其实她男朋友如果能够多一些耐心让她意识到“别怕,我在”的时候,她的这种占有就会降低很多。相反,她男朋友一直烦不胜烦甚至不愿意回信息,有意无意躲避的时候,只会增加她的不安和被抛弃的感觉。 因此好的恋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并准备好给。 实际上她妈妈也不需要24小时陪伴她。完全可以在她睡着了的时候该干嘛干嘛去,问题就是:你要预感到小孩子什么时候醒,并及时回来。这就说到了另外一个关键点:敏感性。 一个敏感的妈妈是能觉察到孩子的需求的,往高级了说就是“连接”、“心有灵犀”。妈妈会下意识的看看孩子在不在身边,确认他的安全。会隔段时间就想看看孩子怎么样了,她能及时的意识到孩子此刻需要什么。当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她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喂食,什么时候该抱抱。当孩子一个小小的信号发出来,她就知道该去满足了。 记得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悲剧,也跟这个不敏感的父母有很大关系。小月月被汽车压了7次无人救援而死亡。我们不得不好奇:这么久了她的父母就没有意识到孩子不在身边?父母就感觉不到孩子此刻需要他们?这就是敏感性不高。 在爱的人之间,是有这种敏感性的。母亲对小孩子的爱很明显。热恋中的爱人也是如此,热恋中,你能及时觉察到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并愿意去满足。爱久了也是如此。你看那些多年的亲密夫妻就具有这个特点,他们眼神一动,就知道彼此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结婚的时间越长,越懂得彼此的眼睛。在我课上的一个学员就曾经说:我老公一回家,我看到他的背影,就知道他今天心情怎么样,大概发生了什么。实际上这种敏感性是可以,而且很容易做到的。只是需要你真的去用心培养。用心的基础就是——你爱他吗?你愿意走进他吗? 当你不愿意的时候,就会去责怪伴侣: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他不说,你也是可以知道的。你知道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你的敏感性。他自己告诉你,只是最偷懒省劲的知道方式。

Read more

寻找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一般人都以为自己是为了爱,才与伴侣结婚,其实亲密关系是教导你如何去面对,并且接受“我不够好”的痛苦感受,从而与这个感觉和平相处,并由此学习认识自己、爱自己,也唯有这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爱伴侣、爱关系中的对方。 当你改变对你的生命、你的过去和你自己的想法,你的现状就会改变。也许你还没有亲密关系,也许你有段糟糕的关系,这些都会改变,你会发现那不适合的关系会远去,或者你会得到力量而离开,然后你将找到一种在生命中不曾有过的爱。这些都是你生命向前走的步骤。 在亲密关系中,不用试图去做角色扮演,不用以“调整过”的我,来与对方建立关系。每个人都越来越回归自我,爱也越来越回归本来面目,不再是投资、不再是索取、不再是竞争,不再是逃避,爱他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想。 我们能够向对方敞开自己,也接受对方的生命,彼此的注意力在自己,也在对方身上。这样的真爱带给我们价值感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在其中学习宽恕、放下、接受、承诺,以敞开、愿意、充满魅力和创意的形式去沟通去成长。 现在开始认识自己 如果你第一次见到某一个人时,就被他/她吸引,你会发觉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像着了魔一样,你会感到无比的开心快乐,兴奋激动,充满活力和满怀希望。在你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你已经被迷住了。你的梦中情人终于出现了!你认定你会永远和他/她生活在一起,一切都将无比美好! 你所吸引的伴侣会给你留下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你是意识不到的。你会感觉到他/她身上有某些东西很引人注目同时又是你非常熟悉的——一些你知道你想要但又不能确定是什么的东西。你只知道当你们在一起时,你会感觉到魔力的存在。你的感觉是对的:的确有魔力——那就是一面镜子的存在。你可能还没有认识到,令人惊讶的秘密就是你的伴侣,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你完整的自我。 你的伴侣恰恰是你最好的镜子。在他/她身上,你会发现反映在对方身上的东西你也同样具有。对方身上具有的你所喜欢的特点,正是你所看重和接受的;而那些你所憎恶的特点,正是你所反对和在你自己身上看不到的。你认为你所欠缺的,你的伴侣却做得很出色;你认为你轻而易举的呢,你的伴侣却面临发展的挑战。 孩童时代,孩子并没有发展出来对外界的辩识能力,所以弄不清楚什么在自我以外,什么在自我以内。所以,此时在孩子与外界接触时发生的事,会影响到一个人日后发展出什么样的特点。因此,大多数的人都是带着残缺和不健全的自我走进了成年人的世界。 在孩童时代,每一种行为都如同一块投进平静水里的石头留下的余波一样,会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而造成的伤痛有大有小,并会埋藏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内心深处。它们隐藏在那里,使我们沮丧、愤怒、仇恨、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直到我们意识到要治疗我们的伤口,和恢复被破坏的自我意识。 当我们遇到某些人以我们被禁止的方式成长,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靠近。我们之间的化学物质促使我们去和他们建立联系,我们觉得他们的嗜好很有魅力。但是我们一旦与他们建立了亲密关系,同样的嗜好,却成为我们最讨厌、最糟糕、最不能接受的缺点。 我们不喜欢亲密关系的对方身上具有我们不接受的个性,我们要求他们改变,这样他们就能更像我们自己。同时,对方也有这种心态,因为他们在我们身上也看到了他们不喜欢的缺点。用不了多久,丑陋的战争就会破坏我们初次见面所带来的幸福感觉。我们总是要去消灭对方具有而我们没有的个性。在斗争中,我们相互侵犯各自的自我空间,伤害对方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最后,关系不是被破坏,就是陷入令人失望的僵局。 亲密关系不是相互改造、相互控制、相互占有,如果把亲密关系当作一条通往自我成长的路,就可能清醒过来,并认识到,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在冒着生命危险来踩我们的潜意识暗屋的地雷;亲密关系的对方,时刻在唤醒我们重拾儿童及少年时期丢失的那部分自我。 完美的关系不是由两个完美的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都承认了自己的不完美,然后也愿意去接受对方的不完美,而依然愿意一起去经营,透过两个人的相处而完善,才会有完美的关系。 为生命完全负责 我常常提醒自己:所有的关系都将慢慢消失,就算是维持了一生的夫妻关系,也会随着其中一位的去世而终结。如果你能强烈地感受你自己身上有一股神圣的力量或者是一种更高的力量的话,这股精神力量就能帮助我们度过悲伤的时刻,找到力量和安慰。 你的个人精神力量——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爱自己和无条件地爱别人,这些东西最终只能建立在自己的精神领域中。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一个人的亲密关系由谁决定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期待能遇上一个亲爱的人,建立一段亲密的关系,与这个亲爱的人在一起,就像回到妈妈怀里的襁褓,我们与那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享受着他的温暖,他的气息。与他在一起,我们自己的心里是踏实的,是安全的,当我们与他在一起时,我们可以真切的体会“爱”到底是怎么样一种空气。 可是,我们这种期待也常常会落空,当我们与那个我们期待的人在一起时,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伤心,感觉到愤怒,感觉到无奈,感觉到永远隔在半空的距离。这让我们不舒服,我们问天问地的想搞清楚,我与他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事情会是这个样子,难道这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以亲密在一起的人,就那么难吗? 是的,很困难,因为这段关系是两个人的事,而这两个人,在相遇的时候,他们彼此的内心都带着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那些风雨中,裹胁着他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饱含着他成长中的人与事。所以,当这两个人相遇的时候,其实也是两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相遇。 这两个人,当他们相遇,当他们试图走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历史和家族信念便跑了出来,在彼此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如果很幸运,这两个人的成长中,都有过充分被爱被肯定,能够自由成长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已经发展出很好的适应能力,所以,在他们的关系中,相处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内心有足够的安全体验做基础,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彼此的关系中,有能力更多的包容彼此的差异,信任对方的情感,从而他们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 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很多带着创伤长大的人,当他们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的,他们的这些困惑,会带领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带给对方各种困惑,这些困惑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破坏掉彼此的关系。 一时是火焰一时是冰山 在生活中,有那么些人,当他们与人建立起一段亲密的关系时,他们会很快地与对方打得火热,他们可以很快速的制造一个“天下唯你最吸引我”的高热场景。但这种快速发热的状态往往能够维持的时间很短,他们往往会很快发现对方身上有某些他无法接受的内容,当他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的美感可以在他的感觉中瞬息之间荡然无存,于是在他的眼中,对方一下子又变得一无是处。这种快速变化的情感,往往会把对方搞得手足无措,让对方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跟他相处时,昨天还像生活在云端,今天一早醒来,怎么自己就变成了恶魔?其实,对于这些快速变化的人而言,对方的完美与丑陋与当事人的关系并不大,所有这些美丑都是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的。当他把对方当成天使时,并不是因为对方真的那么好,而是这个善变的人内心需要一个完美的影像,这个完美的影像可以帮助他远离内心中的虚弱和不完美。 他把这个影像投到了他见到的那个人身上去,并在那个人身上找到他,当他找到的时候,他便觉得自己遇上了天使,所以,那时他遇见的那个人便成为他心中一个理想化的幻影,他需要这个幻影来支持他脆弱的自恋,因为当他与这个幻影在一起时,在他的感觉里,他是与天使在一起,所以他也是天使一般的人物。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往往不能持久,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往往会很快发现,他身边的这个天使原来也会过凡人的日子,这个天使也需要吃喝拉撒,也会打嗝放屁。这些凡俗的事务与他对天使的期待有如此大的落差,所以他很难忍受他所期待的那个人身上还有如此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会把他从天上拖到地下,当他看到这些不完美时,他心中的天使也就在瞬息之间变成了恶魔。他是无法容忍自己与这个恶魔在一起的,所以,他的情感也从烈焰雄雄,一下子变成了冰山皑皑。 我爱你,所以我要离开你 我们常常在一些唯美的故事中读到些“一见钟情”的故事,唯美之处就在于,一见之下,情已深,人却消失了。大约就是因为故事的戛然而止,使故事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所以才那么吸引人吧。 故事其实是生活的翻版。在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们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爱得越深,怕得越甚。当他们感觉对面那个人对他越来越重要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面对那个对他日益重要起来的人,他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他会不会离开我?他是真的爱我吗?对方对他越重要,他的疑虑会越深。为了避免那个重要的人将他抛弃,他会先一步离开那个“被离开”的危险。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我要先一步离开你。这种模式往往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对方搞不明白为什么当他们的关系日益亲密时,那个人会在突然之间离去。 这些逃离亲密的人,往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抛弃的体验。当然,这个抛弃不一定是现实中真的发生的,但是在当时还是个孩子的他的内心中,他会体验为被所爱的人抛弃,比如被寄养,比如被单独留下来住院,比如与父母走失,或者在幼儿园被晚接,再或者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与他少有游戏等等。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是要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而生存的,当他需要父母时,父母却不在他的视线之内,这会给这个孩子的内心带来强烈的恐惧,在他的感受之中,他可能会把这个看不到父母解读为被父母抛弃,而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对他而言,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所以,当他进入一段亲密的关系,早年所体验的到被所爱的人抛弃的恐惧被再度唤醒,当他无法承受对被抛弃的恐惧时,他便选择先一步离开所爱的人。这样,在感受层面上,他就可以把关系的主动权抓到手里,从而避免了被抛弃的痛苦。 对最善待自己的人发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内心中往往存在很多恐惧,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恐惧压倒,就会用发脾气的发式来压抑恐惧的感觉。这就像是战场上的战士,当他看到战友被打死打伤后,他内心的恐惧会驱动他勇敢的投入战斗,因为他战斗得越勇敢,他越有可能保护自己生存下来。所以很多时候,发脾气,只是为了防御内心的虚弱感冒出来。 内心虚弱的人,在发脾气时其实心中也是有许多害怕的,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发脾气而失去那个对他重要的人。所以,他们往往在发脾气时会先做一个选择:选择那个相对安全的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为相对安全的人不会因为他的坏脾气而抛弃他。而这个相对安全的人,往往是最善待他的人,是他在内心中能确定对方是在乎他的那个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在家门外常常被认为是大好人的人,回到家里时会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 在最亲近的人身上总感受到“你欠我的” 对我们所爱的人,因为爱他,所以往往也会在他的身上投注了很高的期待,当这个期待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愤怒,因为对方没有满足我们,因为对方“欠我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用“你欠我的”方式与人建立关系的人。当孩子学习不努力时,妈妈苦口婆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诉说这些年照顾孩子的不易,潜在的,她是在责备孩子“你欠我的”;两口子吵架,老婆一笔笔跟老公算这些年她为这个家做了多少贡献,她在传递的还是“你欠我的”。当他们在传递这个信息时,他们期待的是,是用这样的方式控制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把对方远远的推开。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你欠我的”表达方式,可以制造对方的内疚,从而对对方实施强烈的控制,有的时候,这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破坏性。我的一个来谈者,就是在父母整日的耳提面命中,体验到自己如果不能满足父母的需要,随时都有可能被父母赶出家门去。所以,在生活中,她努力去满足父母对她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时,她就会被强烈的内疚所吞没,久而久之,她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因为她不管怎么努力,似乎也不能完全满足父母对地的期待,在这个内疚的高压之下,当她无法承受时,她最终选择了抗争,与父母的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我痛恨你,因为你对我太重要了 其实,对我们所爱的人,我们都会有“恨”这种情感产生的。恨,就是没有被满足的对爱的期待。 当我们还处在婴儿期时,我们会被母亲全情的照顾着,那会让我们感觉这个世界上,自己就像是世界的核心一样,被爱护被满足。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个全情满足我们的母亲身边,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是那个人从母亲那里分走了一些她的爱。当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恨的情感就开始在我们内心滋生了。所以,恨的背后,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没有得到满足。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感觉对方对我们越重要时,我们往往越发期待获得他的全部,甚至可能期待将他吞进肚子,从而可以全部拥有他。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那是完全独立于我们的一个个体,所以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现实时,我们也会有强烈的挫败感,这个挫败感有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到对所爱的人的恨之中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即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 我的一个来谈者曾经跟我谈到过他对我的恨:当他看到我的记录本上有那么多来谈者的姓名索引时,他突然感到很愤怒,因为那一刻,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我唯一的病人,而我是他唯一的治疗师。这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打击,在他的感受中,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而他只是我的病人之一,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在我面前一点都不重要,我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不对等,是让他很难承受的。当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我的唯一时,他感受到的自己是弱小卑微和不被重视不被爱的,这些感觉让他很难以面对,所以他就用愤怒的方式来阻止自己感受到这些内容,当他对愤怒的承受也感觉很困难时,他的怒火就冲我暴发了。 如果你不能完全猜到我对你的需要,你就是我的敌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