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合,真的不能做朋友

我把我的快乐分享给你是希望你也有,而你却觉得我在装逼。” 越来越觉得,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 你运动两个小时浑身舒畅,想着下次叫上谁谁谁一起,结果他们说你不过是在健身房浪费钱,身材还不是那样。 你用辛苦工作攒下了的钱出国度假,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结果他们说你是土豪任性,花钱找罪受。 你看了一本好书,一时激动恨不得推荐给身边所有的人,结果他们说你装什么文艺,就你有文化。 快乐是藏不住的,可是攀比、妒忌,让原本的心情变了味道。 就像精心做好了饭菜,却没有爱吃的人品尝,放久了,凉了,它的味道都不对了。 让我们沮丧的不是不快乐,而是快乐的时候发现没有人能分享。 ******** 真希望你笑的时候,旁边坐着的是一个能和你一起笑的人。 合适的圈子,会接纳你所有的好事却不生嫉妒。 在真正的朋友面前,他从不会认为你显摆,只会由衷地为你高兴。 总有些人看不得你好。但你却从此看清了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只是过客。 老友记里,钱德勒是职场精英,乔伊是没什么固定工作的演员,但乔伊从没眼红过钱德勒的高收入,钱德勒升职的时候乔伊高兴得像自己升职了一样。 而钱德勒在乔伊失业的时候和妻子莫妮卡说,我们以后买房子,要带杂物房,这样可以让乔伊在那里养老。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内心,就只会把你生活搅扰得拥挤不堪。 生活无需过多陪衬,三观不合的朋友多了,越热闹越冷清。 ******** 当然,志同道合指的并不是完全一样,而是我能欣赏你的与众不同。 你喜欢吃路边的小吃,我喜欢吃精致的料理,但我理解路边有路边的特色和美味,也愿意陪你一起开发隐藏的各种路边小店。 这并不是三观不合。但你硬说我吃料理是装逼,非说路边的小吃才是平民的合理选择,这才是三观不合。 你不热衷旅行,觉得在家里的悠闲就很有趣,但你觉得我说走就走的旅行确实很酷;你对做饭料理一窍不通,但听我讲各种食物的做法也会觉得很有趣;你喜欢清闲的工作,却愿意支持我四海奔波的人生。 这才是求同存异。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一个答案令我印象深刻。“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和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在这个充满偏见,不理解,甚至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的时代,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不同的活法,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Read more

对待另一半的态度,暴露了你的真实人品

面对亲近的人,我们不会跟面对陌生人一般,那么客气和谨慎。可是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面对伴侣,表现得很没有修养,我们就得注意他的人品了。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心念。 最近和一位做企业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每次招聘高管都要请对方的太太或者老公吃饭。我问为什么? 他说,通过对于伴侣的观察,通过他们之间相处模式的观察,可以看到很多信息。说的直接一点,从这个人对待伴侣的态度上,你能看见他最真实的人品。 如果一个人对待伴侣傲慢无理,基本可以判断他的修养不够,公共场合都这样,他们私下相处的情况更不可想象。 这样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可以走到今天的位置,但他的格局气量决定了他不会有特别大的发展,这样的人未必是坏人,也可以用,但不会重用。 但如果这个人对待伴侣的态度很差,对饭局里的其他人却殷勤谦逊,这种人绝对不用,这就不是修养素质问题了,这是表里不一的笑面虎,人品有极大问题。 我说你吃顿饭就对人下定论未免偏颇了吧,他说一顿饭不能完全判断一个人,所以他公司经常做员工家庭聚会。 回到家中,面对伴侣,是一个人的真我时刻,灵魂和肉体一样真实。你回想一下回家的过程。 当车行至小区的时候,你已然放松下来,院子里孩子的嬉笑打闹之声让谈判桌上的硝烟大多散去。 当你打开家门,放下公文包,脱下大衣,换上家居服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像一个从战场上回归的士兵慢慢地找回了人间气味。 最后当你拿起遥控器窝在沙发上开始无意识地胡乱换台的时候,你已经彻底变回了张三李四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这个自己和学历无关,和职位无关,和社会声望无关,和收入无关,很多时候,与这个自己最息息相关的,是家里的伴侣和孩子。 为什么你对伴侣冷漠?因为你本身就不是一个热情的人,在演讲台上的激情四射只是为了吸引目光以达成自己的商业目的。 在朋友圈中的热情活跃,即使没有金钱的企图,潜意识里也是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自己崇拜的人。 而对于伴侣,这个某种意义上已经坐实的固定资产,既没有增值的可能,也没有失去的顾虑,额外的投资对你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 为什么你不愿意说我爱你?即使你明明知道说这一句能让对方开心。因为你本身不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大气的人,老天从来不会亏待

人贵在大气,要学会对自己说。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有的而否定你。养好你的大气,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 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 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不用你解释。因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见人心。 大气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大气不是从小生来的,而是经历生活慢慢培养出来的浩然之气,是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所持有态度的一种意识,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装是装不出来的。 大气是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谐,生活态度平和,不急噪,不懈怠,不该出手的时候呆若木鸡,该出手时让人瞠目结舌。 大气是总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问题,让人感觉厚重,像一本好书,让人荡气回肠,不轻不浮,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都不会感觉索然无味,一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受益非浅。 大气是一种忍让, 不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 大气是一种淡泊, 金钱名利浮云过,我心自有明月在。 站起来堂堂正正,倒下去摔成八瓣,藕断了丝就不要牵连,激流勇退,放弃时毫不犹豫,追求时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大气是让人感觉敬重而不是敬畏, 对朋友忠诚,对父母孝顺。站在一定的高度而从不让别人感觉你的高度,更能赢得别人的刮目相看。 沉淀自己,多思考,多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做不到,但内心永远不要放弃。放开眼界,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大气就是你自己,把自己养好,养好你的大气! 大气是一种谦虚, 半瓶子水总是在瓶子里晃荡,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轻视任何人,多从别人身上找自己的短处,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于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大气是一种态度, 孔子见齐景公面不改色,都是平常人,心中没有神,见贤思齐,而不是惧贤,时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大气是一种境界, 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站得高看得远! 大气是一种财富, 和自己身体结合在一起,谁也拿不去,爆发出来让别人叹为观止,隐藏起来让你从容立世。 大气是一种修养, 发怒时要看看发怒的对象是谁。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发火一万次,而不要和一个乞丐发一次怒。

Read more

心软是慈悲,但不能让自己卑微

你做错事,我可以放你一马; 你不懂事,我仍就放你一马; 你伤我心,我再次放你一马! 但你要记住, 我是有脾气的,不是放马的! 你不尊重我,我可以尊重你; 你还不尊重我,我依旧尊重你; 你再不尊重我,我就要废了你。 总有一天, 要让那些当初看不起你的人, 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很多人不会感激你的善良, 貌似都得寸进尺, 惯用登鼻子上脸。 虽说做人厚道才是根本, 但对那些忍无可忍, 你无需再忍。 就是你退一万步, 也得不到想要的海阔天空。 再优秀,也得碰上识货的人; 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 再真诚,也得赶上有心的人; 再谦让,也得面对珍惜的人。 你所知道的不要全说, 你所看到的不要全信。

Read more

高质量的友谊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对于人际关系,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们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们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