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家庭,即我们从小长大生活的那个家庭。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了伤,就要学会去疗愈自己。 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即使上了很多心理学、身心疗愈课程、参加了工作坊、找心理咨询师做了很久的个案,仍然还会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中兜兜转转,在痛苦中反复。 虽然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一样,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受的创伤不同,但疗愈原生家庭所受的创伤,都会经历几个相似的模式和阶段。 如果你仍然在疗愈原生家庭创伤的阶段,或者你想要开始了解、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那么你需要了解“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所要经历的七个阶段。 了解了这七个所需的阶段,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原生家庭,更好的为自己的疗愈提供心理支持。 第一个阶段的状态是:不知道原生家庭的问题是什么,只是觉得痛苦。 见不到家人的时候想念,见到了家人,过不了多长时间又开始发生矛盾和冲突,无法和睦相处。 有的家庭是只能做浅层次的沟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谈及深层次的内容,感情也无法流动。有的人会选择逃离,但是即使离开家人以后,仍然会遇到与家人模式相似的朋友或者同事、上司、伴侣,继续重复熟悉的痛苦。 第二个阶段的状态是:开始明白原生家庭的一些问题,尝试开始重建自己的界限,开始学习划界限。这时会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对和攻击,会比第一个阶段更加痛苦纠结。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常常面临非常挣扎的局面: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或者暂时没有能力离开家庭,有的人就退缩回去以前的家庭互动模式,因为“熟悉的痛苦”还是比“未知的痛苦”会好受一点;但是有的人已经痛够了,选择继续脱离家庭、活出自己,离开家庭的模式。 第三个阶段的状态是:开始可以划界限,可以离开家庭,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开始医治。开始找到相对安全的“代父母”来得到滋润,但是还没有勇气尝试回家。 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开始能够认识到原生家庭不仅有伤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传统、习惯都是今天仍然给我们带来祝福的,开始对原生家庭“去妖魔化”,开始有“盼望”。 第四个阶段的状态是:医治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了一点力量,情绪相对比较稳定、平安,可以开始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受到新的伤害,也会反击,也会造成家人新的伤害,不得不再次逃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再回去,再逃离,如此反复,这个阶段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 因为医治是包括安全感、情绪按钮、内在誓言、自我认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界限把握及其他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一直到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认识,我们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戳破”。 第五个阶段的状态是:能够保护自己,基本可以和家人稳定的相处了。 虽然偶尔还是有“戳破”的时候,但是对自己可以不再回到原来原生家庭的循环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可以允许自己有被“戳破”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调整回来。至少当受到家人攻击的时候,可以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第六个阶段的状态是:能够稳定在自己的内部,形成自己的保护膜,不仅在情绪上、心态上,或者行为习惯上都已经可以保持稳定和中正。 好像一层宇宙服一样,不管家人如何攻击和控制,都不会再受到真正的伤害,甚至可以在家人伤害自己的时候,帮助对方疏导情绪,或者表达爱意等,来使对方得到医治。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的自我的疗愈就可以使家人开始移动了。我们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观点改变了、我们对待家人的方式开始改变了,我们开始使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得到疗愈了。 因为我们自己开始成为了一个“稳定剂”,当家人消沉、暴躁、抑郁、苦毒、愁烦、绝望的时候,你开始对他们有医治性,你开始成为一个有“疗愈性”的人了。 第七个阶段的状态是:察觉细化筛选阶段。我喜欢叫这个阶段叫做“筛子”阶段。 在前面的阶段里面,我们都是防护的状态,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隔了一层膜,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承受一点天伦之乐,天气一变,我们就赶紧把自己保护起来了。有紧张、有抵抗、有连接,也有防护。 到了筛子的阶段,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净化机”,即使是在家人暴跳如雷的时候,依然可以在当下时时察觉,将自己的情绪与将对方的动机细分开来。 当我们能够很好的疗愈自己,去掉自己内部的制约性信念和创伤按钮后,再回到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就能带着理解、包容、慈悲去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也就能了解事情的全貌。真正的疗愈来自于理解,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充分的了解。
Read more请记住:妈妈被疼爱,爸爸被尊重,便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你在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Read more嫁对了原生家庭有多爽
[01] 爷爷奶奶去世得早,伯父成了我们家族里面的长辈。 记得姑姑出嫁前“访人家”(女方到男方家里了解情况俗称“访人家”)的时候,也是由大伯出面去的,最后是大伯做主把姑姑嫁给了姑父。 后来姑姑嫁得挺好,姑父和姑父的父母都很照顾她,生活得很舒适,无忧无虑,尤其是姑姑生孩子的时候,婆婆真的很替她着想,饭菜都是合她的口味,寸步不离地帮忙带小孩,换尿片、泡牛奶,他们知道姑姑的父母过世得早,一家人都很心疼她。 后来,两个堂姐相继结婚的时候,又是伯父出面去“访人家”,伯父说这个人家可以嫁,我们才敢放心大胆地把闺女嫁过去。 后来,我们两个堂姐也嫁得不错。 所以,我们家族里面形成了一个传统,“访人家”的时候必须带上伯父,他仿佛成了婚嫁方面的权威专家。 去年堂妹出嫁的时候,这次又不例外,还是由伯父带头去“访人家”,我也跟着去凑了一下热闹。 男方的父母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又是水果,又是零食,摆满了整个茶几,吃饭的时候,订了一个豪华包厢,圆桌非常大,几乎可以容纳二十几个人,饭菜很丰盛可口。 伯父,没有心思吃饭,一个劲得盯着男方父母看。 我催促了一下伯父要他夹菜吃,伯父应付了我一下,目光还是没有离开男方父母。 男方父亲对母亲很好,自己忙着催促上菜和打开酒水,顾不上吃饭,怕她饿着,要男方母亲去吃饭,她坐下后,用一个大碗盛了饭夹了一些他爱吃的菜给男方父亲。 看得出来,男方的父母感情很好,男方父亲最后出门的时候,还替她拿上了大衣和一个杯子,大衣是给她披的,怕她感冒,杯子是泡的养胃的茶,她胃不好随时要喝。 回来的时候,我问伯父:这个家庭堂妹能不能嫁? 伯父笑呵呵说:这个家庭不能嫁还有什么家庭可以嫁?男方父母的感情极好,嫁吧,我打包票,错不了! 我听得莫名其妙,怼了伯父一句:男人能不能嫁,和他父母有什么关系?我们只要看他的家里情况和男孩怎么样就行了!伯父,你这个理论站不住脚。 伯父反问我:男孩怎么样,婷婷(指的是堂妹)最清楚了,他们一起相处了那么久,人不好不会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还用得着我们看?还有他家里的情况看外表你可以看出什么来?唯有他们父母的感情是不能掩饰的,细节往往是反映最真实的情况! 我反唇相讥:他父母感情好又怎么样?和婷婷过日子的是男孩吧! 伯父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原来的家庭和他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父母的行为,孩子耳濡目染,很有可能他父亲怎么对待母亲的,他就是怎么对待妻子的! 伯父的话我没有听得太入耳,我始终觉得有点牵强附会。 [02] 后来,有一次朋友聚会,在席间我听到一句话,恍然大悟。 那是快吃完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老公来接她,已经到楼下了,打电话告诉她,她挂断电话后,感叹说:我老公人很好,细致耐心,体贴入微。 这时,几个朋友一齐说她找了一个好老公,真有福分,她说:我老公还真的不算什么,你去看我的公公对我婆婆,那才叫真的好,而且几十年了,始终如一! 听完她的话,我忽然想起伯父的那一番话,觉得简直精辟极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