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越来越优秀,聪明的父母都会做

“你一天会对孩子说多少句话?” 当抛出这个问题给父母们,大多数人可能回答不上来,因为说得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最好工具,所以才有 “良言一句三冬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这样的至理名言,你对孩子每说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塑造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好的语言令人如沐春风,荡涤心灵,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看看以下九句话,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每天坚持下来,孩子会一天比一天更优秀哦 1. 我相信你 (I TRUST You.) 这一句简单的 “我相信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我们都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中找到一份存在感和满足感,尤其是亲人的信任,小孩子内心简单,一句对他鼓励的话,胜过一堆糖果的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会不断开始新的努力尝试,带给你更多惊喜。 2. 你很强,不要放弃 (YOU”RE STRONG. DON”T GIVE UP.) 宝贝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咿呀学语,蹒跚走步,再到学习难题,这都是一个个现实的坎,每一步,都需要坚持,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加油打气,让孩子在困难中磨练自己,跨过一个个障碍。 3. 你今天玩(学)得怎么样?

Read more

我曾如此嫌弃自己的孩子(荐读)

随着孩子的长大 总会与自己的期望有些差距 也许就有了或多或少的嫌弃 …… 让我丢脸的女儿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涮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 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有话要说。半晌,她微微叹道:“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张望。” 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 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儿,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高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老师斟酌再三,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 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他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头晕目眩地到了家,一摊泥般软在床上。 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 可不一会儿,我刚昏昏欲睡,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她的脑袋在门边闪闪缩缩,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叫:“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再也不想要孩子了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即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追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到了医院,医生说伤口太深,为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疤痕。 好心的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在膝间,长久地不肯抬起来。 打上点滴后,女儿在病床上睡了,方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决堤。 这些年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幼女和繁琐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辗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面上。 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的最好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教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Read more

做妈妈 要学会心上插把刀

父母应放手,让孩子独立。心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揣着自己的心,站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地看着他跌倒,把担心、焦虑、不信任转化成放手,相信和鼓励,这才是爱,这是真正的爱,这是更高层级的父、母爱! 孩子被子叠得不整齐,帮他叠叠;鞋带系不上,帮他系上;骑车摔倒了,帮他扶起来,看着孩子难过,去哄他、抱他……做一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妈妈很容易,但做一个心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的妈妈非常非常不容易。 有时,我们甚至觉得这样的妈妈非常残忍,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孩子。可是,没有父母完全能挡住的风雨,而挡住的风雨也许正是练就坚强翅膀的源泉,挡住了风雨,夭折了飞翔的翅膀。作为妈妈,要承载自己的不舒服,承载自己内心的痛苦,陪伴着他长大,不是帮助他长大,这是对妈妈非常大的考验。 现在不吃苦,将来准辛苦 每个孩子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我们都想培养一个具有独立自理生活能力的孩子,这个能力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而做的过程,开始是踉踉跄跄,做得勉勉强强,然后比较熟练,最后非常地娴熟。能够自如地安排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这一定不是保姆能够帮着达到的,这个能力也不是爷爷奶奶帮助完成的,更不是自以为很爱孩子的妈妈包办完成的。 我女儿要去国外读书,我想培养她自己学会做饭、不管去了哪里都不至于饿肚子的能力。可是刚开始,她宁愿不吃饭,不学也不做,看着她这样子,其实我在旁边,内心是很挣扎的,但是我想我得熬住,因为,我肯定不可能永远陪着她,每顿饭都做好,她爸爸也不可能,而她将来是要自己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学会能够为自己一日三餐做的比较好。 做一个让孩子高兴、自己内心舒服的妈妈是非常容易的,可是,顺风顺水和舒舒服服不会给人带来成长,孩子也是在跌跌撞撞、经历各种体验中才能羽翼丰满。因为没有一种能力纯粹是在欢乐和愉悦中产生,面对风雨的能力都在痛苦和挫败中培养起来的。现在不吃苦,将来准辛苦。 孩子心理上也需要“蹒跚学步” 每一个当下,回到我这么说这么做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帮助,即便你当时心里非常难受,但是当你想到孩子将来能够独自生活,这个苦自己要吃下来。这个苦也是你作为妈妈必受之苦,而孩子成长的苦他一定要经历的。 每个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如果摔倒了,马上扶一下,每一次都这样,孩子永远也学不会走路。但路肯定是要他自己走,我们肯定不会抱着孩子,一直把所有的路帮他走,你抱着的孩子,永远都不会走路的。 我们在一个物理上面来讲,比较容易就说是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而从心理上来讲,孩子也有这样一个蹒跚学步的过程,而心理的这个过程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的。之所以有些家庭养出体格比较健壮,而人格、能力有缺陷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在心理上没有帮助孩子完成蹒跚学步。 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妈妈,能够真正培养一个能够承载自己生命责任的孩子。做每一件事,说每句话都要想到,能够帮助培育孩子独自面对生活风雨、驾驭跌宕起伏世界的能力。 为了帮助孩子成长 忍着内心的痛苦 才是更负责任的一种母爱 现在对孩子的“残忍” 才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 你赞同吗?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别急!大数据告诉你,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新一年度的入学报名又开始了,最近有一宝妈在吐槽说学校规定9月1日出生的孩子不能上学这一规定不合理,因为她家里的儿子刚好是9月2日出生。她又跳又叫,说人家8月31日的都可以入学,为啥差几天就要等一年……还举例说自己的孩子多聪明。 这宝妈的心情幼儿说表示理解,所以才有很多宝宝为提前入学而剖腹出生,或者千方百计找关系提前入学。但是,真有必要这么早入学吗? 相比之下,英国爸妈的做法却与中国爸妈的做法大相径庭。9月1号也是英国上学年龄的分界点,但不少英国临产妈妈把宝宝憋到9月1日之后才分娩。 因为国外的科学家用大数据证明,他们发现在小学毕业时,一个年级中年纪大的学生成绩往往比年纪小的学生成绩好12%。 到了高考差距更加明显,数据表明9-12月出生的小孩进牛津剑桥的比率比一般人高25%,这个太惊人了。另外,也有人做过统计,他们发现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12月出生,加拿大著名的青少年曲棍球联赛的成员出生月份几乎都集中在1~4月。 这里面包含什么玄机? 对一些同岁的孩子们来说,越早出生的比晚出生的孩子虽然相差几个月或大半年,但这样的年龄差距体现在一个孩子的体能、情商和学习自律、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能就是一个不少的差别。对一个老师或教练来说,他们往往是青睐班里那些学习能力好、听话、又能较好胜任的那些孩子,因为会让他们减少更多的精力。 教育领域里也有个“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孩子在幼年时期表现出来的优势,会被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因此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但年龄的差别往往是被忽略的,很少老师会因为一个孩子成绩差而将原因归根于年龄太小,对老师们来说也没必要。所以那些年龄小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弱势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他们会接受老师更多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被贴上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对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致命的。 所以,提前让孩子上学,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答案一目了然。 晚一年上学,带给孩子哪些方面的优势? 1、更容易被老师们喜爱 晚一年上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心智比同班的其他孩子成熟,花不多的时间就能适应学校生活,给老师们减少麻烦。他们在体能和情商方面表现出来比低龄孩子的优势,往往会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表现在情绪控制、吃饭睡觉是否自律、是否容易跟老师沟通等,都为孩子增分不少。 2、更容易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 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会比年纪小的孩子好一些。一般来说,班里那些最喜欢在课堂里走动,不认真听课,东张西望,专注力差、理解力弱的,除了多动症的孩子外,往往是那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所以年龄大的孩子在知识接收方面比年龄小的孩子会更好。 3、孩子自信心会更强 年龄大的孩子,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心智更成熟,独立能力也会更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优势,会更容易让他们成为班里的佼佼者,给他们带来的自信和从容,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因为自信会让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马太效应”将继续发挥着作用。 除了大数据之外,瓜妈亲自上阵,披露泣血经历。阿瓜刚好是8月份出生,给老娘长脸啊,不用拖后一年才上学,当时还自感庆幸。上学前好端端的,没给老娘添什么麻烦,到刚好3岁一个月上幼儿园了,瓜妈那真是一个头痛。 上学时永远坐在前排的凳子,全班最矮的一个; 人家孩子刚上学最多哭一个星期就完了,阿瓜哭了半个月,后来生病痊愈再上学又哭,好不容易撑到放寒假,放完寒假后上学又重新一趟适应期; 自制力能力比班里的大孩子差,老师多次反映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叽叽喳喳的总有阿瓜; 生活技能欠缺,人家饭碗刚发下就立即被干光,阿瓜还没吃几口,好几次阿瓜回家委屈地说“人家没吃完就被老师收走……” 如果上天给我再选择一次,我宁愿选择让孩子晚一年再上学! 最后温馨提示,如果你家的是男孩子,幼儿说建议宜迟不宜早。因为男孩子的发育一般晚于女孩子,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男孩子的读写能力比女孩子晚一年左右,即使到了5岁的男孩子,他们的大脑语言区水平仅仅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所以为什么小学初中一般女孩子的成绩比男孩子好,就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不要老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无知想法了,早一年上学还是晚一年上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就。 作者:佚名

Read more

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一定要孩子知道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东方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东方人;如果说 “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东方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东方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东方没有。东方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东方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东方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口无遮拦地自嘲自己和同胞没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还以为这是幽默,是谦虚,是有境界。其实是无知。无知才无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美国人是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东方的厉害之后才开始研究东方文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孙子兵法》36计中的一计,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学习、践行,才得手。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另外35计还要学习、践行35×40=1420年。 令美国人欣喜的是,东方人却在同一时期对老祖宗留下的所有东西大加鞭笞。这就给了他们赶超的机会。 今天东方社会乱象丛生的症结不是东方人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没有了信仰自信。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东方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东方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孩子,妈妈不想让你成为我这样的人

有一天和妈在电话里聊我小时候频频遭到“毒打”的经历:数学考到95分要被扇耳光,语文生字写得马虎要被掐大腿内侧,有时候放学后贪玩耽误了写作业,屁股被打到又高又肿,第二天都没办法坐在班里的座椅上。往昔凄惨的镜头全堆在眼前,我怪里怪气地嘲讽妈,“妈,听过那个笑话吗?世界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还有一种自己不飞,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电话那一端不语,我咄咄逼人地继续讲,“妈,还记得那年就因为我写字慢,你拿着不锈钢椅子毫不含糊地冲我砸过来吗?”妈沉默了许久,说,“孩子,妈记得。” 几天后接到妈的电话,我正在上班,背景音响吵得厉害,我心不在焉地让她快点讲。妈说“就给我两分钟,刚从报纸上读到一段话,说得挺好,我记性不好要赶快说给你听,咳咳,‘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人说得有道理,妈嘴笨说不出这样的话,但是孩子啊,你原谅妈妈吧,当年打你的时候,我心里认得也是这个理,妈只不过不想让你成为我这样的人。” 妈是什么样的人呢? 妈是六零后出生的那一代,成长于文化大革命的末期,贫穷是整个社会共有的症候,物质上吃定量供应的二米饭和窝窝头,精神上只有小人书和黑白的革命教育片。妈是家中的老二,是最肯吃苦的帮手,冬天在雪地里捡煤球捡到手生冻疮,夏天编草鞋草绳搓出一手老茧。高中还没毕业,就迫不及待辍了学,藏起荒唐的飞行梦想,在餐馆做起早贪黑的服务员,每个月工资三十七,其中的大部分要用来补贴家用,剩下的零零散散,小心翼翼地折在方巾里,攒够了就给自己买一盒友谊雪花膏。后来妈结识了爸,两个人一样的穷,恋爱时的活动只有压马路,最隆重的约会是去看了一场《罗马假日》。两年后有家境较好的男职工向妈示好,妈却毅然决然地嫁给爸,二十三岁生下我,自己还是半个孩子,一边按着育儿书的步骤养育我,一边投身于家庭主妇的柴米油盐里。不发达的医术在妈的肚皮上留下长长的伤疤,从此她的喜怒哀乐,全部和我有关联。 从我五岁开始,妈就对我进行棍棒教育,坚信毒打出才子,因此我的童年结束得特别早,没看过太多的大风车和小龙人,放学后吃过晚饭就自觉地规规矩矩坐在小方桌前写妈来买的练习册。那个时候,妈是多么的苛刻,戒尺就放在身旁,眼睛紧盯着我的答案,那嘴角一牵一扯,手掌抬起放下之间,都是我的恐惧。也许因为这样,我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不是因为争气,是因为害怕,害怕拿着月考的试卷回到家里,妈的脾气鞭炮一般炸响,一手擒住我,一手鸡毛掸子打过来,爸在鬼哭狼嚎的气氛中叹气,什么都做不了。可是妈并不满意,她觉得女孩子除了成绩好,还该说英文,要懂音乐,言谈举止中要有点气质和才情。于是我的周六开始被字母装满,十几岁的我背着重重的书包,独自走四公里的路,穿过一个拥挤的市场,经过邮局,银行,报刊亭,走过下棋的老头儿们和树荫下聊天的老太太们,稀里糊涂地坐在教室里听一个半小时的英文课;我的周日从此被音符占据,妈骑自行车送我去学琴,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幽怨地背着琵琶,双手牢牢把住车座的两端,却连妈的后背都不愿亲近一下。 很不幸地是,我没有在其中的任何一件事上显示出过人的才能,我听不懂英文的单复数,也看不懂音乐的五线谱,在我有限的脑容量里,字母撕扯着五线谱,音符钻进字母表,两者暴力地交融发出恐怖的噪音。于是我的青春期里,又多了这样的景象:英文书被撕烂,琵琶扔在一旁,我把屁股自觉地撅起,气急败坏的妈,抡圆了胳膊,一下又一下,我的身上太痛,眼泪太多,常常看不清窗外的晚霞。除此之外,妈也限制我的交友自由,她只许我和天天向上的四眼小孩做朋友,又完全掐灭了我情窦初开的小火苗,在唯一有男孩子向我告白的夏天,那张被我藏在书包深处的小纸条,被妈粗暴地搜出来摊在桌面上,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完全不顾把头埋在胸口的我,十六岁薄薄的脸皮和深深的自尊…… 我想很多时候,我都是恨妈的,在我十八岁的日记里,写下过这样灰暗的话,“一个本应该懂得爱的年纪,为什么我却先学会了恨呢……”我恨妈逼我成为第一名,恨她强迫我学不喜欢的东西,恨她践踏我的自尊,恨她粗暴的脾气,也恨她的鸡毛掸子和扫把,恨她没收我全部的自由,给我一个苛刻的人生,却从未对自己有过任何的要求。 在我的记忆里,妈从未有过一份长久的工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代表,一张脸灰突突,从不用化妆品,衣服是夜市里淘来的大妈款,任腰间赘肉暴露得坦荡荡,也不肯费心藏一下。她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没有文化也没有梦想,每天伴随她的,只有电视,记账本和安眠药。 在我的心里,妈对家庭的贡献不大,只是一个吃的符号,她代表早晨六点半的豆浆油条,晚上七点钟的红烧带鱼和苦苣皮蛋花生米,深夜里的海鲜泡面和拌黄瓜,休息日里的酸奶杏仁巧克力和南国梨。妈整天混迹于菜市场的热闹里,操着尖利的嗓门,不顾形象地和小贩激烈地讨价还价,多少次我跟在她的身后,刻意地保持相当的距离,闷闷不乐地想,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像别的妈妈那样,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烫时髦的大波浪,擦口红抹白粉,穿红色的修身毛衣,紧身牛仔裤,脚踩着细细的高跟鞋夹着公文包去上班,走过时带有一股令人回味的淡淡香水味。所以,在整个青春期里,我一边害怕妈一边嫌弃妈,像是一株不甘被埋没的植物,很叛逆也很用力地,向着妈的反面,拼命拼命地生长,我才不要成为她那样的人。 后来,我果真没有成为妈那样的人。 我知书达理,低调含蓄,凡事思考比行动在先,做事靠大脑和理智讲话。我十指不沾阳春水,嫌弃菜市场的肮脏与喧嚣,不屑懂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早上在健身房度过,晚上看新闻写博客,有一票喝咖啡谈人生的朋友,也有一个人独处的好时光。我读得懂卡勒德·胡赛尼和米兰·昆德拉,看得懂希区柯克和伍迪·艾伦,分得清《欢乐颂》和《蓝色多瑙河》,游走过尼亚加拉瀑布和纽约博物馆,知道霍金只有三个手指头能动,赫本和派克最后没有在一起,当年刺杀肯尼迪的也许不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我任由自我膨胀到极点,自大地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摊开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赌气一般地展示给妈看。可是,妈却不那么在意了,她仿佛一夜之间就老了,老到皱纹爬满眼角,老到头发半白,老到再也没力气打我。妈收起鸡毛掸子和扫把,不再逼我成为第一名,也不再把我的优秀满世界地炫耀给人看,她变得温柔慈祥,竟然有些不像她,当我把第一本书的着作权炫耀着拿给她看时,她甚至只是淡淡地说,“你喜欢的事,就去坚持吧。” 可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忘掉童年和青春期时的不愉快,我仍然习惯把自己时不时的敏感和自卑归罪给妈,我会残忍地拿“孩子遭毒打跳楼”“青春期少女离家出走”“花季少女自残”的新闻给妈看,妈总是一副抱歉的表情,拿着报纸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自责,叹气,沉默。每当这时,我的心里会有一丝邪恶的快感。可是我还是不懂,当年的妈,为什么会忍心对我那么苛刻呢? 我最终在心底原谅妈,不是因为时间的问题,而是搬家时从一堆旧相册里发现一本陈年日记。这本纸张发黄的日记本,零零碎碎地记满了大概妈三十几岁时每天所要面对的家庭琐事,今天家里买到了便宜的菜,明天孩子又要交补习班的钱,晚上打了孩子心情很难过,听说三楼的婷婷不念高中去深圳了,最近睡眠不好安眠药剂量又加了一倍……日记本的最后一页,仿佛被泪渍浸润过的凸凹不平的纸张,矮胖松垮的字迹写道,“夜深了,他还没有回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心在滴血……”就在那一刻,妈十几年前的生活,和我现如下的成人世界,仿若产生了一种共鸣,我开始能够体会也仿佛能够看到,从二十三岁开始,这个在贫穷中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女人,沉溺在一种多么沉重的辛苦里。 她要独自面对拮据的生活和并不幸福的婚姻,在那么寂寞的时光里以泪洗面。可是她却从未想过逃离,擦干眼泪,转过头来依旧要保证孩子六点半的营养早餐,丈夫加班后的夜宵,干净的地板和透亮的窗户,银行卡缓缓上升的盈余……妈那一代的女人,对于家庭比我们更有信念,牺牲成为她的一种本能。她在生活里无限地看轻自己,那样地逆来顺受,而唯一的反抗是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女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她不愿看到她的下一代,因为没有知识和梦想,困束于家门口的菜市场,和她一样迫于生活的压力,为一份菜价和小贩斤斤计较。她相信外面有她不曾感受过的美好,她希望她的女儿,有能力去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 那是让我多么难过的一个夜晚,摊开的日记,仿佛一扇穿越时光的窗,让我看到另一端日子里的艰难。晚风凉凉的,泪眼婆娑的我,欠了妈一个时代的温情。 我想,有一个故事,我忘了讲给妈听。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第四种笨鸟,他们生蛋后就收起一双翅膀,不辞辛劳地筑更坚实的巢穴,觅更多的虫子,在老鹰的盘旋下把幼鸟护在身后,一心一意地哺育它。等到幼鸟的羽毛长成,她就带它去飞行,任它翅膀扑棱,摔倒爬起,满身伤痕,直到可以放心地看着它在天空长久地飞行。终于有一天小鸟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温暖的巢穴,于是做妈妈的,看着那个曾经幼小的雏鸟飞向广袤的天空,最终变成一个模糊的小黑点,伸着脖子仰望的她是多么地骄傲与幸福,骄傲幸福到以至于都忘了自己,早已听觉减弱,羽毛脱落,永久地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妈妈啊妈妈,这真的是世界上最笨最笨的一只鸟。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夸奖技巧更新版》父母要这样夸奖孩子更合适

大多数父母常常使用的已经夸奖词恐怕是“你真棒”。即使你没有说腻,孩子也早就听腻了,在他听来,这样的夸奖根本就不是夸奖。看来父母们真该更新一下自己的夸奖技巧了! 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夸孩子别嫌“啰唆”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表扬孩子别忘了三大原则: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当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值得所有母亲深思!

“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大概是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育儿观念。是的,和所有初听此话的父母一样,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穷养儿子,就是要让他体会生活的艰辛,多吃苦,让他有奋斗意识;富养女儿,就要为她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培养温柔、高贵的品质,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创造有品位有情调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此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影响,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来若干年后,当自己穷养的儿子遇到一个富养的女孩,会产生怎样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我家属于经济状况尚可的家庭。但我坚决奉行“男孩要穷养”的理念,几乎没给儿子买过昂贵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岁生日时破过一次例,给他买了一辆遥控小汽车。上了小学,我告诉他,我们家不缺钱,但这些钱是爸爸挣的,所以给你的零花钱不能乱花。如果要买课外书或是给同学买礼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就是洗个碗五毛钱,扫次地一块钱,等等。 应该说,我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儿子不贪慕虚荣,接人待物相当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强,学习几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话说就是:姐,你这一辈子不上班,不挣钱,但你培养的这个儿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于春节期间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去年12月份,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约我春节去三亚度假,笑说两个孩子有些年没见了,趁机让他们培养培养感情。 当时我想,培养感情只是玩笑话,两家找个机会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说服了先生后,我们两家决定去三亚过春节。 因我空闲时间多,女友说由我来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说实话,三亚的好酒店确实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须住五星级吗?我征求儿子意见,儿子说干净舒服就行。于是,我决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馆,住两晚豪华酒店。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们在亚龙湾的家庭旅馆迎来女友一家。寒暄过后,小公主非常冷静地环视了一下房间,说:“我们怎么住这里呀?” 我笑着跟她解释说,这里非常干净,且离椰梦长廊很近,去沙滩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满地说:“这里没有waiter(服务生),没有游泳池,也没有早餐……”害得女友连忙打圆场。 其实我也没在意,心想家境优越、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点的。可儿子替老妈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说,要不是初次见面,他早就让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这才是开始,后面几天的情形几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两个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着太多的分歧:每去一个地方,儿子都想坐公交车,可女孩就是打的;儿子想去吃海鲜大排档,可女孩就是觉得不卫生……就算是一处海景,女孩子会发出“想要盖幢房子”的感叹,儿子却在一旁笑她太矫情。 幸好两家大人心态还好,认为孩子之间怄怄气是正常的。后来我跟儿子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尽量听从她的意见。儿子还算听话,尽管心里有意见,但行为上还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后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口角。 那天,我们逛的景点叫天涯海角,附近有个超大的土特产专营店。我们想顺便买一点特产带回杭州。已经逛累的女孩子明显不想去,她说:“拎着这么些东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机场买更方便啊!”这话明显是针对我们说的,儿子有些不服气,说买不买是我们的事情,你有钱就去机场买! 无趣之下,女孩子认真又天真地说:你这样吝啬钱,小心以后找不到老婆哦! 儿子想也没想,回了她一句:你这样的娇气鬼,才没男人会娶你! 机场告别时,我跟儿子说,这一路过来,妈妈发现你有时候有失男子汉的风度,是不是应该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说:“口头的道歉太没诚意啦!你得买件礼物哄我开心才行!” 两家的旅行就在两个小孩之间的拌嘴加玩笑中结束了。 这次两家的家庭旅行中两个孩子的表现,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弊端。拿我儿子来说,现在看来,他是一个勤俭、自律的男孩,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养的女孩子,虽然有眼界懂潮流,将来不会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她同时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养成的骄娇二气,否则将来即使遇到心仪的男孩,其性格也会成为相处的障碍。 所以“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现在看来也许是没错的,但等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时,家长才会发现自己错了。 很多家长都对“富养女孩”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给她钱就可以了,这大错特错,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女儿的虚荣心逐渐膨胀,她即使拥有高贵的气质,也是徒有其表而已,一旦涉及实质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因此,“钱”绝不是“富养”的唯一内涵。对于父母的教育来说,“富养”富在家庭环境上。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良好的精神环境可以熏陶孩子的性格。 富养的“富”,指的不止是金钱,除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宋默在《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中说:“富养女孩,并非惯养女孩,而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她认为富养的真正内涵是“气质高贵”。富养的女孩见多识广,优雅聪慧,并且独立自主。

Read more

给宝宝“喂药”的4大误区,当妈妈的你犯过多少?

每当孩子生病,家长的除了宝宝难受的小样子外,就属“喂药”这件事最让妈妈头疼了!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即使他不愿意吃药,只要妈妈鼓励几句,也能很顺利地把药吃下去。但是面对“吃药”大部分孩子都是不乖的,每次吃药就是一场“生死大战”…… 遇到这种宝宝,很多父母可能会做出无奈之举——强行给孩子喂药。抓住孩子的手、脚、头,捏住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很容易伤害到宝宝!不知道除了这一点,下面这些错误你们还犯过多少? 1. 捏鼻子、压舌头强行喂药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采用捏鼻子的方式给孩子强行喂药,或者用小勺盛药,压住孩子的舌头,顺势把勺里的药倒进孩子嘴里,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地把药咽下去。 妈妈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压舌强喂如果一次性给药太多,有可能会引起咳呛。而捏鼻子灌药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啦。 正确打开方式:正确引导宝宝对吃药的认识,对于懂事的宝宝,耐心的告诉她妈妈的期待以及吃药的好处,或者准备一些小礼品,小奖励,让宝宝能自然的把药吃下去。 2. 告诉宝宝药的味道像糖果 这种做法,无疑是王后的毒苹果。为了让宝宝吃药,哄骗宝宝药片=糖果。万一如果药很难吃,会让宝宝对父母的话产生不信任感,下次喂药就更加困难。 正确打开方式:切记要告诉宝宝按照规定服药。我们应该把药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就算宝宝拿到了,也要告诉他药不像糖果可以随便吃。 3. 给5岁以下的小宝宝直接服用药片 对1岁的小宝宝来说,肯定不能用药片,应选择液体制剂、冲剂。因为片剂需要和水一起吞服,但是宝宝可能太小,还没有get这个技能,因此很可能造成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的危害。 正确打开方式:如果不得不给小宝宝服用片剂,就需要妈妈把药片碾碎成粉,和水调匀给给宝宝吞咽。 4. 家长总觉得自己是医生,用药根本停不下来 有些家长感觉喂宝宝吃药很困难,就自作主张一次多喂一些,一天少喂几次,或者看宝宝症状严重,就加大用药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些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宝宝喂药,或者看到别人的孩子生病,和自己的孩子症状一样,于是就直接给宝宝copy一份药单,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用药无效甚至有不良效果。 正确打开方式: 及时就医,遵医嘱,且给宝宝吃药前,仔细检查药袋上的名字、日期及用量,注意是饭前还是饭后吃,两次吃药的时间至少要间隔4个小时以上,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药量,不可盲目给宝宝吃药。 除去这些误区,在宝宝吃药的问题上妈妈们总是有很疑惑,比如宝宝把药吐出来了怎么办?可以把大人药减量给宝宝吃吗?……到底咋办? 常见问题1: 遵照医嘱一日三次的话,最佳喂药时间是怎样的呢? 基本上是早、中、晚(睡前)三次。如果在达到最佳药效上更进一步要求的话,一天一夜24小时中每隔8小时喂一次最为理想。从宝宝的生活习惯来说,早中晚的概念不像大人那么准时。所以每次喂药间隔6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Read more

作为母亲,你一定要知道这些教育孩子的原则!

怀胎十月,这注定了每一个妈妈跟孩子的感情特殊,而一个家庭里面妈妈这个角色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80%的家庭里面都是妈妈承担了抚养、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无数事例表明,强势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懦弱无能的。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收敛起自己的“能干”,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官和主导者。一个妈妈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她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能够很出色。 1. 不随意对孩子发脾气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 赞扬孩子获得的荣誉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 做一个“无能”的妈妈,培养孩子独立 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妈妈不可以太“能干”。有些妈妈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得特别能干,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好了,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建议妈妈们在孩子面前适当展示自己的“无能”和柔弱,让孩子自己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上学时自己背书包,而不是由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帮忙拿着书包;在家里给孩子分配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孩子感受下妈妈的辛苦,同时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4. 做一个“无知”的妈妈,让孩子自己成长 遇到孩子问问题时,有些妈妈会迅速回答,敷衍了事;有的妈妈则装作没听见,不理会孩子。其实这都不是最好的做法。建议妈妈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装装“无知”,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思考,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寻找答案。 比如,当孩子问你“这个字怎么念”等这类问题时,你可以先看一眼,然后对孩子说“哎哟,妈妈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孩子不仅会从查字典识字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学会自己使用字典,养成自己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好习惯。 5. 不嘲讽、挖苦自己的孩子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 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6. 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让孩子有安全感 有些妈妈脾气急躁、情绪不稳定,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缺乏安全感。并且,妈妈经常发脾气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确的处事方式,从而模仿妈妈的行为,对他人乱发脾气。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情绪平和的妈妈,学会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或者离开现场一会儿,等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去和孩子沟通,指出孩子具体错在哪儿,而不是大声吼叫斥责孩子。 7. 不指责孩子的胆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