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健康是父母最关系的事情了,但是事与愿违,很多疾病还是找上了宝宝。有的宝宝经常生病,好了没多久又患上其他疾病,真令人头疼。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反复生病。那么宝宝总是生病怎么办? 1、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从小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2、适当补充一些乳铁蛋白或者益生元,来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乳铁蛋白或者益生元在网上和母婴商店都能买到,质量比较好的有优生妈咪,美敦力加等品牌。 3、计划免疫:及时、全程地进行计划免疫是抵御疾病的有效措施。 4、注意冷暖:孩子的衣着厚薄适中,一般应和母亲一样。活动时尽量避免出汗,出汗后应及时擦干。 5、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被动吸烟;传染疾病高发季节,不带孩子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室内可醋熏空气消毒。 6、均衡营养: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后及时添加泥糊状食品,1岁左右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且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适量的乳制品和荤菜;不偏食、不挑食,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宝宝总是生病怎么办?看了以上的内容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保证宝宝健康的成长,家长们千万不可疏忽。 图/wallcoo.net
Read more孩子最好几点上床睡觉?
睡个好觉对我们所有人都至关重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我的儿子亚历克斯(Alex)17个月大了,而且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晚8点上床睡觉,通常早上7点半醒来。再加上白天睡的一两个小觉,他每天能睡12个小时,达到了推荐标准。但我家楼上邻居家刚学步的小孩每晚都兴奋地跳上跳下,在大部分时候要到至少晚上10点才睡。很多中国家长告诉我,他们家的孩子在晚上9点、10点甚至11点才睡觉——这比我的美国同事和其他儿科医生同事家的孩子睡得都要晚多了。这种现象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但这种睡眠模式的显著差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更重要的是,到底哪种方式对孩子更健康? 一项在2005年发表的研究支持了我个人的观察,指出中国儿童不仅入睡时间晚于美国儿童,而且起得也更早。这项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小学生睡眠时间比美国同龄人整整少了1个小时(9.25小时vs.10.2小时);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儿童还抱怨说,他们在白天感觉很困。主要问题不在于你家孩子几点钟上床: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天的总体睡眠长度(包含白天的小睡,不过大部分五岁以上孩子就不再午睡了)。睡眠研究已经证实,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2小时睡眠,而学龄儿童需要至少10小时睡眠,青少年则是9-10小时(婴儿需要16-18小时,成年人为7-8小时)。如果你家五岁大的孩子晚上9点半上床,早上6点半起来,而且已经不再睡午觉,那么,每天9小时的睡眠对他们的长期健康是不够充分的。 晚上睡得不够,白天自然会犯困,这也是睡眠不足的一个主要问题。一项2013年发表,针对中国儿童展开的系列研究表明,缺觉和白天犯困,这两点都会导致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在本研究中,大部分学童是在晚上9点到9点半睡觉,几乎所有孩子在早上7点起来,因此很多儿童每天缺了半小时到一小时睡眠。这看起来不太严重,但跟任何债务一样,睡眠债迟早也是要还的,而且光靠在周末睡个懒觉还不足以弥补这笔欠债。缺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导致注意力时限、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成绩出问题。研究人员推测,负责处理注意力、创造性活动、积极性和抽象推理的大脑额前叶皮质,特别容易受到睡眠不佳的影响。他们因此得出结论称:在中国社会,儿童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要在学业上投入大量时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此提供了一则警示寓言。 从同一项研究中也能看到一个好消息:哪怕只是将学校上课时间推迟半个小时,也能显著延长学生睡眠时间,改善他们白天的困倦感。研究人员在上海六所小学展开了干预研究,将上课时间从早上7点半推迟到8点或8点半,这让学生们得以多睡了近一个小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怎么抱怨上课时犯困了。这跟全球其他地区的各项研究结果吻合,也为在美国不断推进的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由儿科医生领头的运动倡议将学校上课时间延迟到上午8点半。仅仅做了这项调整,就能让孩子会多睡一会儿,并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成绩。 除了在校表现,睡眠不佳还将导致儿童(以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风险增加。2007年,一项范围遍及全球3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儿童睡眠时间偏短和体重增加之间存在强烈的独立关联,而且这样的关联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在安徽省,一项针对500名青春期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在缺觉跟增重之间存在关联。而2010-2011年,一项涉及逾4000名中国东北农村地区儿童的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往往更有可能睡眠不足(含午觉在内不到7个半小时)。虽然这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但两者间的联系仍然让人忧虑。造成超重的可能是生理因素,因为研究已显示,睡眠不足可改变控制食欲的激素分泌。缺觉导致瘦素(leptin)分泌水平降低,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增长,而后者会增进我们本能的饥饿反射。鉴于中国肥胖儿童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觉得所有父母都至少应当考虑到子女的睡眠问题。 我管不到楼上人家吵闹的小孩,可是在我们自己家,我很开心我们让亚历克斯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而且即使必要时,他在晚上8点半或9点就寝,我们也能保证他每天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能一直坚持到他青春期前。另外,在我们选择学校时,能让孩子晚点起床,将绝对是个加分项。
Read more孩子交了“坏”朋友 家长怎么办?
新学期的开始,新班级的适应,也意味着孩子要结交新朋友。而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如何选择朋友是一大课题。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孩子越来越常和朋友在一起,不少父母就担心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明确分辨好坏、对错、善恶。那么,父母是否应该引导孩子择友?如何引导呢? 适当的引导是需要的,但绝不是过度的干预,孩子的玩伴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结论应该由孩子而不是由大人来作判断,这是对儿童最基本的尊重。经由孩子自己得出的认识才是经验,对他今后学会选择朋友、保护自己是非常有益的。 从进入幼儿园起, 交友这件事便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并且对他的成长轨迹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朋友作为孩子身处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品质等发挥作用,而孩子因为缺乏辨别能力,总是会让家长因为他对同龄人的模仿与跟随,而产生潜在的担忧。 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类:孩子该怎么交朋友?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怎么办?青春期的孩子交了异性朋友怎么办? 01、孩子交了“损友”怎么办? 在孩子交友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不是孩子能不能与优秀的同伴结识交往,而是害怕孩子交友不慎,遇到了品行不正的损友。 孩子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尚未成熟,再加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融入同龄人共同话题的渴望,确实容易“近墨者黑”而不自知,家长正确引导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首先,到底什么是“损友”、什么是“坏孩子”、什么样的人“不宜交往”? 这其中有一个让人觉得可笑又无奈的标准,叫做“成绩”。即使有些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要少和差生来往,但从内心里也是更希望孩子能和好学生成为朋友,向比自己优秀的人看齐。 不可否认,普遍来看成绩好的人确实更加努力和用功,更能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但成绩平平或是落后也不能和不思进取、懒惰消极画上等号。家长不仅自己要端正心态,更要告诉孩子交朋友不是功利的“唯分数论”。 而要避免孩子被品行不端的孩子带入歧途,狂暴的镇压和过度的干涉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样只会招来孩子的反抗,甚至是赌气的作对。 家长可以在吃饭时或者其他氛围轻松的场合,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自己和朋友的日常,并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地表明自己的意见倾向。比如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抽烟这件事产生好奇,家长(尤其是父亲)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抽烟这件事也许看起来很酷,能让你更容易和朋友打成一片,但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不要总是试图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干预孩子的人际关系和所处环境,换个思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从而逐渐形成内在的道德判断与约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还可以成为一个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人。 02、内向的孩子要如何交友?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太过热情,交朋友时全凭感性冲动,没有理性分辨,但另一些家长则为孩子的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而发愁。 对于性格内敛的孩子来说,家长更是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逼着孩子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希望可以让孩子有机会认识更多朋友。 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在这种群体活动中,他的害羞和胆怯只会被放大,会被他人的欢乐衬托的更加胆小孤僻,反而增加了他的挫败感。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从尝试帮孩子建立身边的“小圈子”做起。比如约上几个朋友、邻居,或者是认识的熟人,带上孩子们一起聚会,这种小范围、较为亲密的社交,会让孩子更加放松,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注,从而逐渐建立起与同龄人交往的自信心。 帮孩子制造和同伴的“约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多邀请孩子的同学、伙伴来家里做客,给他们自由和私密的空间;在路上遇到孩子的同学时,鼓励他主动打招呼,为孩子和同学的聊天留出足够的时间。 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外部条件来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需要“分享”的玩具和零食,比如积木、棋类游戏、纸牌、桶装的饮料、零食大礼包等等,间接推动孩子寻找伙伴、一同玩耍。 03、孩子的异性朋友,怎么看? 孩子对于异性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性别意识尚未明确,这一阶段里男孩女孩一同玩耍既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分关注,也不会引发孩子自身的区别对待。 上了小学后,当孩子有了模糊的性别概念时,他们会开始产生对异性伙伴的排斥,和对同性伙伴的依赖。这时,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变得截然不同,他们分别扎堆,甚至会刻意与对方划清界限。
Read more你的亲密正成功“废掉”你的孩子
亲子,不如远子!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如果你见过那些让人心痛或者心酸的个案——厌食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你会明白此话中的苦心:那些跟孩子”亲密无间”的父母,常常彻底废掉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没法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心理甚至身体上都变成病号。 所以,为了孩子,你得有意识地离孩子“远”一点。 让孩子适时”滚”出妈妈的被窝 如果孩子5岁了还跟你睡一张床,还要跟你挤一个被窝,那么是时候让他/她”滚”下去了。如何睡觉,这里面暗藏着家庭关系的重要信号。 如果你家床上经常睡三个人,或者干脆是爸爸让位给孩子,自己睡沙发,这可能预示着你的家庭关系比较混乱。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当然,这更是暗示出孩子跟妈妈过度纠缠,过于亲密了——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跟妈妈分开,就是要跟妈妈睡在一个床上,他/她是没办法独”立”起来的。所以,远子第一步:尽早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床上,而不是黏在妈妈的被窝里。 如果你很难把孩子从你们的床上弄到他/她自己的床上去,这可能已经在提醒,之前你和孩子的关系过于”近”了,需要你有意识地拉开点距离。 给孩子空间 ,别把他整个“占满” 1、以”爱”的旗号,践踏孩子心地 你家的儿童房,真的是你孩子的吗?如果它是按照你的意愿布置的—— 如果孩子弄得脏乱点就会被训斥一顿;如果孩子不能请小朋友来玩,因为妈妈喜欢整洁清净……那么,孩子看起来有个房间,其实是没有自己的空间的。另外,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妈妈让干别的;孩子看花呢,妈妈让看人呢;孩子看人呢,妈妈让看花…… 有个朋友说她见到一个妈,问孩子今天中午吃什么啊,孩子说比萨,妈说,比萨有啥好吃,咱们吃鱼头泡饼,不给孩子任何做决定的机会,什么都替孩子决定了。 还有,妈妈老想着帮孩子,比如孩子抢玩具,妈妈赶紧说,别抢别抢,妈妈再给你买一个;生怕孩子吃亏,着急地给孩子灌输如何讨人喜欢,着急地支招如何胜过小朋友……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把孩子所有时间都排得满满的,给孩子报各种班:画画班、游泳班、钢琴班、讲故事班、思维训练班……生怕孩子荒废了光阴,不给孩子留白,不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发现自己的兴趣。 而且,不允许孩子那些看起来没出息的兴趣:玩烂泥、捡树棍、淋雨、无缘无故欢笑……每当这个时候,就泼他们的冷水,呵斥他们,把他们从兴高采烈变得缩手缩脚。 如果你也是这么当妈妈的,那么,你的孩子就整个儿被”妈妈”占满了,孩子并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大人经常无意识地强制孩子,不知不觉间,我们打着”爱”的旗号,以”为孩子好”的名号,肆意践踏着孩子的心地。 2、粗暴施压”成功废掉”孩子 如果孩子的反抗能让我们清醒些,看到我们的自以为是实际上在干扰和破坏孩子的成长,赶快调整和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我们做父母的水平就提高了一截。 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我们坚决认为孩子”不听话”,”不乖”,甚至认为孩子有问题,更强制和粗暴施压,好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那个”听话”的孩子,可能真的被妈妈摧毁了。 妈妈成功地废掉了孩子。 他/她为了妈妈高兴,放弃了自己!代价是,他/她没有了自己,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记不得是哪位大师说的,但绝对是真理:孩子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长大的。 给孩子空间,意味着我们得跟孩子分清你我,尊重孩子的心性,尊重孩子的空间,不要打扰孩子的发展! 说到要”远”子,你得除了孩子外,人生还有别的东西。你不能把人生乐趣、意义和价值,全押在做妈这一件事上。如果除了孩子你没有别的乐趣,如果除了当妈你没有别的价值,你根本无法做到”远子”。
Read more孩子胆小怯懦谁的错?
有些孩子天生大胆,有些孩子天生胆小,但更多的却是看到那些被娇生惯养的孩子,被父母宠在手心里,遇到一点委屈碰到一点挫折就扑到父母的怀里哭泣,父母疼到心肝里,替他出头,安慰他,殊不知,越是这样,孩子越是胆怯怕事儿,而且遇事越发没有主见。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拼装玩具超人。当他把超人拼装好时,被一个大个子男孩一把抢去,并被推倒在地。小男孩从地上爬起来,跑到老师面前哭诉。 我以为老师定会调查事情的真相,再严厉地批评大个子男孩一顿,然后安慰受伤的弱者,让抢玩具的孩子把玩具还给他,并且道歉认错。 然而老师没有这么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对挨打的男孩说:“不要哭,你去把属于你的东西要回来。” 于是这个小男孩就跑上去夺回自己的玩具,还跟大个子男孩打了一架。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最后胜利了。我能看到小男孩拿回玩具时自信的笑容。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或者通过成人的干预,为孩子解决难题,但我们却忽略了孩子应该从小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信。家长们,不妨放手,像美国教师那样,仅仅是给孩子一句鼓励,让他自己要回属于他的东西,同时,注意让他使用正确的方式。 如今我也是一个1岁多孩子的妈妈,女儿从小就胆大,碰到什么人都不怕,遇到比她大的小朋友她也敢上去挑衅抢东西,有时候还把大朋友吓哭,大家都叫她小魔女。可是小魔女遇到了一个大魔女,那是邻居家的小女孩,比她大半岁,生得很高大,她们两个见面就抢东西,打架,女儿个子小,刚学会走路站都有点站不太稳,经常吃亏。 有一次在领居家又开始抢东西,女儿力气没那么大,一直处于弱势,她的东西一被抢就声音尖利的哭叫,并委屈的望着我,可我从来不帮她,只是鼓励她:“不怕,把你的东西抢回来”,女儿虽小,可是也能理解我的意思,感受到我的支持,她虽然还在哭,可是却勇敢的走上前去伸手抢她的东西,期间还被大魔妇女打了两下,女儿一点也不害怕,专注的抓着她的玩具,终于抢了回来,并且马上跑开,一上午两人就是这样拉拉扯扯的抢东西,哭、喊。可是女儿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胆量。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怂恿孩子打架抢东西吗,这样的孩子攻击性太强,其实不是这样,只要家长掌握分寸,该争斗时要争斗,该谦让时也让孩子学会谦让,要让孩子勇往直前,自己做主,父母的怀抱不能成为他们退缩的天堂! 作者/袋鼠妈妈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