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品格好的人,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有个相识的朋友,且喊她Z,她爷爷辈的人都是书香门第,特别爱读书,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她爷爷曾经教育她爸爸,一个人的一生都得去读书。 她爷爷把《曾国藩家书》看了无数遍。她爷爷曾经把一句: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作为激励后代的名言,做成匾挂在书房。 她爷爷病重的时候,曾拉着Z的手说了一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Z的爸爸是那种特别注重家庭教育的人,从小把她培养得知书达理,擅长读书,孝敬父母。 甚至后来,在她长大以后,都一直告诫她,女人一生该如何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的独立,聪慧,美丽大方。 Z在这样的熏陶下,苗红根正,甚至看起来,营养过剩的样子。 当年,在找对象的时候,她犯难了。因为身边没有这样相匹配的家庭,有的倒也是大学毕业,但不爱看书,而爱看书的家庭境遇不好。 很长一段时间Z都郁郁寡欢。 02-相同三观的人 Z结婚比我们同一届的人都晚一点,因为她想找一个家庭教育、品行方面跟自己都完全匹配的人。 可这样的婚姻有么?她擦破了肩膀也没有找到那个完全匹配的人。 后来,她遇到了一个跟她兴趣爱好都相投的男人,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但那个男人家庭境遇特别不好。他们喜欢看的书都一样,她看过什么书,他都看过,他也是一幅博古通今的圣人模样。 认识后不久,两个人领了结婚证。 头一年,在没有孩子的婚姻里,两个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所有人都看不出他们两口子的世界有多么鸟语花香。很多人都羡慕他们,觉得就得找个有共同兴趣的人,才看上去有趣。 我们一帮人聚会的时候,他们还在一旁打情骂俏,还在那儿互相喂饭。 03-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学习 Z就是那种永远披荆斩棘的样子,永远拼搏向上的样子。 因为她的家庭教育不允许她懈怠,她一天24小时安排的很紧凑,从来不无故浪费时间。 可她的老公却不是,她的老公家境不好,家庭教育为零,父母甚至认为,只要考上大学,书可以撕掉,只要大学这个证件就好。 她老公当年读的书在祖国日益腾飞的今天,已经完全不够用了,但他没有后天学习的能力,就用大学四年读的书维持着日子。Z却时刻在学习。 从结婚到现在,Z不断地告诉她老公,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她爷爷,她爸爸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她老公沾沾自喜地认为他的知识量已经足够哄她一辈子了。他的家庭教育理念里,根本就没有人要一辈子不断去学习的想法。所以,他没有这个习惯。 04-“爸爸的世界观就是我的世界观” 一个男人的营养是要营养一个家庭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女人。
Read more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父母请牢记家庭教育由您们开始! 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 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3。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4。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来适应。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Read more孩子的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Read more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01] 女孩L,大学四年,恋爱两年半。 毕业一年后,和男友开始谈婚论嫁。男友家在一个省会城市,据说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而L家在小县城,爸爸妈妈都是普通工人。 说到订婚,L平日沉默寡言的爸爸建议,一定要去男孩家里小住几天,看看男孩和家人的相处状态。还说爸爸妈妈不会替她的婚姻做主,只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男友家一百六十多平的房子,在那个省会城市,至少也价值小三百万,四室两厅,生二胎、三代同住也没问题。 但待了一天,L就感觉不对劲:四五十平米的客厅,窗帘上打着补丁;男友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课本、试卷,摆了半个房间;用了十几年的粥锅,锅盖坏了,缠几根花花绿绿的绳子继续用。 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男友的妈妈,张口闭口就是过去如何如何。而对于一切自己不曾接触的新事物,比如微信,比如手机照相,比如微波炉,总是一句话: 我哪儿学的会! L跟男友说,你耐心把他们教会,就不用老替他们操作了吧?男朋友的态度是随他们去。 看着男友对爸爸妈妈言听计从,L突然想到,恋爱几年来,对于专业之外的事情,男友也是从不关心的。 让L做出分手决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某次去厨房,男友的妈妈竟然拿着自己老公破洞的内裤擦厨房灶台! L当时觉得心里很堵。她自己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整洁卫生是必须的,穿的用的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面些。之前男友经常把袜子随意扔到茶几上、饭桌上,L说过好多次都没有效果。这件事让她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生家庭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啊。 因为内裤擦灶台这事,L很认真地和男朋友谈,因为他们俩结婚的话,和公婆免不了会住在一起,所以生活习惯挺重要的。结果,男朋友来了一句:“内衣也是洗干净的,没你们县城的人讲究多。” 一句话,让她寒了心—— 一旦走入婚姻,可怕的并不是同公婆如何如何,夹在中间的老公如何处理媳妇和亲妈之间的磨擦,才是日子幸福与否的关键。 [02] 一个朋友,结婚纪念日领了离婚证。聊起原因,她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理由担得起离婚。 她努力想,最后说:“也许是三观不合吧。” 比如她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恋爱时老公还能偶尔陪她;但婚后她提起来去电影院,老公总说在家下载来看就行了。 比如,她喜欢一家人每周至少一次外出吃饭,老公总倡导勤俭节约,觉得太浪费钱。 不管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每年她都在工作之外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学烘焙、考驾照、学插花、练习简笔画等,每个都学得像模像样。 而男友毕业后基本停止了成长。自己不成长,还觉得老婆瞎折腾,直到前些日子被迫下岗。 倒是在外人看来极不对等的H夫妇,却过成了夫妻典范。 H父母都是医生,典型的中产家庭。H老公出身偏远地区的农民家庭,家境一般。 第一次去男友家,H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她有自己的主见,也明白父母的阅历有自己抵达不了的地方。此行需要先坐飞机、后倒汽车再坐农用三轮车,他们一行四人下了汽车后,临时得知三轮车坏在了路上。
Read more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 这个爸爸的回答震惊无数父母!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很显然,美国爸爸的回答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实干家,而中国爸爸的回答只能让孩子成为软弱无能的〝啃老族〞。 不要对孩子太宠爱,那其实是变相的〝伤害〞。 父母无私无悔的付出只会导致孩子的无情与无能,溺爱与给予只会让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中成长。与其想着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不如培养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而不是只给他钱。 你应该告诉孩子: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用你的知识赚取更多财富,通过理财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但我的钱跟你没关系。 所以,当孩子问你同样的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像那位美国爸爸一样,告诉他:〝我有钱,你没有。我并不欠你什么。所以,你得靠自己,为了你憧憬的生活努力。而不是无所事事,坐享其成。〞 那么孩子就会很独立,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那么你传给孩子的就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来源:名校家长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社会中的一员,却是家庭的全部。家长带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让他们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我们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关注家庭教育。10月10日15:00-16:00,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做客新浪微访谈栏目《对话教育名家》,畅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受用一生?” 问:陈老师你好,如果一个少年有很多兴趣爱好,有没有必要使他只专注某一兴趣从而使兴趣变成特长呢?还是说各方面都了解一些比较好? 陈向东:由于从众心理或者表现欲望等的原因,孩子会貌似看起来有很多兴趣爱好,但兴趣爱好过多就等于没有兴趣爱好,肯定要锁定到最好不超过3个兴趣爱好为好。这时,我们要观察、分析、探寻孩子的兴趣动机,从最根本的动机和需求入手,寻找合适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最重要的兴趣点,然后加以引导和培养。 问:陈老师好,如果自己对某一个领域有兴趣了,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发展,怎么办哪? 陈向东:对一个领域感兴趣容易,但是在这个领域里面找到兴奋点和激情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顶级专家,都需要热情、反复、专注与坚持。如同我们所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所说,只要你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专注去做一件事情,超越自我去做一件事情,每天4小时,坚持10年,大都能够成为专家! 问:我家的小朋友上课关注的总是老师穿的什么,哪个小朋友缺橡皮少铅笔,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也是一观察就好几分钟,唯独对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不太上心,这样的孩子应该怎样引导呢? 陈向东:这位小朋友的观察力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是没有在正确的时点关注正确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生活中着力通过游戏、谈话、阅读等方式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定点定向关注和聚焦的能力,并且要坚持至少21天。请记住:“21天定律”:一个好的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 问:陈老师,我很喜欢美术,但是爸妈说学美术对学习不好 ̄我该怎么说服他们呢?? 陈向东:美术可以很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很好地促进右脑潜能的开发,还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愉悦和美感,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的一部分,所以我鼓励你在美术方面的爱好。你可以和父母好好地聊聊,成才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当然文化课程的学习也不能放弃和放松,同时证明给父母看,让他们信赖你。 问:小时候家庭教育观念是“填鸭式”,严格,条规化。踏入社会时教育观念受西方影响变为“孩子有自由,有发言权,选择自主权”,中国式教育备受批判。现在美国的“虎妈”教育孩子的案例告诉我们,严加管教,再加上有计划有要求的教育会让孩子考好学校,走光辉道路。陈老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合适的? 陈向东:如果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是“胡萝卜”,严加管教是“大棒”,那么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胡萝卜,也需要大棒,但所有的一切一定是以爱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爱为前提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是美的,不同的,特殊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来“调兑”使用“胡萝卜”和“大棒”的比例。 问:陈向东老师,您好!拜读了您在《换个角度做父母》一书中的文章,首先佩服您的胆识,也佩服您乐于向上的精神。您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三代同堂有优势”,我还是有点不太赞同,我总觉得我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理念还是有点旧观念,不太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不知道是不是我错了呢? 陈向东: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一颗小树苗,爸爸、妈妈、爷爷(外公)、奶奶(外婆)等就可以比作是支撑的支架。如果只有爸爸一个支架,一遇风吹雨打,小树苗就很可能倒下;如果爸爸妈妈两个支架,小树苗就不那么容易倒下;如果再加上爷爷(外公)奶奶(外婆)等支架,不论什么恶劣天气,小树苗都能够健康成长! 问:陈老师,我的孩子升初三了,想学日语,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该怎么办呀? 陈向东:初三的孩子做出的决策的背后肯定有其动机和原因,要想帮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要首先去剖析解读这些动机和原因。有些家长会以学习日语未来就业的选择少为由干涉。我们要知道只有孩子感兴趣,才能学习学到更多。强烈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咨询专家或者老师的建议,一起讨论和分析,然后再做出选择吧。 问:家庭教育对于父母而言是近10年才真正重视起来。在我们重视孩子成长时,做父母的却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已婚并育子女的80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己还是个孩子,可否给这些80后父母们一些建议呢? 陈向东:每个人都是“一不小心”做了父母,每个人都会是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想做一个好父母,毫无疑问,需要我们学习、体悟、观察、改变和成长。80后的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机会更多,关键在于学习的心态和改变的勇气。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问:陈老师您好,读了您在《换个角度做父母》中谈到的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您自立自强的学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你觉得在当下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年代,家长如何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强和自立的意识呢? 陈向东:榜样不是做好爸爸好妈妈的最好标准,而是唯一标准。“行为人师,学为世范”。要想激发孩子向上,关键是父母的言行举止要成为这方面的榜样和标杆。要示范提醒孩子:父母是父母,他自己才是他自己,他自己的真正幸福只能来自于他自己的成长。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追寻最好的成长体验和生活幸福! 问:我的孩子做事没耐心,对什么都无所谓,不知要如何引导,现在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但听说习惯要从小养成,请问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向东:没有耐心可能是没有兴趣,可能是孩子获得太容易,可能是家庭生活中没有从小有意识得培养。很多孩子都是家长来安排,而没有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在了解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设立小目标,每次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假以时日,就可以发现孩子的真正的兴趣了。记住:千万别放弃哦! 问:您觉得,在现在的工作压力及生活作息下,如果做一个好父亲? 陈向东: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一定在于多,却一定在于相处时间的品质的最高。在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是教育,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榜样作用如何。我自己很忙,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最大意义在于帮助别人更多,忙碌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当你自己生活有了更多的意义的时候,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才会有更多的意义。(续) 问:您觉得,在现在的工作压力及生活作息下,如果做一个好父亲? 陈向东:我们喜欢的乔布斯离开了我们,艾萨克森跟进采访了他两年。在乔布斯的最后日子里,艾萨克森问乔布斯:作为一个向来注重个人隐私的人,为什么会在过去两年中给予他如此充分的合作?乔布斯回答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了解我,我一直没有陪伴他们,我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让他们明白我做了什么。”
Read more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
每个家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家的规定就是吃饭前不可以吃零食,不能躺着看书,对人都要有礼貌……你是我们家的孩子,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定。 当然,在管教过程里,孩子常会有「不平之鸣」。例如:为什么别人可以吃冰淇淋而我不可以?为什么别人可以大声吼叫而我不可以?为什么别人可以跳床而我不可以? 再如大一点的孩子常会质疑:我同学都有最新款的手机,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他们都有零用钱?他们都可以玩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为什么我不行?为什么阿猫可以这样?为什么阿狗可以那样? ……这种对大人要求「公平」的声音,常令父母左右为难。 有时表面的公平,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但什么才是公平? 孩子在提出这些「别人可以,我不行?」的问题之前,一定没几个人问过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把该做的事都做好,我不行?为什么别人可以把书读好,我不行?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父母要求的事,我不行? 我并不是要父母拿孩子跟别人比,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公平」就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也不一样,对待的标准和方式自然不同。像我家儿子也曾质疑过:「为什么姐姐可以买手机,我不行?」,那是因为姐姐学校离家较远,且下课时间常不准时,加上地点人潮很多,有了手机可备不时之需;至于儿子因为很喜欢运动,所以常买球鞋或各式各样的体育用品,而姐姐较没兴趣,也就很少买……。如果深入去想,就会知道,有时表面的公平,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再如,我规定了一些奖赏制度。今天姐姐拿到了奖品或奖金,是因为她努力的结果,弟弟没得到,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这时,弟弟就不能跑来哭闹说为何他没有?渐渐地,孩子就体会「要得到,先要付出。」,就会明白,有时候「别人可以,我不行」,反而才是最公平的事。 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老夫子说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是:「见到贤能的人,就应该主动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我们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看见贤能的人,不去学习,还心生嫉妒;见到差劲的人,不去反省,还跟人比烂,这才是最糟的。 我听说,爱因斯坦的父母也有相同的困扰,爱因斯坦小时常跟一群朋友混在一起,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她再三告诫爱因斯坦说:「孩子,你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你整天贪玩,使得成绩不佳,我和你爸爸都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没什么值得担心的,罗伯特和杰克成绩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吗?」爱因斯坦说。 「话可不能这么说啊!妈妈知道你喜欢听故事,我给你讲一个吧!从前,有两只可爱的小白猫在屋顶上玩。玩着玩着,其中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从烟囱里掉了下来。等它们爬出来时,一只猫很干净,另一只猫却很脏,你知道谁会去洗澡吗?」 「当然是脏的那只小白猫啦!」爱因斯坦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为那只脏的小白猫见同伴是干净的,以为自己是干净的,所以,他不会立即去洗澡,甚至还四处乱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猫回家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又脏又丑。」讲到这里,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当自己的镜子,你就会像那只肮脏的小猫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听完母亲的话,爱因斯坦满脸羞愧。因为这个故事,爱因斯坦当头棒喝,彻头彻尾的醒悟过来,就离开了他那群朋友。 下回当你又再质疑「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别忘了爱因斯坦这则「以己为镜」的故事。 别人再好或再差,都跟你无关,因为那是属于他的生活,而不是你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数学不及格,所以,如果你的数学不及格,这代表你会成为另一个爱因斯坦吗?不会,你的人生只属于你一个人,和其他人毫无关系。不要管别人做了什么,或是他们的父母允许他们做什么。你是你,他是他。 作者:何权峰 (畅销心灵作家)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很多父母没想清楚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父母的价值、意义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 中国有4亿家庭,太需要好的教育。做好家庭教育,中国的教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 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 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人的一生实际上生活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在母亲的子宫里,你通过母亲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 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家庭。这个时候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实际上是依托父亲母亲和家庭成员来进行的。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人生的早期,他还不能独立地行走,他还不能独立地生活,他更要依托家庭。这个时候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就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 第三个场所是教室。说校园还大了一点,因为上学以后进入学校,就进入了教室。过去在很多教科书里,没有把教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现象来进行观察。实际上,孩子在教室里生活幸福不幸福,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他的成长非常关键。 第四个场所是职场,离开学校以后开始工作。在哪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管理模式,都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这四个场所中最长久、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为家庭在这四个阶段一直存在,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所。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所以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对它的研究还非常不够。 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 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我们的历史书里面有写儿童吗?很少很少。我们都是宏大叙事理念,儿童从来都是缺位的。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但是有了《儿童宪章》,就真的把儿童当作儿童了吗?事实上,大量活生生的案例都说明我们并没有把儿童作为真正的儿童来看待。童年,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搞心理学的都认为人的大脑目前叫Black Box,是一个黑匣子。但实际上对做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要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儿童,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 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这些问题没有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误,很多教育方式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很多教育是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当然,有时是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 我们一直倡导给孩子幸福,但是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幸福,是希望他当下不幸福,去达到未来的幸福。不是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幸福和不幸福有四种排列组合: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我们的老师、父母几乎都选择第二个: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呢? 我认为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价值、意义和他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在任何土地上种子都是可以开花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父母亲的养育方式的确非常重要。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教育的影响。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中国的家庭,父母的素养还有待提高。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中国的父母亲是经常容易犯错误的。司机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路,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他肯定是要撞车的,说不定自己的性命难保。做父母的技术要求比当司机要高得多,但是恰恰我们没有经过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认定。 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实际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现他自己,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事实上,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文/朱永新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孩子,愿你拥有这样的三颗“心”
桔子之心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桔子,问:“妈妈,为什么桔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孩子,那是桔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母亲说。 “妈妈,为什么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孩子,那是桔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母亲说,“孩子,桔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呢,你知道吗?” “还有什么用意呢?”孩子问。 “那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后分给别人,与自己一起共享。”母亲说,“孩子,妈妈愿你也有一颗美如桔瓣的心。” 春风之心 那是一个春天,一个孩子跟母亲到野外散步。这时,一阵风吹来,孩子闻到了风的香味。 “妈妈,这风好香呢!”孩子兴奋地说。 “傻孩子,风是没有香味的,这是花的香味。”母亲说。 “哪风是不是好坏呢?”孩子问。 “风好坏?为什么这样说呢?”母亲不知道孩子的小脑瓜里为什么会冒出这种想法。 “因为风在偷花的香,它是小偷!”孩子说。 “风不是在偷花的香,风是在传播花的香。风不是小偷,风是天使,它让花的香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花的芬芳。”母亲说,“孩子,凡事多从好的一面想,少从坏的一面去猜疑。如果你是一朵花,你要相信,风会传播花的香;如果你不能做一朵花,没有花的芬芳,那就去拥有一颗春风的心,去传播花的香,让花香远播,芬芳人间。” 火把之心 一个孩子正处在人生的黑暗期。一日,母亲燃亮了一支火把,对孩子说:“让我们来看看黑暗中燃烧的火把吧。” 母亲高举起火把,问:“孩子,火焰有什么特点呢?” “它在向上燃烧。”孩子说。 接着,母亲把火把向下,又问:“现在火焰有什么特点呢?” “它仍是向上燃烧。”孩子说。 母亲问:“孩子,这火焰像什么呢?” “像一颗心。”孩子说。 “是的,火焰就是火把的一颗心,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母亲说,”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是身在高峰,还是身陷低谷,火焰总是向上燃烧,向上升起生命的光芒。孩子,妈妈希望你也有一颗火把的心。” 文/黄小平
Read more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的十个高招
对孩子不打不骂,还要教育好孩子,真的很难,让我们来看看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的十个办法 步骤/方法: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