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妈就教育我不要随便拿人家东西,长大后我更明白欠了人情是要还的。 记得有一次坐高铁上郑州,身上带了点小饼干,包装也好看。当我正吃得不亦乐乎,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我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脸上的表情变了又变,仿佛做了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对我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我说:“那你跟我说谢谢,说了谢谢就不是随便拿了呀。”小姑娘甜甜地跟我说了声谢谢,接过我的饼干,兴高采烈地跑了。 没过多久,小姑娘又回来了,手里拿了个大苹果,对我说:“哥哥,吃苹果。” 我说:“哥哥不吃,但哥哥谢谢你。” 小姑娘说:“妈妈说了,拿了别人的礼物,也要给别人礼物。你不要我就不走啦。” 我说:“好好好,哥哥收下了,谢谢你的礼物。” 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竟也知道“人情往来”这回事! 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 01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 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 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 “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 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02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 “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
Read more伤孩子的7种爸爸,第一名简直不能忍!
有人说,在女孩眼中,爸爸是她小时候的依靠,未来想要嫁人的标准;在男孩眼中,爸爸是他小时候的榜样,长大后要成为的男人。所以,爸爸的形象,爸爸的所作所为,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爸爸忽略了自身所存在的意义,没有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给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下面是帮主总结的7种爸爸杀伤力大排名,如果你家那位中枪了,赶紧改吧! [7] 吸烟的爸爸 当爸爸们在享受吞云吐雾的快乐时,有没有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 有没有想过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有没有想过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孩子变成了“二手烟民”? 吸烟不仅仅对吸烟者有害,对身边的孩子也有很大危害: 爸爸经常吸烟,孩子会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与爸爸的吸烟程度成正比。 香烟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加强孩子呼吸道粘膜的敏感性,增大哮喘的发生。 如果爸爸在孩子进餐时吸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诱发孩子厌食。 除此之外,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影响阅读、推理和数学。因为尼古丁在体内分裂后所制造的可丁尼,会使孩子的阅读、数学和推理平均成绩越来越低。 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爸爸们一定要减少吸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即使戒不了烟,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6] 控制欲过强的爸爸 有的爸爸过于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太强。无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爸爸控制欲太强,剥夺孩子自我表现和发表自我看法的机会,会让孩子产生“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好”的心理,导致孩子自我怀疑,性格懦弱。 控制欲太强的爸爸会过于威严,无形之中给孩子一种压力,给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会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和标杆。父亲独裁专制,在男孩的头脑中会形成这样的印象:男人和父亲就是独裁者。从而将自己复制成父亲的翻版。 建议:爸爸要学着放手,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挖掘出潜在的能力。 [5] 手机不离手的爸爸 爸爸们上班忙,下了班更忙,稳如泰山般地“葛优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老婆让他帮忙做家务,孩子缠着他一块玩游戏,从来都是眼皮也不抬一下,半天不肯动地方。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在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爸爸因为手机而忽略了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爸爸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亲子交流被阻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倘若爸爸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以及学习特别不利。
Read more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 这是最好的答案!
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一次,我去一位朋友那里办事。下午的时候,朋友接到她8岁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他已经把米饭焖上了,正在炒菜呢,发现冰箱里没有西红柿了。 当朋友把这些内容告诉我时,我吃惊不小。一个8岁的小男孩,怎么懂得在妈妈没有回家的时候主动去做饭? 问朋友是怎么做到的,朋友说儿子上小学后,她做饭的时候会把儿子叫到厨房,告诉儿子哪些菜怎么做,有时候她下班回家晚了,就会打电话让儿子去做她教过儿子的那些菜,让儿子做好了等妈妈回来吃。慢慢地习惯了,儿子回家看妈妈不在,就会自己张罗着做饭吃。 这位朋友还告诉我,她的儿子不仅能自己做饭,在妈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会照顾妈妈。一次她说有点头疼,在沙发上躺着,儿子就给她倒了一杯水,并给她身上盖了床毯子,自己才去写作业了。 虽然基于安全问题,我还是觉得让8岁小孩自己煮饭不是很恰当,但我还是继续听了他的分享。这位朋友是做家庭教育工作的,她说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她说每个父母都不应太过于依赖保姆或佣人去给小孩过于受保护、依赖的生活。她说没有别的诀窍,只要让孩子去做,孩子就愿意去做而且能很快学会做。至于孝顺,她说你只要告诉孩子说你不舒服,孩子自然就会照顾你。也就是说,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为妈妈做一些事情,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心。 还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总是把自己的鞋子弄得很脏,刷洗起来很费劲。朋友就让女儿自己洗了一次鞋子。朋友跟我分享,她女儿一边洗一边嘟囔说,没想到鞋子这么难洗。后来,她女儿穿鞋就十分注意,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鞋弄得很脏了。 在重申: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父母们也不要往这个方面去想,让孩子做家务,是我们对孩子从身体到心灵的一系列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例如: 1。帮助孩子练习动作技能 心灵手巧的孩子大多会一些家务或者手工活,不同的家务可以锻炼到不同的部位,叠衣服可练习到小肌肉,擦地板则可以锻炼到大肌肉。 2。让孩子练习分类归纳 分类和收纳的意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类归纳才能理清,学习知识也要分类归纳才能融会贯通。让孩子从小养成分类归纳的好习惯,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让他一生受益。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让孩子先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家人,从小学着为家中尽一份心力,便可培养出家庭责任感。孩子会更爱家,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承担。 4。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年纪还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并从中获得自信。 5。培养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刚开始学习做家务,一定有做不好的时候,但是妈妈不需要着急,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会观察妈妈的做法,妈妈也可一步一步地进行示范讲解,让孩子通过模仿妈妈的动作来完成家务,这样能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亲爱的,你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你现在的工作对你的人生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工作是为了什么?我的工作对我来说,有何意义? 到了四十岁,许多人开始对自己从事了几乎20年的工作,开始反思。 上半年有一次在读涂涂老师的研究所论文时,看到一段话我很有感觉。涂涂老师说,她以前在公司做行销,每一年帮公司卖出非常多的产品,因为业绩好,所以职位蒸蒸日上。 可是,有一天,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茫然:我帮公司卖了这许多产品,除了赚取所需的金钱之外,到底意义何在?就算卖出更多的产品,这跟我自己的人生有何关系?难道我的一生,就是为了卖这样产品而活吗?于是,她决定辞职,重新为自己的生命找定位,开始往“探索自然”这个方向走,人生有了180度的大转变。 我其实也差不多。我以前很喜欢电视、媒体,对于做节目兴趣盎然,转入报社后,对于采访、接触不同的人物也有高昂的好奇心,将跑新闻、拿到独家视为挑战。每次跑到别人跑不到的新闻,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可是,慢慢的,年岁渐长、生了孩子之后,我发现,我关注的事情不一样了。我越来越不爱看电视、不关心新出来的偶像、也对八卦消息渐失兴趣。我开始觉得,谁跟谁交往、或是谁有了什么丑闻,与我何干?难道我的下半辈子,都要浪费在这些我没兴趣的人身上吗? 再加上,孩子需要我回家。于是,在考虑过现实层面的许可后,我辞掉了影剧记者的工作,尝试看看人生有没有别的可能。 最近,我和阿宏因为工作问题而有所争执,于是,我再度反思“工作”的问题。我想,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都很容易回答: 人为什么要工作? 答案不外乎三种。 一、赚钱维持基本生活(或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二、制造人生的成就感。 三、与兴趣结合。 人为了什么而工作? 答案也不外乎下列几项: 一、为了自己与家人。 二、为了钱。 三、为了社会眼光。 四、为了得到成就感。 五、为了兴趣与理想抱负。 不过,最后一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 我的工作对我这一生有何意义? 对于帮公司卖产品的员工来说,除了赚钱,卖这个产品的意义就是“帮老板赚钱”。如果,这个产品是大众所需的话,那么意义可以说是“帮助大家容易取得产品”,有“服务”的价值。但是,如果这个产品并不是大家所需的话,那么努力推销产品的意义为何呢?就有点难解释了。 而我以前当影剧记者的价值,仔细思考一下,唯一的解释,应该就是“可以为某些观众带来些许娱乐效果”吧! 在认真检视工作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之后,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过去的工作都在浪费生命吧?就像我一样。
Read more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01]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怎么培养的呢?根本没有培养。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02]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就是拼爹了。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毛新宇有个爷爷叫毛泽东式的寄生,也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遗传,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继承…… 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03] 离开体制以前,我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 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不良少女杨纸》。杨纸的原型,是我的一个学生,追求班主任、自杀、未满14岁与6个男人上过床…… 一了解,得知她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酗酒、抽烟、无业,靠做别人二奶生活,她一直与奶奶呆在一起,不被爱,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是:“你怎么不去死呢?只要不死在家里我都无所谓……” 这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去年的时候,我回老家,再一次见到她,已经辍了学,小太妹打扮,出口成脏,见到过往的老男人,嘻皮笑脸说:“嗨,帅哥,一起玩玩啊!” 我请她吃饭,席间,她说自己怀了孕,是一个网友的,犹豫着要不要生下来。 “你今年几岁了?”我问她。“15。”
Read more请记住:妈妈被疼爱,爸爸被尊重,便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你在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Read more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比金子还宝贵,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孩子们并不懂得。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奖赏。童年、少年正值人生的开端,如初升的太阳,是学习的黄金时代 1.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时,父母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形成孩子的一些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一些父母的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对孩子做事少闻少问少管,孩子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没有坚决阻止,久而久之,会使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导致好习惯没有形成,却形成了许多坏习惯。 2.要教育孩子尽量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要科学地用脑。用脑的时间长了,大脑会变得迟钝,这时要适当地休息。一般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大脑就会疲劳,此时仍然用功的话,学习效率是很差的。 不同学科在大脑中使用的脑区是不同的,例如抽象思维主要在左脑,形象思维主要在右脑。因此,父母可以教导孩子交替学习,使大脑各部分轮流休息。同一天时间中,早晨、上午精力充沛,要让孩子努力抓紧学习较难的功课,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3.教会孩子善用整块时间干件大事 有些事情,最好是用一整块时间,一气呵成,干出个结果。比如孩子在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每天想一会儿,又去做别的事,那么第二天又得从头开始想,因为昨天的思路已经忘记了。这样的话,就会很耽误时间。 4.让孩子为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才会自觉地快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不失为一个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比方说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其实我们恰恰就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孩子如果真的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5.让孩子用“倒计时”的方法安排时间 有的事情是硬任务,必须在某个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父母教会孩子用“倒计时”的方法安排时间了。例如,在1个月内必须完成的事情,算算还有多少天,要规定每一天要做多少,当天没有完成的话,就要及时补上。如果不能按时完成,错过了机会,就会前功尽弃,F分可惜。 6.增加孩子的紧迫感 缺乏适度的紧张感是许多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制造”点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的神经绷紧一些,使孩子的生活节奏加快一些。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等增加些计时陛活动,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与孩子一起商定好,然后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得不好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比如孩子吃饭磨蹭,家长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到了就不许他再吃,而且要狠下心来,不到下顿饭不给孩子吃的等等。 7.让孩子作息有规律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8.要让孩子有充足的锻炼身体的时间和睡眠的时间 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要少于1小时,睡眠不要少于10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也会影响智力。长期睡眠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会下降。也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他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从事交友、阅读、发展业余爱好。 星期天要让孩子充分地休息,从事正常的娱乐活动。总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既要让孩子争分夺秒,珍惜光阴,也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休息、睡眠、锻炼、发展业余爱好。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全部时间排得密不透气。 让孩子知道了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深远影响。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没“早恋”的孩子,都晚婚了
1 小金八六年生人,已经三十来岁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仍然保持单身,而且从来就没有谈过恋爱。 小金虽然算不上貌若潘安,但肯定也不丑,皮肤白皙细腻,反倒还有一点奶油小生的味道。 然而可惜就可惜在,他天生长了个榆木脑袋,属于在感情上脑袋不大灵光的那种类型。 常常有女孩子积极主动约他出来,他却和人家女孩子聊国际局势、台海风云,听得女孩子一头雾水,勉强挤出尴尬的微笑;走在路上,人家女孩子娇声说“我好冷”,他无动于衷,身体一哆嗦,忙说:“我也好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要是他就这样安心孤独终老,那也不错。可是,奈何家里父母催婚如同催命一样,周周打电话过来,像念经一样得念叨一两个小时,搞得小金十分烦恼。 小金读书那阵,父母怕他早恋影响学习,坚决禁止他和任何异性朋友密切来往,导致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跟女孩子打交道,甚至当遇见心仪的女孩子时,会紧张得舌头打结、语无伦次。 而刚刚大学毕业,父母就希望他赶紧找个女朋友,然后争分夺秒完成结婚生子、延续香火的伟大事业,这任务难度,可以说简直是史诗级别的了。 中国的父母,大多如同小金父母一样“精神分裂”,忽略了恋爱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只可能在具体的恋爱实践中发展,不会凭空就冒出来,或者娘胎里自带。 2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 在三年级的一场魁地奇球赛中,哈利波特第一次遇见那个叫秋的华裔女孩。秋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直发,容貌秀美,温婉可人。 哈利对秋一见钟情,不过他一直没有机会接近秋。 到了四年级,机会来了。 这年,在“三强争霸赛”期间会有一次盛大的圣诞舞会。所有的男同学,都得主动邀请一位女同学作为自己的舞伴。 哈利磨蹭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来到秋的面前,开口邀请她。虽然他迟了一步,被人抢先,扫兴而归,但好歹算是打开了局面。经过一些波折,哈利和秋这两个小屁孩,甚至还像模像样地谈起恋爱来。 整个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生期间开始恋爱的并不是少数,倒也没看见有父母和老师对此大惊小怪,将其视作洪水猛兽。 西方社会中,不仅不存在“早恋”这种反人类的说法,父母在对待孩子与异性交往方面,要比中国父母开明得多。 根据Buzzfeed网站的调查,57%的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超过16岁就可以独自出门约会了,甚至还有4%的父母觉得,要约会,孩子超过12岁就可以。要是家里孩子没有异性朋友,父母反而还担心得不得了,害怕孩子是不是心理上有啥毛病。 3 西方的孩子,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练习恋爱,父母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旦孩子在恋爱中,出现受伤的情况,父母还可以提供心理疏导的作用。 而许多中国父母,自己都是通过快速相亲配对成功,直接跳过了恋爱阶段,开始了和伴侣凑合过日子的生活,结果缺乏恋爱技能与常识,更不用说提供给孩子啥有实际意义的指导了。 再加上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早期萌动的情感,大多禁止了事,于是一些孩子只好把恋爱搞成“地下工作”,要是后来失恋受伤,必然不知道如何处理,闹出寻死觅活的事来,也并不少见。
Read more家庭教育的十个“一分钟”
一分钟示爱。秋水爱长天,才共一色;落霞爱孤鹭,才共一飞;山峰爱山梁,才共一脉。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今天你不高兴,甚至流泪了,父母会更不高兴,会流更多的泪水。父母向孩子示爱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一分钟赞美。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了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一分钟游戏。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一分钟矫正。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期盼。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祖国的未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绘发展的蓝图、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励的语言培养孩子勤劳、勇敢的精神。但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发展的。 一分钟接触。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一分钟倾听。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孩子。 图/pixabay.com
Read more让孩子乖乖听父母话的「聪明责备法」
大多数的妈妈应该都希望自己「尽量不要骂小孩,当个和蔼可亲的母亲」,但现实却是「一天到晚都在骂小孩,真的很讨厌」吧! 对着赖床的孩子说:「快起床!不然要迟到了!」好不容易起床之后,又拉开嗓子催促孩子:「快吃早餐!」「脸洗了吗?头发乱七八糟的!」「快点出门上学!」 等到孩子好不容易出门之后,一定会有早就气力用尽,暂时没办法做任何家事的妈妈吧! 孩子放学回家后,妈妈的台词又换成:「老师有出功课吗?」「快去念书!」要补习的话,就会说:「快去补习班!」晚餐做好的话,就会叫孩子:「趁热快吃!」「快去洗澡!」「你要看电视看到什么时候啊?不用念书了吗?」太晚了就会跟孩子说:「不要熬夜,快去睡觉。不然明天又要睡过头了!」…… 这里面有哪些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台词呢?说不定有人是「全部」,对吧! 虚心听教、深刻反省、不重蹈覆辙──这是父母责备孩子的原因。换句话说,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父母不应该拿「就是不爽」「觉得丢脸」「不合己意」这些理由来斥责孩子。不过,就算父母有无数个「希望孩子能行得正、坐得端」的正当理由,但孩子听不进去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对孩子来说,什么的斥责是无效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只是嘴巴说说」的斥责方式。比方说,孩子放学回家之后,你嘱咐孩子:「快去洗手漱口。」但听到孩子回说:「我要去朋友家玩,要先把功课写完,没空洗手漱口!」时,你是否也就因此作罢呢?或是要孩子:「快整理房间!」时,孩子回说:「等一下就会整理了啦!」时,你是不是只丢下「记得收啊!」就走了呢? 虽然父母「不想老是怒气冲天的指责孩子」,但像前述的例子里,只要孩子一回嘴,就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就不管的家长,其实还不少。但这样只会让孩子更不想理会爸妈说的话。 叫孩子做什么,就要让他们现在完成,没有什么「等一下」,父母需要的就是这样坚决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必备条件就是「观察状况」的能力。其实有很多父母都只是嘴巴说说,不会勉强孩子一定要完成,特别是当孩子说「我要做功课」「我要去补习」的时候,立刻浮现「这也没办法」这念头的父母,就不会勉强孩子了,甚至会有「没办法,男孩子天生就是不会打扫」这样的想法,一开始就放弃叫孩子打扫的父母。 「只会嘴巴说说,却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父母说的话孩子就不会放在心上,久了之后,孩子就会产生「爸妈也只是说一下而已,随便回个两句,他们马上就会闭嘴了」的想法。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首要任务就是「爸妈说过的话,一定要让孩子确实完成」。 你可能会想说:「这样会不会给孩子太多束缚?」但请想想,自己是不是「连不用马上做的事,都要一直催、一直催」呢?提醒孩子的时候,除了要抱着「一定要让他们完成」的态度之外,无须马上完成的事情就不用说了。更进一步来说,「超越孩子可处理的范围,说了也只是浪费口水」。 「去洗手漱口!等一下,你鞋子有没有好好收到鞋柜?去浴室之前,也把书包整理好!有讲义的话就拿出来!功课呢?」像这样连珠炮般的说话方式,只会造成孩子的混乱。先排好优先顺序,交代的事一定要让孩子完成── 这样才是培育孩子乖乖听父母话的「聪明责备法」。 作者:松永畅史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