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上周末,我带女儿思思去一家培训机构上兴趣班,因为路上塞车,我们到达时,比上课开始时间迟到了20分钟。 培训机构的老师拒绝让我们进入课堂,并建议我们预约下次的课程。她解释道:“课程开始已经20分钟了,你们现在进去会打扰到正在上课的孩子和老师,而且,你家孩子中途进去,前面有一些内容没有听到,也会影响到学习兴趣和效果。” 培训机构老师说的这些,我觉得也有道理,于是打算带女儿回去,下次再来上课。这时,有一个刚到的5岁小女孩走到老师面前,大声地说:“阿姨,我是来上课的。” 小女孩和我家思思上的是同一个课程,培训机构的老师也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小女孩。她告诉小女孩,现在不能进去,只能约下次的课了。但是,小女孩却有些生气,大声说:“阿姨,我有钱。” 听到这句话我有点儿惊讶,转过头去打量了一下小女孩: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公主风的裙子,看起来文文静静的。 老师向小女孩解释,有钱也不行,迟到了就是不能进教室。小女孩依然坚持要进去,并再次大声说:“老师,我要上课,我有钱。”老师还是拒绝让她进去,小女孩最后满脸不高兴地走了。 面对我惊讶和好奇的目光,培训机构的老师表示,她已经司空见惯了,“几乎每个月都有小朋友这样说。我之前见过好几个说自己有钱或者爸妈有钱的小朋友了。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以有钱为由,想让老师满足自己的要求。” 听了老师的话,我沉思了许久。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真的太大了。从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出她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孩子还小,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或许正是因为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她传递“有钱就能搞定一切”的观念,才会让这个5岁的孩子以为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就能上课,而忽略了上课要守时这个基本要求。 培养金钱观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尽早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我们都知道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过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高档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为重要。正确的金钱观能让我们对钱有一种正确的认识,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拥有正确的金钱观? 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只知道钱是个好东西,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就会变得拜金,自私自利,唯利是图。 同时,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孩子就不会懂得金钱是通过辛勤的劳动付出得来的,想花钱就跟父母或长辈要,由此,他们会觉得父母给自己钱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挥霍、浪费、没有节制的消费习惯,而且还会变得不会珍惜,没有感恩之心,不懂得孝顺父母,而有一天,当父母不愿意给孩子零花钱时,孩子很可能会产生怨恨,甚至酿造相当可怕的结局……因此,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孩子健康、积极地成长。 三、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1 让孩子越早认识金钱越好 当您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可以开始教他们分辨不同硬币、纸币的价值,然后可以给孩子准备存钱罐,教他们把零花钱放到存钱罐里。有个实质的存钱罐,可以让孩子清楚感觉到金钱存放的地方,并且实际看到、感觉到金钱的累积。 2 帮助孩子养成存钱的习惯 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就可以将孩子存钱罐里的钱拿出来,带孩子到附近的银行开一个孩子的专属账户。开设银行账户的好处,除了可以让孩子真正了解金钱存放的地方,更可以让孩子实际感觉到钱存放到银行可以赚取更多的钱,了解利息是什么。 3 适当的给孩子零用钱 许多父母会认为孩子跟钱的事情无关,他们没有能力,也不需要管理金钱。孩子需要钱就跟父母开口,父母愿意给就给,不愿意给就不给,金钱的事情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这样的观念其实并不正确。给孩子零用钱,可以让孩子提早认识金钱,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存钱的习惯,是帮助孩子提早体会责任感的好方式。

Read more

这8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父母赶紧注意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大鱼真是笨死了!可仔细想想,大鱼原来并不笨,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大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 这种无力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惯性愚蠢 ”。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对学习产生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在生活中,家长一些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注意以下提到的8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父母赶紧注意: 1. 过早进行知识传授,忽视孩子自身感受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对孩子进行高难度的知识教学;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自满”,而设置了过高的学习目标。但是,孩子尽了力却总也达不到,每次尝试都失败,孩子就会感觉很受挫,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糟糕。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 父母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爱看电视,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可是你的言行举止和境界,直接决定孩子的高度,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至关大。你不学习、不读书,就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孩子也必定不会对书本感兴趣。看书能充分开启人类思考的大脑,锻炼思维能力。 经常思考是使人聪明、锻炼大脑发达的最佳方式。长期不动脑的人,会加速大脑衰退,聪明人也会变迟钝。 3. 每一餐都让孩子吃太饱 不少家长在孩子吃过饭后,不断往孩子嘴里塞饭,要多吃点、再吃点,恐怕孩子少吃会饿着。殊不知,吃的太饱,人懒惰、不运动,脑细胞不活跃、懒于思考,有昏昏欲睡之感。民间有说法“吃太饱、撑笨心”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研究证明:长期吃太饱,会出现脑细胞早衰和智力下降、致脑动脉硬化、越来越笨,所以吃太饱,未必是好事。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关系密切,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

Read more

孩子能够积极向上,是因为你的这些话!

放假了,多了一些亲子时间。别浪费,抓紧机会好好教育。以下句子可激励孩子,更能促进亲子关系!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的心里,而赞赏其优点和成绩,正是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是他们的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 一、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六句话 孩子受到赞赏鼓励之后,会因此而更加地去努力,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赞赏和激励是沐浴孩子成长的雨露阳光。 1、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2、别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强! 4、有个女儿真好! 5、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 相信自己! 6、你是个聪明孩子,再努力一点,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 二、使孩子充满自信的7句话 自信心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许多成绩落后或者逃学、厌学的孩子,都源于自信心的丧失。只有孩子自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学下去了,他才会逃学、厌学。实际上即使那些学习很差的孩子,只要我们能重新燃起他们内心自信的火种,他们都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 1、孩子,你仍然很棒.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这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6、你将来会成大器的,好好努力 7、孩子,我们也去试一试? 三、促使孩子学习更优秀的7句话 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学习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没有哪一位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要使孩子学习好,一方面在于引导和鼓励,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成为乐学、肯学的好孩子。另外一方面,需要教给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武器。方法即是孩子学习好的捷径,又是孩子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 1、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也一样 2、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3、你再好好思考思考 4、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奖励你

Read more

为何新总统特朗普的一群儿女都如此优秀?

从一个地产大亨、到顶级网红再辗转到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愧是人生赢家啊! 不仅如此,他的5个子女,个个都非常出色! 【伊万卡·特朗普】 外貌堪比超模却勤奋努力的女企业家,福布斯评她是最有钱的80后女富豪, 成功商业女性的标杆。 【小唐纳德·特朗普】 毕业于沃顿商学院。作为特朗普集团的执行副总裁,世界各地拓展新项目。 【埃里克·特朗普】 乔治敦大学优秀毕业生,任特朗普集团执行副总裁,十年前建立了自己名下的慈善基金,专门帮儿童治病。 【蒂凡尼·特朗普】 她在音乐方面拥有天赋,17岁的时候发布了一首单曲名为《像鸟儿一样》。 【巴伦·特朗普】 刚刚十岁。他妈妈会六国语言,所以Barron会讲流利的斯洛文尼亚语。 一群富家子弟却从没爆过放荡行为和丑闻,还个个学习优秀,事业有成,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 总统家的这些优秀儿女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特朗普家的教育之道! 1 做孩子母亲最坚定的盟友 大叔的第一任妻子伊凡娜现在已经66岁了。 她告诉记者,自己在给孩子们“做规矩”的时候,特朗普大叔是坚决地站在自己这边的。 “如果我对孩子们说‘不’,他们会去找自己的爸爸:‘爸爸,我们能得到这个吗?’特朗普会问:‘你们妈妈怎么说?’孩子们会告诉他:‘妈妈不同意’,特朗普就会告诉孩子们他也不同意。” 在孩子们21岁大学毕业以后,伊凡娜把孩子带到特朗普面前:“我的工作差不多完成了,现在轮到你了。”然后特朗普就让孩子们在他的集团里开始锻炼经商能力。 2 让孩子们了解自食其力的意义 孩子们长大以后,都在父亲的商业王国里靠打零工赚取零用钱,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担任重要职务的。比如说小唐纳德,他就在特朗普集团在大西洋城的码头公司当过服务员。

Read more

一个CEO 给父母的信

有爱的父母们,用心看看吧。 。 。 *两个都是爱,结局却完全不同* 一封CEO写给父母的信: 爸爸妈妈: 明天我就要开新工厂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都要归功于妳教我要为自己负责。我怀着感恩的心,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 3岁那年,我跑得太快被石头绊倒。妳叫我自己爬起来,又打了我屁股2下,还说:「下次再跌倒就打4下!」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不小心负责。 4岁那年,我因为看电视不想吃饭,妳說如果现在不吃就要饿到明天。我以为妳只是说说而已,谁知道厨房竟然连半块馒头也没找到。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任性负责。 6岁那年,妳带我到玩具店买圣诞礼物,说好只能买一样。但买了变形金刚我还想要模型飞机,妳不同意我就躺在地上哭。谁知妳转身就走,我只好擦干眼泪乖乖跟上去。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8岁那年,我想学着洗袜子,妳教我怎样才能洗干净;我想学着刷碗,妳教我怎么洗才不会打破;我想自己装饭,妳教我怎样才不会被烫着。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10岁那年,看着同学们下课后赶着上安亲班和才艺班,妳說上课认真,下课认真玩,有空多看书比什么都好。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兴趣负责。 13岁那年,我踢球打破邻居窗户,妳带我去买玻璃和钉子,让我跟妳一起装好玻璃,费用从我的零用钱扣掉。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15岁那年,我想学钢琴,妳帮我买了口琴。妳說我先把口琴练好再弹钢琴。口琴吹到现在,但我早就不想学钢琴了。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坚持负责。 19岁那年,我考大学,妳帮我分析几个我感兴趣的科系后,让我多问问自己的心意再来决定。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20岁那年,我想换新手机,妳說手机没坏就别换,不然就自己打工赚钱买。当我用家教费买到手机时,成就感带来的喜悦超过得到手机本身。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24岁那年,我毕业后想创业。妳叫我别急,先从基础做起,有了经验再说。两年后我决定开公司时,妳說如果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就大胆用心去做。妳给我10万块,要求我4年内归还。我还保证,不但会还钱,还会送妳一栋房子。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事业负责。 27岁那年,我带着漂亮的女朋友回家,妳当着她的面一直夸奖我,得意表示:只有自己够优秀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人,还说我的爱情由我决定,只要我们真心相爱,妳就开心。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32岁那年,我把房子钥匙交到妳手中,妳收下后立刻转身。看着妳抖动的肩膀,我知道妳在偷偷流眼泪。是妳教会我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35岁这一年,我的公司扩建新工厂,那些怪妳狠心的亲戚终于闭上嘴巴。同时我也教育我的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我相信他以后会比我更优秀。 爱妳的儿子敬上。 再看看一个死刑犯给父母的信. 看完这两封信,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两个都是爱,结局却完全不同* 有位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对自己心爱的孩子「好」是最自然的事,但为了孩子的将来,适度放手独立,让他在跌跌撞撞的社会丛林中练就强壮身心,也许才是对他最好的方式,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看吧!看一个死刑犯给父母的信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世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父母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实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孩子之间没有隔阂。可当孩子日渐长大,和孩子成为朋友就变得日渐困难。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许多父母都没有学会如何与孩子聊天,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这篇文章,与广大父母共勉~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越长越大,跟家人说话却越来越少。有时候大人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行、挺好的”,就再也没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挺听话的,但其实他内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长说。而这样子导致的问题,会在孩子青春期时一下子爆发出来,让人想改都来不及了。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和孩子聊天。 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也是最无用的:目的性太强 很多家长跟孩子聊天时,最后往往变成了说教。比如: 家长:“今天在学校呆的怎么样啊?” 孩子:“今天学了好多新知识呢。” 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砖。” 孩子:…… 家长:“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恩,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特别聊得来。” 家长:“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经常一起玩啊,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说。” 孩子:…… 看吧,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本来孩子还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无语的收场了。其实,家长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们单方面的一种灌输罢了,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这种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费家长太多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语言,是最简单省事的。但这种聊天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审问似的让孩子汇报 很多家长在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况。每天都这样问,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而长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开始模式化:“恩,不错,还可以,挺好的……”这样应付的回答,家长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如果家长一个劲儿的不停问,那孩子恐怕早就烦的忍不住发脾气了吧,更别提好好聊天了。 别以为自己会聊天,家长是这样把天聊死的 别以为聊天多简单,尤其对象是孩子时,面对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家长们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比如: 孩子:“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孩子主动发起了聊天信号) 妈妈:“说。”(有点不耐烦) 孩子:“妈,我想买一双球鞋。” 妈妈:“买什么买?不是有那么多鞋呢吗。” 孩子:“就给我买一双吧。” 妈妈:“不买,赶紧做作业去!” 孩子:“哼!你不买我就不做作业!” 这样不仅把天聊死了,还激起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何苦呢?如果妈妈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时,进一步询问孩子原因:

Read more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啊?” “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那我怎么到你肚子里的啊。” “那你先说你是怎么种花生的呢?” “我把花生米放在花盆土里,花生就长出来了” “是啊,当初爸爸也给了妈妈一颗种子,并种在妈妈肚子里,后来就长出了你。花生米就相当于爸爸给的种子,土壤相当于妈妈的肚子,长出的花生就相当于你。” 关于做人 “妈妈,为什么你总说要先学会做人?” “孩子,还记得你搭积木时,为什么越高越容易倒吗?” “不知道” “因为根基不牢固,搭的越高,压力就越大,倒的就越快。做人就相当于搭积木,人做不好,你走的再远,也会像积木一样最终倒下。而做人要善良、诚信、大气,懂得尊重、有担当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就相当于一块块积木,优秀品质越多,你才能有机会搭的越高,否则你连积木都没有几块,怎么谈得上搭的高呢?” 关于交往 “妈妈,强强打我” “为什么啊?” “他说我这次没给他东西” “那你以前为什么给他东西” “我想有小朋友玩” “你看,孩子,当你总是给别人东西时,别人就习惯从你这里得到,并觉得这是你应该给的。而有一次你没东西可给时,别人就会不习惯,就觉得你很不好,所以就打你了。而你应该明白,交朋友是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别人成为你的朋友,比如你学下棋,就会交到棋友,你会讲故事,就会遇到爱听故事的小朋友,只有你的学的本领足够多,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交到一样爱好的朋友,而不是靠拿自己的东西换取朋友,靠用东西换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关于主见 “孩子,老师说的话你都听吗?” “听啊” “那如果红灯时老师说,赶紧过马路,你过吗?” “我不过” “为什么啊” “因为红灯应该停啊”

Read more

有钱人 这样教孩子

成功人士、富裕家庭自有他们调教孩子的一套。究竟他们有什么秘诀让下一辈也跟他们一样优秀呢?来看看你的教育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真正成功富有的人,这样教孩子: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善有善因,恶有恶果,举头有神明,做人要善心,人生没有谁规定怎么去做,生活没有谁可以给你掌舵,掌控不了命运,却能掌控自己,不求生命辉煌,但求人生无悔。 快乐是一种境界,幸福是一种追求,走过的路,才知道有短有长,经过的事,才知道有喜有伤,品过的人,才知道有真有假。 什么你都可以舍弃,好的心态不能放弃,但不可舍弃内心的真诚,什么都可以输掉,但不可输掉自己的良心,善恶分明,好坏分清。 把握做人的尺度,守住善良的呵护,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 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可以强势,但要有所敬畏,否则就是暴戾,有财,要懂得节俭,否则就会奢侈。 有识,要懂得谦虚,否则就是骄傲,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人生留有余地。 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人生无完满,缺憾亦是美,优雅的人生,是阅尽世事的坦然,是沧桑饱尝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 聪明的人懂得,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睿智的人懂得,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智慧的人懂得,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 于事,要三思而行,勿乱,于情,要痛后而放,莫恨,于欲,要持中有弃,勿执,于求,要尘中不染,勿贪,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看开处处充满生机,看透天天都是春季,让人三分又何难,留有余地心地宽,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因此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而使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不知也把自己的短见亮给了别人,所以我们在做人时讲求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人生靠自己,生活是努力,你若耕耘,就有收获,你若努力,就有希望,你若自信,就有微笑,你若看开,就有快乐,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精彩的,用淡然的方式去生活,生活就是美好的,用平常的心态看得失,人生就是轻松的。 岁月蹉跎,苦倦无果,不言心累,不诉烦恼,不为风光,不为炫耀,只为心底那份执着,只为找回自己,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份惦念,是一种充实,心中有份坚持,是一种富足。 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完美是一种追求,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把握做人的尺度,快乐是生活的必需,追求快乐的同时,要守住善良的底线。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沟坎要独自跨越,又有多少遗憾留给岁月,一路奔波追求,忙忙碌碌,相聚分离,过客匆匆,偶遇邂逅,进进出出,苦辣酸甜,喜喜忧忧。 绚烂的花朵,成熟的身心,来自多年的磨砺,人放松,心放平,让生活轻松,让生命丰厚,其实,人活着不就是一种情怀,活着要的就是一种心态。 寄托于明天,总有所梦想,放飞在未来,正是因为这些,支配着我们的身心,操纵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品尝了苦涩,坚定了信心,珍惜了经历,懂得了追逐的意义,理解了忙碌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得失成败中才得以成长,才学会生活。 生活是一盘棋,需要用心去下,当你有资本的时候才能赢。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追求完满的人生是好的,向往高质量的生活是好的,但在通往前行的路上,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 人生之累,累在心,生活之难,难在人,我们总是心有不甘,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而心烦,为人生的境况不如愿而悲伤,许多事,尽力而倍感为难,许多人,相识而又感到艰难,生活总是留给我们许多为难,让我们处处艰难,其实,好多伤感,半是生活,半是自己。 看淡一些虚幻,平静一下心情,也许,生活就会开心,不要怨恨你曾经喜欢过的人,不要悔恨你曾经做过的事,人生不必去比,该你的人生淡然,惦记的何必去强留。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机缘,离开有离开的道理,失去有失去的理由,所有的相遇,相处,都是一种既定的缘分,离开就是缘尽,失去就是缘去,人生聚散离合,就是缘来缘尽,情淡情浓,记住那些美好,那些欢笑,走好现在,做好现在,就是人生又一次的美好。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人没有最好,有德天地高,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是让孩子变聪明的关键推手

文长1379字。建议阅读时间五分钟。 人的智力是可塑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父母从小面对孩子失败的态度。 有个小孩学钢琴,这周刚好是成果发表会。轮到这五岁小孩时,她穿着白色的上衣,黑色褶裙,优雅的走上舞台,鞠躬,坐上比她还巨大好几倍的平台式钢琴。 当她轻轻弹下第一个琴键时,其母亲也同时按下手机的录影功能,并且随着节奏左右摇晃,自得其乐。正当感到心满意足时,女儿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患了失忆症,再也弹不下去。弦乐伴奏老师拉长尾音,等不到女儿的琴声,只好继续奏到结束,让她尴尬的下台。但让这位母亲欣慰的是,女儿没有因此而哭泣或发抖,回到母亲身边时,小孩还是抱了母亲一下,虽然母亲看出她有一点失落。 一年前的成果发表会,有一位小朋友也是演奏中突然失忆,晾在台上等所有伴奏音乐结束,最后哭丧着脸,不知所措的下了台。后来有人说那男孩被母亲在后台狠狠的训话,「平常练琴不认真,今天知道出糗了吧……今天晚上你不准吃饭,给我好好反省!」这位妈妈真的非常的生气。 我相信现代的父母都知道,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羞辱他,不要打击他的自信心。但是有时候孩子的某些失败,是父母事前就已经有预感,然后已经千叮咛万交代,最后却不幸还是发生了。在这种情绪之下,要忍住脾气不发作,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然而,今年四月的《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就有一篇研究再次提醒家长:父母在孩子失败事件后所表现的态度,真的会影响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尤其是在智能方面。 孩子的大脑不断的在成长,我们也都清楚明白,现在他们还学不会的东西,很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开窍学会了。然而大人明白的这件事,孩子并不见得能够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其实是可塑的,或者自己的智能是会成长的。 和肌肉一样,大脑也可训练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史丹佛大学教授卡萝‧德威克(Carol S. Dweck),因此发明了一个叫做「思维(Mindset)」的概念。她认为父母如果能传递给孩子「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也就是认为智能其实是可以增长的,大脑就跟肌肉一样,是可以加以训练的,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可以拥有无穷的学习欲望。 反之,如果让孩子误以为智力是天赋的,是遗传的,是无法靠后天加以改善的,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就会严重扼杀孩子未来的成就。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究竟该如何把这份好的「成长型思维」,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呢? 在这篇研究中非常明白的告诉家长,秘诀就在于我们面对孩子失败时的态度。举例来说,当孩子拿着很糟糕的成绩单回家时,如果父母面露焦虑,对孩子又打又骂,传达出来的信息其实就是「你永远都会是这么笨,所以我现在才会这么焦虑」,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反之,如果家长一派轻松,把孩子的烂成绩单当做学习的机会,告诉他:「幸好老师有考到你不会的这些题目,不然我们就没机会学习它了。」就是我们希望传达的成长型思维。 口头赞美,不如以身作则 有趣的是,在这份研究当中,发现不论父母如何「教导」孩子成长型的思维,灌输他「你其实是会愈来愈聪明,愈来愈厉害的啦」之类的言教,效果依然是奇差无比。口说是没有用的,唯有当父母将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是学习的好机会,并且以身作则,乐观的面对挫折,才能真正教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看完以上的文章之后,相信很多人现在都跟我一样,开始期待孩子下一个失败经验的到来。记得,别把戏演坏了,生气前先喝杯凉茶吧!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建构一颗好用的大脑呢?看看影响孩子脑部发展的六个主要因素 (点击)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怎么陪?答案都在这里了 很多家长白天上班累得够呛,回来还要陪孩子写作业。但是,有的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不仅没有起到让孩子提高做作业效率、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还无意之中让孩子产生了厌学、过度依赖父母等行为。这种情况下,家长辛苦不说,孩子还不领情。 于是,很多家长干脆就放弃了。其实,有实验证明,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人们工作的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孩子学习也是如此。 那么,家长怎样陪伴孩子做作业才是正确有效合理的呢? 做作业之前有5问 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作业的事情,可以向孩子问一问下面5个问题: 1、今天每科老师都布置了哪些作业? 2、你计划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 3、你觉得每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 4、为什么会认为这个是难点呢? 5、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难点呢? 不要小看这几个问题,从以上5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孩子今天的学习情况。 孩子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会构造一个系统体系,然后从框架上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回顾一遍。 而且,家长清楚了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有利于纠正孩子做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会倾向于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集中精力攻克难题。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比较擅长哪一科,同时又在哪一科比较薄弱。从这些小问题中捕捉到孩子偏科的倾向,并及时纠正。 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孩子的作业哪些是脑力活,哪些是体力活。像是类似抄写语文生词这种“体力活”可以让孩子放在精神不济的时候做,而理解、背诵、做数学题之类的作业就要在精神充沛的时候进行。 最后三个问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了解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好,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没有掌握好这一个知识点呢?是上课走神了,还是知识点本身就很难理解?孩子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家长协助,哪些他自己能搞定? 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 有的家长不是陪着孩子做作业,而是像监工一样盯着孩子写作业。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作业本,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字写得不好看,或者是题目做错了,他们便一边帮着孩子修改,一边指责埋怨孩子:“又错了,你怎么不想清楚再写呢?”“说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你是榆木脑袋吗?” 这种看起来好像很负责任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专注力的一种很大的干扰。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孩子会无所适从,他的关注点就只有一个——家长什么时候离开。孩子的兴趣和能量之门无法打开,慢慢地,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所以,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作业情况后,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可以在旁边静静地看书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孩子自会向你咨询。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如何给孩子检查作业? 检查作业时,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不要一股脑地全指出来。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指出具体的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的范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比如,家长可以说“这道题做得不错,但是有一处地方是不对的,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看一看”,如果孩子发现了,不要忘了称赞一下他;即使一时无法找出来,家长也不要失去耐心。 数学作业要重点检查孩子的做题思路,解题步骤,算式的列法,计算的结果要让孩子自己确认;语文、英语作业,如果发现了错别字,只需要在下面画个小圆点,不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写法,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查字典纠正。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