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让孩子变聪明的关键推手

文长1379字。建议阅读时间五分钟。 人的智力是可塑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父母从小面对孩子失败的态度。 有个小孩学钢琴,这周刚好是成果发表会。轮到这五岁小孩时,她穿着白色的上衣,黑色褶裙,优雅的走上舞台,鞠躬,坐上比她还巨大好几倍的平台式钢琴。 当她轻轻弹下第一个琴键时,其母亲也同时按下手机的录影功能,并且随着节奏左右摇晃,自得其乐。正当感到心满意足时,女儿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患了失忆症,再也弹不下去。弦乐伴奏老师拉长尾音,等不到女儿的琴声,只好继续奏到结束,让她尴尬的下台。但让这位母亲欣慰的是,女儿没有因此而哭泣或发抖,回到母亲身边时,小孩还是抱了母亲一下,虽然母亲看出她有一点失落。 一年前的成果发表会,有一位小朋友也是演奏中突然失忆,晾在台上等所有伴奏音乐结束,最后哭丧着脸,不知所措的下了台。后来有人说那男孩被母亲在后台狠狠的训话,「平常练琴不认真,今天知道出糗了吧……今天晚上你不准吃饭,给我好好反省!」这位妈妈真的非常的生气。 我相信现代的父母都知道,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羞辱他,不要打击他的自信心。但是有时候孩子的某些失败,是父母事前就已经有预感,然后已经千叮咛万交代,最后却不幸还是发生了。在这种情绪之下,要忍住脾气不发作,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然而,今年四月的《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就有一篇研究再次提醒家长:父母在孩子失败事件后所表现的态度,真的会影响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尤其是在智能方面。 孩子的大脑不断的在成长,我们也都清楚明白,现在他们还学不会的东西,很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开窍学会了。然而大人明白的这件事,孩子并不见得能够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其实是可塑的,或者自己的智能是会成长的。 和肌肉一样,大脑也可训练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史丹佛大学教授卡萝‧德威克(Carol S. Dweck),因此发明了一个叫做「思维(Mindset)」的概念。她认为父母如果能传递给孩子「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也就是认为智能其实是可以增长的,大脑就跟肌肉一样,是可以加以训练的,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可以拥有无穷的学习欲望。 反之,如果让孩子误以为智力是天赋的,是遗传的,是无法靠后天加以改善的,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就会严重扼杀孩子未来的成就。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究竟该如何把这份好的「成长型思维」,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呢? 在这篇研究中非常明白的告诉家长,秘诀就在于我们面对孩子失败时的态度。举例来说,当孩子拿着很糟糕的成绩单回家时,如果父母面露焦虑,对孩子又打又骂,传达出来的信息其实就是「你永远都会是这么笨,所以我现在才会这么焦虑」,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 反之,如果家长一派轻松,把孩子的烂成绩单当做学习的机会,告诉他:「幸好老师有考到你不会的这些题目,不然我们就没机会学习它了。」就是我们希望传达的成长型思维。 口头赞美,不如以身作则 有趣的是,在这份研究当中,发现不论父母如何「教导」孩子成长型的思维,灌输他「你其实是会愈来愈聪明,愈来愈厉害的啦」之类的言教,效果依然是奇差无比。口说是没有用的,唯有当父母将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是学习的好机会,并且以身作则,乐观的面对挫折,才能真正教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看完以上的文章之后,相信很多人现在都跟我一样,开始期待孩子下一个失败经验的到来。记得,别把戏演坏了,生气前先喝杯凉茶吧!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建构一颗好用的大脑呢?看看影响孩子脑部发展的六个主要因素 (点击)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

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怎么陪?答案都在这里了 很多家长白天上班累得够呛,回来还要陪孩子写作业。但是,有的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不仅没有起到让孩子提高做作业效率、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还无意之中让孩子产生了厌学、过度依赖父母等行为。这种情况下,家长辛苦不说,孩子还不领情。 于是,很多家长干脆就放弃了。其实,有实验证明,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人们工作的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孩子学习也是如此。 那么,家长怎样陪伴孩子做作业才是正确有效合理的呢? 做作业之前有5问 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作业的事情,可以向孩子问一问下面5个问题: 1、今天每科老师都布置了哪些作业? 2、你计划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 3、你觉得每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 4、为什么会认为这个是难点呢? 5、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难点呢? 不要小看这几个问题,从以上5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孩子今天的学习情况。 孩子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会构造一个系统体系,然后从框架上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回顾一遍。 而且,家长清楚了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有利于纠正孩子做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会倾向于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集中精力攻克难题。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比较擅长哪一科,同时又在哪一科比较薄弱。从这些小问题中捕捉到孩子偏科的倾向,并及时纠正。 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孩子的作业哪些是脑力活,哪些是体力活。像是类似抄写语文生词这种“体力活”可以让孩子放在精神不济的时候做,而理解、背诵、做数学题之类的作业就要在精神充沛的时候进行。 最后三个问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了解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好,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没有掌握好这一个知识点呢?是上课走神了,还是知识点本身就很难理解?孩子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家长协助,哪些他自己能搞定? 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 有的家长不是陪着孩子做作业,而是像监工一样盯着孩子写作业。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作业本,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字写得不好看,或者是题目做错了,他们便一边帮着孩子修改,一边指责埋怨孩子:“又错了,你怎么不想清楚再写呢?”“说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你是榆木脑袋吗?” 这种看起来好像很负责任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专注力的一种很大的干扰。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孩子会无所适从,他的关注点就只有一个——家长什么时候离开。孩子的兴趣和能量之门无法打开,慢慢地,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所以,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作业情况后,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可以在旁边静静地看书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孩子自会向你咨询。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如何给孩子检查作业? 检查作业时,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不要一股脑地全指出来。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指出具体的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的范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比如,家长可以说“这道题做得不错,但是有一处地方是不对的,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看一看”,如果孩子发现了,不要忘了称赞一下他;即使一时无法找出来,家长也不要失去耐心。 数学作业要重点检查孩子的做题思路,解题步骤,算式的列法,计算的结果要让孩子自己确认;语文、英语作业,如果发现了错别字,只需要在下面画个小圆点,不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写法,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查字典纠正。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Read more

你是不是个合格的好妈妈,看完这个你就清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妈妈,你就是推动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那只手,只有你做得好了,你的孩子才会成长得优秀! 但很多妈妈,却不小心成了以下这7种妈妈,教小孩千万别心急而误变成那样! 1。“为你好”妈妈 “为你好”妈妈的口头禅就是“我这是为你好!” 孩子不想学画画,妈妈偏要他学,说:“我这是为你好”;孩子不想加衣服,妈妈偏要他穿,说:“我这是为你好”;孩子想要玩泥巴,妈妈不让他玩,说“我这是为你好”…… 能够尊重孩子选择的时候,我们都要尊重孩子,多问问孩子“你想怎么做?”,不要用“为你好”三个字禁锢了孩子的成长! 2。“邋遢”妈妈 邋遢妈妈总是穿着随便、不修边幅,别人问:“什么时候你也化个妆、做个发型啊?”妈妈就说:“我每天带孩子忙前忙后,都累成狗了他还不听话,哪有时间收拾自己?” 其实,正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干净漂亮,孩子也希望妈妈靓丽优秀。一个邋遢的妈妈,会让孩子在小伙伴中抬不起头来,进而不尊重你。 3。 “人前教子”妈妈 有些妈妈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教好孩子,当孩子跟别人发生矛盾,又或者犯一点点小错误时,妈妈马上拉过自己的孩子一顿批评。当着那么多人,叔叔阿姨、甚至是亲密的小朋友面前,被批评的孩子内心是崩溃的。 难道不能回家去说吗?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4。“大嘴巴”妈妈 有些妈妈喜欢聚在一起聊聊八卦,也不聊其他的,就聊自己孩子的“糗事”。“我家孩子前天在家学母鸡孵蛋……” “哈哈哈哈哈……” 当孩子受到大家的嘲笑,会让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形成自卑的心理。其实孩子的很多“糗事”,都是孩子探索世界和成长的一种方式,妈妈们嘲笑孩子,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孩子胆怯自卑,变成一个被动的小孩。 5。“哭穷” 妈妈 当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就对孩子说:“你看我和你爸都舍不得买新衣服,全家给你一个人买了,我们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听话……”妈妈天天对孩子“哭穷”,生怕孩子不知道自己对他付出了很多。 母爱不是一场交易,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要孩子回报多少。妈妈的爱应该是不求回报的。 6。“怀话”妈妈 有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情绪垃圾篓,经常对孩子说:“我那个同事真是够无耻的,他……”,甚至还对孩子说:“你奶奶坏透了!……”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听不懂,你的戾气影响孩子的心灵,孩子不仅会学习你在背后讲别人的坏话,还会对那些人产生厌恶、对立的情绪。 7。“期盼”妈妈

Read more

3个对策教爸爸妈妈,改变孩子磨蹭的坏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肯定很苦恼一个问题,就是我家宝宝做事怎么那么磨蹭,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浪费好多时间,看着宝宝磨蹭,真是替他着急啊!那么,如何改变磨蹭坏习惯呢?就来介绍一下吧 如何改变磨蹭坏习惯 对策1: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 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对策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 孩子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们还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及时对孩子指出磨蹭带来的后果,与孩子一起制定生活日程表,加强时间观念。所以父母可以尝试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对策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 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父母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如何让宝宝管理好时间 1、父母以身作则 有的孩子早晨起床晚,磨磨蹭蹭地等父母为他们穿衣服、准备早饭、送他们上学,其实这是在助长孩子的磨蹭心理。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并在一旁告诉孩子,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迟到了。孩子迟到后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挨了老师的批评,就会主动树立时间观念了。 2、榜样法 父母还可以通过讲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珍惜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还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3、制定作息时间表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什么时间起床,洗漱需要多长时间,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做作业和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休息等,都要严格制定,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才能明确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 4、正面强化 当一向对时间缺乏概念的孩子做出了按时作息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吝啬奖励,因为赞赏和表扬可以激发起孩子更大的积极性。 5、让孩子安排好学习和玩的时间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做作业时间长,是因为孩子把时间都用在了玩上,不能专心地做作业,于是就不停地埋怨孩子、催促孩子,甚至以给孩子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图 :Pixabay.com

Read more

“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

“爸爸,为什么要上学呢?”儿子上学不久问爸爸。 爸爸说:儿子,你知道吧?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如果上6六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 儿子:知道了。 爸爸说: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 儿子: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 儿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读书。 儿子出国前还对爸爸说,那次谈话印象深刻。跟孩子交流既不需要威逼,也不需利诱,孩子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 很值得分享的一段话,教育其实很简单,言语间给予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会他这项能力

我们都说,一个从小招人喜欢、人见人爱的孩子,将来人缘才会好,也才会有好的发展。孩子受不受欢迎,不是父母决定的,而是要你的亲戚、朋友、邻居,大家觉得人见人爱,才算是成功了。 受欢迎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永远想象不到! 人缘好,就是孩子最大的竞争力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至于交往,将来走上社会再说。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 当孩子发现伙伴们、同学们不跟他玩的时候,那种被群体冷落的窘境是痛苦的。孩子不受欢迎,就会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也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至于丧失自信,将来也很难融入社会群体中去。 有朋友的孩子是快乐的。当孩子发现他身边总是有一些谈得来的伙伴、同学时,他的生活和学习都将会变得更有乐趣,也更有效率。 如今竞争无处不在,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就是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这不仅能促进他健康成长,更能决定他未来的命运。培养孩子的人缘,就是培养孩子的未来,培养孩子的成功! 所以,作为父母,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培养,让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只有这样,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才能更好与人打交道,成为一个有人缘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有人缘的孩子呢?下面几招可以帮到你。 自私的孩子没人爱 现在的家庭,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了严重的自私心理,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好东西。孩子的独占欲很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关注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受欢迎?作为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不再自私呢? 鼓励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和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同情、助人、宽容、谦让等,让孩子学会多说“谢谢”。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及时表扬和奖励。 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也一样。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接受,就能让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等他懂事后,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意他人的感受。 鼓励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交往,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 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交流 如果孩子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父母不要立即责备。可以先跟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自私的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小伙伴中间,都会不受欢迎。 家庭成员多的时候,可以搞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游戏中设“自私的人”这个角色,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和看法。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他改变这样的行为。 言传身教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 一定记住: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着想,包括父母和家人。 懂得感恩的孩子惹人爱 懂得感恩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多,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人愿意帮助自己。而且,懂得感恩的人才的人生路才会走的更远、更精彩。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蜜罐中长大,很多的事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得来的。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Read more

爸妈请嘴下留情,这3句话千万别再对孩子说了!

人们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一定会有“言语鼓励”或者还可能出现“言语暴力”,如果不得当,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孩子造成伤害。可是有些父母们往往从未察觉,或者后知后觉。 [批评] 你怎么这么笨… 父母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名话就是“你怎么那么笨!”。我们可能认为这句话很平常,但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孩子“贴标签”! 你辅导孩子做作业,一道题辅导了好几遍,孩子还是不理解,你就觉得孩子“特别笨”;孩子做不完作业哭了,你就觉得孩子“很爱哭”;你让孩子出去和同学玩耍,孩子不想去,你就觉得孩子“胆子小”…… 给孩子贴标签体现了父母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一种矛盾心理。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同时,心里其实是不希望孩子成为“标签”描述的这类小朋友。我们明明知道孩子不可以打骂,需要引导,可是还是骂了。 而后果往往是,我们越贴什么标签,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了,我还努力什么。 因此,作为家长,为什么不把孩子好的一面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呢?经常夸夸孩子,结果真的会不一样! [夸奖] 孩子,你是最棒的… 家长们知道了鼓励要比批评好后,就出现了“孩子,你是最棒的……”,“孩子,你是最乖的……”,“孩子,你是最漂亮的……” 可是,爸爸妈妈们,赞美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能随便夸孩子。 曾经就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关于夸奖的实验,让两组孩子分别去做一系列的智力拼图游戏,而且这两组孩子在拼图前,会受到不同的夸奖。一组孩子被夸奖“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赋,你很聪明”;另一组是“你一定很努力,所以表现的才会很出色”。 然后孩子们自由选择进行难易程度不同的智力测试。结果被夸奖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测试任务,而被说聪明的孩子,较多选择了难度较小的测试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接受挑战。 我们如果习惯性的夸奖孩子“你是最棒的”,就是对孩子造成一种认知错误,孩子就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长此以往,孩子除了不喜欢接受挑战外,还会产生攀比心理。一旦那些努力的孩子们超越了他,孩子还会很容易会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家长们要鼓励就要夸奖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进步。而“最”系列的赞美词,我们还是不要说的好。 [托词] 你特别聪明,就是懒…… 这句话真的是可以荣登家长、老师常用语第一名了。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老师说:“你特别聪明,就是懒,下次稍微努力学一学一定能考个好成绩”;当孩子做题做错了,你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粗心。”;当孩子调皮和小伙伴打架时,你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 这种类型的话,真的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孩子。 这句话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聪明比努力更重要。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怎么努力,除此之外,孩子总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就会看不起平日里那些勤奋用功的孩子,“你这么努力,才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不怎么努力只和你差一点点,等我努力了,一定把你甩得远远的!”长此以往,不只是学习,还有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都会受到影响。

Read more

重要的是你对孩子说了什么

年尾了,又是家长会季节。做父母的都会有参加家长会、拿孩子成绩册的时刻,分享一个故事,你会发现,重要的,不是老师给了什么评价,重要的是你对孩子说了什么…. 《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稚园的老师说:「妳儿子的过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妳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他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妳儿子排在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的智力上有些障碍,妳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隔壁的同学,这次你隔壁的同学排在第二十一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国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不好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妳儿子现在的成绩,考公立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导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公立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公立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公立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取录专信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赏我……」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开手中的信封…… 没有一对朋友会在嘲讽中增进友谊; 没有一对情侣会在相互埋怨中增加彼此的爱意; 同样,没有孩子会在指责声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母亲,作为最为信赖的亲人,由衷的赞赏和鼓励,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与支持。 父母亲是天底下最无私的人,给孩子的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发自内心的关怀与鼓励再加上正确的教育,才能有效培育孩子。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传出去,分享给更多父母,散播正向思维~ 

Read more

这三大恶习会毁了孩子一生,家长千万不能纵容!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对于孩子的恶习,家长一定不要纵容。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习惯动作是潜意识,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不良习惯,对于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孩子如果有以下三个坏习惯,家长千万不能纵容,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 1 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家长。 这是一位妈妈发来的求助: 我家孩子快读小学了,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找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 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 给家长的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2 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发脾气、闹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 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 如果希望全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 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给家长的建议: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3 做事三心二意、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儿子豪豪去他家玩。 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豪豪一起拼,当豪豪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 豪豪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Read more

为什么你的孩子那么拖沓和任性

6~12岁年龄阶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反映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 或 “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内心是无助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 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所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要先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强大的动力来自强烈的欲望——让您的孩子发挥无限潜力 当今社会,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般家庭都是能够做得到的,而相对在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显得无能为力。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成长性动机则是越得到满足越强烈。 很多时候,高层次的需求都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得到满足的。例如,有些孩子从小就开始每天辗转于心算、跆拳道、美术、音乐、英语等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如果在此过程中遭到挫折孩子就容易失去欲望,不再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是靠别人的强迫做到的,而要靠孩子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这需要父母、老师,及其他周围环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强烈欲望。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只能起到协助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他有强烈的意愿,他真的是愿意去,方法是无限的。 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只要他们想做,怎样做他们自己是可以找到办法的。其实孩子没有办法事事成为第一,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兴趣上。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过第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的发展很重要。”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