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朋友圈

[01] 早上我开车行驶在路上,车载收音机里传来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位63岁的母亲在朋友圈公开征集一名“女儿”,年龄19-24岁,如果陪她去三亚旅游,她不但愿意负担全部的旅游费用,并且赠送iPhone7手机一部。 什么?这么好的事?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 后来我上网,发现网上出了这位黎女士朋友圈内容,连她本人的手机号码赫然在列。可见这条消息绝对是真实的。据这位母亲介绍,她的老公喜爱旅游,和团队远足出去多天,唯一的女儿在加拿大定居。 她想去旅游,没有伴儿,才发朋友圈求陪。于是这条朋友圈刷屏了! 我从这个母亲的身上看到了目前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现状。他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工作,经济情况不错,有的刚刚退休。子女因为工作在外地。自己的交际圈不大,或者没有痴迷的爱好,这时就感到深深的孤单。 纵然有钱有闲了,恐怕也只有“玉容寂寞泪阑干”。这条消息凛冽了我,我能理解每天夜里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体会有话说无人听的悲哀。 满目的孤独似疯长的野草,只好用金钱来换取短暂的陪伴。这个母亲不知有没有屏蔽亲人的朋友圈,否则她远在加国的女儿看到母亲朋友圈里晒出征女儿的心愿,不知作何感想。 [02] 陆姨的姑娘七宝是个励志妞。出国留学,找的是外籍老公,拿着高薪,定居海外,夫妻俩二人年薪数百万之巨,在海外属于精英阶层,开豪车,住别墅。还给父母在武汉的汤逊湖买了别墅……简直就把身边那些在家门口混饭吃的同龄人秒成了废物渣子。 那些年,精英七宝是我们的头号公敌。我们一个个在她的光环下黯然失色,我们拼尽一生也无法逾越。我们不想仰视,也无法直视。她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回来。 后来,她生了孩子,又到美国定居,女儿小七很漂亮,才四岁,已经会说包括汉语、英语、武汉话在内的几种语言。听说,小小年龄已经跑过北欧圈的好多国家。见识甩我家没出过市的康哥十八条街。说实话,我们对于北欧那些美得像童话的城镇的认识,都来自于陆阿姨。 唯一的遗憾,七宝繁忙,十几年来回国的次数屈指可数,而老两口去曾到国外住过一月余,外语、生活习惯、朋友圈……60多岁的人对国外生活完全不习惯,那感觉就像自己和自己剥离。哎,用陆阿姨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福享不了! 逢年过节,陆阿姨会把亲戚请到她的别墅。一大桌亲戚围坐,吃喝玩。以前的画风是大家集体羡慕陆阿姨,羡慕大别墅,羡慕争气的七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一转,陆阿姨开始羡慕望她的老姊妹:你们儿孙围绕身边,成器不成器也好,吵吵闹闹也好,都在一处呆着呢。 我永远只能通过sky软件才听得到女儿的声音,通过视频看到小外甥的模样。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你们累了病了,孩子们踩了风火轮似的来跟前照顾,我头疼脑热,床前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女儿不会回来,我不愿出去。哪天年老体弱时,谁来搀扶我? [03] 我的同事燕子有一次回她老家,回来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情景,我们办公室集体唏嘘了好久。村口有一座石桥上,桥的这头坐的是几个老太太,那头坐的是几个老头子。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翘首以盼的是,早已到城里安家的子女偶尔抽空回家看看。 每当有孩子从外地回来,那家的老人就像过节般的欢天喜地。买菜、杀鸡,临走,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让孩子们带回去。但大多数时候是,老人们呆呆的坐着,仿佛像桥上的石墩静默无声,他们等不到,永远忙碌的孩子。 他们永远不会说,孩子我好想你,你能回来看看我吗?他们只会说,孩子在外面好好干,我好着呢!那桥头孤独的身影刺痛了谁的眼? [04]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虎哥是朋友圈里的真汉子,他在深圳已经落户,厂子也顺风顺水。年前突然卖掉了厂子,一家人搬回了应城一个小镇子生活。每日陪老父钓钓鱼、溜溜鸟、围着家里的水塘走上七八个来回。朋友大惑不解,人到中年何事折腾?虎哥轻描淡写:老父已是肺癌晚期,化疗痛苦还无济于事,我只能陪在老父身边尽孝。如果我不回来,哪怕日后我登上福布斯,都会永远抱憾。钱是王八蛋,用了还能赚。 朋友一时无话,直觉耳边一阵嗡嗡,再等他清醒过来,虎哥提醒他,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哭成狗?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患病的日子,正是他一个微电影拍摄的最后收尾阶段,他砸进去了近80万,大部分都是借的。他焦虑一心要尽快弄好,让父亲看一眼,可是——子欲养,亲不在。他的电影在后来拿奖无数,每当他听到筷子兄弟的《父亲》他就哭得不能自已。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05]

Read more

前方高能!6种常见的朋友圈骚包男

正所谓“国家富强,网民兴盛”,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快速提升,“网民群”的力量也随之日益壮大。因此,作为当下最夯最壮观的群体——“朋友圈”,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坦言相对的话,我们却能够通过网络社交去进行沟通,为此,也相应地衍生出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种种差异。其中,朋友圈里孕育的种种“骚包男”现象尤为显著。许多男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声不吭,看起来忠厚老实,在网络的世界里却能大谈情感、大吐苦水。为此,小编自告奋勇地尝试潜入“骚包男”的朋友圈里,带大家探测一下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心灵鸡汤型:喜欢转发各种哲理各种共鸣 这一类型的男人,大多数的心态都属于比较老成、稳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人生阅历,因此对各种“心灵鸡汤”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共鸣。当然,他们不一定是成功的男人,他们可能只是很喜欢讲大道理,或者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与众不同的,超群的罢了。因为经历过的东西太多了,心中的感触也太深了,所以他们的心态与常人相比都会显得特别大度,特别释然。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优点就是他们的沉稳、释然能为你的人生带来不少的积极建议,甚至能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懂得如何去安慰你。但有一个极大的缺点,那就是如果你挑选了这样的男人,你必须是一个忍耐力很强的女人,不然你是无法忍受一个终日对你唠叨各种大道理男人。试想一下,你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有一个人在你旁边一直讲大道理,那是何其恐怖的事情?本编是水瓶座的,想着就觉得难受,但我相信“各花入各眼”,可能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如温婉诗意的紫薇格格,这种男人还是不错的选择呢! 超级工作狂:只发工作内容,其他一切免谈 超级工作狂?听着就专业。作为万人社交的平台——朋友圈,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用来工作的社交工具罢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重要功用。人如其名,这种男人会把工作看作比啥都重要,因此在他身边的女人可能就要注意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可能会因为工作太忙而把和你的约定都抛到了太平洋。可能明明你已经早早地跟他约好了,他却宁愿把你甩了也不想把工作暂缓一下,其实这样子的男人感觉还是挺可怕的! 不过这类型的男人有一个超级大的优点,那就是他们大多是都是“多金一族”。他们大多数都是工作上的能手,老板跟前的红人,对于理财各方面都十分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因此如果你能俘虏到这类型的男人,那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甚至如果因为你的魅力,他对你十分重视,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霸道总裁”,那可能你这辈子都会幸福得偷着乐的哦。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工作狂但又超级花心,将女人视作衣服的贱男,所以各路妹子可要小心了! 寂寞空虚型:总是想要引人“围观” 这种男人,总是在朋友圈里面发一些有的没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总结出来,做成了排比句,如我今天在朋友圈见到的一条: 不求,不留,不强求! 不哭,不气,不埋怨! 不听,不问,不纠结! 不想,不理,不回忆! 不值得,不必要,不浪费情绪! 这样子的小总结,一般是女人的活儿,但如今男人也抢着干起来了。除此之外,这种男人还会时不时做一些引人关注的事,如他们有时候可能会群发信息,让你给他发个一分几毛,然后获得许多人回复之后,会一一回复并截图发朋友圈,大谈心声、感受。另外,他们很多时候,都会泡在朋友圈里面,发布各种朋友圈,甚至会在朋友圈里面发布“约吗”,“求偶遇”之类的话,让你觉得摸不着头绪。虽然作为这类型闷骚男的朋友,你常常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这么做,但其实想要找出原因并不难,归根到底不过是想要希望得到大家的多一份重视而已。因此,如果你的朋友圈有这类型的空虚寂寞的闷骚男,你一定要好好爱护,不要冷落了,不然他们的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的哦。 狂晒自拍型:疯狂晒自拍 比绿茶婊更骚包 这种男人,其实有点和男人的本质性格相反。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这么说吧,其实一般男人很少会在朋友圈狂晒自己的自拍照的,即使他们经常会自拍,也不会天天晒出来给别人看。特别是那种上了年纪还喜欢研究各种角度自拍,裸体秀身材之类的,都是骚包男之中的典型一族。这种“明骚”已经超脱了常人的“暗骚”了,而且他们的自拍照往往能表现出对自己的无限自恋。因为如果他不觉得自己是很“正”的,为什么天天总是拍照呢?而且总是表现出一副“我是全世界最帅的人”的样子,有时候实在让人忍不住好想砸手机,只是每次摸摸自己的肾便就忍住了。 除了自恋之外,其实他们还是有些许缺乏自信,希望得到别人的崇拜和关切,或者是这样的原因吧,他们总是发一大堆自拍,以表容颜不灭。本编说到这里,只能默默地祝愿,希望你的朋友圈里,狂发自拍照的男人都长得不错吧!不然,真的苦了妹子了…….. 万年潜水型:差点儿没把潜艇给“潜破”了 为什么会有万能潜水型?理由很简单,他们既不发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有事没事甚至也常年关闭微信,今天发句“你好”想跟他聊几句吧,起码得等上个四五个星期才回复你。当然,我说到这里,你可能死活都不肯相信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竟然还存活着一大批这样的男纸,甚至他在你的世界里活了好久,你却从没发现。不信的话,你现在看看你微信里的男人,有多少人的朋友圈从未发过任何东西,或者在好些日子前转发过仅仅那么一两条“朋友圈”,如果你不是被屏蔽了,那么就没错了,他们就是“万年潜水型”男人。 这种男人往往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方式,很多时候你都总是好像拿他没办法。但如果你成为了他心爱的女人,他们的重视程度和占有欲却超级无敌强,是一等一的个性一族哦! 逢人点赞型:唉呀妈呀 太无聊了 逢人就点赞,自己却很少发朋友圈。这样子的男人,其实你会发现,他很留意身边的动态,因为他很无聊,一无聊就各种点赞各种点like,但他们不会轻易地吐露自己的心事,是实实在在的“腹黑一族”哦。不过这样子的男人,虽然不会轻易透露自己内心,但也不会轻易去泄露秘密,所以当朋友还是很不错的。你无论跟他聊什么,他都“点到即止”,不会到处和别人说,这样子你会很有安全感。但是如果是做情侣,多多少少总觉得他心底藏着什么死活不跟你说,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想办法引诱他“开金口”了! 编者:

Read more

朋友圈,你看看就好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个智能通讯程序的时候,我刚刑满三年,“罪”满释放。 跳出高考这座暗无天日的监狱后,世界的精彩无奇不有。平时没见的朋友一下子有了联系,没去的地方一下子又开了N个景点,没吃过的美食重排上计划,还有各种熟悉的声音通过一个小小的微信千山万水呢喃在你耳边,掏出手机各种APP旅游、美容、交通尽在掌中。刚感慨腾讯扣扣留言可以多到翻页的时候,微信已经润物细无声地钻进我的未来。于是,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微信朋友圈。 我举双脚双手认同,微信朋友圈是个好东西。 你玩或不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不同的人都在发朋友圈绘声绘色直播自己的生活:小到一天三餐吃喝拉撒,大到各种高逼格的玩乐。 你看或者不看,其内容形式变化多端,写景写人状物偏偏俱全,视频图片语音一刷可听可观可感。 这里是信号集结地,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大小小一箩筐的事情写成文字,本身便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你可以在他们的遭遇上面寻找慰藉,也可以在他们的糗事上面获取小小的得意和满足感,甚至发动一场无声的探索发现,启动神探夏洛克的怪异思维猎奇,猜测甲乙丙丁的某些心理变化活动,揭开一个重大的秘密。 有人说我,无聊。但,事实上,老娘终究还是一个要在社会上放飞理想的有志青年。在旅途的漫漫长路上,空白时间堵个慌,我只是想掏个手机查阅下英文订阅号,在连续拿了几个四面八方的奖时我很嗨地码一段很长很长的文字只为图一时痛快,在面临各种艰难险阻时我只是想给自己撒点心灵鸡汤,顺便传递下满满正能量。 而就是在“摁”和“点”两个动作之间,我就顺便手指一翻刷了我400个好友的朋友圈:某同志寂寞空虚冷,某同志又在死命发微商的广告,某同志又在拼命图文无关地PO着高度磨皮的自拍图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配图,某同志又在那里晒命晒家族……相比,之下,我的意图似乎显得更加单纯些。但是,又怎么样呢? 人们习惯性会把朋友圈定义为“给朋友看的圈子”,或者“给自己看的朋友圈子”,受众不一,主体对象不一。形形色色,人潮人往,总有人喜欢肆无忌惮地随时随地把自己的复杂心情裸露于众目睽睽,有人则会顾忌大众的眼光而选择隐姓埋名,安静做个美男子。 但不管如何,总要相信,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思想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开始对朋友圈那些东西评头论足,或者把自己的朋友圈与其相对比,试图从中找点优越感时,你就会慢慢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据说美好的朋友圈,是有另一半真相的。除了有些死嗑到底的真性情傻白甜外,人们发朋友圈的目的大多都是想给别人看,让别人点赞评论。在诺大的人际关系网之下,在温馨美好的表象下,各种善良各种复杂意志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涌起。它们或许是你隔壁宿舍四个人卧谈会吐槽的话题,上公共课几个女生背后唏嘘的悄悄话,亦或是火车站队列中某个亲嘴角扑哧的一声嘲笑,是朋友的朋友的N层排解尴尬气氛的谈资。你所看到的甲乙丙丁他们的朋友圈日记,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多愁善感,无非承载着当事者本人自我情绪和心境,真真假假,无从考证,你若当真,把他们一一贴上标签,归类,像收藏标本那样把他们储进你的某个特定群体中,难免就有些小题大做了。 我有个大学同学,天天微信上晒恩爱,从早上起床的早餐到晚上的宵夜,就连路都不能好好走,必须强迫症小两口来个小视频。那时人人都以为他们完全冲着领证去的,谁知道一毕业两人就一拍两散。有次回家的路上刚好和她同个车厢,不经意提起这个这个事的时候,她说,“我就是因为患得患失所以才拼命地想要给自己证明点什么,发再多的东西无非是希望得到让大家知道我过得很好。” 我的舍友,暗恋了一个渣男两年,每次手贱总是忍不住去点开那仅有的十条朋友圈,一看到有女生的合照或者提及一些交往的信息就神经绷得紧紧的,时不时就在座位上大骂特骂,非要把他的祖宗八代全都问候一遍才够酸爽。特别是夜深人静大家都睡下的时候,她的床头一直在发光,偶尔适时会点个赞评个论悲情歌淌淌入睡,但她的朋友圈洋溢的却是满满浪漫主义色彩。每张自拍都是朱莉娅罗伯茨式的咧嘴大笑,一整个光芒万丈、没心没肺的姑娘。 我有个到现在还是想不起名字的同学,天天在微信上刷屏,一边强调自己是单身主义,一边又不停地发射孤单寂寞的信号,等英雄接单解救。认识她的同学个个都在暗地里吐槽,说她太不矜持。可是,有一天,在我打算屏蔽她的时候,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奖信息,附上一张她站在颁奖会的现场和老师的合照。于是,N个感叹号从脑海自动飘过,这是什么情况? 每个人在朋友圈里展现的一面都不一样,希望自己表现在大众的形象也不一样。你在抹黑一个人的时候,要想到你看到的只是她演出来的凤毛麟角。 她可以是个微商,同时也可以是个自由攥稿人,更可以是个牛掰的小“乔布斯”,ta有ta的活法,你有你的想法。 所以 ,朋友圈,你看看就好。认真你就输了。 比如,某个仅一面之交的路人甲发条朋友圈:国庆七天,想去西安 ,有一起的朋友么? 我私信他,十分热情地询问,并表示莫大的兴趣。 两天过去,没有回应。连自己都觉得尴尬。 毕竟,有些人的朋友圈,他不是发给你看的。只是懒得去分组可见罢了。 《真实的谎言》里有句话: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努力奋斗。我只同意后面一句话。 有些认真是要放在对的方向上,人生的幸福感要学会自己争取。而最好的方法不过是,多学习,少看点朋友圈。

Read more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知乎上最高赞的回答一语道破:”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貌似,我就是这样的人。平常不喜欢和人有冲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是我一直秉承的处世之道。 即使是对方故意挑是非,我也是尽量克制,除非触及我的底线。 要说独来独往,是因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看不完的书、电影,大量的社交活动要去参加。和我不相干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和他们闲扯。 但我可以做到的是,在需要社交沟通的时候,我可以快速地切换状态,进入外向侃大山模式。 你看我独来独往,很有可能只是和你没什么好聊的,但不代表我很孤单,我很有可能正在和另一帮朋友玩得正嗨,只是你不在我好朋友圈子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向的人喜欢待在人群中,而且享受成为人群焦点的感觉。当他们一个人时,常常会感到无聊或者不安。 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或者只喜欢与一个或者一小群人待在一起。 周围太多人,会让他们觉得太耗费精力。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可以把性格的倾向看做一个光谱,而内向和外向是光谱的两端。这就意味着,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内向和外向倾向。 在我们认知里,内向的人被认为是独行侠,总是待人冷漠的。外向的人就总是开朗的,总是待人热情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影响我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是我们受到的教育,身处的时代和家庭的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的内向或者外向性格的人,内向性格倾向的人都会因为成长环境,教育,家庭的因素,而学习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而外向性格倾向的人,也可能因为不断变化的周遭而变得慢慢往内向的方向倾斜。 人如何去社交,主要由大脑产生的多巴胺,一种让大脑感觉舒服的激素控制。我们每个人大脑多巴胺的释放不同,会对我们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 那些天生容易获得刺激的人属于内向型,他们会尽可能去避免任何额外的社交刺激,因为这可能使他们感到焦虑,以及容易大量消耗能量。 而那些天生难获得刺激的人属于外向型,因为刺激的缺少,会让他们感到无聊,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去寻求额外的刺激。 大多数人的刺激水平并没有达到任何一个极端,它会有所波动,让你觉得有时需要做一些事情去寻求刺激,而其他的时候,你会觉得刺激太多了,想要去抑制它。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1.不是孤僻,而是选择性地进行社交 当你觉得别人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交际圈。也有可能只是你还没有进入他的交际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慢慢清楚地知道,哪些人值得我们花时间去交往,而哪些人只是泛泛之交。一切交往的前提都取决于周围的人是否对你的胃口。 之前看到一句话,“只对一部分人温柔,剩下的看心情!” 感觉深以为然。 2.独来独往是为了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 与人交往久了,多了以后,我们都或多或少会感到疲倦。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前进的步调也是有所不同的。 无论你在工作还是在上学,是否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Read more

不要忙着挤进别人的圈子

表妹今年刚毕业,进入职场刚刚一个月。昨天给我发信息说,姐,职场的人际关系那么难吗?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没法跟她们亲近,总是像是在排斥我一样。然后发了一个哭的表情过来。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乖乖女的表妹,顺从听话,性格也活泼开朗,虽说不是人见人爱,但至少不会惹人厌。所以我听到她提到同事对她排斥觉得有点奇怪。我当下就打了个电话给她,问她怎么回事。 表妹的声音有点疲惫,跟我讲了事情的经过。 刚上班的表妹,找很多机会跟大家相处,希望跟大家尽快的打成一片。同事去茶水间,就跟着一起去,希望能听听大家聊天,能插上话就更好。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时间只能跟在旁边呵呵呵,偶尔插一句话,别人随便瞄她一眼,又继续自己的话题了。 中午吃饭时,也跟着两个同事去吃饭,打好了饭,喜滋滋跟在她们后面的,这时,她们看见了熟人,直接就走了过去,那个桌子只剩2个位置,也就是,表妹只能一个人吃饭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好几次。于是表妹觉得很委屈,感觉别人都在忽视她。 听完表妹的话,好似场景再现一般,我想起了自己刚毕业的时候。 第一次参加工作的我,自然是不敢怠慢,使出全身的力气,想要做好每一件工作,想要讨好每一个我接触的同事。 那时候,有两个同事(简称A和B)负责带我这个实习生。8点上班,我总是7点半就到了,帮她们倒好水,擦好桌子。吃饭时,等着跟她们一起吃,坐在桌子的最边边听她们聊天。她们工作有需要跑腿的,我也是随叫随到。下班了,也是等着她们一起去做班车。 两个月,在我觉得我跟她们相处的还不错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我们公司的台湾领导5岁女儿过生日。给我们营销部大办公室拿来了一个蛋糕。当时在办公室加班,一共9个人,我们小组有3个,A,B和我。 领导的秘书在前面的桌子分蛋糕,大家一哄而上去吃。 但是蛋糕只有8块,最后有一个人没有吃到,没错,那个人是我。 我没有一起过去凑热闹,是因为当时正帮A做一份报表,她说这个报表很急,要立刻做好。我听到她们一边吃蛋糕,一边嬉笑的声音。心情却像是抛物线一样,从刚开始的翘首企盼到心里隐隐不爽到最后的失望。 是的,她们把我忘了。别的小组同事也就算了,平时在一起的我们小组的A和B居然也忘了,而且当时情况是,我正帮A做一份她说很急的报表。一块蛋糕并没有多么了不起,但那时对我来说,那至少意味着一种认可。 蛋糕吃完后,她们走到我位置,A夸张又惊讶的说,哎呀你怎么还在这,我还以为你走了呢。B顺势接上,一脸笑意望着我:“哎呀,不好意思,蛋糕都吃完了,你怎么不说一声呢。” 我努力压抑心中翻江倒海的愤怒转化而成的难过,故作轻松的说,没事,你们吃就好啦。 那天,我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做完了表格,又是怎么把表格给了A。但是那天我头一次没有等她们,东西一收,就先回去了。 那次先走,却让我遇到我职场上第一个需要感激的人—隔壁部门的主管Y。 Y来自内蒙古,性格泼辣,直言直语,工作雷厉风行,做事严谨细致,骂起下属来毫不留情,谁都不敢得罪她。带我的两个同事,在背后说了她很多坏话,什么爱在领导面前表现,性格太坏,容易得罪人之类的。开始我听了以后,信以为真,平常几乎不敢惹她。 那天晚上她正巧也在办公室,目睹了整件事。回家的路上,我因为有点怕她不敢乱说话,加上心情不好也不想说话。她也一路沉默,我们就这样尴尬的步行了5分钟。 分叉路口,她突然叫住我,轻描淡写的跟我说了一句话。事实上,后来她跟我说过很多如今想起来仍然很有道理的话,可是那天晚上的那句话,就像漆黑幽暗的夜空瞬间划过一颗闪耀的流星,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夜航船,忽然发现一座灯塔。 她说,“不要为了挤进别人的圈子,忘记自己工作的目的。” 尽管这句话,现在看来有鸡汤的嫌疑。但是对于当时伤心失望的我来说,无疑给我了莫大的勇气,让我能重新鼓起士气,继续前进和战斗。 第二天,我一如既往热情的跟A和B打招呼,然而心里却下定了决心,要以不同的面貌面对我的工作。 不再特意去打水,擦桌子,做着这些她们自己也能做的事;不再特意凑到茶水间聊天,笑着那些我根本听不懂的笑话;不再硬是跟她们坐在一起,做永远被忘记的边角料;不再特意等她们一起下班,做那个唯唯诺诺的小跟班。

Read more

低头族|长时间刷朋友圈反而让你更孤独?

网络时代兴起,社交媒体渐次荣升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越来越多的社交能手反而成为了人海中的“低头族”,特别是随着智慧型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似乎已经包办了我们生活里所有的环节,与友人chatting、工作上的沟通交流、拍照update朋友圈等等。但最近的研究却显示,明明是增添了多种社交方式,本该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现实上却表现出相反的状态,即“我们反而更孤独了”。 Pittsburgh 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反而会觉得越孤独。在《American Journal ofPreventive Medicine》杂志上也出现了一个研究分析, Brian A.Primack 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透过1,787份问卷,调查了19和32岁之间的人花在社交媒体上的平均时间,包括Facebook,YouTube,Twitter,Google Plus,Instagram,Snapchat,reddit,Tumblr,Pinterest,Vine…等,他们得到了两个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一天使用社群媒体的人超过两个小时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产生孤独感的比例,高于只使用半个小时的人的2倍。浏览网站的频率也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每周访问社交媒体网站58次的用户,感到孤单的比例,会比少於9次的用户高出3倍。 为什么较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更孤独呢? 其实当中的原因在于,在你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时,你往往更容易错失与身边的人互动的机会。例如:当你与亲人朋友或恋人dating时,你却无法停止滑动手机,宁愿使用朋友圈了解朋友动态、透过社交平台去看世界也懒得出门走一走,渐渐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因此深爱使用社交媒体的你时常感到寂寞,以为社交媒体能够为自己的寂寞带来慰藉,殊不知却越来越失落。 编辑寄语 不妨减少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让你感觉更快乐。 「但这不代表使用社群媒体是感到孤独的直接原因。」,博士Elizabeth Miller这样说。这份研究主要提出了长时间沉浸社交媒体的人之所以寂寞,主要是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因社交媒体而受到疏离,但在小编看来,这个问题是可控的。 既然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最近孤单的感受非常强烈,那么试着减少使用社群媒体的次数,看看它是否能够改善你的心理困境。虽说社交媒体是一种流行趋势,但作为有意识的人其实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约束去趋利避害的,过分迷恋社交媒体更容易深陷孤独之中,因此拥有同样烦恼的读者们,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快乐已渐次被寂寞吞噬,那么不妨减少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让你感觉更快乐。 作者:Mia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聊着聊着就没话了?

(01) 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之下,加了以前一位大学校友的微信。 想起上大学那会儿,我们还挺多话聊的,聊文学,聊音乐,聊电影,甚至连自习都不想上就为了和对方去操场上走几圈。 想来真是年少轻狂,岁月无恙。 可是,当我再次怀着那时的心情去和对方聊天时,却发现我们已经再也没有彼时彼地的心情和状态了,聊着聊着就没话聊了。 是啊,后来才发现,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工作,又有着不同的三观和方向,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最真实的生活。 毕竟,除了父母爱人以外,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义务和能力陪你一起,而其他的人都只能从你的全世界走过。 (02) 有时候,总想在圈子里认识几个所谓的大咖,殊不知,交际成本是和你的资源优势挂钩的。 当你拥有优势资源和能力时,需要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人自然会找上门和你聊。 你需要的不是一个可以聊天的人,你需要的是提高你吸引别人找你聊天的外因。 有时候,蜜蜂围着花儿, 是因为蜜蜂需要采集花粉。 有时候,棕熊赶着蜜蜂, 是因为棕熊需要蜂蜜果腹。 所以,别老想着别人为和你没话聊,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你拥有的不是对方的谈资。 (03) 圈子决定圈层,能力影响社交,这不无道理。 当然,还有一种聊不下去的情况就是,很多关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想起之前加入的一个中学群,刚刚那会大家开心的不得了,各自聊的不亦乐乎,各种老朋友老同学好久不见云云。 过不多久,再去看时连个人影都没有,到如今丢红包在里面都没人理。 想起中学那会,大家都没有手机,分隔两地连沟通都需要写信,可是一月等一封信我都愿意,如今明明对方安安静静地躺在你的手机通讯录里,你都不愿意和他多说半句话。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相见不如怀念。 手机的出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但心与心的距离总是隔着一道冷冷的屏幕。 我们愿意在半夜给他朋友圈点个赞,都不愿意好好地当面夸一句你今天真美。

Read more

最可怕的友谊

我拉黑了一个朋友。 这样的决心下了很久,终于在这个夜晚忍无可忍地发作。 不知这是第几次,我错过了她的一个电话,于是她死命地再打十个,我错过了一条微信语音,就收到了轰炸般的留言,就连常年不用的互联网和messenger都不能幸免,忘记关闭的提示音在手机上响得此起彼伏。 我的朋友似乎用尽了全部方式来找我,她恨不得把这个世界翻个底朝天,就像在找一个突然消失的情人。 你一定以为她遇到了天大的事情,可是我的电话打过去,却听到这样的回复:“哎呀,干什么去了?怎么不接电话?你现在怎么这么忙,我找你聊天都找不到!” 她要聊的天,是昨晚突然失的眠,早上遇见的超速司机,中午买的芝士汉堡,周末看了一整天的电视剧……然后话锋一转,变成对我生活里每一个细节的逼问,我就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童,老老实实地汇报自己的行踪,可是不管聊到我生活里的什么改变,都会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论断,让一场谈话彻底失去了温度。 “哎,你怎么能有那样的打算呢?我一点不觉得你应该这么做,我要是你,绝对不会这么做。” 于是我这个一向宽厚的老实人,也在这样反复发生的负能量谈话里有了情绪。 仔细回忆这几年,她在我生活里扮演的角色,带来的正能量似乎越来越稀薄。不管我在生活里做出怎样的选择,似乎没有一件事会得来她的支持。 当我想要尝试去换一份薪水和技术含量都高一点的工作时,她皱紧眉头反对,“你除了现在的这份工作还能做什么?” 当我因为房东态度差而计划搬家的时候,她双手叉腰直白地表态,“我不觉得你应该搬家,你或许会遇到更差的房东!” 当我厌倦了大城市的拥挤和繁忙打算搬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她用一种愤慨的姿态面对我“为什么想去别的城市,你到时候过得不好,肯定要回来的!” 我长胖时,她第一个说,“哎呀,最近是不是胖了,哈哈哈!”而我瘦下来时她又寂静无声。 我们去超市一起买东西,她会对我拿起的那袋打折的水果说,“我从来不买降价的水果,都买最贵的!”而当我攒钱许久买了一部相机,她又反过来指责我,“买那东西干什么?就知道浪费钱!” 我一直把自己开了几年的破车当做宝贝,她每次看到我都挑起眉毛,“你怎么还不换车啊,看看这掉漆的门,雨刷都上锈了……”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争论那些刀子嘴的朋友到底是否只是“性子直”,我感慨,哪有真正的朋友舍得用一句句带刺的话让你受到那样无谓的伤害? 可是仔细想想,我几年前认识她时,她绝对不是这样的。 那时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艰辛时刻,是个贫穷又辛苦的姑娘,每天灰头土脸地奔跑在打工的路上。我的朋友总是会对我照顾有加,安慰我鼓励我,给了我在苦难岁月里很多温暖的力量。 我曾经把她当做非常真心的朋友,愿意把我所有的苦闷和开心讲给她,我也无比羡慕她安稳的人生,把她当做一个可以学习的人生挚友,希望我也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可是当我的生活真得一点一点好起来的时候,她却换成另一种姿态,警觉而紧张,不再愿意做一个支持者。 从很多次不欢而散的对话里,我想我渐渐读出一种声音,从她的内心漏出来,带着她没察觉的高分贝,“我希望你快乐,但你不要比我更快乐。” 久而久之,我不再愿意和她分享我的生活。每次一起吃饭,我都要看着那双批判的眼睛,迅速在头脑里做着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功课。 这样的压力,让我渐渐悟出了一条规律,我只能向她展现不好的那一面人生,要隐藏好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因为不知道哪件事就会触动她敏感的神经,让她的每一句话里,都藏了刺,要扎破我毫无防备的小威风。 我说的话题永远只能是“我的工作特别不顺心,我最近好像长胖了,我住的地方太吵离上班的地方又远……”我要在心底埋得死死的事情是“我最近得到了稿费,我换了车,我每天都在跑步,我打算去学日语……” 这些种种,终于给我们的友谊画上了休止符。

Read more

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联系?

[1] 我初中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艾叶,互相穿过对方的衣服,用过对方的牙刷,甚至同床共枕。那时候初中生活很枯燥,平常没什么娱乐项目,网络也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所以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间很多。 除了学校里会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上厕所之外,我们两个还会经常去对方家里玩,有时候玩的晚了就直接过夜不回去了。我爸妈还因此取笑过我们,说我们俩是双生花,前世应该是姐妹,今生投胎到不同的家庭,硬生生被拆开了。 初二结束的时候全校要进行分班,这个消息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时候,两个人的心情都很糟糕。因为分班这种事太具有随机性,能够再分到一个班的概率只有1/17。 一想到有可能分开,两个人面面相觑,神色哀伤。那天晚上我回家后,在房间里折了一晚上的星星,装满了许愿瓶。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她嘲笑我说昨晚上干了什么好事竟然熬成熊猫眼。我从书包里拿出许愿瓶递给她,她顿时没了话,接过许愿瓶,眼眶却浸湿了。我们两个从没想过分离,也没想到后来怎么就分离了。 结果,初三开学第一天,公告栏上出现了新班级的名单。我们两个没在一个班,她3班,我11班。一个在三楼的左侧,一个在四楼的右侧,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虽然说没分在同班,但那时候我们感情依旧很好。 [2] 因为刚到一个新的班级,很多人都是陌生的,初三压力又比较大,每天空闲时间都用在写作业上了,当然对我来说还有一件事更重要,那就是睡觉。 所以,除了睡觉和写作业,其余根本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别人闲谈交朋友了。一开始我们两个还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作业,聊新同学的八卦,可是渐渐地接触就变少了。 每个班级的上课时间都不同,特别是体育课。对于女生来说,体育课就是八卦课,可以找到各种理由跟老师请假不运动,然后三三两两的好友们聚集在一起聊八卦。 她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班凑巧是自习课,我有时候会假装出去上厕所,其实是偷偷溜出去找她玩。一开始我还挺肆无忌惮的,结果,有一次不小心被班主任逮个正着,我也就慢慢归心自习了。 我们当时约定好说考同一所高中,以后还能一起玩。结果那年我超常发挥,考到了我们县上一所重点高中,她却因为家里出了点事,没能好好发挥。我们那的县城很大,城南城北的车程是一个多小时,而我去了城南,她去了城北。 [3] 高中的时候我去过她学校一次,两个人绕着学校走了整整一下午,天南地北聊了很多,感觉之前所有的疏离一下子就没了,只剩下久违的熟悉和相知。 但是,身边渐渐也出现了更多的人,高中我们开始住校,学校也管的很严,每周回家一趟,平常不能带手机,只能用公共电话联系家人。高一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互相打电话,唠唠嗑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有时也会约出去喝奶茶逛书店。 她很喜欢小挂件,我们两个还会去市区的古玩市场淘东西。虽然感觉有时候会找不到生活的相交点,但是因为熟悉彼此的喜好,依旧能玩的很开心。 可是,学习和生活慢慢就变得忙碌起来,平常睡眠时间都很难保证。每天不是应付于物理试卷,就是死记硬背英语语法,还经常要做各种各样的数学题。不知不觉间,我们两个很久很久没有联系了。 高考结束后,我去了云南,她留在了浙江。我记得当时毕业后我们还见过一面,互相留了电话,那时候我们还聊了很多,可都是在回忆过去的趣事,至于现在发生的,很多想说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有时候时间会让两个人变得很相爱,却也很容易让两个相爱的人变成陌生人。 友情也是需要维系和充电的,特别是多年的好友,虽然记忆深处是熟悉无比,但如果总是依靠回忆生活,也会慢慢变成不再联系。 [4] 我之前一直很喜欢听一档电台节目《冬吴相对论》,里面梁冬和吴伯凡有聊起过多年好友这个话题。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年纪越来越大,身边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少,像我们这样相处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就更是屈指可数。” 有时候我会想不明白,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联系的? 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相投的兴趣,或是没有生活的交集,可是后来想想,不过是因为我们懒得去维系这段感情,任由它慢慢变淡,渐渐从熟悉变为陌生。 前段时间我开始梳理自己的好友,才惊觉曾经好到发腻的闺蜜,也已经很久没联系了。只是偶尔有些大动静,才会相互通知。

Read more

五种“问题”朋友不可交

人的一生中除了亲人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朋友,甚至有时候朋友比亲人还可靠,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交很多朋友。好的朋友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交友不慎,有时候“问题”朋友的言行会让你感到筋疲力尽、灰心丧气。最好不要和这五类人走得太近。 过于多愁善感型。多愁善感不是缺点,但面对过于多愁善感的朋友,却经常让你觉得自己成了对方倾倒苦水的“垃圾桶”,聊天的内容全是诉苦抱怨,没有一点阳光的话题。这类朋友通常很自卑,遇到问题没有勇气寻找解决的办法。长此以往,他们的不良情绪就会影响你的心情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惯于毁约型。当你兴冲冲地起个大早来到事先约好的地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末了儿对方一句“不好意思,我有事”,让你心情大打折扣。这类朋友心理不稳定,情绪多变,一开始觉得事情有意思就爽快赴约,不几天就觉得没意思、没心情,因此便常常“放鸽子”。 自私自利型。你劳累了一天,已经钻进了被窝,“朋友”一通电话打来,硬要你陪他玩通宵;你稍加迟疑,那边便用“是不是朋友”来责问你。这种朋友很自私,心理上总觉得别人得到的多,自己得到的少,感到不平衡,因此通过任意摆布别人来满足自己不平的心理。 滔滔不绝型。当一大群朋友聚会时,总有那么几个人,话匣子一打开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让其他人没有插嘴的份儿。这种“话痨”朋友,情绪一般比较焦虑,心理学上叫做“躁动”。躁动常常使他习惯性地侵占他人的时间,掠夺别人的感受。但也有些人,是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故意抢朋友风头。 暗中破坏型。“你怎么穿得像个村妇?”“看你,总是把事情搞砸。”当你想征求别人的意见时,朋友嘴里蹦出来的这些回答会让你觉得很失败,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在人前批评你。这种朋友看起来总显得比你老练,看似你的参谋,实则是想在众人面前贬损你。他们嫉妒心很强,于是经常话中有话地冷嘲热讽,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