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需看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从小做起,比如让孩子从小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简单的做洗手帕,打扫卫生,培养劳动精神。要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以为的宠溺,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 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了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了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懂得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Read more

轻松教宝宝学走路

五个阶段​​教宝宝学会走路 宝宝学走路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 这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此时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宝宝学走路第二阶段(十二个月) 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此时,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宝宝学走路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 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还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此时父母可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宝宝学走路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 此时父母要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还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此时,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宝宝学走路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 此时,父母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父母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学走路还可以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而且家里阳台、护栏等的高度要高过孩子的身高。 9大游戏 轻松教宝宝学走路 1、捉蝴蝶游戏 捉蝴蝶游戏可以帮助到宝宝走路,此游戏主要是锻炼孩子视觉追逐能力,练习孩子四散行走,转换蹲下、站起动作。父母拿着纸蝴蝶逗引孩子,让孩子的视线追逐蝴蝶的落点当蝴蝶落地时,让孩子蹲下捉住它。也可以反过来,让孩子拿着蝴蝶,家长来追逐孩子。 2、送小动物回家游戏 送小动物回家游戏主要是训练宝宝能独立稳步行走。给宝宝一辆小推车,车上装上宝宝喜欢的毛绒玩具小动物,引导宝宝把推车推到小动物的家。小动物的家可以用积木搭四间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贴有以上小动物图片,这样一来还可以锻炼小孩的认识能力。 3、开汽车游戏 开汽车游戏主要目标是学习绕障碍行走,发展宝宝平衡能力、平稳行走。家长用积木等搭建路障,教宝宝模仿家长发出“嘀!嘀!”的声音,手拿塑料圈当做方向盘,一起开汽车,绕各种障碍物,如如钻拱形门、绕过纸砖、走过小路等。 4、踩纸球游戏 踩纸球游戏主要目标是练习听指令行走,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家长将报纸揉成纸球,绳子一头系着纸球,一头由家长拉着走,孩子跟在纸球后面用脚踩,教师控制录音机,音量小表示拖着纸球慢慢走,音量大则快走。在孩子熟悉了听音乐节奏变化行走之后,还可以听音乐变换方向走。 5、抱一抱游戏 妈妈爸爸相距1米面对面蹲好,宝宝站在妈妈身边,爸爸拍手呼唤:“宝宝,来,找爸爸。”宝宝蹒跚扑向爸爸怀里。妈妈拍手呼唤:“宝宝来,找妈妈。”宝宝扑进妈妈怀中。这个游戏适宜满11个月、自己能独站的宝贝。每天进行2、3次,每次走5、6回即可,可根据宝宝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次数、拉长距离。 39大游戏教孩子学走路 2回顶部

Read more

社交焦虑导致孩子拒绝学习?

阿华(化名)是位十八岁的大一新生,入学半年多来,同学们多半融入自由而奔放的大学生活,在课业之余,也加入社团、参与学会以及经营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看着大家每天下课后三五成群的结伴同行,阿华也很想和大家一起,但每次只要有同学当面邀请阿华参加聚会时,他却总是眼神闪躲、支支吾吾的不知所措,加上担心表现不好,又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阿华总是很快地回绝别人的好意,久而久之不再有人主动靠近他,阿华也因面对人群的焦虑令他越来越不舒服,导致翘课的次数逐步增多,几乎整天窝在宿舍里。在诺大的校园中,阿华一个人的身影却总是显得特别孤单。 像阿华这样害怕面对人群的例子并不少见,在我几年的治疗经验中,有不少人也有类似的困难,因而长期下来因畏惧学而开始拒学,最后往往要付出极大的身心代价。这种在别人面前就容易害羞脸红、只要接触人群就会感到极端焦虑、甚至光想到即将要和别人互动就开始紧张冒汗、难以平静的人,很可能是罹患了一种身心科的焦虑疾病,叫做「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许多人乍听到社交焦虑症,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想法便是:「社交焦虑症?不就是比较害羞内向而已吗?难道比较害羞的人,有严重到要看医生的地步?」 什么是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属于焦虑症家族中的一员,其他焦虑家族的成员还包括恐慌症、强迫症、创伤后压力疾患以及广泛性焦虑疾患等等,这些家族成员都是以焦虑为主的精神疾病。 近来许多研究指出,社交焦虑症不仅只是心理暂时的困扰,它更是一种同时在基因、大脑生化反应以及认知功能,运作不良的疾病。社交焦虑症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当他们进入或是即将进入社交场合时,会出现无法控制的焦虑感,并且把注意力过度的放在自己身上,而这种焦虑无法如正常人一般随着时间而自然消退,长期下来会严重的影响工作、人际以及生活的品质与功能,尤有什者,社交焦虑的患者会养成逃避所有会跟人接触的场合,而失去了与人群互动的机会。 曾有研究找来社交焦虑症的受试者,邀请他们在众人面前公开演讲,并同时对他们进行脑造影分析。结果发现,社交焦虑症的患者在演讲时,大脑中的杏仁核(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恐惧反应有关)会出现活化的情形,而一般正常人则是在大脑皮质才有活化的迹象(用来侦测、注意、执行计画以及处理讯息等高阶认知功能),这结果显示出社交焦虑症患者对社交情境的反应,显然与一般人有差异。 依据美国卫生机构的大型正式调查,平均每八到十一人之间,便有一人罹患社交焦虑症,是继忧郁症、酒瘾之后,第三大的心理疾患。在台湾,一项来自台北荣总精神科,以大台北地区国、高中生门诊的初步调查显示,符合社交焦虑临床诊断的青少年人口,竟然高达一成的比例。加上社交焦虑症不仅容易出现忧郁情绪,也是药物滥用的高风险群,以上所有迹象都显示,社交焦虑症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预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心理健康议题。 社交焦虑症的治疗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同时使用药物并搭配心理治疗,对社交焦虑症是有帮助的。通常精神科医师会提供患者抗忧郁剂,如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SSRI)、血清素—正肾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剂(SNRI),或抗焦虑剂等等,用来调节大脑情绪回路的神经传导。 临床心理师则会提供以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心理师详细厘清当事人的想法、行为与情绪三者在社交焦虑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与循环,并且透过改变思考模式(重新思考社交情境中的刺激对当事人所代表的意义)、尝试新行为(以更具建设性与反思性的行为来替代当事人原本的逃避反应)、降低自我觉察(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外在的人事物上,减少对内在生理反应的监控)以及建立信心四个具体的方法,改变社交焦虑症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心理师也会和当事人讨论让他害怕的情境,搭配放松训练,利用系统减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让患者从最不害怕的情境开始练习在其中活动,逐步累积成功的经验。最终的目标是协助患者能够克服心中的恐惧,尝试回到原先害怕的社交情境。 对大部分的患者来说,只要能够稳定接受精神科医师的药物治疗,并且搭配临床心理师的认知行为治疗,假以时日,其症状都能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并恢复应有的社会功能。 案例中的阿华,在医师以及心理师的共同协助下,已经可以逐步地摆脱面对人群的恐惧,愿意开始尝试和其他人互动,并期许自己能够再度拥有满意的社交生活。 社交焦虑的行为表现 一旦发现家里的孩子或是亲友,在想法,情绪以及行为上出现以下的症状,并且影响平常的生活功能时,便应该尽速协助就医寻求专业协助。 1.认知症状(想法):负面想法、自我诋毁、低自尊。 2.生理症状(感受):流汗、脸红、肢体颤抖、肌肉紧绷、嘴干、心跳快速等。 3.行为症状(举止):无故离职、拒学、拒绝升迁等。 在学童的行为表现又可再细分为: A.学龄前儿童:对陌生的人事物容易感到害怕或缺乏兴趣、哭闹烦躁、拒绝参与活动或是发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