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善良变成了强制,它就已经不再是善良,而是一种站队。这些糊涂的善良里藏着毒药,这些无知的好心里含着砒霜。 ①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时候,生活里的很多麻烦,往往都来自于那些“善良的好人们”。我认识的一位阿姨,特别迷信网络上的偏方,每天转发各种养生文章: 西药是药,中药才是养! 是药三分毒,你每天都在被毒害! 你的病这样做,马上就好!转发收藏! 她不仅自己爱看,奉为真理,还总是特别热心地给别人推荐,让别人也试一试。如果你告诉她那是骗人的,是不科学的,她会觉得你好心当作驴肝肺,不识好歹。 后来家里小孙儿发烧了,上吐下泻,她非得拦着小夫妻俩,不让吃药,不让去医院,而是吃大量的维生素C,用鸡蛋烫后背,因为“是药三分毒”,“感冒了,不用去医院也能好”。 结果拖了一个星期症状越来越严重,去医院一检查,不是感冒,是小儿病毒性脑炎,因为没能及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留下了后遗症,并有可能伴随终生。两夫妻为了男方他妈这事,天天吵架,甚至差点因此离婚。你能说这位阿姨是故意弄成这样的吗? 她可能自己也很委屈,她明明是一片“好心”,不想让自己的孙儿被西药毒害呀。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好心为什么会变坏事呢? 我们常常劝人要一心向善,认为好人一定有好报,善良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但其实善良也是分种类的。向上提升为善,具有判断是非善恶能力的为良,有善心无良行,是一种愚善,愚蠢的善良可能导致更大的灾祸。 太多这种因为愚善而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例子。所以苏格拉底说:无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行善的。因为无知的善良只有善的外衣,却缺少良的内核。无知即无德,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头铺成的。 ② 在《万历十五年》的第五章里,黄仁宇写了这么一个事,海瑞虽然是一个尊重法律刚正不阿的清官,但他在判断有争议的案件上,遵循的原则如下: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这段话的意思是:凡是在诉讼中碰到可疑的案件,与其使当兄长的委屈,不如让他的弟弟委屈;与其让当叔伯的委屈,不如让当侄子的委屈;与其让贫民委屈,不如让富民委屈;与其让愚直的委屈,不如让刁顽的委屈。 这种逻辑是不是像极了如今的某些言论: 不就是刮花你的车吗,你这么有钱就不应该让穷人赔 马云这么富有,他应该为贫困地区捐上几个亿 他失去亲人已经够痛苦了,打了医生也是情有可原的 你一个大人,就不要跟小孩计较了 人家年纪大了,插个队怎么了 在那个年代,由于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约束,海瑞不管是非曲直,而是仅凭着尊老扶弱的观点来判案还情有可原。 但如今21世纪了,仍有不少的人推崇着“谁弱谁有理”这种毫无逻辑仅靠同情心来支撑的言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表面上看他们是同情弱者,实际上是以善良为名义,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是越俎代庖,是自以为是地插手别人的生活,是没有底线地干涉别人的选择。
Read more高层次的善良,不会让自己吃亏
说到善良,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对别人好”,甚至是牺牲自己,为别人好。 这恐怕是善良第一大误区。 山西有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妇,男主人姓陈。 年近四十,自己生养有三个孩子。 一天, 陈先生在路上捡到一个残疾女婴,领回家喂养。 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陈先生陆陆续续又捡回了几个被遗弃的孩子回家。 当地民政局听说陈家爱收养弃婴,干脆将福利院中没人认养的孩子也送到了陈家。 26年的时间,陈家前后收养了四十个弃婴。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没饭吃,找左邻右舍去借,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躲着陈家, 不与之来往;家里孩子太多,脏乱不堪,臭气熏天, 所有人都绕着走;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只好辍学,早早地接受社会的残酷检验。 为此,长子和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 陈家人善良吗?绝对善良。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但是未必可取。 对于那些弃婴来说,陈家人自然是善良的; 但对于自己的亲生孩子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况且,对于那些弃婴来说,这样的结局真的就是最好吗?未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善良的第一层含义不是“利人”,而是“利己”,自己足够好, 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 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善良, 是违背人性的,也是违背常识的。 不是幻想,就是虚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