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四句话让疗愈神奇发生!

四句神奇的话,是如何能疗愈我们的伤痛呢?亲爱的朋友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陷入怎样的困境,请试着用这四句话来疗愈自己吧。 对不起 因为终于明白了自己在这挣扎中所扮演的角色。 原本以为错都在别人,但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也必须负起一份责任。 有时就算是还不明白自己的错在那里,是思维、情绪、还是动作,但持续的念诵 “对不起”,会松开一个空间,让灵感能够告诉我们,哪里还不甚圆满,有待改进。 有时我们会说,“可我明明一点儿错都没有,明明全都是他的错,凭什么要我说对不起?”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先分裂的话,又哪来的 “我” 和 “他” 呢? 这时我们需要说 “对不起,我没有看到我们一体的神性,也忘了我们的一体。我忽略了灵性,只看到了物质的形象,执著于物质的外表。对不起。” 请原谅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错, 也明白了自己必须负的一份责任, 我们自然了解必须请求对方的原谅。 这是谦卑心的开始,也是放下我执的第一步。 这是主动伸出友善的双手,也是勇者的风范。 请求上主原谅是很好的,如果你同时记得上主也临在于你的弟兄之内。 不要吝啬于对你的弟兄请求原谅,上主就在他之内。 不要拿上主当借口来躲避面对你的弟兄。 不要拿上主当借口来隐藏自己的骄傲。 当然,如果你暂时无法面对你的弟兄,

Read more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受过了伤痛、挫折和烦恼,就会从中寻求各种方法接纳、抚慰、治愈这些生命中不完美的时刻,这就是我们获得心灵成长、拥有更强大内心的时候。 每个人在受伤之初都是无助的、没有头绪的。遇到困境,谁都想要伪装、退缩、逃跑。我们可能会跟亲友求助、喝酒发泄、寻找书籍、或者干脆祈求神佛保佑……但不断逃避伤害本身,会令我们离疗愈渐行渐远。 很多人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现,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应对痛苦的方法经常不奏效,有时候甚至还有反效果。 我们也经历过很多需要正确方法才能完成的事情,如果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做,做几十次结果都是一样糟。 大部分的人从小到大常常被教育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要做一个有城府的人” “凡事要忍,要容” “做人就应该这样”等等。 女孩子被教育不可以发脾气,要顺从。男孩子则被教育不许哭,不许软弱。结果就是每个人长大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真实的自己该摆在何处。甚至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应该有情绪,有情绪就是糟糕的。这些情绪像一股暗流一样被深深压抑进我们的内心,时刻啃噬着我们的心。 我们常常企图遗忘痛苦,或者在别人伤心的时候劝对方:“都已经过去了,别想它了。”有不少前来上面包疗愈课程的同学,说不想谈自己的父母,不想谈到自己的前任,因为一谈起来自己就会伤心难过。他们现在仅仅是想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抑郁症、拖延症、静不下来心、与伴侣关系不好等事情。 可随着疗愈的慢慢进行,他们自己也会慢慢意识到:所谓的“过去了”,都是自我欺骗,那些没有经过疗愈的伤口仍然藏在自己的意识之中,通过影响他们对当下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望,影响着他们的整个生活。 中国的精神教育起步很晚,几乎绝大部分的人在面对苦难时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很自然的,就逃到了幻想、工作、酒精、游戏中。我们的大脑用各种事情占据着我们的精力,好让我们没有空隙去理会痛苦。 总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真正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堂堂正正的直面自己的脆弱、直面自己的阴暗面,从痛苦里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从困境中成长起来。 心理咨询师、身心灵疗愈导师中,有很多是所谓的“受伤疗愈者”。是说那些从人生的巨大打击和伤害中,成功疗愈自身的人,这样的人通常可以成为最好的疗愈师。 原因就在于:他们经历的痛苦给予他们众多的历练和成长,一个人受过的挫折越多,阴暗面越多,当转化与疗愈开始发生,他就越会成为更加优秀、成熟的人。他们的心灵经历过阴阳转化的巨大洗礼,他们拥有温柔、开放、沉静的心灵,获得了接纳生活中一切喜怒哀乐的能力,并找到属于自己特殊的生命意义。 许多人都以为“心灵成长的终点”就是要变成:宇宙第一铁石心肠坚不可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一个心灵成熟的人,是真实的,内外一致的。他会勇敢的表现和表达自己所有面向,包括坚强与脆弱,快乐和哀伤;他会向其他人敞开自己的心,不会因为伤害而将自己封闭;他会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也对他人的痛苦充满了同理心,并能以接纳、温柔的姿态对待自己和他人。 心灵成长的前路漫漫,这样的一个你,也许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你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吗? 这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你的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 摘自:清流《疗愈时光 你终将盛放》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疗愈之路的三个阶段:觉察,接纳,改变

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我坚信一定会对你有收获。一定会…… 疗愈内在创伤、恢复人格平衡,有三个阶段需要经历,觉察,接纳,改变,你在那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觉察。 觉察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状态。 在每一次情绪升起时,觉察自己正在害怕什么,内心有着什么担忧。情绪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最深的恐惧,是那个恐惧被对象触发,使得我们开始害怕,开始延伸出许多愤怒、伤心、紧张的情绪,然后才会驱动我们做出某些行为,以预防我们害怕的事情发生。 那份恐惧,多半源自过去的伤痛,是需要疗愈的。 也许是今生早期,我们依稀有印象;也许是前世的经验,我们并不记得。无论是否记得恐惧的根源,都可以进行疗愈,帮助恐惧释放。 你可以在行为上自我觉察,也可以从感受到的情绪来觉察,看看背后「最深的恐惧」是什么。 举例来说,当你要求某人要多陪你、多关心你的感受时,这就是个「为避免恐惧而做出的行为」。此时可以觉察看看:为何自己会有这样的行为,内心深处在害怕什么? 是害怕被遗弃?害怕不被爱?或是害怕欠缺安全感? 也可以从「情绪」觉察,你因為对方没有陪你而开始心慌、担忧,那么请感受这些情绪:你在慌什么呢?你担心的是他不在意你,觉得你不重要?还是没有他的陪伴,你没有安全感?如此一来,就能发现自己在这件事上「最深的恐惧」是什么。 无法觉察自己的人,就会重复一样的错误。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在未觉知的无明之中,我们会重复一样的行径与模式,自然就会创造相同不变的命运;未觉察到恐惧,就会在生命中经历更多恐惧。然而,一旦让觉察照亮内在的恐惧,从内在疗愈转化、进而改变外在行为,生命的剧情就会开始改变。 几乎可以说,命运总是在提醒我们,我们从内在创造了什么。命运为果,内在是因。直接改变外在的人事物往往徒劳无功,只有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或创伤,才是从根本改变生命的方法。 也因此,自我觉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一旦有了觉察,你就等于开启了疗愈之路,生命也将因此有更多可能性。 其实,庙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寻。心就是佛,佛就是开悟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点燃心中的黎明,想通了生命的真理,成为自己身心的主人。 —— 蔡志忠 第二阶段:接纳。 当我们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时,切记,不要批判,如实地接纳它。批判与谴责非常容易在觉察之后产生,因为我们都希望不要痛苦、排斥痛苦,往往觉得恐惧、负面情绪这类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是不好的,而面对它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批判。 觉察到恐惧后,很容易忍不住批判,认为这些恐惧是不好的、不应该存在,要赶紧除之而后快。 然而,越多的批判,常常越无法让恐惧与情绪消失。所有恐惧与情绪,就像一个受伤胆怯的孩子一样,当他害怕的时候,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害怕,你这样太胆小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好糟,勉强自己表面上忍下来,但内心还是害怕得不得了。 同样地,恐惧与情绪受到批判后,或许会暂时压抑下来,但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来,日后又在同样情境下被勾起来,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多的情绪。请记得一件事:最有效的疗愈是爱。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变得有力量,让内在伤痛得以疗愈。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接纳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存在着。 我看见自己的没安全感,就接受自己正处于这种没安全感的状态,这种状态并无好坏,我此时此刻便是如此,这便是我此时此刻的样貌,是我当下存在的方式。 这不代表我们打算赖在这个状态,不做任何改变,或给自己找理由:反正我就是没安全感,所以我这样是「应该」的,「应该」尽量向别人索求陪伴。接纳,是拿掉所有的应该或不应该。 我没有应该要改变,也没有应该维持原貌。 「应该」与「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思考,在爱与接纳的角度来看,则是容纳一切,没有好坏对错的二元想法,不做切割。 容纳一切,当然也就包含我们所面临的恐惧、伤痛、情绪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来负面的东西,是为了帮我们找回内在的爱与力量,其实无法区分好坏。它们只是此时此刻,你的状态之一。 第三阶段:改变。 当一个恐惧或伤痛已经被觉察,也被接纳之后,就可以来到第三阶段:改变。改变,意味着:放下因为这份恐惧所形成的旧模式、重复的行为,重新选择新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个阶段也包含「放下」。 放下,谈何容易。 人是有惯性的,因为需要安全感。用过去的模式过生活,虽然不见得舒服,但至少熟悉、可预测,较不会有意料之外的结果,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为了这份安全感,我们往往紧抓着一种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惯性来过生活。 所以,生命常常安排一些意外,来帮我们打破惯性,突破旧的生命模式。意外往往措手不及,连预防都没办法,只能当下立即做出改变。 例如,假设你原本的工作已经做得索然无味,毫无成长性可言,但为了安全感,你还是想停留在熟悉已知的生活方式,因此不想适应新的工作与挑战,也不愿主动离职。

Read more

成长不是等待痛苦消失,而是自我疗愈

导读:每一次的伤痛和挫折,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经历灵魂的暗夜,孤独的包裹。待我们忍受过了各种苦痛,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人生的时候,我们化茧成蝶的那一天就会到来了。 如果说有什么自然过程可以最形象比喻人们心灵成长的整个过程 大概就是毛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 有一只毛毛虫,它长得并不难看,但浑身都是毛茸茸的刺。这些刺很扎人,以至于其他人都不太愿意接近它。 有时一不小心,毛毛虫还会被自己的刺扎到–我知道这听起来不太合理,但事实就是这样,这只毛毛虫也为此而烦恼着。 毛毛虫一直梦想着变成一直青虫,因为菜青虫的颜色比较鲜嫩,皮肤光滑,也没有很多扎人的刺,毛毛虫想如果自己能变成青虫,生活一定会彻底好起来。 它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每天早上把自己染成绿色,或者用特制的虫服把刺都遮起来。但穿上紧蹦蹦的虫服后,毛毛虫不仅觉得不能呼吸,还经常被自己身上的次扎的死去活来,这样实在很难正常生活下去,每天扎来扎区,搞得毛毛虫觉得自己整个虫生都没有什么意思了。 毛毛虫终于决定,日子不能这样下去,它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问其他虫子解决的办法,但是绝大多数虫子也不知道怎么办。它们或者对毛毛虫投来同情的目光,或者敬而远之,直到毛毛虫遇到一只蚕。 蚕告诉它,虫子都有(做茧)这样一种天分,不过做茧很花力气,并且待在茧里的那段时间,很多以前的噩梦都会冒出来,比每天待在外面靠吃树叶分散注意力的日子还要难熬,但是一只虫子如果能够破茧而出的话,它就能活出属于它的真正生活。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帮你度过茧中岁月,但我不能保证破茧而出的时候你会是一直青虫。蚕这样说。 为了摆脱痛苦的生活,把自己变成一直青虫,毛毛虫决定放手一搏,在蚕的帮助下,毛毛虫和蚕共同织成了属于毛毛虫的茧。在那个茧里,它们一起经历了毛毛虫的各种噩梦。 毛毛虫在茧里的日子里,其他毛毛虫的朋友也时不时给毛毛虫打气,太累的时候,毛毛虫也会偶尔出去走走,而蚕总是会为它保管好蚕,待它再度回来。 随着日子流逝,蚕告诉毛毛虫,它已经起了变化,毛毛虫有时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欣喜,但有时又感到迷惑,不明白那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有时候甚至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偏离了(变成青虫)这一虫生重要目标?也许自己得跟这个茧待一辈子了? 直到有一天,毛毛虫在蚕的鼓励下,破茧而出。 它爬出来晒了晒阳光,抖了抖,后面这两个翅膀状的玩意儿是什么长出来的?虽然我确实感觉最近臂力不错,但我不曾注意过这两个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你是一只凤尾蝶,蚕说。 原来如此,凤尾蝶恍然大悟,你一开始就知道我是凤尾蝶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并不仅仅是一只毛毛虫,也知道如何做茧,知道破茧而出后,你会变成你真正的样子,蚕回答,你现在喜欢自己吗? 喜欢,虽然没有变成青虫,但这样更棒!凤尾蝶扰扰头,我以前一直以为一辈子趴在树叶下看不见天空就是我唯一的选择。 蚕笑笑,没有说话。 我现在是不是无敌了?凤尾蝶问。 不是,蚕说,但是你现在可以飞了,所以,乘风起飞吧! 我们所有人,就像故事里的毛毛虫,生活中的苦难与创伤,让我们长出了一身的刺,我们不停的用冷漠来掩盖和回避伤口,我们觉得只要把伤口藏起来,装成一副没事的样子就好了。 我们以为浑身是刺的样子,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很少有人有勇气停下来,将生活与创伤认真的包裹在自己身上,从中转化、从中察觉、从中产生灵魂的蜕变。 每一次的伤痛和挫折,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经历灵魂的暗夜,孤独的包裹。待我们忍受过了各种苦痛,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人生的时候,我们化茧成蝶的那一天就会到来了。

Read more

从自卑中超越自我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 1、 积极与人交往。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2、提高自信勇气。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变自卑为自信。 3、正确评价自我。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当你恐惧时,请这样疗愈自己

爱对话题: 恐惧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因为我们对生活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自己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身体这个层面上控制住一切,显然,我们不能控制生活中的一切,因此产生了恐惧!信心能帮助我们战胜恐惧,信心是一种越过信念的东西,请相信和宇宙智慧相连的力量! 请认识恐惧,它想照顾你 你之所以产生恐惧,是因为它想保护你,对”恐惧”说: “我知道,你想保护我,我很感动你的帮助,谢谢!” 请认识恐惧,它想照顾你,当你的身体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会迅速分泌全身,保护你脱离危险。当你的心灵受到惊吓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观察你的恐惧,认识到那不是真正的你,象看电影一样地看待恐惧,屏幕上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这些移动的画面只是影片,会很快改变和消失,恐惧也和这些画面一样,它出现后又将迅速消失,除非我们要抓着它不放。 恐惧是对心灵的局限,人们总害怕生病、无家可归等。愤怒是因为恐惧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它想保护我们。如果你能通过自我暗示,来停止在心里制造恐惧,将会使你充满力量和爱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心而起,我们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的中心,所有的一切都能反映出我们的内心,各种人际关系和每一个经历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思维模式。 “恐惧”和”爱”正好相反 我们越相信自己、越爱自己,就越能吸引爱和信任进入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感到害怕、烦躁、忧虑或不喜欢自己,很奇怪,生命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一遍又一遍,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爱自己,一切都会变得美好,畅通无阻,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让生活变得那么精彩,早晨起床后,愉快轻松地迎接美好的一天。请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用各种方法使你的思想、心灵和身体健康,并交托给你身上的力量,找到并坚持一种好的精神联系。 当你受到了惊吓,或觉得恐惧,请有意识地呼吸,当我们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屏住呼吸,因此,请做几次深呼吸,呼吸能扩展你的内心,就是你内心的力量,它使你的脊柱变直,打开你的胸部,扩张你的心房,通过呼吸,你可以清除障碍,拉长呼吸而不是缩短它,你的爱将涌入,请说: “我和创造我的力量是一体,我安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美好!”。 “上瘾”是伪装恐惧的一种方法,上瘾就是压抑情感,让自己没有感觉!另外,还有情绪上瘾,你可能会对揪别人的错上瘾,不论发生什么,你总能在别人身上找到错,”都是他的错,都是他们害得我这样”。 你可能对遭到拒绝上瘾,无论去到哪里,总会吸引拒绝你的人,这种遭遇别人拒绝的状况,实际来自于你心里在拒绝自己,如果你不拒绝自己,就没有人会拒绝你,就算别人拒绝你,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请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接纳自己?” 有许多人对生病上瘾,总让自己生病或老担心会生病,就好象是”爱病俱乐部”的会员。如果你正在对什么上瘾的话,为什么不对”爱自己”上瘾呢! “我想让你知道,你安全,没关系,你可以完成一切,你能克服现在的困难,你安全,我爱你!” “感觉”是衡量内心的标准 如果你成长在问题家庭,将学会回避,结果拒绝了自己的感觉。我们不相信别人会满足我们的要求,所以不会开口请求别人,我们深信,自己必须足够坚强,单独处理所有的事情。而我们缺乏的是,联系自己的感觉。感觉往往反映了你和自己的关系、你和别人的关系、你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它会让你知道,什么对你的生活有用,什么没有用。压抑自己的感觉,只会陷入更复杂的问题和身体上的病痛。你能感觉到的,就可以解决它,如果你不让自己有感觉,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医治自己。 另一方面,很多人总有犯错的感觉、嫉妒、恐惧或伤心,我们培养了这样的习惯模式,创造了一些自己不希望的生活经历,如果我们总是感到愤怒、伤心、害怕或者嫉妒,而不是找出带来这些感觉的根本原因,那只会继续制造更多的愤怒、伤心、恐惧等等。当我们停止把自己当做受害者,就能唤回自己的力量,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才能解决问题。当你再感到恐惧的时候,对它说: “我爱你,我释放你,你自由了,我也自由了”。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如何超越自卑感?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无形中透露出了自己的自卑感。其实这正是他们不敢面对社会的一种表现。要知道自卑通向失败,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自卑究竟是什么呢?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沉沦。 所以我说,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 一、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你会发现你有很多优点,并且对自己的弱项和遭到失败的地方持理智和客观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将其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二、转移注意力。 不要老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将强化你的自信,驱散自卑的阴影,从而缓解你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三、对自己的自卑进行心理分析。 这种方法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具体作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并让自己明白自卑情结是因为某些早期经历而形成的,它深入到了潜意识,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心态。实际上现在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结。 四、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其实,看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根本用不着进行什么深奥的思考,也用不着问别人,有人需要你,你就有价值,你能做事,你就有价值。因此,你可以先选择一件自己最有把握也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后,再去找一个目标。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将强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连串的成功则会使你的自信心趋于巩固。 五、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自己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才能,社会的需要和分工更是万象纷呈。一个人这方面有缺陷,可以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只要有了积极心态,就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某种缺陷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也许你的缺陷不但不会成为你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你成功的条件。因为它促使你更加专心地关注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促成你获得超出常人的发展,最终成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 六、从成功的回忆中建立成功的自我形象。 当你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卑感所困扰的时候,你不妨从生命过去的成功经历中吸取氧分,来滋润你的信心。你不要沉溺于对失败经历的回忆,把失败的意象从你脑海中赶出去,因为那是你不友好的来访者。失败决不是你的主要方面,而是你偶然存在的消极面,是你心智不集中时开的小差。你应该多强调自己成功的一面。一连串的成功,贯穿起来就构成一个成功者形象。它强烈地向你暗示,你是具有决策力和行动力的,你能导演成功的人生。 七、看看自己最满意的照片。 一个人看到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时,往往会产生无限的联想。比如,当你看到奖状、奖杯时,便会回忆起从前获得胜利时的一幕幕情景;而照片则更能唤起往事的回忆,将一个生动的自我形象清晰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消极自卑的人不妨随身带着自己最得意的照片,当情绪低落时,它能有效地调节你的心情,照片上那张生动的脸,飞扬的神采和洋溢的喜悦对你来说,无异于一种振奋剂。它能明确地提醒你,你能以一种光彩照人的形象出现。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每一种疾病都隐藏着一种需要

疾病起始于情绪体 疾病与健康,这是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切疾病都起源于精神层面。我们通过区分不同的身体来对此做出解释: 除了这个人人都能看得见的物质身体,人体还有一个情绪体,一个心智体,还有一个灵性体。 疾病一般起始于情绪体,它在物质体里表现为有某些淤塞物。通常是心智体上的一些信念造成了情绪的淤塞,最后会表现为疾病。 这里说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或思维惯性,它们一般是那些关乎你自己的对与错的信念。 评判会阻碍能量的流动并制作瘀堵 评判会真正地在你们的情绪能量系统中制造瘀堵。 你正在强迫自己做那些不能真正表达你是谁、你想成为谁的事情。然而,如果你总是忽略自己的愤怒,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事情,那么这情绪就会转入地下。它会将自己从意识中隐藏起来,而在肉体中表达自己。 压抑的情绪是希望引起你关注的能量。一旦它开始在肉体中表达自己,疾病就出现了。 疾病提示你需要疗愈的地方 一般来说,每种疾病都指向一个长期忽略的内在的情绪问题。 而瘀堵则阻碍了能量的自由流动——那会使灵魂觉得沮丧。 因此,疾病有着提示的作用:它向你指出那些需要疗愈的地方。 尽管疾病看起来是负面的——你被各种症状和疼痛所困扰,但我们应该把疾病看成一个讯息或指示。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与疾病合作,而不是抗拒它了。 情绪大声地讲话,它们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你必须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激起情绪反应的原因。任何时候只要你被情绪严重地困扰了,你都要找到它的原因和含义。 身体是有智慧的,它不仅会对其吸收的物质(如食物和水)做出高度敏感的回应,它也会对你的情绪、感觉和思想做出同样敏感的回应。 身体本是我们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工具。它不只是供我们居住的躯壳,它还拥有一套聪明的运行机制,可以帮助灵魂表达和了解自身的问题。 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内在探索的旅程 当灵魂以疾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时,你怎样才能明白它的语言呢? 了解疾病的精神含义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探索,是一段内在的旅程,藉此你可以逐步恢复与灵魂的沟通。 为了踏上这段探索之旅,首先你必须接受自己的病患。通常你对于疾病的最初反应是否定和抗拒的。由于疾病让你害怕,所以你希望它消失得越快越好。你害怕衰弱、缺陷和最终的死亡。 真正的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揭示出来的内在的瘀堵。当你直面疾病,用你的心和灵魂去接受它,愿意倾听灵魂的声音,你就已经消除了部分的淤塞,虽然你还未精确地知道疾病要告诉你什么。通过你踏上这段内在旅程的意愿、耐心和决心,有一部分沟通已经重新建立了。 疾病此刻来到你的生活里绝非偶然 然而,接受和拥抱疾病对你来说并不容易。你可能发现自己对它会产生排斥、愤怒或绝望的情绪,因此你无法听见疾病想告诉了你什么。但通常来说,疾病在你身上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大的提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