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话能让人如临天堂,也能让人如堕地狱。 话语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将在你身上产生一股深厚且持续的影响力。以至于此后,不论在什么场合,那些打动过或刺痛过你的关键词总是能够精准地钻进你的耳朵,直捣内心——回忆在脑中闪现,悲喜清晰可辨。 但是在生活中,许多关系的破裂,并不是因为一两次的恶语相向,而是长期忍耐后的爆发。那些镶嵌于细节中的、令人不舒服的表达,才是问题滋生的温床。 语言是误解的源头。 有时候,那些看似有商有量、毫无攻击性的话语反而会激起人们更大的怒火和反感。因为它背后存在的遐想空间太大了,足以让人怀疑完了自我之后,再把身边的每个人怀疑一遍。听的人暗中不爽,说话的人也暗中委屈:“我又没说你坏话,你不爽的点在哪里?”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说出的话明明不怀恶意,却成为扎在别人心里的一根刺。以下几个原则,活学活用后可以用一百种方法给人添堵,大家谨慎踩雷。 无意识的否定 ●“帮我下楼拿个快递吧,占用你的时间了,谢谢。” 听到这样的请求,你可能会欣然答应,顺带回复“不用谢,小事而已,反正我正好闲着。” ●“帮我下楼拿个快递吧,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那么这样的请求口吻呢?就算你答应了,心里也多少带着些不情愿。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听的人心情也不同。第二种表达就带着一种无意识的否定,说话者的言语之间透露出一种霸道、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意味: “帮忙”似乎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不是一种选择。 因为闲着是一种错,空闲的时间应该被充分利用,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使唤你。而听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客体,会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并没有被尊重—— 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他有忙碌的权利,也有发呆的权利,空闲的时间一样是具有价值的、值得被尊重的。 第二种表达还有无数种变体,许多人在工作中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与人沟通的,最后他们会发现,似乎越来越少人愿意对他们施以援手。 强烈的控制欲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明明把一件事交给你做了,却总是在各种细节上指手画脚。 比如你们商量着一起去看电影,他会说“你来买票就好了”。 当你打开购票app时,他劝你“这个app上买票总是贵几块钱,去另一个app上买吧。” 当你打开另一个app开始选择场次,他提出建议“别买太早了,我觉得八点左右最好。” 等到你终于选定了场次和座位,他赶忙阻止你“哎等等,再往前坐一点吧,我怕太远了效果不好。” 看似把这件事交给你做,但是整件事中推动全部过程、真正做出决定的一直是他。下一次再听到这个朋友说把事情“交给你了”的时候,你可能会想锤他。 在工作中,重视过程超过重视结果的领导也很常见。 一件任务布置给下属,他们总是无法充分授权,经常性地对下属的工作横加干预,哪怕他们在该领域并不专业。
Read more